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與權威共舞─我的社會工作實踐歷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與權威共舞─我的社會工作實踐歷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 政 治 大 與權威共舞 立. ‧ 國. 學. 我的社會工作實踐歷程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魏劍凜 指導教授:王增勇 教授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四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 i Un. v.

(3) 謝. 誌. 記得以前我寫論文的時候,通篇論文我最期待的部分就是謝誌了。你知道 為什麼嗎?因為…謝誌根本不會有人看。平常沒事誰會來翻你的論文啊,人們一 定都急著翻內文,急著得到一些啟發、急著抄、急著當自己寫作參考、急著看完 可以交出大學心得報告(那個被我說中的別往下滑),就算翻到謝誌也不見得會看 完,廢話,人家落落長一大段,有幾篇論文的謝誌你是看完的?那我寫這麼辛苦 幹什麼?當然是寫給自己看的啊!所以我就可以不顧慮他人的眼光、不再需要顧 慮符不符合學術格式、專業教育、還有這樣寫夠不夠社工。 所以我終於可以講自己的話了,爽。. 爽。.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在寫這篇謝誌之前,我媽曾經跟我提起過,謝誌可以把你研究所的老師們, 每一個老師都寫上去,寫說你從她們身上看到了哪些優點,最好再寫你從她們每 個人身上學到了些什麼。這樣未來她們哪一天心血來潮打開我的論文,看完我的 謝誌,就會開心,開心可能就會更記住我,未來有機會就可能會多照顧我一點。 雖然我很想說她說的沒錯,但是我真的不想這樣,這是一篇乖學生試圖在權威面 前做自己的論文,我不需要在最後一刻還是完美的「乖學生」。. er. io. sit. y. Nat. al. v. n. 在我過去二十多年的人生中,我最討厭的就是束縛,偏偏我人生中最不缺 的,就是束縛。搞到最後在我的束縛解開後,我還會隨地檢一條繩子,來把自己 綁起來。這個過程持續了好久,媽的,我活的超級中規中矩的,不喝不賭不嫖不 吸菸不吸毒不幹不純的異性交遊,每天就是唸書,人生中最大的快樂就是看動漫, 讓動漫的世界豐富我貧乏的人生,不然我還真不知道能幹什麼,想的我眼淚都快 給噴了出來。我永遠感謝我的大學社團,東海太極拳社,在我踏入動漫社之前叫 住我,這個兼具土氣與傻氣的大宅男。我永遠不會忘記,那群汗流浹背,才剛在 表演台上穿著護具,大展拳腳、活潑、充滿生命、特色與魅力的學長姐,向我招 手的那一刻…(我也不會忘記當時很多人都以為他們是散打社,所以散打社那年 新生爆滿的趣事)。在社團中我第一次體會到「自由」 ,體會到什麼是「沒人管」、 更第一次和這麼多有強烈生命色彩的人站在一塊兒。「你們這些剛加入的新生, 記得社課要準時到,不來的話要請假,不然的話…」當時的教頭,金毛,頓了一 頓,煩惱的說: 「不然的話我們也沒辦法對你怎樣啦,難道告訴你的爸爸媽媽嗎?」 然後咧開嘴露出燦爛的笑容,這也是我首次笑的這麼沒有節制。東海太極拳社這 個名稱很老派,作風好自在的社團,讓我初次嚐到了自由。第一次「讓自己踩出. Ch. engchi. 3. i Un.

(4) 去」,並且茁壯了我整個大學五年,它是我這輩子最漂亮的轉折。 我十分感謝王增勇,我的老師。他的種種刺激,刺破了我的那中看而不中 用的專業迷彩,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教導我「做自己」,不該是偷偷摸摸,而是 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跟老王討論我的論文時,他當著我 的面所打的大大的哈欠。沒錯,就是那種你正在講話的時候,別人慢條斯理地打 出一個毫無遮掩、下巴埋進胸口的大大哈欠,外加偷瞄一下手錶的眼神!哈,相 信我,你當下只會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失禮,但是當你終於有一天意識到自己的 報告有多乾癟無趣時,你才知道會了解真正失禮的人是誰。我無比感激他,沒有 王增勇老師,我這輩子絕對不會寫出這篇論文,我也不會這麼愛著這篇論文。 感謝我寫作過程中的每一位知心好友,我的兄弟們。總是被女朋友趕出家 門來我家避難的摯友守信;不斷尋找一個女友來把自己趕出家門的摯友世明;對 我的論文很好奇,但懶的看總要我直接講結論的婉雯;同樣對我的論文好奇,但 我相信他絕對會看完的維星;和我一樣說是在研究所被同學壓迫,結果卻早我一 個學期畢業的(該死的)魏海帆;陽光小帥溢;來自日本,讓我確信自己失業後還 可以去日本教英文的英文老師川村奈央;外表看似正太、但離正太差了五十個正 太那麼遠的小傑;讓我知道讀理工的研究所可以每天去健身房三個小時,還能兩 年準時畢業的好夥伴陳勇為,我下輩子就去讀理工了;學長郭志南,謝謝你總是 這麼關心我的論文,我總是很懷念你在團咪的身影;還有我最親愛的狗,Pelo, 你是整篇論文書寫的過程中,陪判我最久的小傢伙,謝謝你總是趴在我的書桌旁, 陪伴我迎接上百個日出。.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v. n. 萬分感謝我的父母,謝謝您們的包容,讓我這個任性的孩子讀了五年的大 學和四年的研究所。我想對您們說,全是因為您們的庇蔭與支持,我才能毫無後 顧之憂的全心學習,我至今的所有努力和成就,若沒有您們兩位,絕對一項都無 法成立。我想對您們說,雖然我的學習歷程雖然比別人長得多,但是我也得到了 與時間相符的成長,請您們放心。還有,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Ch. engchi. i Un. 最後,感謝我那個勇猛與智慧兼具的表弟,世彬,沒有他就沒有這篇瘋狂 的謝誌,而且我一定還會因為猛滑神魔之塔而忘記領自己的畢業證書。他跟我打 賭我絕對不敢這樣寫謝誌,所以我只好謙虛地把這些內心話如實寫了出來,做著 有信用的男子漢。 果然整篇論文當中,我最愛的就是謝誌的部分。 不乖的學生 劍凜 謹致 民國一百零三年 於台北家中 4.

(5) 章節目錄. 第一章. 故事的開始………………………………………………7.. 第一節. 起點:從一個怕老師的社工系學生說起. 第二節. 研究目的:失去的聲音─「我」,你在哪裡. 第二章. 政 治 大 我與人的對話 立 我與書本的對話. 14. 24.. 學. ‧ 國. 第二節. 自我敘事作為一個解放的過程………………………31.. ‧ sit. n. er. io. al. y. Nat. 第一節 在敘說之前 第二節 敘說故事的意義 第三節 研究設計 結語:說故事對我的意義. 第四章. 12.. 我與他者的對話………………………………………14.. 第一節. 第三章. 7.. Ch. i. e. i Un. v. 31. 34. 38. 45.. ngch 話說從頭─我與父親、我與權威……………………48..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早期我眼中的父親形象:造型精緻、卻無比堅硬的藤條 談父親的「打」與我的「被打」 幼時與權威相處的經驗所留下的痕跡 我將如何回應父親、回應專業這個巨人?. 5. 48. 53. 57. 60..

(6) 章節目錄. 第五章. 尋求與「專業父親」的和解之道………………………70..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六章. 認父 我與醫院的難解之緣 我與督導父親 與專業父親的合解. 70. 76. 80. 89.. 政 治 大. 一條通向內心的道路…………………………………96.. 立. ‧. ‧ 國. 學. 參考文獻 ………………………………………………………100..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i Un. v.

(7) 第一章 故事的開始 第一節 起點 一、從一個畏懼老師的社工系學生說起 我躲在政大社科院的廁所裡,喘息。回想剛剛不過是在聖誕餐會中跟老師們 講幾句話,就異常焦慮的自己,我感到十分羞憤與挫折,「竟然還結巴了…。」 我搖搖頭,想驅趕難堪的記憶。一個本該輕鬆快樂的非正式場合,在我眼中卻脫 不去課堂授課的影子,弄得像期末報告般緊張。在廁所中,我難過的咬著下唇, 隱隱覺察到自己未來永無擺脫這個循環的可能,霎時眼角竟有些濕潤…。. 政 治 大. 很奇怪,魏劍凜最怕遇到老師這種生物了,原因不清楚。只是進了研究所後, 這種傾向有更加嚴重的趨勢。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不小心跟老師待在同一個空 間裡(令人惋惜的是這每天都得發生),這讓我渾身不自在,恨不得找個沒人的地 方藏進去,像社工所的男廁就會是我造訪頻率最高的地方。另外與師長說話也是 我一直無法跨越的障礙,你永遠抓不準自己的嘴巴會不會迸出很蠢的話。當老師 突然沉默的時候,我的汗毛會一根根直豎起來…回想自己究竟說了什麼蠢話! 拜此所賜,我成為了非常稱職的傾聽者,許多老師都稱讚我受教,讓我好一段時 間頗為自豪。直到我發現這副模樣之中,根本沒有自己真正的想法存在…。我是 發自內心敬仰我的每位老師,但奇怪的是當我的敬仰越高,我的恐懼也隨之越 深…。.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Un. v. 通常老師不會發現我對他們有多麼畏懼,他們可能還會認為我是個用心學習 的學生。在老師眼中,我永遠是坐在最靠近講台的位置、認真做筆記、專注聽講 的好學生,被老師交代的事項給也是傾力達成,老師們總稱讚我是「乖學生」。 曾經有老師對我讚不絕口說,劍凜這孩子做社工有個最大的優點叫「順從」,這 是相當難得的優點,說什麼就會做什麼,非常討人喜歡!語末還勉勵我好好保持。 被老師當眾稱讚是件驕傲的事,有趣的是我卻有種名不符實的奇妙感受。因為我 很清楚自己身上其實並沒有「順從」這種特質,「順從」本身其實是「畏懼」所 衍生的行為。我深知自己並不如老師所想的,是個順從的人。. engchi. 實際上我是很害怕權威的,我一直不明白自己何以在權威面前會如此焦慮。 我最擔心的就是某一天,終於有位資深老師、或社工前輩對我說:「你實在不夠 專業,劍凜,這過去七年你到底都學了什麼?」每次有人說出類似的話,都會讓 我感覺自己的努力被否定,似乎我花了這麼多時間,仍舊跟路上隨便一個大學生 沒有分別。七年了,我犧牲整個人生的三分之一,當然希望自己能力與學習時間 7.

(8) 相符,成為被專業認可的優秀社工。但是隨著我學經歷越高,我越覺得自己距離 「優秀社工」的頭銜越遙遠。身處在實務場域,我常常發現自己空有滿腹知識, 卻不知該如何使用,看到醫院實習督導能在一次會談中,蒐集癌病家庭的家庭資 訊、給與情緒支持、說明醫囑,也能兼顧與其他專業的溝通合作…。我反問自己, 如果今天面對案主的人是我,我能做得跟督導一樣好嗎?是沒道理不行,但實際 上好像又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感覺自己讀了許多書,知識卻無法回饋到經驗中。似乎課本上文字輸入到 我腦袋的位置,與我在實務所提取知識的位置,是完全不同的地方。我書能念得 很好、考試也總能拿高分,但是當我走進該發揮專業知識的場合,卻會變回課堂 中那懵懂無知的大男孩,焦慮、慌張、手足無措,我成了人們口中那花費巨額時 間成本,卻沒有相應收穫的「糟學生」,我能明顯感受到自己與老師們描繪出的 社工樣貌的差距。為了不要被人發覺我只是隻三腳貓,我變得只敢照著權威者(如 督導、老師)的指示一步一步走,我擔心自己表現得像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模 樣。這份不踏實感在我心裡圍繞不散,為了逃離這份焦慮,我不斷進修、修最重 的課、挑「專業」的機構實習,最後一路唸到了研究所,但即使唸到碩三,中間 還僥倖取得象徵專業的社工師證照,我發現自己仍然無法擁抱我所學習的知識。 社工的知識對我來說是斷裂的,儘管當我獲得更高學歷、更高的成績,這些知識 仍沒有回饋到我的助人經驗。反而書中描述的專業社會工作形象讓我備受壓抑, 讀得越多,我發現自己與想像中社工的樣子差異越大。最後我開玩笑地把自己的 這份畏懼取名為「專業焦慮症」。很奇怪,透過社會工作的求學過程,我卻越覺 得自己不夠專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v. n. 在我外表光鮮亮麗的城堡中,其實住的是一個醜陋自卑的鐘樓怪人,外在的 光環凸顯出內在的脆弱。我的自卑來自於明明花了這麼多歲月受教育,卻仍無法 將社工知識,與社工實務做結合。我一直渴望自己是專業的,但結果好像不是這 樣,我還是在害怕,還是不知道怎麼擁抱知識,我最害怕被人指出,怎麼學到現 在連這點事都不知道? (研究筆記,2013 年 2 月). Ch. engchi. i Un. 捫心自問,我真不是個怠惰、不用功的學生。事實上,我還蠻享受吸收知識、 感覺自己成長的過程,藉由書中文字感受情緒激盪、嶄新想法的形成,我感覺無 比充實。但有時候,我卻會明顯感受到教科書與我之間的距離,它描述的世界對 我來說是遙遠的,不存在我生活的世界當中,例如個案工作流程,你會發現書上 寫的和你在實務中會注意到的重點是不相同的。過去我會透過課堂得到的資訊來 想像自己在實務世界的模樣,然而這建立在文字上的想像是空泛的,而且和我在 實務場域看到的世界似乎不大一樣。教科書的世界對我來說全然沒有生命,我只 是將其背誦起來、考試通過,然後便聲稱自己擁有這個知識,真的遇到問題時, 8.

(9) 我仍學不會將眼前的問題與書中的知識結合在一起。 我發現,當我真正遇到需要解決問題的情況時,我總習慣從過往的個人經驗 (甚至是從我玩社團得到的心得)來尋找解決方法,而不是那些被譽為專業的社會 工作知識,這讓我有種偷吃步的感覺。因此每次當老師問及我對某些議題的看法 時,我永遠不會說出自己真正的看法,我會用很多「組合過的知識」來講「我應 該要有的想法」。看到身邊的夥伴輕易使用我生疏的專業詞彙、或講出與我大相 逕庭的見解,讓我更不願輕易開口…,我好像不夠專業?。在人人稱羨的學歷表 象背後,我依然是個自卑的大男孩。站在能夠一眼判斷學生夠不夠專業的老師(權 威)面前,我總是心虛得像個做錯事的孩子,我想要逃離他們。 二、我的「人前人後」不同樣貌. 政 治 大. 我覺得自己有著兩張臉孔,一張是研究所中「乖學生的臉」,另一張私底下 我認為自己的「真正的臉」。我並不如老師所說的,是個順從的學生。私底下的 我,可是有著壁壘分明的脾氣、任性,也有自己堅持的原則,可不是個只會傻笑 的好好先生。只是這些私底下的我,還真的只有在「私底下」的時候才會出來見 人。唯有當我處於一個放鬆、安全的場域,像是面對家人與朋友時,我放鬆的一 面才會展露出來。此時我是自在的,不需擔心自己的行為是否成熟穩重、言談之 中有無立論、能否展現出符合自己學歷的專業素養等等,我可以盡情做我自己。. 立.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但是當我在「人前」的時候,這通常是處於學術場域、需要展現出專業姿態 的時候,我會將容易表現出弱點、易衝動、大而化之的「私下我」藏起來,轉換 一個理智至上、謹慎小心、能以第三者的角度分析看待周遭事件的「專業人格」 到身上。讓我身處不同場合仍能保持清晰思緒,減少個人主觀情感涉入。我將這 個轉換稱為「開關(ON/OFF)」。而如同切換前後,週遭的人對我稱呼的不同,我 也潛移默化地將這樣的自己視為兩個截然不同的個體。切換前,我的摯友總是叫 我的綽號「劍劍」 ,更親暱點的會損我「小賤賤」 ;而當我在切換後的場合結交的 朋友們,他們就只會叫我的本名「魏劍凜」。. Ch. engchi. 9. i Un. v.

(10) 政 治 大. 《Switch Girl!!~變身指令~》中的主角仁香擁有高中生偶像的美名,私底下卻擁有不為人知的秘密。她外 在是校園偶像,絕對以最佳扮相示人,但她真實的樣子卻跟一個中年歐吉桑沒兩樣,最愛的食物是臭屋魚,. 立. 喜歡與心愛的電玩宅在一起。仁香將這兩種模式取名為 ON 與 OFF。. ‧ 國. 學. (圖片轉載自網路:http://www.fujitv.co.jp/otn/switchgirl/index.html). ‧. 當「魏劍凜」離開令他難以呼吸的專業場合時,他就會撲通一聲,變回個大 而化之的大男孩,私底下的我,就會在「人後」現出原形。你會看到我蹦蹦跳跳 地跑進社團、跑到朋友堆中,就是要讓自己盡情呼吸、跳動、不計形象地大笑大 鬧。若注意一點,你還會發現他身邊人們的類型好像也不大一樣,他們似乎沒那 麼「專業」 ,而有些幼稚、有點沒有氣質。永遠別妄想在這裡聽到「之、乎、者、 也」等文雅語句,「幹、ㄔㄠˋ、哇靠、馬的」會是你開始學習接受的新句型。 這些人會為了一點點小事快樂好久好久,看著他們,你會以為自己回到過去,像 一群吵吵鬧鬧的孩子般,率直卻真實。.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我是個很愛玩社團的學生,大學參加的太極拳社,以及研究所參加的國術社, 是我人生最驕傲的一頁。回想大學年少輕狂的自己,可是加入過無數的社團與營 隊、擔任許多活動的總召。與系所上拘謹的樣子相反,在這裡我不只鋒芒畢露, 根本射得人睜不開眼了!我會硬拉著認識的人到處跑,更不介意在眾人面前表現 自己,我很習慣大聲說話,常常覺得已經壓低音量,還是讓很多人對我說: 「噓, 小聲點。」其實我是個非常活潑的人,不主動提起的話,系所中幾乎沒人相信我 還當過武術社團的社長,十年的國術經驗練出我無比的膽識與自信,我樂於在一 群練家子面前恣意展現武術技藝,也不吝嗇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的特長。這個社 團的經驗讓我後來在中途學園與非行少年相處時,更是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我愛著社團生活,社團讓我感到安全而放鬆,有著肯接納我「真實一面」的 10.

(11) 朋友,不需勉強表現出不像自己的樣子。曾經跟社團朋友聊到某人的年紀時,他 笑說:「現在才知道那傢伙年記那麼大,以後我豈不是要叫他學長了」我聽了莞 爾的說:「我年紀比你大更多,認識你這麼久,還沒聽過你喊我一聲學長。」想 不到這位仁兄突然一改嘻皮笑臉的態度,正色道: 「喔,你不一樣,你是兄弟。」 你不一樣,你是兄弟,簡短八個字,卻帶給我無比的感動。我們這群人來自不同 家庭、不同環境,年紀不同、專長不同、人生歷練也天差地別,但是和他們相處 在一起時,我總會忘記彼此的年齡;和他們相處在一起,我感覺自己什麼事都可 以做到。 三、兩種面貌的衝突 我非常喜歡看日本的特攝片。尤其喜歡平時是凡人,關鍵時刻會變身的正義 英雄,在我幼時的心中留下強烈的印象。故事中,每位英雄毫無意外都被賦予維 護正義的任務,為此,他們被強化身體、改造自己。通常,他們同時有著兩段很 不同的人生,一個真實而平凡,一個正義而無私。當我身處在人前與人後兩種不 同狀況,我感覺自己也如特攝英雄享有兩種不同的身分:一個「專業」 、一個「凡 人」 。兩種不同場合讓我的模樣也大不相同。我認為專業時的我就像個「英雄」, 歷經漫長的訓練、磨去身上的風險特質、裝備有專業知識與技能後,讓原本是凡 夫走卒的我,變身成更有力量的助人工作者。我想,既然我本身便擁有從社團生 活培養的自信與能力,經過專業訓練後,我非常有信心成為一個讓人讚嘆的優秀 人才。.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然而受的教育越高,我卻越感覺到自己身上不同角色的歧異。穿上專業的「盔 甲」後並未如我以為的,讓我原本的能力達到新的境界,我感受到的是「自己」 反而成為盔甲的傳令人般,像神的使徒執行神的旨意,「專業的我」就是個不讓 個人觀感、情感介入的專業工作者,為了捍衛弱勢族群的權益採取專業行動,在 這偉大的社會使命之前,個人的不穩定性是應該被控制而壓抑的。在這附盔甲中, 我感覺不到真實自我展翅飛翔的空間。. Ch. engchi. i Un. v. 過去,我一直認為現在「工作時的我」與「私底下的我」的區隔終究只是過 渡期的產物。當數年後我脫離學習者的身分時,我自然就能將兩者合而為一,結 合兩個樣貌的優點,既保有自身鮮明的個性,又不失專業。然而時間一久,我發 現這些私底下的我,還真的只有在「私底下」的時候才會出來見人,當我走進專 業場合、被無數權威人士環伺的時候,原本這個衝動、自信、大而化之的「我」 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被一個專業人格取代而之。曾經我為這項改變感到得意,這 代表我接受社工教育的轉變,自己開始與其他專業有了差異,我以為自己正朝著 「專業社工員」的主流道路筆直前進。可是在我欣喜得意的同時,卻沒發現在我 極力展現社工作專業素質背後,也擠壓掉了魏劍凜本身獨特的聲音。我不再敢輕 11.

(12) 易大聲說話、也不再恣意奔走,我開始會推卻私底下的活動,連喜歡的社團活動 都偷偷摸摸的參加。在研究所中,我聽到有人說我「不夠合群」,不像同學課餘 時間仍會參加讀書會、研討會與演講,討論時也總是提不出像樣的學術意見,我 厭倦了當自己闡述想法後,同學歪了歪頭,猶豫要不要寫進報告中的模樣。同學 都說我「很忙」,所上活動都不參加,卻有許多時間參加課外活動;許多老師聽 到我國術的豐功偉業時,都會不約而同地說「原來我們所上的學生還有時間練國 術啊」 ,還曾有老師錯愕的冒出一句「課程安排會不會太輕鬆了」 ,彷彿學生沒把 時間都拿來唸書「是個必須檢討的問題」。這使得我在專業場合中,越來越不願 意提到自己,以免引來更多質疑的眼光。專業理論與術語逐漸取代我的生命故事, 我不再和他人分享自己, 「我會不會不像社工」 ,成為我看待自己最大的詛咒。唯 有當處於一個放鬆、安全的場域時,我自在的一面才會偷偷跑出來。不需擔心自 己的行為是否成熟穩重、言談之中有無立論、能否展現出符合自己學歷的專業素 養等等。很諷刺的,專業時的我就像個「完美的魁儡」 ,我該思考、行動的方式, 都已經有雙看不見的手為我安排好了,反而是在可以盡情做自己的此時,我才能 將身上的優勢與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二節 研究目的:失去的聲音─「我」,你在哪裡. ‧. 過去在專業場域中,我一直無法坦率做自己,尤其是當權威在場的時候,我 會感到沒有來由的焦慮與恐懼,我已經太久沒有回頭關照自己的經驗。有好長的 一段時間,我強烈感受到社工專業與「我」之間的差異,甚至產生過是不是自己 不夠專業的想法,否則怎麼別人能我卻做不到?為了逃離這份焦慮,我不斷進修、 挑最艱辛的路走,直到我進入人人稱羨的政大社工所,以及得到象徵專業的社工 師證照,這份焦慮仍沒有消失。甚至在經驗豐富的社工面前,我是羞於拿這些資 歷證明自己的專業能力,我覺得我不值這些頭銜,甚至想隱藏不讓別人發現,使 得原本該是支撐我專業性的雄厚資歷,反成為我在專業領域中無法伸展的絆腳石。 我想知道,為什麼像我這樣受過完整的專業訓練,持有專業證照研究生,卻仍然 也有著專業焦慮?而且,為什麼我原本自豪的、獨屬自己特質、知識與經驗,在 主流專業面前卻是被壓抑了,當我需要力量的時候,我卻完全感覺不到他們存 在。.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某天我打開電腦,從志南學長的 Facebook 看到一句話,他說: 「有靈魂的社 工不應該有範本。」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我開始去思考,一個強調包容多 元與差異的社工專業,它的實踐者是不是也可以擁有多元的樣貌?為什麼我們過 往對於專業的想像總那麼單一?究竟「社工」的樣貌是怎麼被決定?為什麼社工 員無法讓自己的聲音,與案主一樣具備多元豐富的樣貌? 同時我也想知道,為什麼我總會這麼害怕權威、害怕老師?我的同學們也是 12.

(13) 會怕老師、不敢跟老師說話,但我的害怕好像又有些不一樣,我的恐懼不只來自 老師,也來自我在專業場域中接觸的各個權威者,甚至跟社工督導講話也會緊張 半天,這份恐懼的根源究竟來自何方?我仍然有機會與權威好好相處嗎? 我喜歡私底下的自己,我希望在專業場合中,我仍然能當個那個自信、鬼點 子一堆、勇於做自己的「男人」,而不是每天戒慎恐懼、擔心自己不夠專業,看 到老師像看到婆婆的小媳婦。所以我開啟這扇研究之門,期許我的疑問能透過這 追尋之旅得到解答。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問題,茲呈現我這份論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面對自己的專業焦慮,重新思索社會工作的本質。. 政 治 大. 二、透過解構自己的專業焦慮,尋求解放「我」的可能性。. 立. 三、覺察自己與權威的故事,尋求與權威相處的可能。.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3. i Un. v.

(14) 第二章 我與他者的對話 第一節 我與書本的對話 一、社會工作專業的本質 社會工作到底是什麼?這個看似簡單問題的答案,至今卻仍不斷讓我苦苦 探求。多少人笑我書都讀到研究所了,怎麼還不知道社工是什麼?我也很疑惑, 曾經認為研究所能讓自己站在社工知識新高點的位置,但是如何才叫「do 社會 工作」,我卻無法給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答案。 我想回到自己認識社會工作的源頭,去思索我對於社會工作的想像從何而 來。從灰塵滿布的儲藏室中,我翻出了過去社會工概要的課本,有一句話被我用 螢光筆標記得很醒目: 「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曾華源、高迪里主編,2007: 4) 」 我憶起了對「專業」無比憧憬的自己,曾經在魏劍凜的心目中,專業就如同信仰 中的神祇一樣絢爛而奪目,但也是專業這麼厚重的頭銜,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 好奇,為什麼我總是習慣將社會工作與專業聯想在一起?社會工作的模樣有沒有 新的可能?我們曾告訴學生不專業的社會工作是什麼模樣嗎?我翻閱了教科書, 回想當自己還是甫接觸社會工作的學生的時候,是如何架構社會工作的概念的。 我發現一般人對於社會工作定義描述如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NASW(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全美社會工作者協會, 對於社會工作的定義為: 「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活動(prossional activity),用 以協助個人、團體、社區去強化或恢復能力,以發揮其社會功能,並創造有助於 達成其目標的社會條件 (林勝義,1999:4)。」;. Ch. engchi. i Un. v. 社會工作辭典中,將社會工作界定為: 「一種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專業倫 理、知識、方法和技術,是根據現代民主社會哲理和社會組織的原理原則,人類 行為的科學知識,專業診斷和治療的原則和技術,以從事協助他人和改善環境的 功能(葉至誠,2009:7)。 廖榮利(1996:8)在書中也強調社會工作是一門助人的專業(human service profession): 「社會工作學是現代社會中一種獨特的專門領域,它運用社會的和 心理的科學原則,以解決社區生活中的特殊問題,並減輕個人的生活逆境或壓 力。 台灣社工師法(1997)第二條:社會工作是協助個人、家庭、團體、社區, 14.

(15) 促進、發展或恢復其社會功能,謀求其福利的專業。 徐震(2000:6)認為:「社會工作這一門專業,是由政府或專業機構(組織) 透過各種助人活動的提供,以科學的知識為理論基礎,以藝術的運作為實施過程, 所進行的人群服務。」 李增祿(2002:13)將社會工作定義為:「社會工作是一門助人自助的(help people help themselves)的專業,是一項助人的活動,是一種助人的程序,是 一種服務的提供,他在幫助人們解決或預防因人與人或人與社會環境所引起之各 種社會問題。」 這些論述的共通點皆闡明社會工作是門立基於專業理論與技術的專業活動。 學生們在這裡學習到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的概念,這份專業讓社會工作與路上阿 貓阿狗的職業不同,有著無可取代的獨特性與排他性。這印證了過去我為什麼理 所當然將社會工作與專業聯想在一塊,因為我們認為社會工作只有接受過教育的 特定人才都能做的。在這份認識下,一個不專業的社工就會被視為害群之馬,因 為他代表社會工作這份專業誰都可以勝任。曾經我也唾棄這樣的害群之馬,我認 為他們拖累整個社會工作族群的專業形象,從沒想過自己也有成為「他們」的一 天。.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然而曾經是專業最忠實信徒的我,卻在專業化的道路上迷路的最嚴重,我 發現只是達成人們口中的專業指標並無法讓我做好社會工作。既然如此,那過往 我深信專業究竟是什麼?究竟,專業給社會工作帶來的是什麼?我們一直在不明 瞭事情本質的情況下一味接受別人灌輸給我們的概念,卻沒思考過為什麼社會工 作必須是一個專業?在我們的求學階段,從來沒有人帶領我們思考這個問題,老 師說,專業是重要的,它是為了保障案主的權益、鞏固社會工作在社會上的不可 取代性,讓社工的工作更有效率,卻對專業化帶來的其它結果視若未聞,所以我 們這些學生才會盲目的朝專業邁進,一直在相同的地方絆住了腳、栽了大跟斗。 究竟「專業」是什麼?. Ch. engchi. i Un. v. (一) 社會學對於專業的思考演變 這個問題讓我回到歷史來探討「專業」這個議題,究竟專業是如何產生的? 而所謂的「專門職業」為什麼讓社會工作趨之若鶩?社會學中對於「專業」提出 有功能論與衝突論兩種論點,各自象徵了不同社會背景對於專業的不同看法。茲 將兩種論點對於專業的詮釋論述如下: 1.功能論闡述的「專業」 15.

(16) (1)歷史脈絡 專業的起源,源於二戰後興起的結構功能論。當時美國正轉入為和平建設 服務的國民經濟軌道,一時國內欣欣向榮,社會和諧。在這種繁榮和諧的社會背 景下,以帕森恩(T. Parsons)為首的結構功能論成為主流社會學的主導理論(張偉, 2004)。這份理論提到現代社會是一個高「結構性分化」(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的社會,包含著不同層次的「次系統」 (sub-systems)和各個分擔不同功能責任的 建制(social institutions)。在功能論中,每份職業在系統中皆扮演著各自的角色 與功能,維持著社會的運作與穩定。 這些職業的從業者,其工作皆反映出現代化社會的精神價值,包括「知性 理性(cognitive rationality)」、「功能專責(functional specificity)」、「成就取向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 「一視同仁(universalism)」 、 「感性中立(affective neutrality)」, 此後,不少社會學家對專業的研究便集中在對專業的特質、不同專業或半專業的 專業化程度、或是不同專業的道德操守與現代社會精神中作比較。這種研究取向 後人稱之為「特質模式(trait approach)」,如同律師專業被視為社會公益之捍衛 者,被用以評斷一個職業稱不稱得上是種專業(佘雲楚、梁志遠、謝柏齊、丘延 亮,2004)。.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2) 專門職業與專業主義的興起. n. al. er. io. 近代較熟悉的專業職業其實較接近於歐洲前工業社會的專門職業。當時被 社會認同的典型專業包括至今仍耳熟能詳的醫學、法律,較獨特的專門職業則有 神學與陸海軍官職務(注意,然而這兩種職業在今日卻鮮少人認為是「專業」)。 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與進步,許多新的職業類別也期待納入專業的範疇。「專業」 之所以成為新興職業或舊行業「晉身」的理想,依據功能學派的理論,專業是由 於其從業人員具備對社會功能重要的知識與技能,而享有社會上優勢的地位,乃 有專業的「定義論」與「特質論」產生,用以界定某種職業是否稱得上專業。這 樣以專業所屬的特性來界定某種職業是否能被稱為專業,在 1950 年代及 1960 年 代最被人廣為採用(沈珊珊,1996)。. Ch. engchi. i Un. v. 2、衝突論闡述的「專業」 六十年代後,西方社會衝突漸趨嚴重,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造成了社 會的動蕩不安。如美國先後爆發了反越戰運動、保障民權運動、肯尼迪被刺事 件。許多社會問題已不是功能學派所能解釋,遂有了衝突學派的出現,解釋困 擾人們的種種嚴重的社會問題。結構功能理論從靜態的角度來分析社會,而傳 16.

(17) 統衝突學派則聚焦於社會不協調的一面。它認為社會是動態的,無時不在變化。 整個社會體系處於絕對不均衡中,在社會體系的每一個部分都包含著衝突與不 和的因素,是社會變遷的來源。社會在運轉中所保持著的秩序,除了社會成員 對社會價值和權威的認同外,「權力」也起著很重要的維持作用(張偉,2004)。. 不少學者對功能學派的特質模式提出批判。Everett(1963)認為,問題並不在 於「這職業是否是一個專業」,而應當是「在什麼情況底下,某行業的從業員 會爭取專業地位使自己成為專業人士」。事實上,所謂的「專業主義」不過是 種獨特的職業控制手段與工具,它並不如人們想像中,是個與別的職業不同的 內在理念,而所謂的「專業化」,則是指某些職業在某一時間內進行的獨特歷 史過程,不是任何職業基於其「本質」會早晚出現的進程(Johnson, 1972); Becker(1970)指出,任何對「專業」嘗試作科學的和絕對客觀的定義必定失敗, 因為專業並不是一個中性、科學的概念,而是個「民間(folk)」的概念。這麼一 來,最合適的研究方法便是「現象學(phenomenology)」取向,意即不把「專業」 作一絕對清晰、放諸四海皆準之定義(因為這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研究社會內不 同群體對「專業」之理解。(佘雲楚等,2004)。.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如果「專業」確實是一個民間概念的話,那麼這亦意味著「專業」之所以 是個「專業」,其權力因素遠高於知識程度、服務精神、或其它所謂專業特質。 Larson(1977)指出,「專業化(professionalization)」成功與否,其實往往取決於外 在因素,而不僅是職業內部的發展成熟,特別是它能否取信於現存之社會既得 利益者,以及與政府發展的時間差距,反之則專業化的成功機率便很低。佘雲 楚等人認為,社工、護士、教師之所以被視為半專業,從來就不是他們未臻成 熟、缺乏所謂「真正專業的元素」,而是他們為了保有現在的專業人數與規模, 仍需要處處仰賴政府的「恩賜」所致。故一個「專門職業」其實沒有什麼獨特 的特質,與一般的職業並無不同(佘雲楚等,2004)。這些都是與一般社工員既定 印象中的「專業」相差甚大的地方。.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透過這些論述,我們瞭解到所謂的專業其實是功能學派中「結構性分化 (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的論述所產生之各個分擔不同功能責任的行業,它 的出現有著其歷史脈絡。然而這個專業的定義卻不是客觀不變,透過日後許多 功能論無法解釋的社會事件以及衝突論的產生,我們瞭解到所謂專業特質、屬 性的形成其實都受到特定的歷史情境影響,如同前工業社會時期的歐洲中,神 學與與海陸軍官職務會被視為專業般,現代社會中自然也有與其社會背景相應 的新興專業,如會計師與工程師。並不是一種行業發展成熟後就會自動變成專 業,因此,也不是不被認為是專業的職業就是有缺陷。跳脫出來這個框架後, 我們就會發現以某種專業型態來評定某項專業的行為顯得呆板且過時。 17.

(18) (二)社會工作師法的建制化過程 在瞭解專業的本質之後,那麼在台灣的社會工作職業的處境便是我接下來 想關心的議題。為了擺脫社會工作在社會中「半專業」的形象,近代台灣社工族 群花了許多心思在確立自身的專業主體性,最廣為人知的行動便是 1997 年社工 師法的通過。透過建體化,社會工作這門職業取得政府背書,擁有專業的「合法 性」。社會工作師法的建制化過程,究竟如何影響社會工作職業,以及置身其中 人們的生命,是我亟欲想在本章節中探討的。 1.歷史脈絡─社工師的誕生 社工師法的催生,起因於台灣公部門社工員爭取編入國家體制的行動,這 意味社會工作透過法制化/證照化爭取專業地位與尊嚴的實踐(吳月美,2008)。然 而在社會工作專業證照制度建立之後,是否就意味著社會工作專業化與制度化的 里程碑也跟著到來?.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社工師法的催生,反映出社會工作在體制中被邊緣化、以及與其他專業合 作的弱勢邊緣處境。從歷史脈絡中,可追朔至 1975 年台灣所推動社會工作員制 度。直至 1979 年全省各縣市皆已設置社工員,然而這些公部門的社工僅是臨時 約聘人員,其保障與正式編制的公務人員相去甚遠(王增勇、陶蕃瀛,2006)。不 僅如此,而比公部門社工員歷史更悠久的醫院中,社工員也總是面臨自己「次級 專業」的焦慮,在眾專業環繞、幾乎每個專業皆人手一張證照的情況下,沒有證 照的社工員似乎就是比其他專業低一截。這樣的自卑情結與長期的工作條件不公, 讓基層社工員有了爭取納編的呼聲,於是組成團體(當時為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業人員協會,也就是日後的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向政府施壓,爭取正式 被納編於國家組織、持有專業證照的社工師證照制度(楊玫瑩,2000,引自王增 勇、陶蕃瀛,2006: 204)。故社工師證照的存續,其最初的目的便在於通過考試 讓約聘社工員取得正式公務人員資格,以享有安定的地位與待遇。 然而,這次的行動對想納編至公部門的社工來說卻是挫折的。1989 年首次 1 社會工作師簡覈考試的低錄取率 ,凸顯了考試制度無法測驗出實務工作者認知 的專業能力的矛盾。正式納編受挫後,遂有推動社工師法以提升社會工作專業地 位的想法產生。直至 1997 年社工師法立法通過,其實背後的動機在於提供公部 門約聘社工員爭取正式公務員身分的途徑,實不如人們想像中為爭取社工群體的 專業自主性這樣崇高的理由挺身而出。事實上人們以為有「國家背書」 、 「國家認 1. 1989 年社工師簡覈考試應考人數 349 人,只錄取 3 人,及格率只有 0.86%(王增勇、陶蕃瀛, 2006)。 18.

(19) 證」才是一個成熟專業的樣貌,卻忽略了建制化的專業其實會限制住個人自主性, 許多制度化的工作 SOP 替社工員決定好每個工作步驟,做多會被質疑沒效率、 做少被質疑怠職,存活下來的只剩照表抄課、凡事依法辦理的「公務員」,事實 上社工師法的通過並無因此讓大部分社工員獲得實惠。反倒讓社工員進入不同的 權力關係網絡中(王增勇、陶蕃瀛,2006)。 2.助人專業建制化後的影響 陶蕃瀛(1991)認為,社工師法的推動隱含著乞請國家體制認同其專業性,給 予法律之保障,而不是反求諸己的發展專業組織與知能、辨明專業價值基礎、強 化專業之社會功能,以及反省專業是否隨著社會變遷調整其功能。社工師法通過 後,產生許多過往未曾出現的現象。. 政 治 大. (1)社工群體出現「專業的社工師/不專業的一般人」的區分. 立. ‧. ‧ 國. 學. 社工師法的通過代表一種新的分類方式,正透過國家權力蔓延與定型,成 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假設。透過社工師考試,社工被區分為「專業的社 工師/不專業的一般人」 ,這個分類影響社群成員間的彼此看待、也影響成員如何 看待自己(王等,2006)。我們開始習慣以一個人夠不夠專業、是否具備專業證照 來區分彼此的關係: 「你看,他是一個年輕的社工師」 ,潛移默化之中,我們居然 也開始為自己與他人比較與評分,這種將彼此區分的想法使社工族群無法尊重彼 此之間知識的差異(吳月美,2008)。而應邀出題的學者則可以透過考試來定義一 個「專業社工」需要具備的知識。. n. er. io. sit. y. Nat. al. (2)專業知識傾向單一化. Ch. engchi. i Un. v. 社工師資格必須經過考試制度的篩選,然而具有出題權力者卻並非經驗豐 富的實務工作者,而是被國家認定的專家學者們,導致實務工作者必須通過由學 者出題、學者閱卷的考試後才能取得證照(王增勇、陶蕃瀛,2006)。在這裡呈現 出對不同位置的人們對專業知識認知的不同、以及知識不平等的情況。必須澄清 的是,這並非質疑學者們知識的重要性,而是探討知識的詮釋權朝著單一聲音傾 斜的現象。 正如俗諺說道:「夏蟲不可語冰」。有些知識必須在田野深耕過,才能夠心 領神會。在「實務工作者應考由學者出題的社工師考試」的前提下,實務工作者 成了被攤在陽光下檢視的一方。許多隱而不宣的在地經驗、默會知識,可能僅能 透過口耳相傳、僅能親身體會當能知曉,未身處實務的學者無法體會,也缺乏可 供學習的文本資料。因此會納入考題的,多是被書寫進教科書中的外顯知識,而 19.

(20) 不是實務工作者認知的「工作撇步」。而為了讓選才標準具備一致性與穩定性, 遂有了「標準答案」的出現,這讓原本多元並立、特色迥異的工作知識被同一把 尺衡量,賦予優劣,無形中開始出現了一種理想的形象。這便是透過教科書與考 試內容傳達出來的社工員的模樣。 如果說這是把讓所有實務工作者認同的尺,那麼參加考試的同時,也能重 新省視自己未曾涉足之知識,實務工作者也能藉由此覺察自身的不足,有所學習。 然而這卻是把將實務工作者的聲音排除的尺,成為學界單向對實務社工員單方向 的傳遞知識。複製了過去學校教育中「老師→學生」的權力關係,產生了社工專 業的「集體弱智化」現象,社工在實務經驗交流與默會知識追求的熱情,被探尋 符合標準的考題答案所取代(王增勇、陶蕃瀛,2006),在這樣的脈絡中,學者的 知識成為問題的解答,「知識不足」的學生只得乖乖作筆記、照單全收。至此社 工知識與詮釋的權力靠向學界,實務工作者作為知識生產的主體性在證照考試下 已蕩然無存。. 立. 政 治 大. (3)社工師成為專業內自我檢視的標準. ‧ 國. 學. ‧. 證照制度除了將實務界擺放在讓學術界面前檢視,它同時也引發學術界內 部的自我檢視與互看(王增勇、陶蕃瀛,2006)。鑒於社工師法通過後社工系所如 雨後春筍般設置,引發「社工教育商品化」的現象,社工教育成為有心人的獲利 工具。專業內部也開始互相檢視,期許專業訓練的人才是有素質的。這份專業的 內部檢視同時影響了置身其中求學的在學學生。. er. io. sit. y. Nat. al. v. n. 當提高專業素質的呼聲逐漸高漲、而考社工師證照成為各校辦學的重點時, 學生首當其衝成為受影響者。畢業生考取社工師證照的人數便成為衡量專業素質 的變相指標。眾多學校的課程安排、課堂教授的重點,開始向社工師考試要求的 必修科目靠攏。然而課堂教授的重點或許應付得了考試的需求,卻不一定能滿足 實務工作對人才的要求。在實務工作者的知識無法進入學界的情況下,學術界與 實務界的差距首當其衝反應在學生身上。. Ch. engchi. i Un. 台灣的社會工作學生多是透過課堂教授來組織自己對社工的想像。當老師、 或系所以考取社工師證照作為授課目標時,學生就會去思考如何才能當一個社工 師。例如,他必須把社工師所要求的科目修畢,才能滿足應試門檻,這樣他修課 時就會以社工師要求科目為主,擠壓掉社工師不會採納的科目的選擇空間;其次, 他會特別注重讀書考試,勝於參加課外活動累積經驗,因為社工師是以「筆試」 作為專業的評比,而不是豐富的服務經驗;其三,考試答題時,學生會為了「言 之有物」 ,而傾向打出「安全牌」 ,也就是專家學者的說法答題,勝過於表達個人 的思考與想法,既顯示自己有讀書、也避免掉風險太大的回答,這樣的方式下, 20.

(21) 個人主觀經驗是不重要的,學生失去了用自己的言語做論述的機會。 在這樣背景下訓練出來的社工師們,可能不見得知道如何在非行少年的謾 罵中工作、也不見得知道如何面對剛做出 DNR 決定的病人家屬,但是他必定背 得出三角交叉檢視法的三種設計模式,也很清楚所羅門四組比較設計與相等時間 樣本設計的差別。他們年輕、學富五車,可能才走出校門,連真正的案主都還沒 見過,可世人就認為他比一個二技畢業,擁有十年工作經驗的社工還「專業」。 (三)小結 台灣社工系的學生幾乎是社會工作概論中,接觸關於專業的討論,然而幾 乎我們學到的,都是靜態的專業特質模式,如 Greenwood 的專業特質論,來度量 某行業的專業化程度(余漢儀,2006)。在學校基礎教育中,學生透過教育專業化, 具備了專業要求的標準、典範、與認同,並且有內化的態度、觀點與承諾,我們 遵從的是由社會功能論所編織的論點。我們認為社工肩負穩定社會功能的責任, 故理所當然該有著專業的公正性(Impartiality)與專業性(Professionalism),因此當我 們意識到自身在體制中邊緣化的位置、似乎社工的工作誰都能取代時,我們期待 進入國家體制達到建制化,由國家保障我們的專業性,卻忽略了建制化背後的風 險。其實「證照化」其最直接的效應便是排除異己、區隔出誰是行內人與行外人, 捍衛「服務專賣權」與「行內人的利益(余漢儀,2006)。我們在課堂上鮮少接觸 過關於專業權力政治的討論,因此從未意識到建制化帶來的,是社工專業逐漸喪 失進行體制外改革的專業自主性(王增勇,200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v. n. 社工現在所追求專業化的道路主要是以專家學者方面的聲音為大宗。事實 上在專業實踐上有著各式各樣,豐富而洋溢的各種語言,都是過去我們所沒有注 意過的,這些語言都象徵著使用族群、以及知識。我們將透過下一章節來討論。. Ch. engchi. i Un. 三、社會工作的語言與知識 我們已經知道現階段對於社會工作主流知識的詮釋,多是掌握在學者專家 手中,那麼社工究竟有著哪些隱而未見的知識。Bloom & Chambon (1991)便提出 了存在於社會工作領域中的六種語言,除了學者們最常使用的「抽象性語言(The Abstract Language)」之外,還充斥著實務工作者熟悉的「行話(The Jargon)」、案 主的「世俗語言(The Lay Language)」、研究者的「經驗主義語言(The Empirical Language)」、訊息學家的「類型語言(The Categorical Language)」、甚至在倫理的 實踐上,也有著牽涉到個人在公平正義抉擇上的「價值語言(The Preferential Language)」。這些不同的語言,身後都隱含著使用族群的知識與價值,個人的 經驗將會反映在其使用的語言之上(Bloom & Chambon , 1991)。瞭解這些語言的運 21.

(22) 用,便能幫助我們走出個人經驗瞭解不同使用者的族群與知識。從這篇文章中, 我看到社工知識與我刻板印象中認識的不同。 (一)學術論述僅為眾多知識中的一環 這些性質豐富而互異的語言反映得是專業的不同本質,它們提供了解社會 生活的多樣性與複雜度的可能性,對於社會工作來說它們的存在是正向的 (Bloom & Chambon , 1991)。當社會工作中的聲音(知識)被標準化、或是向某方傾 斜,都會是件危險的事,將蒙蔽我們思考的可能。 在主流的價值中,人們通常將學術研究與科學知識視為知識的依歸,這奠 基於其無關個人或群體價值判斷或利益的「客觀超然」立場。然而我們卻不會 注意到學術理論在使用上的風險,當我們篤信理論時,通常就忽視了理論被轉 化為意識型態後,將注定自我破壞、失去其原有的知識的特性,因為理論被轉 為意識型態後,便失去自我反省的能力、以及聆聽各種差異的可能,新觀念故 無法輸入活化理論(Griffin, 1982);其二,理論其實也並非我們認為的「客觀超然」 , 它忽視了科學研究歷程的政治性、以及隱含在政治性底下的權力議題,而將知 識建構與社會行動做區隔,模糊掉社會結構中的不平等現象,容易使學術研究 或科學知識落入鞏固現存體制的權力結構,與既得利益的危險(周雅容,1998)。 其三、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知識必須藉由語言建構出來,知識一旦與語言隔 閡,幾乎就難以成立(陳榮華,2007),語言本身本就非客觀中立,而是帶有價值 意涵,因此當知識是立基於語言時,知識便難以宣稱其客觀中立性(柯麗評,2008)。 我們都知道類推、概化、分類、摘要化(abstraction)是科學重要的特性,但這些特 性常不利於弱勢族群。因為進行分類時,必然得將被分類者抽離具體的生命脈 絡、個人與社會的歷史背景,此舉常導致其經驗遭致扭曲、喪失生命的獨特性、 強化了壓迫的機制(Stanley& Wise, 1983;Wilkinson, 1988;Langellier & Hall, 1989; Oakley, 1998,引自柯麗評,2008: 5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科學一向被視為理性而客觀,Toulmin(1953)卻提出,科學應當是一種看的方 式,其重點乃在於如何以新的方式看資料,這種「看的方式」牽涉到看的人如 何使用不同的視框(framework)去看和聽,產生新的覺察、不同的詮釋與隱喻,而 不是以舊有的推論驗證新的資料(柯麗評,2008)。事實上撇開理論性語言在邏輯 上的優勢以及明確性,它也不過是假設性的系統,提供學有專精的實務工作者 參考與使用,並不是最終極的參考指標(Bloom & Chambon , 1991),實務工作者在 實務的實踐中仍須考量進其它種語言,用自己的方式來作詮釋。 Bloom & Chambon(1991)認為,重點不應在於討論哪種語言比較「好」,社 工教學的重點應應著重在教導學生如何在不同的知識間移動,去理解不同語言 22.

(23) 背後的知識與意涵,學到如何讓自己自「邏輯分析」與「情感─直覺」兩種模 式間轉換的技巧,有這樣的經驗,實務工作者便可以將案主的世俗語言轉換成 概念,而能夠轉譯為指導實務的理論。 (二)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的重要性 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或稱隱微知識,是 Michael Polanyi 在 1958 年從哲 學領域提出的概念,被認為是相對於被用在溝通、可輕易傳達訊息、廣為世人認 同的外顯知識之外的另一種聲音。Polanyi(2007)認為傳統以主客觀分離作為基礎 得知識觀,將把那些熱情的、個人的、人性的成分從知識中清除,而為人們的知 識觀帶來混亂與惡果(黃千芳,2010),其實人類社會中仍存在著許多難被覺察、 易忽視、並且傳達困難的默會知識,它們的價值卻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我們 知道的大過於我們能夠說出口的。(Polanyi, 200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默會知識與外顯知識的對照,能夠被講述、解釋、複製的外顯知識,並不能代表我們真正知 道、或體會到的,還有更多來自於我們知道,卻可能難以言術的知識。圖片引用自網路: http://www.cognitivedesignsolutions.com/KM/ExplicitTacit.htm. 默會知識通常代表著難以教導與傳承─尤其對於價值立場相異、未身處其境 的人來說─,它通常無法脫離所根植的文化,唯有回到默會知識所屬的文化,這 些知識才能理解(柯麗萍,2008)。默會知識雖難以被覺察、也難以複製,但並不 表示它不夠重要,它們深深影響我們的行為。這些知識在行動中可能是以最簡化 的語言、象徵、或其他修辭學的形式被表達出來,幫助我們理解社會現象,以及 其後採取的方法。然而這些知識的重要性卻鮮少為社會工作的主流知識所採納, 即便它根根本本就深植於每個實務工作者、研究者心中。若我們對這種「不知、 有限的知」認為是理所當然,並且以「有限的知」來蓋括我們眼前的一切時,則 23.

(24) 我們很難從舊的事物中產生新的意義、想法,及與過往截然不同的使用方式 (Lincoln & Cuba, 1985,引自柯麗萍,2008: 59)。 單一故事容易造成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最大的問題就是:它們並非不正確, 而是不完整。它們容易讓我們對人產生偏見的裡解,而不是多元的認識與尊重(周 志建,2012)。要能夠擁抱生命、使用更完整而鉅視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我們 便要學著從單一的故事中解脫,認識不同生命的獨特性。 第二節 我與人的對話 一、以「人」做為對話文獻 (一)參考文獻是否非得是學術文章?. 政 治 大 通常我們期待一篇碩士論文的參考文獻應該要是學術文章,但這是否就代 立 表論文的參考文獻不能擁有其他不同的面貌?Enago & Ulatus(2011)提到一篇參考 ‧. ‧ 國. 學. 文獻的選擇方式,其實會根據不同的寫作目的與文章型態,而有不同的要求。如 專題回顧的文章,需要引用過往與此主題有關的各種研究文獻;而學術論文則是 透過文獻回顧來掌握研究的背景知識,並利用前人的研究證明或反證自己的結果。 那麼我認為,一篇關於個人生命的論文,理當就會存在其生命歷程中獨特的文本。 事實上,一篇生命敘事或自傳書寫是可以依賴日記、個人事件紀錄(資料)、照片 等傳記史料來回溯(洪瑞斌、陳筱婷、裝騏嘉,2012),這些獨特且個人特質強烈 的文本便是生命敘事中重要的資料來源,並能夠比起學術文獻更有助於支持研究 議題。.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蔡培元(2008)在「我僅僅只是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的自我 敘事論文中,便是透過畢業紀念冊同學們的留言憶起國中時期自己在別人眼裡的 形象,除了看到不同人對其肥胖的理解與對待,也發現脫離「胖」的視角後,更 多曾被自己忽視的個性優點;林毓凡(2009)於「瘦,夠了─一趟與身體和解的冒 險旅程」則是利用十多年前「慘不忍睹的身體」這幅自畫像道出自己一直被肥胖 的身體意象綑綁,即使體重計的數字不斷變化,這個臃腫的畫面仍一直是刻印於 心的自我意象,而在論文書寫的最後階段,她再次描繪自己時,發現畫中之人已 經有了不同的樣貌,多了笑容,也傳遞著正向的能量,呈現出自身體意象解放後 輕鬆的心情;王玉霖(2008)在「從黑手阿爸背影走出自我─一位幼教師的發現之 旅」則是透過過去書寫的實習省思日誌,找出自己曾經對於幼教的期盼與理念, 重整與確認自身的教育信念,破除「秩序好就是好老師」、「自我能力不足」的 迷思,而能在未來持續做著自己認為對孩子是好的事情。這些論文皆示範了參考 文獻的不同可能:「個人的畢業紀念冊」、「多年前的塗鴉」、「學生的實習省 24.

(25) 思日誌」,這些都是從前我們認知中不足以登上學術殿堂的瑣碎文本,然而你會 發現若以傳統學術的理論、知識言論取代之,這篇論文好像就沒法這麼動人、這 麼貼近生命。一個人的故事,不該是拿著別人的言論來詮釋,自己生命的糾結, 唯有從自己生命的痕跡尋找,我覺得這種時候才是「個人所言」超越「大師」的 時機,也就是非學術文本能優先於學術期刊的時候。 (二)頑皮孩子的另類文獻 在我這篇研究中,除了學術文獻之外,還有參考其他形式不同,卻非常重 要的文獻,就是「人」。過去我不斷將參考文獻限縮在學術文章的推疊上,我確 實因此了解到社工為什麼非得是一門「專業」、社工師的建構化過程、以及時常 被忽略的默會知識的重要性。但是這些知識卻讓我書寫這份論文的筆觸停滯,它 們將我帶到門前,卻欠缺最重要的臨門一腳,使我跟文獻的對話停留在隔靴搔癢。 我需要另一種不同於學術的聲音,這個聲音就是在每個書寫階段中,我曾經對話 過,讓思考激盪、推向新的領域的人。.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在論文書寫前期,我主要對話的對象主要是老王 meeting 小組的成員,透 過 meeting 的討論與回饋,我開逐漸釐清自己的問題意識與論文架構;後來,我 對話的對象多了在社會工作專業的道路上「迷路」的社會工作學生,我參加對話 沙龍、專業議題的討論會、也接觸了跟我一樣對專業抱持質疑的社會工作學生。 接觸這些人後,我發現自己的故事並不只是個人的故事,我還看到生存在這個講 求專業的時代背後的社工處境,我們共享了同樣的經驗,我的視野也從原本的個 人擴大到了群體;而在書寫進行到自己的生命故事後,我的對話對象又更豐富了, 我從未料想到的,我的父母親,成為我這個書寫階段最重要的「參考文獻」。他 們這活生生的人與我僵化的回憶對話,透過對話,我得以對過往生命故事有了重 新理解與詮釋的機會,憶起更多被遺忘的、或刻意不去回想的記憶碎片,也讓我 所書寫到的人們得到表達意見的機會,讓這篇論文不再只是我一個人的喃喃囈語, 它更多了厚度與溫度,以及生命。.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二、我與迷路的社工學生的對話 在輔大舉辦的「社區實踐分享:對話沙龍: 《迷路的社會工作學生》」 ,是我 書寫論文後,第一次述說自己故事的場所,對我來說別具意義。有別於過去我參 加過的研討會是由老師主導,在這裡的主體是「學生」,知識的主體從原本的單 向性(以老師為主體)轉為解放性(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們在這裡自由分享生命中 的經驗與智慧,我感覺台上人分享的議題與我切身相關,他的疑惑可能我也正在 經歷,他的故事引發我的共鳴,他的解答將能成為我的借鏡。這裡不會有老師告 訴我「應該怎麼做」,但我能透過同儕的經驗激發更多元的思考。如果我一直沉 25.

(26) 浸在自己的故事中,那麼這份論文就只是我的故事,而永遠不會成為「我們的故 事」。寫這篇論文,不只是找出存在於自己身上的問題,我希望能藉由自己經驗 中的普遍性,召喚出更多與我有同樣經驗的夥伴。如此,才能知道究竟發生了什 麼事情使我們變成這個樣子,才能超越體制的框架,找到安身自在的位置。 (一)我們的共通性 初次進入場域時,我驚訝於出席沙龍人數的踴躍,成員以跟我一樣的年輕 學生居多,有來自各校的大學部、以及碩士班的學生,有常人眼中名校的學生, 甚至連碩四、碩五的學長參與,我才發現原來自己不是唯一對專業抱持迷惘的 人。 1.經驗到個人經驗與專業間的斷裂 柏蓁:.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我喜歡心理學,對於那樣的專業助人想像是我很期待的。…所以當矛盾 發生時,我會去想像把自己切開,來做好工作…。然而我感覺很多過去的相信都 在社會工作裡不見了。我感覺社會工作只剩下工作,只剩下技能,而沒有社會。」. n. al. er. io. sit. y. Nat. 「…我覺得做社工好像很累,要當一個『專業』的社工好難,就是好像要 讓自己變成專家主義下面的社工。儘管我也想讓自己變成這個樣子…,但是當有 一天我發現,自己好像在把自己『變成社工』時,我才知道這對我來說有多重。 這不是我啊,我正在想讓自己變成另一個人,這個人是誰?那個社工長什麼樣 子?」 燕茹:. Ch. engchi. i Un. v. 「社會工作教會了我好多語言,…我們的問話、會談技巧都有固定的要求, 像是『是什麼原因讓你成為現在的樣子』,『你要不要再多說一點?』,但是對話 時你真的會這麼說嗎?不會吧,覺得很ㄎㄟˊ對不對?這些語言真的不是我們習 慣用的啊。說不定旁人聽到這些話都很不習慣,那你工作時也用不出來啊。」 柏蓁與燕如,與我一樣都是碩士生。我們有著類似的共通點,同為一路唸 書直升上來的人,從國中、高中,然後順理成章地進入大學(甚至還都是東海的 學生),最後考上研究所。不像有些人是從實務中體會助人的感動才回來學習社 工,我們都是從學校的教育來學習助人。這個相似的經驗引發我的親切感,原本 同我對話的對象,多是在實務中很有經驗的人,他們會告訴我「久了就沒事了」、 「以後會讓你煩的事情多得是」,他們無法理解我的問題,因此我們幾乎沒有進 26.

(27) 一步對話的空間。而聽完同學們的分享後,我找到擁有共同經驗的同伴,我們同 樣擁有自我與社工間斷裂的經驗:為了呈現好社工的樣貌,卻發現自己正失去過 去生命熟悉的價值與信仰。 我的「人後」形象,是我過去與人互動時最真實的樣貌。大而化之、不拘 小節的個性,讓我在人群中很容易就能與人拉近關係,增加許多對話機會。但是 這與社工在教科書描述的專業關係是牴觸的,在專業中我們講的是「避免過度的 情緒涉入」、「有目地的關係」,並且在與案主的相處上有著標準的程序,這使得 我原本自豪的「能力」被排除在社工認定的框框之外。專業的場域中,我經驗到 將一個完整的自己擠到專業框架的過程。 2. 面臨自身價值與專業價值的衝突 柏蓁:. 立. 政 治 大. ‧ 國. ‧. 燕茹:. 學. 「我疑惑於到底專業教育長在我身上的東西是什麼?…背負一個社工的殼 好累,我覺得我本便被排在社工的框框外面,不過是被硬擠進(社工的框框裡面) 罷了。好奇怪,為什麼一個好好的我…要被擠進去呢?」. y. Nat. sit. n. al. er. io. 「我到了東海之後,其實第一年就遇到被塞進框框的東西,那時候我曾經 找教個案的(老師)諮商過,她說燕茹妳有定位的問題,妳到底把自己定位在哪裡, 是案主、還是社工?你要從中間選出一個,人不能有兩種價值觀。…所以我現在 必須要二擇一嗎?我到底是誰?」. Ch. engchi. i Un. v. 柏蓁: 「感覺就像在打架,有兩塊東西,一個是很原本的自己,是不帶任何專業 思考、練習的狀態;而一個是專業教育。」 柏蓁與燕茹的經驗讓我看到個人與社工價值之間的衝突。她們將教育中學 習到的社工樣貌形容成一個框框,而原本的自己身處於框框之外,為了成為世人 認定的專業社工,我們讓自己進入社工的框框,卻發現面臨了「社工」與「自我」 價值間衝突的情況,而在衝突發生的時候,我們被要求捨棄自我的價值觀,轉向 社工靠攏,「這才是專業的社工」。 這個過程我也很熟悉。我在人前、人後的「切換」動作,也是因應自身定 27.

(28) 位的疑慮發展出來的方法。我一方面抗拒讓將專業樣貌帶進自己的日常生活,另 一方面卻又想要被肯定為高度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所以我開始戴上面具,來切換 不同的性格與價值觀。如此便能保持社團中成功的「自我」,又能同時追求「高 度專業化」,卻了產生兩種面孔漸行漸遠的結果。 3.對信仰的專業產生質疑 柏蓁: 「…我對社工教育疑惑的事情是,在過去我對待人,似乎不需要社會工作 教育,就足以讓我去支持人,讓人的生命轉變。但是學了社工之後,反而讓我困 惑了,那為什麼我還要接受社會工作教育?」. 政 治 大. 「社會工作專業的本質是什麼?社會工作的內涵是什麼,我有很多疑問, 為什麼我過去從校外的探索課程(非社工學程)學到的,那些我以前在乎人,看待 人的眼光…在社工裡不見了?…感覺就像在打架,有兩塊東西,一個是很原本的 自己,是不帶任何專業思考、練習的狀態;而一個是專業教育…。感覺就像是毒 素,從我的身上長出來,東一塊、西一塊。」.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過去柏蓁經由探索課程所認識到自己,在專業中並不受到重視,以至讓她 感受到過去所持有的價值就這麼「不見了」,取代而之的是專業教育所塑造出來 的自己。這個分享讓我非常驚訝,這個「原本的自己比專業好」的想法是我過去 沒意識過的。回想過往的經驗,我總認為自己的困頓是專業化過程中必經的過程, 只要透過更高深專業教育(訓練),我就能解決身上的問題。我母親也提過:「這 些專業不就是前人累積下來的成果嗎?跟著它走,不是比自己一個人橫衝直撞更 有效率嗎?」這個論述實在難以反駁,我也這麼讓專業的大帽子一直扣著我,直 到後來與柏蓁約出來深談之後,我才有新的想法。. Ch. engchi. i Un. v. 柏蓁於大學時期參加校內的探索課程,讓她清楚了解自身優勢特質,因此 更敏感於自己被擠進框架的過程,意識到衝突的原因來自於專業與自我的拉扯。 然後她思考自己為什麼非得進去這個框框,柏蓁得出的結論是即使不走專業這套, 她也有能力在不違反工作倫理下提供有品質的服務。這個理解幫助她跳脫傳統眼 光,看清楚遊戲規則,產生新的理解。 (二)反思 柏蓁、燕茹的分享,都像是在訴說著我的問題。她們對學習社工前自己的 認識,以及發現自己學習社會工作後,身上長出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讓我非常 28.

(29) 吃驚,這些似曾相識的文字,彷彿另一個魏劍凜正借用他人的身體娓娓道來。柏 蓁揭露自己也曾嚮往如專家一樣的社工角色,憧憬白袍加身的醫務社工師,然而 越貼近專業形象,她發現自己也離過去看待人、在乎人的眼光更形遙遠,成為一 個不像自己的人;燕茹則是分享自身接受諮商,以及在矯治機構當志工的經驗, 認為在接受社工教育的同時,似乎也掉入在自身價值觀上面臨選邊站的處境。 從這樣的對話中,我看到了「我們」 。我遵守專業的遊戲規則,卻發現自己 玩得很痛苦,從未想過一個如此強調「以人為主體」的工作,卻沒有學習者的存 在空間。最後只能在矛盾時將自己分為兩個不同的自我,在工作與私人時間來回 穿梭。與類似境遇的人產生對話後,幫助我超越個體的視角,看見經驗斷裂背後 的原因。為了成為稱職的專業角色,我身上長出了名為「專業社工」的形象,一 言一行就有了衡量的標準。為了不被貼上不專業的標籤,我在專業場合才總是兢 兢業業,無法放開。 「社會工作」最終成為只剩下了照表抄課的「工作」 , 「社會」 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社工學生該懂得反思自己的生命,回歸助人的本質。我曾詢問柏蓁,為什 麼她可以輕易的選擇不要進入框框中,柏蓁說的話讓我印象深刻:. ‧. 「我這個人就是忍不住,知道不對勁的事情我就不會去做,要做對的事情。 所以我才能找到一個讓自己安然的位置。」. y. Nat. sit. n. al. er. io. 這是她給我的答案。至今,從眾考試、向專業靠攏的我,最擔心被排除在 主流之外。當我對其他人訴說自己對專業的困頓時,總有人跳出來對我說:. Ch. i Un. v. 「我知道你現在學批判,可是以後出來還是別什麼都急著反,小心年輕什 麼都還沒有,就被鬥死了。」. engchi. 這讓我的困頓總是沒有解答,彷彿我揭開的,是社會工作專業中最隱晦的 面向。可是柏蓁給了我不一樣的答案。當她意識到體制中的不合理,她選擇不在 乎世俗框架,堅持做對的事。這樣的態度才能讓工作產生溫度,不會成為淪落為 一個對大眾,甚至對自己都「有距離」的專業。 柏蓁在體制外尋找到一個讓自己「安然」的位置,我則是選擇在尋求「在 專業中安身自在」的方法。我們兩個抱持相同問題、卻用不同方式尋求解答的人 的對話,讓我看到自己論文的新的思考方向,或許在專業框架中尋找方法並不全 然是我的答案。其實在對話的過程中,我也隱約感覺到自己對「專業」錯縱複雜 的情緒,似乎並非是接受過社工教育後才產生的,早在更久以前我就對專業存有 著一份無法言喻的憧憬,我必須將這份憧憬的根源找出來,否則即使看清楚專業 29.

(30) 的不完美,我仍然無法跳脫服膺專業的宿命。我該做的便是將眼光放得更遠,反 問自己,倘如不是專業教育讓我遇到這些問題,除了專業教育與體制之外,我的 生命中是否還有其他重要的事件影響我看待社會工作專業的眼光?我必須看清 楚,或許解放的鑰匙就存在這些故事當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0. i Un. v.

(31) 第三章 自我敘事作為一個解放的過程 武士在他的盔甲裡待了太久,他已經忘了,沒有盔甲會是什麼感覺。鐵匠 用斧頭,很用力的在他戴頭盔的頭上打,或是茱莉亞用花瓶敲他的頭,都只能讓 他痛苦一陣子而已。既然他很難感受到他自己的痛苦,別人的痛苦,就同樣的忽 略了。 ─摘自《為自己出征》(Robert,1994:) 總是在每個不同的難題處,這個問題都會出現。 我到底「應該」長哪付模樣? ─ 摘自《我只是個胖子》(蔡培元,2008:9). 政 治 大 一直在某些情境中表現出乖寶寶的樣子;一直在某些情境中表現出和平時不 立 一樣的自己,但是當某天我「終於」有機會在這些情境中做自己時,我卻發現我 ‧. ‧ 國. 學. 怎麼樣也做不出來。在案主前面,彷彿有一面籬笆分隔著我和他們,再怎麼努力, 我們終究是在兩個世界對話,觸及不到他們。 ─摘自《魏劍凜 2011 年暑期實習週誌》. y. sit. Nat. 第一節 在敘說之前. n. al. er. io. 一、乖學生的自白書. Ch. i Un. v. 許多人對我說,這是一篇看起來「不太學術」的碩士論文。因為人們總認為 我並不是探討艱深難解的社會議題,只是書寫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生命故事,這樣 的東西怎麼該是一個受過專業教育的研究生寫出來的?曾聽過某位老師對於自 我敘事論文的看法是:. engchi. 「為什麼要寫自我敘事呢?自我敘事要療傷帶回家寫日記就好啦?我是說, 為什麼不找一個更有學術意義的研究問題探討?」 對於一個總是奉老師的話為圭臬的孩子來說,這個評論大大打擊了我的心, 似乎在告訴我,在許多重要的社會議題之前,這份論文沒有值得書寫的價值。也 有另一個老師對著我說: 「探索自己?劍凜唷,你都讀到碩士了,怎麼到現在才在作大學在作的事~? 之前在幹嘛呢真是,都不夠用功對不對?加油,好嗎?」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原以為有慶一死,家珍也活不長了 ……家珍身 上一點肉 都沒有了,扶著她就跟扶著一捆柴禾 似的。.

我低着頭做算術習題,心裏卻翻騰得厲害,耳朵裏只聽見永瑛洗衣

我低着頭做算術習題,心裏卻翻騰得厲害,耳朵裏只聽見永瑛洗衣

從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發覺「主題說話活動」的確能讓學

毫沒一點畏懼,盡我們的力量,唱起歌來,做起戲來。我們

•中國的牛,永遠沉默地為人做著沉 重的工作。在大地上,在晨光或烈 日下,它拖著沉重的犁,低頭一步

世界各地的基督徒,與那些常遭別人冒犯人權的人,一同在貧窮

• S4- 閱讀時眼睛看著文 字,細聲讀出來。學生 對文字的排列及一字一 音有鞏固的認識,能以 手指指著文字閱讀。識 字量一般,能認讀關鍵 詞語而大致理文字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