•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目的:失去的聲音─「我」 ,你在哪裡

第一章 故事的開始

第二節 研究目的:失去的聲音─「我」 ,你在哪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易大聲說話、也不再恣意奔走,我開始會推卻私底下的活動,連喜歡的社團活動 都偷偷摸摸的參加。在研究所中,我聽到有人說我「不夠合群」,不像同學課餘 時間仍會參加讀書會、研討會與演講,討論時也總是提不出像樣的學術意見,我 厭倦了當自己闡述想法後,同學歪了歪頭,猶豫要不要寫進報告中的模樣。同學 都說我「很忙」,所上活動都不參加,卻有許多時間參加課外活動;許多老師聽 到我國術的豐功偉業時,都會不約而同地說「原來我們所上的學生還有時間練國 術啊」,還曾有老師錯愕的冒出一句「課程安排會不會太輕鬆了」,彷彿學生沒把 時間都拿來唸書「是個必須檢討的問題」。這使得我在專業場合中,越來越不願 意提到自己,以免引來更多質疑的眼光。專業理論與術語逐漸取代我的生命故事,

我不再和他人分享自己,「我會不會不像社工」,成為我看待自己最大的詛咒。唯 有當處於一個放鬆、安全的場域時,我自在的一面才會偷偷跑出來。不需擔心自 己的行為是否成熟穩重、言談之中有無立論、能否展現出符合自己學歷的專業素 養等等。很諷刺的,專業時的我就像個「完美的魁儡」,我該思考、行動的方式,

都已經有雙看不見的手為我安排好了,反而是在可以盡情做自己的此時,我才能 將身上的優勢與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

第二節 研究目的:失去的聲音─「我」,你在哪裡

過去在專業場域中,我一直無法坦率做自己,尤其是當權威在場的時候,我 會感到沒有來由的焦慮與恐懼,我已經太久沒有回頭關照自己的經驗。有好長的 一段時間,我強烈感受到社工專業與「我」之間的差異,甚至產生過是不是自己 不夠專業的想法,否則怎麼別人能我卻做不到?為了逃離這份焦慮,我不斷進修、

挑最艱辛的路走,直到我進入人人稱羨的政大社工所,以及得到象徵專業的社工 師證照,這份焦慮仍沒有消失。甚至在經驗豐富的社工面前,我是羞於拿這些資 歷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我覺得我不值這些頭銜,甚至想隱藏不讓別人發現,使 得原本該是支撐我專業性的雄厚資歷,反成為我在專業領域中無法伸展的絆腳石。

我想知道,為什麼像我這樣受過完整的專業訓練,持有專業證照研究生,卻仍然 也有著專業焦慮?而且,為什麼我原本自豪的、獨屬自己特質、知識與經驗,在 主流專業面前卻是被壓抑了,當我需要力量的時候,我卻完全感覺不到他們存 在。

某天我打開電腦,從志南學長的 Facebook 看到一句話,他說:「有靈魂的社 工不應該有範本。」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我開始去思考,一個強調包容多 元與差異的社工專業,它的實踐者是不是也可以擁有多元的樣貌?為什麼我們過 往對於專業的想像總那麼單一?究竟「社工」的樣貌是怎麼被決定?為什麼社工 員無法讓自己的聲音,與案主一樣具備多元豐富的樣貌?

同時我也想知道,為什麼我總會這麼害怕權威、害怕老師?我的同學們也是

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會怕老師、不敢跟老師說話,但我的害怕好像又有些不一樣,我的恐懼不只來自 老師,也來自我在專業場域中接觸的各個權威者,甚至跟社工督導講話也會緊張 半天,這份恐懼的根源究竟來自何方?我仍然有機會與權威好好相處嗎?

我喜歡私底下的自己,我希望在專業場合中,我仍然能當個那個自信、鬼點 子一堆、勇於做自己的「男人」,而不是每天戒慎恐懼、擔心自己不夠專業,看 到老師像看到婆婆的小媳婦。所以我開啟這扇研究之門,期許我的疑問能透過這 追尋之旅得到解答。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問題,茲呈現我這份論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面對自己的專業焦慮,重新思索社會工作的本質。

二、透過解構自己的專業焦慮,尋求解放「我」的可能性。

三、覺察自己與權威的故事,尋求與權威相處的可能。

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我與他者的對話

第一節 我與書本的對話

一、社會工作專業的本質

社會工作到底是什麼?這個看似簡單問題的答案,至今卻仍不斷讓我苦苦 探求。多少人笑我書都讀到研究所了,怎麼還不知道社工是什麼?我也很疑惑,

曾經認為研究所能讓自己站在社工知識新高點的位置,但是如何才叫「do 社會 工作」,我卻無法給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答案。

我想回到自己認識社會工作的源頭,去思索我對於社會工作的想像從何而 來。從灰塵滿布的儲藏室中,我翻出了過去社會工概要的課本,有一句話被我用 螢光筆標記得很醒目:「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曾華源、高迪里主編,2007: 4) 」 我憶起了對「專業」無比憧憬的自己,曾經在魏劍凜的心目中,專業就如同信仰 中的神祇一樣絢爛而奪目,但也是專業這麼厚重的頭銜,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 好奇,為什麼我總是習慣將社會工作與專業聯想在一起?社會工作的模樣有沒有 新的可能?我們曾告訴學生不專業的社會工作是什麼模樣嗎?我翻閱了教科書,

回想當自己還是甫接觸社會工作的學生的時候,是如何架構社會工作的概念的。

我發現一般人對於社會工作定義描述如下:

NASW(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全美社會工作者協會,

對於社會工作的定義為:「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活動(prossional activity),用 以協助個人、團體、社區去強化或恢復能力,以發揮其社會功能,並創造有助於 達成其目標的社會條件 (林勝義,1999:4)。」;

社會工作辭典中,將社會工作界定為:「一種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專業倫 理、知識、方法和技術,是根據現代民主社會哲理和社會組織的原理原則,人類 行為的科學知識,專業診斷和治療的原則和技術,以從事協助他人和改善環境的 功能(葉至誠,2009:7)。

廖榮利(1996:8)在書中也強調社會工作是一門助人的專業(human service profession):「社會工作學是現代社會中一種獨特的專門領域,它運用社會的和 心理的科學原則,以解決社區生活中的特殊問題,並減輕個人的生活逆境或壓 力。

台灣社工師法(1997)第二條:社會工作是協助個人、家庭、團體、社區,

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促進、發展或恢復其社會功能,謀求其福利的專業。

徐震(2000:6)認為:「社會工作這一門專業,是由政府或專業機構(組織) 透過各種助人活動的提供,以科學的知識為理論基礎,以藝術的運作為實施過程,

所進行的人群服務。」

李增祿(2002:13)將社會工作定義為:「社會工作是一門助人自助的(help people help themselves)的專業,是一項助人的活動,是一種助人的程序,是 一種服務的提供,他在幫助人們解決或預防因人與人或人與社會環境所引起之各 種社會問題。」

這些論述的共通點皆闡明社會工作是門立基於專業理論與技術的專業活動。

學生們在這裡學習到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的概念,這份專業讓社會工作與路上阿 貓阿狗的職業不同,有著無可取代的獨特性與排他性。這印證了過去我為什麼理 所當然將社會工作與專業聯想在一塊,因為我們認為社會工作只有接受過教育的 特定人才都能做的。在這份認識下,一個不專業的社工就會被視為害群之馬,因 為他代表社會工作這份專業誰都可以勝任。曾經我也唾棄這樣的害群之馬,我認 為他們拖累整個社會工作族群的專業形象,從沒想過自己也有成為「他們」的一 天。

然而曾經是專業最忠實信徒的我,卻在專業化的道路上迷路的最嚴重,我 發現只是達成人們口中的專業指標並無法讓我做好社會工作。既然如此,那過往 我深信專業究竟是什麼?究竟,專業給社會工作帶來的是什麼?我們一直在不明 瞭事情本質的情況下一味接受別人灌輸給我們的概念,卻沒思考過為什麼社會工 作必須是一個專業?在我們的求學階段,從來沒有人帶領我們思考這個問題,老 師說,專業是重要的,它是為了保障案主的權益、鞏固社會工作在社會上的不可 取代性,讓社工的工作更有效率,卻對專業化帶來的其它結果視若未聞,所以我 們這些學生才會盲目的朝專業邁進,一直在相同的地方絆住了腳、栽了大跟斗。

究竟「專業」是什麼?

(一) 社會學對於專業的思考演變

這個問題讓我回到歷史來探討「專業」這個議題,究竟專業是如何產生的?

而所謂的「專門職業」為什麼讓社會工作趨之若鶩?社會學中對於「專業」提出 有功能論與衝突論兩種論點,各自象徵了不同社會背景對於專業的不同看法。茲 將兩種論點對於專業的詮釋論述如下:

1.功能論闡述的「專業」

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歷史脈絡

專業的起源,源於二戰後興起的結構功能論。當時美國正轉入為和平建設 服務的國民經濟軌道,一時國內欣欣向榮,社會和諧。在這種繁榮和諧的社會背 景下,以帕森恩(T. Parsons)為首的結構功能論成為主流社會學的主導理論(張偉,

2004)。這份理論提到現代社會是一個高「結構性分化」(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的社會,包含著不同層次的「次系統」(sub-systems)和各個分擔不同功能責任的 建制(social institutions)。在功能論中,每份職業在系統中皆扮演著各自的角色 與功能,維持著社會的運作與穩定。

這些職業的從業者,其工作皆反映出現代化社會的精神價值,包括「知性 理性(cognitive rationality)」、「功能專責(functional specificity)」、「成就取向

(achievement orientation)」、「一視同仁(universalism)」、「感性中立(affective neutrality)」, 此後,不少社會學家對專業的研究便集中在對專業的特質、不同專業或半專業的 專業化程度、或是不同專業的道德操守與現代社會精神中作比較。這種研究取向

(achievement orientation)」、「一視同仁(universalism)」、「感性中立(affective neutrality)」, 此後,不少社會學家對專業的研究便集中在對專業的特質、不同專業或半專業的 專業化程度、或是不同專業的道德操守與現代社會精神中作比較。這種研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