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本文戰後系指從我國抗戰勝利後(1945年)迄今(2014年),即從1948年所 修訂的課程標準至民國2008年修訂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內容的教科書為文本分析 對象,其研究範圍乃以現今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中的公民「社會生活」部分,

挑選「個人」、「家庭」、「社會」、「文化」四個相關單元,來對照過去至 今的演變情形,而選擇此四個主題的基本考量,在於與學生日常生活最直接相 關,也是最能反映社會生活所需之內涵,且在不同時期教科書都曾出現相關主 題,並反映不同時代精神而有多變化的教科書設計,以此為研究主題,便於對 其教科書內容進行誇時期的對照比較。但政府遷臺前的教科書惟數不多,僅能 以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資料中心典藏的版本為主,且有些版本收藏不完整,

因此查閱受限,故本研究版本主要設定為根據政府遷臺後於1952年修正中學課 程標準所編寫的教科書為主。

本研究的分析對象是國(初)中公民教科書,其研究版次包括:

一、依據 1952 年(民國 41 年)初級中學課程標準出版的初級中學「公民」教 科書,本研究簡稱 1952 年版。

二、依據 1962 年(民國 51 年)初級中學課程標準出版的初級中學「公民」教 科書,本研究簡稱 1962 年版。

三、依據 1968 年(民國 57 年)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所出版的國民中學「公 民與道德」教科書,本研究簡稱 1968 年版。

四、依據 1972 年(民國 61 年)修訂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出版的國民中學「公民 與道德」教科書,本研究簡稱 1972 年版。

五、依據 1983 年(民國 72 年)的課程標準所出版的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教科書,本研究簡稱 1983 年版。

六、依據 1994 年(民國 83 年)的課程標準所出版的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

及「認識臺灣社會篇」教科書,本研究簡稱 1994 年版。

七、依據 2000 年(民國 89 年)教育發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暫行課程綱要 的社會領域基本內容所編制,教育部審查合格的「社會領域公民篇」教科 書,本研究簡稱 2000 年版。

八、依據 2005 年(民國 94 年)教育發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社 會領域基本內容所編制,教育部審查合格的「社會領域公民篇」教科書,

本研究簡稱 2005 年版。

九、依據 2008 年(民國 97 年)教育發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社 會領域基本內容所編制,教育部審查合格的「社會領域公民篇」教科書,

本研究簡稱 2008 年版。

貳、 研究限制

一、 研究範圍的限制

公民教育內容中舉凡道德、文化、社會、政治、法律、經濟等皆與社會議 題有關,範圍既深又廣。但由於論文篇幅與研究時程的限制,故本研究僅就現 今社會領域公民內容中的「社會生活」部分,篩選與社會生活直接相關的「個 人」、「家庭」、「社會」、「文化」四個面向來進行分析探討。主要考量此 與學生日常生活最直接相關,也是最能反映社會生活所需之內涵,且在不同時 期教科書都曾出現相關主題,並反映不同時代所需而有內容更迭的教科書設計,

以便於對其教科書內容進行誇階段不同時期的對應比較。

此外,政府遷臺前的教科書,因數量及版本不完全,因此以戰後政府遷臺

(1949年)後之教科書作為研究對象,亦為本研究範圍另一限制。

二、 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歷史研究法與批判論述分析法,針對不同時期公民教 科書內容進行分析探究,但因研究時空的差距,僅能就教科書所呈現的內容與 當時政治社會演變相對照,找出其對應及演變趨勢,並進行研究解釋,當中對 課文語意詮釋的掌握不易,故仍難以排除主觀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