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議題中文化層面內容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社會議題中文化層面內容分析

修訂版: 特性。(公民與道德第六冊,1983:19)

先總統 蔣公在民國五十七年慶祝 國父誕辰紀念大會致詞時曾指出:「所 謂文化者,並不只是指狹義的文藝、文物、文學等而言,乃是涵蓋了民族 的精神、思想、心裡、志節,以及政治的制度組織、社會的風氣習尚,與 倫理秉彝的道德,乃至人民的生活言行,以及青年的灑掃應對、進退鞠躬,

皆在文化範疇之內,且莫不受其民族文化的影響的。」……文化是人類生

活方式與社會所表現的一切活動的總稱。(公民與道德第六冊,1983:1-2)

上文中雖然強調文化並不是指狹義的文藝、文物、文學等,乃涵蓋了民族 精神等內容,但仔細看來,依舊只是將文化狹義的侷限於道德文化範疇中,而 忽略其他器物、制度發展等面向。此外,內容除了以儒家倫理思想為中心外,

其後更以三民主義為根基來重建中華文化,譬如:

目前我們正處於一個轉型的社會,……,我們的文化建設要以中華文化的 精髓,也就是以倫理、民主、科學為基礎的三民主義,作為最高指導原則,

即要以中國倫理道德觀念—四維八德的文化建設。(公民與道德第六冊,

1983:80)

講求國家的富強康樂,謀求全民的共同福利。……,我們如能將三民主義 的文化建設與國家建設的總目標相結合,人人參與文化建設、文化活動,

使文化建設落實在每一個國民的生活裏。(公民與道德第六冊,1983:84)

此一文化內容編寫,無非是為了在戰後政府遷台,為了強調台灣政權有其 正統的地位,首先藉由儒家孔孟的「道統」,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具有 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歷史,主要是因為有從堯、舜、禹湯…相傳的道統,到 國 父孫中山先生集古今中外的大成而手創的三民主義,以及先總統 蔣公矢志繼承 國父遺教,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己任,為光大中華文化而奮鬥,所以使中華文化 而奮鬥,所以使中華文化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公民與道德第六冊,1983:

74)以此來強調執政者之正統性,並以三民主義來抵抗共產主義,建設寶島復 興基地,再者,倡導所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說明在台推動的重要性,以培養 中華文化的再生契機,並肯定中華文化與道統的關係(石計生等人,1993)。

另外,說明西方文化特性,多半貶多褒少,比較後襯托出中華文化的優越 性。課文內容摘要如後:

西方文化是以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為主流。其特性可簡要歸納如下列三

強調霸道思想:西方國家霸道思想極為顯著,例如義大利的馬克維里主張 以權術霸道方法統治國家,法國的拿破崙以武力稱霸歐洲;義大利的墨索 里尼所倡導的法西斯主義,以及德國的希特勒所提倡的納粹主義,都是霸 道思想的具體表現。;二、重視個人主義…三、崇尚民主法治…。(公民 與道德第六冊,1983:20)

文中首先將西方文化特性歸納為三種,其中第一個特性就以「霸道思想」

呈現,且皆以負面例子加以闡述說明,以此來對應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優美的文 化, 如:

一、中西文化相同方面:中西文化都強調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重視人品 的尊嚴、個性的發展以及個人的價值。尤其中西文化更以倫理道德為重 心……,這也就是中西文化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的主要原因。二、中西文 化不同方面:中華文化雖有五千年悠久歷史,但是脈絡一貫、體系完整。…

以期達到世界大同的最終目標。西方文化…敢於冒險犯難,重視權利與義 務的對立觀念,進而追求民主法治的理想。(公民與道德第六冊,1983:

21)

儘管有些人認為中華文化偏重於「心」,注重「精神」,西方文化偏重於

「物」,重視「物質」……總之,在比較了中西文化特性與異同後,我們 深切體會中西文化雖因其不同背景、觀念、來源、演變,而有不同的特性,

惟藉著相互交流、融合、均衡發展,始能不斷茁壯、成長與更新。(公民 與道德第六冊,1983:22)

由上文中可看出有關中華民族的描述多半具有「我族中心主義」現象。此 乃戰後政府遷台,國民政府為了反共抗俄,因此需要培養人民具備民族抗戰精 神,因此此一民族即所謂的中華民族,且以中華民族為中心不斷的自我榮耀及 自我膨脹(李琪明,1995),這種陳述方式,主要是希望建立國人信心,恢復 故有道德,進而重建愛國之民族精神,以抵抗各種的外來勢力。

二、強調中華文化優越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歷史,主要是因為有從堯、舜、

禹湯…相傳的道統,到 國父孫中山先生集古今中外的大成而手創的三民 主義,以及先總統 蔣公矢志繼承 國父遺教,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己任,為 光大中華文化而奮鬥,所以使中華文化而奮鬥,所以使中華文化綿延不絕、

歷久彌新。(公民與道德第六冊,1983:74 )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但每變一次,就有一次輝煌的成就。我 國社會能變,而且愈變愈好,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國文化以「中庸之道」

為中心,使我國社會具有一種「自發的內部安定力量」。(公民與道德第 二冊,1983:99)

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有燦爛的文化,惟有藉著國際合作與文化交流,

才能使我們中華文化推陳出新宣揚於海外,也因此而有機會接受與吸收外 來文化的優點,使我們的文化更為博大精深。(公民與道德第六冊,1983:

35-36)

每經一次融合,文化就有一次更新,在民族融合與文化更新相互影響循環 之下,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展,更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與文化。

(公民與道德第六冊,1983:19)

中國民族主義數千年來沿襲漢族主義的意識和思考,認為淵源於華夏民族 的漢文化始終優於周遭其他遊牧民族和國家,此種漢民族文化優於一切的觀點,

用在教科書對民族精神和意識的提倡似乎有一固定的模式,即在過去專制時代 只要遇到一個正統王朝的滅亡,或國家遭遇危難或,特別是異族入侵時,導致 民族、文化可能出現斷裂或威脅時,便會一再被提及或強調。其主要意涵在提 醒國人勿忘國家、民族所受的恥辱,用意希望藉由公民教育凝聚國人正確的民 族意識和精神,如此國家或許一時會遭遇危難險阻,但是民族復興的火種,則

因此當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開始對對岸的共產政權及蘇聯展開猛烈 的批判和攻擊。基於漢賊不兩立的立場,以及「反共抗俄」的教育政策下,必 須灌輸國人必須具有一致的想法和共識,能同仇敵愾以共同承擔反共復國之大 業責任。而公民教科書則呈現此一相關內容,藉以推崇中華文化來恢復民族自 信心,進而復興民族。

三、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由於中國大陸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對中華傳統文化破壞嚴重。為了保護中 華文化,並與中國共產黨的文革運動分庭抗禮,以顯示中華民國為正統中華文 化的代表。1966 年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中華民國政府以復興中華文化為目的 而開展的思想文化運動。而倫理是我國傳統文化維繫家庭和諧、社會安定之重 要因素,而公民教育在陶鑄青少年高尚品德、健全人格。所以公民教育應積極 加強學生愛國家、愛民族、愛家庭之情操與民主法治之觀念,因此政府透過公 民教育加強倫理建設,健全青少年高尚品德,陶冶青少年守法愛國情操(陳奇 祿,1988)。據此,相關課文摘要如下:

由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以鼓勵海內外同胞維護我中華文化,消滅中共,

及光復大陸的奮鬥精神為宗旨,所以它不是「一時一地」的運動,而是一 個為復興民族,重建中華的長期運動。

依先總統 蔣公所提示「保衛民族文化、光復大陸國土、還我全民自由」

的原則,依計畫切實執行。不僅在全國各界及海內外熱烈推動展開,同時 更在大陸各地掀起了反「文化大革命」、反「人民公社」的高潮。(公民 與道德第六冊,1983:75)

一個民族的生存,主要由於它具有凝聚民族生命的文化力量。…保存民族 文化,發揚民族精神,以鞏固文化根基,吸取外來文化的優點,…也是文 化建設的真正意義。(公民與道德第六冊,1983:80)

由此可知,在此一時期認為,文化建設是一切建設之根本,民族建設之基

礎,若無文化建設,其民族必日以衰弱,其文化將日益淪夷,終將導致文化滅 亡之悲慘命運(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96)。所以,教科書在文化內容 編寫,無非是藉由建構優越的「中華民族」,培養民族主義來加以反共抗俄。

四、小結

政府遷臺實施戒嚴,採取威權統治,故此階段公民教育政策在加強「民族 精神」之教育,強調「反共抗俄」、「三民主義」之內涵,因此在公民教科書 內容注重國民道德,灌輸民族文化,以培養忠勇愛國之健全國民,故在文化內 容上,可看出有關中華民族的描述多半強調中華文化的優越性,具有「我族中 心主義」現象。此乃戰後政府遷台,國民政府為了反共抗俄,因此需要培養人 民具備民族抗戰精神,因此將漢族意識擴大,甚至睥睨的姿態傲視其他非中華 民族的族群,故此一階段文化內容如上文內容所提,在中西文化的內容當中,

常以二分法的方式加以比較,如:二、中西文化不同方面:中華文化雖有五千 年悠久歷史,但是脈絡一貫、體系完整。…以期達到世界大同的最終目標。西 方文化…敢於冒險犯難,重視權利與義務的對立觀念,進而追求民主法治的理

常以二分法的方式加以比較,如:二、中西文化不同方面:中華文化雖有五千 年悠久歷史,但是脈絡一貫、體系完整。…以期達到世界大同的最終目標。西 方文化…敢於冒險犯難,重視權利與義務的對立觀念,進而追求民主法治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