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者經驗與角色

研究者在選定研究主題前,對大學音樂系的主修個別課學生在學習態度、學 習過程與學習目標一直有不同角度的思考。有些學生一畢業就會進入職場,有些 學生則以考取研究所為目標,也有少數的學生希望能出國深造。學生如果能在學 習過程建立學習檔案,在個人資料上有完整的紀錄,相信會對未來申請學校或事 就業有所助益。

一、研究者之雙簧管教學經驗

研究者大學時主修雙簧管,大學畢業後於某中部國中擔任音樂班導師兩年 的時間,其間有兩年的雙簧管個別授課經驗。教學兩年後考入德國國立音樂院,

繼續深造學習雙簧管。經過三年的努力,以優良成績榮獲德國藝術家文憑。

回國後任教於大專院校音樂系與音樂班將近十八年的時間。在教學期間發 現除了音樂與演奏技巧的傳授外,還有許多相關的教育方式值得研究學習,因此 努力考上音樂研究所的教育組。就讀研究所期間,休息的許多音樂教育相關的課 程,參加了許多國內外音樂教育研討會,並且遠赴德國,在國際音樂研討會發表 音樂教育的論文。研究者在莊敏仁教授指導下,對音樂教育的檔案評量部分產生 極大的研究興趣,希望能夠進一步的了解。

因此在經過兩位大學四年級以及一位大學三年級和一位大學一年級的主修 學生同意後,研究者以訪談、錄音、錄影、觀察記錄、學生自評、同儕他評,教 師評量,師生網路聯繫、音樂會演出、教學日誌等實施進行建立,以了解檔案評 量對個別課學生的影響。

二、研究者角色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如下:

(一)研究者為「參與者的觀察」(participant as an observer)

54

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也是授課者,全程參與課程中,以「參與者的觀察」

(participant as an observer) 的方式觀察,並進行研究與分析。

(二)研究者為「詮釋者」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將所蒐集的資料、文獻探討、觀察訪談的資料、

課堂紀錄、影音紀錄等多元化多面向的資料整合,藉由理論與實務的結合,

對研究題目更深入的探討,對所得資訊做更為完整的詮釋。

55

第六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質性研究與量的研究對於研究的信度與效度是同樣重視的。大多數質性研究 者認為,質性研究應該特別針對效度問題加以探討,以顯示其研究的重要性,因 此質性效度之分析日漸受到質性研究者重視(王文科,2000;Johnson,1997)。

一、信度問題

質性研究的信度問題,可分為下列五種項目來提高信度:

(一)盡量蒐集時記的資料,減少使用推論的資料 (二)提高研究者的專業能力

(三)盡量與資料提供者有深入了解,避免個人不夠客觀的角度。

(四)與其他研究者共同討論改進,避免個人不夠客觀的角度。

(五)使用輔助器材(例如錄影機、錄音機)記錄實際資料 (邱勝濱,2008)。

二、質性研究效度

質性研究可以有效的運用研究者「三角檢測」(triangulation)來提高資料的效 度。根據不同觀察者的描述與記錄此研究參與者行為,研究過程的脈絡,以交叉 方式檢和觀察結果確定其理念和解說(王文科,2000)。三角檢證是以多種方法來 研究同一現象,在質化研究中,事很重要的檢測工具 (Robson,1993)。

「成員檢測」(member checking),是研究者在訪談和觀察之後,研究者與被 研究者共同討論詮釋的結果,確認被研究者所提供經驗想法的完整性與正確性,

以提高研究結果的效度。

本研究採以「三角檢核」與「成員檢核」來提升研究之信效度。「三角檢測」

之資料蒐集了課堂觀察記錄、學生自評表、同儕他評表、教師評量表、師生網路 聯繫資料、音樂會演出記錄、教學日誌記錄等。資料蒐集完後,進行三角交叉檢 測。

56

以下圖 3-6-1 為本研究之「三角檢測」圖:

圖 3-6-1 本研究之「三角檢測」圖

57

第七節 研究倫理

質性研究非常注重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研究者應尊重研 究對象的隱私權,應遵守研究倫理,保護研究對象(彭文珊,2005)。尊重參與者 的權益 (潘淑滿,2003)。以下為研究倫理的說明:

(一)尊重研究對象個人意願

本研究在經由年滿十八歲之已成年學生溝通後,研究者與接受研究的對向 雙方取得共識,得以在個別課時做全程的錄影。接受研究者個別訪問時錄音,

並將有關研究之資料提供做為研究之用。在取得同意書後才可以執行。

(二)確保個人隱私

為保障同意接受研究者的權益,在進行研究時謹守匿名 (anonymity) 及私 密性 (confidentiality) 的原則。在完成研究之後,研究者應儘速將原始相關資料 取消編碼 (encoding),以確保個人隱私。

58

第四章 研究發現

本研究主旨在應用檔案評量於大學音樂系雙簧管個別教學之個案研究。歷程 中分別以研究者所任教大學之四位主修雙簧管的學生做為個案學生,在整個學期 的主修課程中,建置雙簧管個別課的學習檔案。經由使用音樂學習檔案夾之過程、

音樂學習檔案夾之內容、透過檔案評量的方式個案學生的省思情形,探討檔案評 量運用於大學音樂系個別課的可行性與實用性。

研究者在整個實行過程中,實際的參與、紀錄、訪談、分析,與學生共同建 置檔案資料夾,並將每位個案分別進行陳述。研究者在整個歷程中全程參與,期 盼能針對每個研究問題進行適切的探討,並依據時間發生的先後予以敘述,將本 研究的整個過程脈絡,一一呈現出來。在以下各節中,研究者將依據本研究所提 出之待答問題,在各節中分別加以敘述。

第一節 個案學生使用檔案夾之過程

『緣起之後』

在決定本學期個別課將進行檔案評量後,研究者在準備上雙簧管課之前,經 過多方的思考,想用檔案資料夾來呈現。資料夾的內容希望能有自傳、學過的曲 目和未來希望學習的曲目、平日練習時的練琴表、學生自我評量表、教師評量表、

音樂會相關的資料(包括樂曲解說所蒐集的資料、音樂會的節目單、海報、邀請 卡、音樂會的內容 DVD 以及同儕之間對音樂會的評量表和書面的訪談紀錄。

研究者希望學生能夠寫下自己的『自傳』,讓學生回想當初學習雙簧管的動 機、在學習過程中曾經遇到過的學習困境、曾經參加比賽所獲得過的獎項和曾經 參加過的演出經驗。藉由寫作自傳,從中回顧過去並展望未來,期盼能在考國內 研究所、申請國外學校或將來求職時,能有精彩豐富的的履歷內容,為自己提早 做好加分的準備。

考入音樂系主修雙簧管的學生,大部分是從小就讀音樂班。在學習雙簧管的

59

過程中,每學期都有期末的雙簧管主修術科考試,學生必須吹奏一首樂曲其中的 一個樂章,主修老師會依學校的規定為學生選曲,有可能是快板樂章或是慢板樂 章。通常一首樂曲(奏鳴曲或協奏曲),會有三個樂章(快板-慢板-快板)或四個樂章 (慢板-快板-慢板-快板)。因為考試的時間有限,有可能是三到四分鐘或五到七分 鐘,學生無法在考試時間內吹奏完整首樂章。因此研究者希望學生能將『以前學 過的樂曲』,有系統地整理排列出來,一來可以在日後選擇考試曲目時,避免重 複吹奏同一首樂曲的困擾;二來可以把曾經吹奏過樂曲的其他樂章學習完整,使 學生對學過的樂曲,能有全面性的認識與了解。

現今的資訊發達,學生們可以透過網路搜尋很多資料。研究者非常鼓勵學生 主動收集雙簧管的資料,師生之間和同儕之間都可以把自己所找到的資料,互相 討論彼此分享。研究者也希望學生能提出『自己所喜好的雙簧管曲目』,或許是 從前聽過的;或是在 CD、DVD 和網路上找到的,都可以列出清單。師生共同討 論過後,盡可能的安排在四年八個學期的考試、比賽或音樂會中吹奏。學生有興 趣的曲子,在學習動機上就會更積極。同時也希望學生能在四年的大學主修課程 中,大量吹奏所有樂曲,就像大量閱讀一樣,能夠廣泛的涉略各種不同時代不同 風格的樂曲,接受多方位多元化的刺激,使學生對自己的雙簧管知識,有更深更 廣的認知。如果將來繼續深造,會比同儕有更多的先備知識,對樂曲也更容易上 手。如果不再繼續學習雙簧管,至少對雙簧管能有相當的見解。

『雙簧管練習紀錄表』的想法是源自於研究者在教學中,常會發現學生平日 練習時間不是很多,直到快要術科考試了,才匆匆忙忙的準備,對樂曲的學習往 往囫圇吞棗不加以分析思考,所以呈現出來的成果大部分是不盡理想。因此研究 者希望學生能自己設計一份平時練習的表格,讓老師能清楚學生是否有認真練習,

練習的時間有多少?練習的內容有哪些?是否需要調整等… 。

基於考量避免個案學生在有限的主修課時間內,因為實施檔案評量,而耗費 許多時間。於是依據本研究的預計實施計畫,有目的的蒐集學生學習歷程與作品

60

成果,從中看出學生努力與進步的情形,思考過程資料,並與學生討論過程記錄。

研究者事先設計了『教師評量表』和『學生自我評量表』,作為評量的工具,從 中瞭解學生學習狀態與檢視學生在學習過程和學習的結果。教師藉由『教師評量 表』,瞭解學生在課程中與自我練習時所付出的努力、進步和成長情形的評量。

憑藉著紀錄狀況,思考學生的個案情況,從中改變教學計劃、教學目標和教學策 略。學生藉由填寫『學生自我評量表』,進行自我評估與自我省思的訓練,使自 己藉由表格的勾選和填寫,能掌控學習過程,期盼能因此達到自我督促的效果,

使自己更加努力。

學生在學期中自行舉行獨奏音樂會,一直是研究者教學以來非常鼓勵學生進

學生在學期中自行舉行獨奏音樂會,一直是研究者教學以來非常鼓勵學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