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議題中社會層面內容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社會議題中社會層面內容分析

成功 11.怎樣改善社

會生活 12.怎樣參加集

會和結社

社會福利 11.社區和社區 發展 12.社會變遷和 現代化 第五冊

12.做一個進步 的現代人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說明:本表僅篩選與社會議題中有關社會層面之教學單元,因此無關之內容予 以刪除,各版次詳細章節內容,詳見附錄 1-5。

此一時期教科書「社會」內容,首先會解釋「社會」的定義,再說明社會 構成條件包含三個基本條件:社會意識、社會制度、分工合作,強調個人是社 會的一份子,且個人寄託於社會之上,甚至於要為社會犧牲奉獻,善盡社會責 任,因而為了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及進步發展,則有賴社會制度、社會道德和 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來加以維持,進而達到社會繁榮的社會生活。

研究發現,各版次對於「社會」的定義有所不同,譬如:

甚麼叫做社會呢?……,社會是兩個以上的人相結合,為共同生活的團體。

所以社會必須有兩個以上的人的存在,但如彼此之間沒有任何聯絡,沒有 任何關係,仍然不能叫做社會。(初中公民第一冊,1952:6)

國父孫中山先生說:「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 也。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此原則行之於人類已數十萬年 矣。」如此解釋社會,是非常正確的。(公民與道德第二冊,1985:4)

社會既是一種道德組織,如果沒有道德仁義,便不成其為社會了。(公民 與道德第二冊,1985:4)

但是其共同點皆為強調個人與社會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皆須要社會成員 共同互助合作,並需要社會成員具備社會道德以維持社會的穩定和諧,由此可 知,教科書內容隨時代的演變,根據當時所需而定義不同的「社會」意涵。而

就社會其他內容:如社會構成要素、社會制度等內容則大同小異。

以下針對威權統治時期,社會正值反共抗俄、戒嚴統治的時代背景下,可 看出下列幾項特點:

一、建立個人與社會的依附關係

為了配合「反共抗俄」之教材,主要以啟發學生具備民族抗戰精神,因此 個人既然屬於民族社會的一分子,理應為社會付出心力貢獻。據此,相關課文 內容摘錄如下:

我們是民族社會的一分子,民族的盛衰,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初中公 民第一冊,1952:8)

假如個人健全,社會必定健全,健全的社會,必定也有健全的個人。……

我們應該處處記著個人和社會的密切關係,必須社會好,個人纏能夠得到 幸福,亦只有個人努力,才能造成好的社會。(初中公民第一冊,1952:

8-9)

所以個人雖然依賴著社會而生存,對於社會的影響,亦極為重大。舉例來 說:有 國父百折不撓的努力,纔有中華民國的誕生。有 蔣總統英明的 領導,纔有北伐和對日抗戰的勝利。有愛迪生勤勉的研究,纔有電燈電報 的發明。我們看到這幾位偉人對於國家社會的貢獻,更應該勤勉求學,效 法奮鬥。(公民與道德第一冊,1968:16)

在社會內,人人各盡其能,人人各得其需。 國父孫中山先生說:「社會 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 順此原則則亡。此原則行之於人類已數十萬年矣。」如此解釋社會,是非 常正確的。(公民與道德第二冊,1985:4)

文中多處立論,根據 國父遺教、 總統言論及中央國策,且為了啟發民 族精神,引用先聖先賢可矜式之事例。甚至針對社會的定義直接取自國父所言 做為定義解說,並且引用國父革命,總統北伐、抗日等例,藉以引發學生具有

反共抗俄意識,進而為社會犧牲奉獻。

二、強調社會秩序的維持

在戒嚴時期,政府為了控制人民,透過教科書教導學生要善盡社會責任,

以維持社會的穩定發展,而為了達到此一目的,對於違反者也要予以制裁,才 能維護社會秩序。就此,相關課文摘要如後:

社會秩序是社會的保障,要社會健全發展,必須有良好的社會秩序。因為 社會一切建設,固然要有良好的社會秩序,纔能夠進行;個人事業的發展,

處處都依賴著社會,也要社會秩序良好,纔可以在有計畫有步驟中向前進 行,以達到成功的目的。(初中公民第二冊,1952:45)

社會秩序的維持,在積極方面,固然要各人有明晰的社會觀念和正義感,

能夠實踐社會道德;在消極方面,對於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也要由社會 加以一定的制裁,「罰一而儆百」,然後纔可以避免混亂,維持社會秩序。

(初中公民第一冊,1952:50)

在現代社會中,社會道德和社會秩序,特別重要。我們可以說:沒有社會 秩序,就沒有現代社會。但是一般來說,對於社會秩序的重要性,並不是 每一個人都有深刻的認識。我們對於觸犯法紀的人,都嚴加指責;對於不 注意社會秩序的事情,卻常常不覺得嚴重,甚至自己也違反社會秩序而不 自知,這是亟待改正的。(公民與道德第四冊,1972:59)

社會既是人類生活上必不可少的組織,則為著達到人類組織社會的目的起 見,第一步固然要求社會的安定,維持社會的秩序,對於違反社會的秩序 的人,加以制裁,使生活在社會裡面的人,都能夠安居樂業。(初中公民 第一冊,1952:56)

如今進入現代社會,工業化和都市化繼續加強,大都市出現,人口密集,

人際關係非常複雜,社會秩序變為更加重要,也更難以維持。個人必須隨

現代人。(公民與道德第二冊,1983:43)

社會也怕個人不遵守社會秩序,而給予個人總總約束,這就叫做社會控 制。……社會愈發展,生活愈複雜,社會秩序變愈重要。個人要養成自動 自發服從社會紀律的習慣,因為這是現代國民應守的本分。等到習慣成為 自然,便不會做出違反社會紀律的事來,而且也不會計較外來的獎賞或懲 罰。(公民與道德第二冊,1983:45-46)

從上文內容可看出,在威權體制的公民教育偏向集體主義,重視傳統倫理 道德的順從性(簡成熙,2003),即便到了經濟起飛的七 O 年代社會,依舊重視 社會秩序使人民服從社會法紀。而為了維持社會秩序,故需佐以法律加以維持 控制社會,並強調法律的制裁功能,警示人民。對此,相關課文摘錄如下:

故除由公民教育著想,加強各人的社會觀念和正義觀念外,還要有維持社 會秩序的工具。(初中公民第二冊,1952:46)

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一)輿論;(二)風俗;(三)宗教;(四)法 律。因為法律是由國家來制定,對於管制一切人的行為,具有無上的權威,

又因為有了法律的保護,各個人纔能真正的安居樂業,使整個社會得以健 全發展,所以我們不但要尊敬它,服從它,還有共同對它加以維護的必要。

(初中公民第二冊,1952:48)

此外,在社會制裁中,特別強調「刑法」的重要,也就是懲戒的功能,還 要能「罰一而儆百」,由此可看出教科書內容的威權統治色彩。就此,課文摘要 如下:

法律的種類很多,其中以刑法的制裁力量為最大。(初中公民第二冊,1952:

51)

第一類是侵害國家利益的犯罪行為。如意圖顛覆政府的內亂罪;通謀外國 的外患罪;公務員收受賄賂的瀆職罪;在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的時候,施 以強暴脅迫的妨害公務罪;參加以犯罪為宗旨的結社妨害秩序罪等皆是。

第二類是侵害社會公益的犯罪行為……。(初中公民第二冊,1952:51-52)

除刑法外,違警罰法也是為維持社會秩序而制訂的法律。……,違警罰法 關係我們日常生活至為密切,其維持社會秩序的功效,和刑法是相同的。

我們決不可因它處罰的輕微,而稍加忽視。(初中公民第二冊,1952:53-54)

三、重視社會規範與社會制度

威權統治時期,國家社會透過社會規範或社會制度的建立,來維持社會秩 序穩定發展,而社會規範內容主要是倫理道德或法律制度,且強調道德倫理即 是構成社會的要素,譬如:

於是道德仁義造成人類和動物的分水嶺:人類有社會,動物沒有社會。社 會是一種道德組織,如果社會沒有道德仁義,便不成為社會了。(初中公 民第一冊,1983:6)

社會規範是個人行為的藍圖。古語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如果 社會沒有規範,個人不知道怎樣開口講話、動手做事,社會就會變得一片 紊亂,那是可想而知的。(公民與道德第二冊,1983:47)

人類社會構成的第二個基礎,是社會制度。因為任何一個社會,都不能像 一盤散沙那樣,而要像一個蜘蛛的網,從整個看來,它是有組織的,從各 部分看來,它們是有聯繫的。建立組織和聯繫的方法,就是各種社會制度。

(初中公民第二冊,1952:41)

此外,如上述課文內容,社會制度也是構成社會的基礎,於是透過各種制 度的建立,也方便做為國家政府合理化統治人民的利器,例如:

社會制度可說是維繫社會生活的法則,是人類在社會中,為了滿足某種需 要,而建立的社會行為的法則。……為了使社會生活能夠繼續,人類能夠 生存,所以建立各種制度。例如人們為了物質生活的需要,有經濟制度;

為了傳種的需要,有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為了和平相處的需要,有政治

中公民第二冊,1952:42)

由此可知,解嚴前的公民教育可說是「黨國」式的公民教育,由國家介入 公民教育的合法性論述(沈宗瑞,1999:79),目標特點在加強民族精神教育,

並恢復我國固有道德及知能,強調順從的公民內涵。故國家政府透過各項社會 制度的建立,如上文中所引出:「有經濟制度;為了傳種的需要,有婚姻制度 和家庭制度;為了和平相處的需要,有政治和法律制度;為了抵禦敵人的需要,

並恢復我國固有道德及知能,強調順從的公民內涵。故國家政府透過各項社會 制度的建立,如上文中所引出:「有經濟制度;為了傳種的需要,有婚姻制度 和家庭制度;為了和平相處的需要,有政治和法律制度;為了抵禦敵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