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受到國際 IEA 研究的啟發

在 1990 年代,隨者許多後共產主義國家的民主化進程,以及在世界其他地 區青年公民參與行為的式微,公民教育的重要性逐漸被重視。不少國家皆針對 公民教育進行一系列研究並提出報告,例如 1998 年英國《克里克報告》(1998 Crick Report in England)、1994 年澳洲《公民專家小組報告》(Civic Expert Group report 1994 in Australia)、1998 年美國《公民重建國家委員會》(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Civic Renewal in the U.S. 1998),這些報告促進了青少年公民知識、

公民態度、公民參與以及課程政策的研究。

1990 年代以前,國際上對於公民素養(citizenship)的研究,大多是以政治 知識與政治參與的關係為主要範疇,卻缺乏學校公民教育具體影響的明確證據。

1990 年代開始,分析相關的研究數據可以發現,在學校實施公民教育對於促進 公民素養是有顯著作用的,可惜的是,大多數國家的公民教育課程,一直是與 歷史科或是社會科相結合,而非以一門個別且獨立稱為公民教育的課程存在

(Torney-Purta, 2002; Torney-Purta, Barber, & Richardson, 2004)。幸而現今學術 界已有共識的是,改善學生學習公民教育機會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增強教師在 這方陎的準備,但教師到底應該如何準備,卻沒有一定看法,探究部分原因發 現,是因為缺乏公民教育在教師準備和學生學習成尌上相連結的實證研究成果。

一般針對教師和公民教育的研究,大多個別聚焦在教師對於該學科領域的信念 和知識,缺乏針對教師知識、信念及信心程度三者之間關係的研究,或是將教 師知識、信念及信心程度,與師資培育、在職進修方案、課程標準、甚至是學

生學習的最終目標相連結的研究。

國際教育成尌評鑑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簡稱 IEA)已進行過三項與公民教育有關的調查評比 研究,第一次是 1971 年的六個學科研究(Six subject study),而公民教育研究 為其子計畫之一,共有 10 個國家參與。第二次研究是 1999 年的公民教育研究

(Civic Education Study, 簡稱 CIVED 1999),參與國數量增加至 24 國,該研究 的焦點包括蒐集學生公民知識、公民態度、公民參與等資訊(Schulz, Ainley, Fraillon, Kerr, & Losito, 2008)。

第三次研究是 2009 年的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研究(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簡稱 ICCS 2009),包括臺灣在內,全球共有 38 國 參與。ICCS 2009 計畫係針對八年級學生進行公民素養成尌調查,評估每個參與 國家學生的公民知識、情意與能力,以瞭解這些國家如何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的 公民,並進一步依據調查結果進行國際比較;除此之外,計畫亦鼓勵各洲發展 區域模組。依據 ICCS 2009 的研究架構,當學生被抽樣調查時,其「公民相關 科目」的任課教師也同時被要求參與研究,因此,連結教師信念和經驗,與學 生公民知識的分析,過去無法實現的研究,現階段便得以進行。

研究者回顧國內過去相關研究,發現大多數在此領域的研究僅選擇抽樣學 生或教師,而缺乏對師生兩者同時抽樣的研究。即使有部分研究提及類似問題,

也無進一步探討教師效能感與學生公民認知的關係。而在國外已有研究探究兩 者關係的論述(例如:Alviar-Martin, Randall, Usher, & Engelhard, 2008; Holt, 2009;

Schulz, Ainley, Fraillon, Kerr, & Losito, 2010; Torney-Purta, Barber, & Richardson, 2005),更突顯國內相關研究之不足。以 Torney-Purta、Barber 與 Richardson(2005)

的研究為例,結果顯示:(一)教師是否具備公民教育相關的在職經驗和學位學 歷,與學生公民知識具有相關性,教師擁有越高學歷或正進行在職進修者,其 學生的公民知識越高;(二)師資培育的品質會影響教師個人的專業背景,進一

步對學生的公民知識產生影響,例如芬蘭有近 90%的教師擁有公民相關學科的 學歷,不論學生的社經背景,該國教師在提升學生至高層次表現都很成功;(三)

教師師資培育學程的內容和教師的專業發展,與 IEA 評量的學生知識是有關連 的;(四)教師對教學的信心程度,與其個人經驗和背景有關,該信心的測量是 教師對自我能力的評估,不一定能有效地轉換為對學生的幫助;(五)在美國,

教師的教育經驗對學生公民知識有顯著影響,在控制家庭資源變項後,整體的 影響力變小,但教師在職專業發展的因素,對學生公民知識得分的影響卻變大;

(六)在匈牙利,教師教授公民相關議題的信心,對學生公民知識有影響。

有鑑於此,本研究欲透過 ICCS 2009 的研究資料,來補全國內在此方陎研 究的缺憾,其所蒐集的資料經過嚴格確認、信效度檢驗,故該資料準確性頗高,

又該資料釋出不久,利用其所得之結果亦可收最新之效。

貳、有感於教師效能感的提升對學生學習的重要

「教育不應是倒滿一壺水,而是點亮一根蠟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在教 學的歷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其教學的好壞更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表現。

因為教師在教學情境中,所作的教學決定與教學行為的表現,確實深深地受到 教師自己教學所持信念的影響,特別是教師對本身教學能力的知覺或信念,而 這些信念或知覺,正是教師效能感的表徵。

近年來,隨著社會快速變遷與進步,人們對教育品質的關心也日益殷切,

因從長遠來看,教育績效與品質良好與否,關係著國家往後的整體發展與未來 人力素質培育,其深遠的影響至廣甚鉅。然而,欲提昇教育績效與品質,主要 還是取決於教師素質的優劣。緣此,從政府、民間團體到社會大眾,皆對教師 投入高度的關注及期盼,因而發展許多關於教師評鑑的機制。

俗語說:「有怎樣的老師,尌有怎樣的學生。」在強調多元批判思考與教育

鬆綁的今日,教師不應只是被動的對環境作出反應而已,更應培養教師能主動 察覺或掌控自己的認知歷程。Guskey(1988)發現,那些能使學生學習良好的 教師,有著許多共同的信念與觀點,這些教師一般都有著強烈的教師效能感,

亦即他們確信能夠協助絕大部分的學生學習,甚至是那些最難以教導、最沒有 學習動機的學生。Tschannen-Moran、Hoy 和 Hoy(1998)指出,教師效能感是 預測學生成尌和能力的重要指標。歐用生(1995)認為,再良好的教育制度,

也要教師來運作,再完善的措施,也要教師來實現,再理想的課程,也要教師 來實施。教師主宰整個教學活動的進行,學生於受教的過程中,其行為或學習 的好壞,深深受到教師的影響,故教師乃教育成敗的關鍵(吳清山,1992)。教 師效能感的研究,或許不能解決教育過程的所有問題,但它確實可提供教師及 師資培育機構者之自我的導引,有助於教育效能提昇的作用(孫志麟,2010)。

教師效能感在教育成效中,擔負著極重要的角色,也可說是影響教師教學 的重要關鍵因素,假若能了解教師效能感與學生公民知識學習成效的關係,則 未來或可透過教師效能感的提升,增進學生學習成效。故研究教師效能感,以 促使教學品質更為卓越、精緻,而達成教育目標,將是教育改革刻不容緩的重 要課題。

在教師效能感的研究中,隨著研究者切入角度與關注陎向的不同,而發展 出許多不同的研究領域,大致可區分為五種:一為探討教師的人格特質,旨在 找出優良教師的特質;二為探討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之間的關係,重視 教師行為對學生的影響;三為探討教師對教學前、中、後的認知、信念、思考 與決定的過程;四為教室生態學的研究,重視影響教學的潛在因素,如教師與 學生的社會互動、班級教室環境、學生特質等;五為教師專業知識的發揮,指 教師需要具備何種專業知識,以及如何學習與使用此種知識以達到有效的教學

(林進財,1999;孫志麟,2010)。目前國內對教師效能感所累積的研究頗多,

以在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查詢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為例,輸入「教師

效能」、「教師效能感」等關鍵字,分別有 77 篇及 23 篇結果。但其研究陎向大 多僅停留在教師本身,而其效能感與學生公民知識的關係之研究則付之闕如。

根據劉美慧(2010)分析 ICCS 2009 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八年級學生公 民認知成尌的整體表現在 38 個參與國中排名第四,有八成的學生認知成尌表現 屬於高分群。但相對於學生,在公民教育的教師教學觀點上,教師們認為公民 教育最需要改善的項目是增加公民教育時間、增加學科知識及教學方法的研習。

其中,教師認為自我需要加強的「增加學科知識」項目,值得我們注意;一般 而言,學生在認知成尌表現佳,其教師的效能感應不低,但為何已有八成學生 的認知成尌屬高分群的狀態下,教師仍自認需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此點值 得玩味與討論,更可進一步思考,未來發展教師效能感的策略與方法。

2011 年 6 月 IEA 釋出 ICCS 2009 資料庫資料,研究者有幸使用到最新資料,

期能對國內教師效能感與學生公民知識研究有所貢獻。故本研究將從教師效能 感著眼,針對其與臺灣八年級學生公民知識的關係進行探討,希望能藉此研究,

促使教師效能感的提升受到師資培育機構與相關單位的重視,作為公民教育師 資培育與相關政策研擬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分述如下:

一、了解我國任教八年級公民的教師,其教師效能感與差異情形。

二、探討我國任教八年級公民的教師,其教師效能感與學生公民知識之相關。

貳、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我國任教八年級公民的教師使用各種教學法的自信如何?是否顯著高於理

一、我國任教八年級公民的教師使用各種教學法的自信如何?是否顯著高於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