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這一學期觀察、訪談與撰寫論文的過程,從一開始的摸索,到最後的瞭解,

當中在前導研究、觀察研究、正式訪談、資料分析與最後的撰寫論文,研究者於 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收穫與轉變,也讓自己對於研究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成長,以 下就研究動機、研究者的角色、研究倫理、資料分析與研究收穫來進行省思:

一、研究動機

回顧這一年的研究歷程,許多同學與朋友問我,為什麼要選這個議題呢?質 性研究會讓你很辛苦!其實我對這個問題也曾思考過,為何我不選擇一個簡單的 研究議題,像是介入教學法、觀察教學成效等主題,而這些也有較多的相關研究 做為基礎,可以讓我省去很多的麻煩。但就我自國小階段開始真正接觸到體育課 程,以學生的角度來看,班級中時常有一至二名的學生是遭受同儕的排擠,想當 然,這些學生在分組階段時,所遭遇的情形可以說是十分悲慘,但是我仔細思考 著,在這些難以預期的排擠行為中,教師會想到這些孤立與排擠現象是他的責任 嗎?還是教師設計的課程導致學生被排擠?而教師在面對這些被排擠的學生時,

應該怎麼樣才能實質幫助到他呢?我仔細想想發現,這些才是我對於體育教學現 場抱持的最大困惑。

因此,在這份研究中,我並不是試圖想證明什麼,更無意批評教學現場的問 題,而支撐我完成論文的,乃是深埋在我內心的一個疑惑,也期望在未來能夠與 我的親朋好友說道:「我的研究對我十分有意義」。

二、研究者的角色

為了能夠真實呈現邊緣化學童的心聲,以及同儕對於邊緣化學童的觀感,我 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與學生進行互動,並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班級風格以及學 生之間的人際關係。只是我對於自身的立場十分尷尬,我不希望他們稱呼我為「老

132

師」,更不希望我在他們的眼中是一名「觀察者」。在初次踏入研究現場時,我回 憶起當初生澀的自我介紹感到害羞,當時我並不知道要如何與他們做朋友,因為 我與國小學童的接觸機會並不多,因此十分害怕他們會把我當成陌生人,但是長 期的觀察下,多數學童開始與我打招呼、閒聊、問我會玩什麼遊戲、並且邀請我 一起打籃球,而這些舉動令我十分感動。而社交也是一種有趣的過程,當部分同 學開始與我拉近關係時,其他同學也會開始放下心房,嘗試接納我,而我認為能 讓學生永遠記得的老師不一定是非常會教導的,更可能是會放下身段與學生交朋 友的老師,而這種老師所需要的是個人特質、教師魅力、幽默風趣,而這些也是 我所嚮往的,因此當學生與我的關係逐漸拉近時,我感到十分喜悅。

有一次與班級導師進行非正式訪談時,當時小馬經過突然呼喊了我一聲:「林 佳龍!」,而此時班級導師非常憤怒的說:「你給我回來!你怎麼這麼沒有禮貌,

亂給老師取名字」,而在當下的我感到十分羞愧,羞愧的是我身為一名教育的研究 者,竟然從未糾正學生關於禮貌的問題,而是一昧的希望與學生達到朋友的階段,

為此我深感難過,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在學生的心目中,我們的關係已達到朋友的 階段,因此在訪談過程中,我可以詢問更真實、更豐富的答案。

三、研究倫理

本研究屬於敏感議題,在尋求真實答案的同時,必須拿捏研究倫理的分寸,

當中必須考慮到學生是否遭受到傷害,而研究者也不斷與指導教授討論此議題,

當我藉由訪談來尋求解答時,必須透過各種技巧來詢問同儕對於邊緣化學童的觀 感,在不傷害邊緣化學童的情況下,我必須捨棄許多侵入性的問題,而在問與答 的過程,我並未強制要他們回答,但可能喚起邊緣化學童的負面經驗。此外我再 三衡量對於此議題要如何撰寫,所撰寫的內容是否會對加害者與被害者造成傷 害。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我並未提及這是一份有關邊緣化學童的研究,也並未 說明此研究將撰寫為論文。在撰寫論文的部分,凡是可能透漏研究者身分的背景

133

資料,我皆以模糊帶過,並將所有學童以匿名的方式呈現,以保護學童的利益。

四、資料分析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不斷的質疑是否自己太主觀,對於每一個事件是否太多 個人偏見在裡面。觀察與訪談的時候,我必須以中立的角度與學生進行瞭解,避 免引導學生回答出我所想要的答案,而且在訪談前,必須預先瞭解學生的所思所 想,並從中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的方法尋求有關邊緣化學童議題的解答。

幸好我透過與指導教授的討論,反覆釐清研究者的角色,並檢視自己的論述,思 考該由何種方式表達才為貼切。

五、研究收穫

在研究現場待了快半年,對於學校以及個案班級從完全不懂,到現在的不捨 離開,在這些過程中,使我更認同自己,並瞭解到我在孩子心目中是何種教師類 型。當我初次踏入教學現場進行觀察時發現,國小階段的學生對於不喜歡的同學,

會以非常激烈的言語來進行排擠,並且將其孤立於人群外,不願意與邊緣化學童 共同遊戲,而我雖然非常慶幸以觀察者的角度能發現這些事件,我甚至開心的與 指導教授道出我的喜悅,「老師!今天有很大的收穫喔!我都有收音到(笑)(非訪 0120 研)。」 但是在研究進入尾聲後,常思考著,我做了這個研究,有幫助到這兩名個案學生 嗎?我到底能怎麼幫助他?我每次來觀察,都期待著有人被排擠,有人被嘲笑,

難道這些是我所希望的嗎?而在經過不停的思考後,研究者寫下了這段札記:

我認識這個班也有幾個月的時間了,他們把我當成可以說內心話的大哥哥,甚至 在走廊上看到我會跑過來與我大聲打招呼,這些都讓我好開心,我實在不希望有

人在被排擠,有人在被嘲笑,這些是我不喜歡看到的,但是為了研究的豐富性,

我必須期待著這些事情的發生,我有點討厭我自己。 (反札 0705 研)

134

經過這些時間的相處後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有他惹人喜歡的地方,但是也有 讓人感到厭煩的地方,而我開始問自己,如果連我都開始對學生產生差別待遇的 話,那我憑什麼評斷加害者的行為呢?而我回憶起班級中的每一位孩子,他們都 是我的好朋友,雖然並未實質幫助到他們,但是能認識這些孩子,是我人生中美 麗的一個回憶。

13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元玲 (2003)。兒童肥胖與自尊關係及影響減重成效相關因素之探討 (未出版碩 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王文科、王智弘 (2008)。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凱羚 (2014)。原住民幼兒經驗課程之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花蓮縣。

吳木崑 (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

35-54。

宋明娟 (2007)。重看 Ralph Trler 的課程思想。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2),83-112。

李昆翰 (2003)。教師之學生分類架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 北市。

李昭瑩 (2003)。主題課程下幼兒經驗課程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彩華 (1998)。台北市國中學生身體活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曉蓉 (1997)。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沮喪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杜詩婷 (2010)。學習動機及滿意度對游泳能力之影響研究-以嘉義市國小學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林建平 (2010)。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 育學報,27(1),93-125。

林靖斌 (2001)。國中學生規律運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宜蘭縣文化國中為例

136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慧芊 (2010)。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學生經驗課程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邱明星 (2006)。認知發展理論在教學應用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 技大學,屏東縣。

姜文閔 (譯) (1992)。經驗與教育 (原作者:J. Dewey)。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 年:1938)

姜禮任、黃美瑤、石國棟、林信宏 (2006)。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體育課學習動機與 動作技能表現之研究。大專體育,95,104-109。

施良方 (1997)。課程理論。高雄市:麗文。

洪儷瑜 (1996)。學習障礙者教學。臺北市:心理。

徐也淨 (2005)。學生之教師分類架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 北市。

高博銓 (2014)。班級學生行為問題的處理與預防。教育研究月刊,239,19-31。

高嘉鈴、何易儒 (2010)。羅吉斯(C. Rogers)系統觀點應用於班級中弱勢學生的輔導 策略。取自:http://blog.xuite.net/ejohn816/99830/40517850。

張春興 (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 東華。

張美玉、吳玉明 (1999)。不同學習型態學生學習表現的探討-解釋推理及問題解 決能力。科學教育學刊,7(3),255-280。

張惠晴 (2012)。懲罰與潛在課程—一個國中班級的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新仁 (1993)。奧斯貝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32,31-51。

莊采珂 (1999)。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的實施-學生經驗課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許殷宏 (1999)。師生互動策略之探究。中等教育,50(6),62-80。

137

許智英 (2002)。國中學生生活科技課程經驗之性別分析:一個教室的個案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正專 (2008)。南投縣國小學童體育課運動樂趣之調查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

1(1),1-10。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伯璋 (1992)。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

陳信廷 (2008)。體育教師教學圖像之個案研究-大專學生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臺北市。

陳振中 (2008)。社會學語境中的教育弱勢現象。中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游美惠 (2012)。體育系學生的學習經驗與性別關係之探究。女學學誌,30,1-45。

黃月嬋 (1999)。師院生體育經驗課程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臺北。

黃光雄、蔡清田 (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黃金益 (2001)。國內服務弱勢族群公益性電台的價值與生存問題之探討 (未出版 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 (1999)。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瑞琴 (1999)。質性研究。臺北:心理。

黃儒傑 (2012)。國小弱勢學生數學教科書轉化及教學介入之研究─以成就目標導

黃儒傑 (2012)。國小弱勢學生數學教科書轉化及教學介入之研究─以成就目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