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序曲

【一段緣起】

曾經有人說,假如地球上以十億人口來看,會遇到對方的機率是十億分之 一,假如再把其他生物加進來,那遇到對方的機率更是微乎其微。這個事實是在 告訴我,人和對方之間的相遇有多麼難得,要好好珍惜彼此之間的緣分,而今在 那麼多人生事件轉折卻又剛好的當下,竟能與受訪家長從兩條平行線到相遇認 識,只能以一份感恩的心情去面對這段相遇的緣分,感恩的是她們願意讓一個未 曾謀面的陌生人貼近她們生命經驗的一部份,感恩的是處在繁瑣事務生活中的她 們仍舊願意把時間騰出來,更感恩的是她們的熱情、貼心與鼓勵,一切只能靦腆 地接受那份莫名的感動。在這之中也許這些家庭們都訴說著不一樣的故事,然而 走在不同艱辛歷程中的同時並沒有散發出太濃的悲傷與哀憐,反而竟同時是一顆 堅若磐石的心,這顆心守護著孩子,同時也守護著這個家!

歷程

【美麗與未來】

在感受媽媽們一段真實的經驗的同時,一直感受到有一股很美的力量的存在 著,這股美的力量,源自一份最真實的真愛,那份時而艱辛時而欣喜的心情與歷 程,被一種因為愛所展現出來的「美」所完完全全包圍著,因為這一份愛,她們 毅然決然、勇往直前的守護著自己的孩子,於是才有積極努力的 A 媽媽、單純天 真的 B 媽媽、獨立自主的 C 媽媽、始終堅強的 D 媽媽、單槍匹馬的 E 媽媽、辛苦 忙碌的 F 媽媽、開朗樂觀的 G 媽媽、默默耕耘的 H 媽媽和焦急疲累的 I 媽媽,這 些不同個性的媽媽們交錯而成的豐富經驗,不僅讓我重新反思點醒了以前過往所 可能犯的錯誤與盲點,更讓我看到了一種因為付出所造就成的美的真實展現,誰

能說美的事物只能出現在美術館、只能展示於羅浮宮呢?!

蔣勳先生曾說「苦是一種莊嚴。」、「美和醜不是對立,美同時包含了醜。」, 如果把辛苦當成是醜,喜悅就是美,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依持。在體會到 這些家長的種種辛苦與喜悅之後,可以體會的是他們在這些過程之中,其實只是 想和一般人一樣,而那種想,並不是刻意,而是一種選擇,選擇想這麼做,想要 這麼過日子,於是媽媽說「就是遇到了,沒辦法也是要做…」,也許生活中有許 多的現實都是他們人生中可能無法避免面對的圖片,但是因為愛、因為堅持、因 為努力,因為不願意就這樣,使得人生中可能拼湊出像彩虹畫面般的動容美景,

也是這樣的態度使得苦的背後更展現出因為莊嚴所帶來的美感;「醫生說,她以 後沒辦法講話,會啞巴(台語)…,但是她已經會說話了,雖然沒有說得很好,

每次只會說簡單的一兩句,…」,其實媽媽也許是想說「我的孩子進步了!她沒 有像醫生說得那樣,她不會是啞巴…」,而這樣的話語同時代表的是一種希望,

一種因為努力而產生對未來的期待與希望…

【理論與實際】

在課程裡,那個外表可愛卻內涵豐富的老師曾經說「什麼是傾聽」,然而在 真正與媽媽們對話的現場,才真正體悟「真正的傾聽是要完全放下自己」。訪談 的初期,看著訪談逐字稿的內容,才驚覺自己有著一顆總想講話的心,常搶著表 達自己的意見,在領會這個之後,才真正明白「學會聽話」很重要,才發現以前 總是以為自己已經聽懂別人的話,所以總是在別人還沒講完話,就自作主張的總 結別人的意思,或者就直接去猜想別人的心意搶著說話,卻沒想到自己可能錯了 十萬八千里。如果真正要做到傾聽,真的是要完全放下自己所謂專業、主觀的部

我,就有可能放棄了每一次說真話的可能,而又會有誰想把自己的生命經驗交給 一個不在乎別人,只在乎自己感受的人呢?!

續曲

【未曾結束的故事】

訪談中的故事似乎就此停在按下錄音機停止鍵的那一刻。回想這段以訪談做 論文過程是個很大考驗,開始進行訪談初期,在每次打電話時,總是拿起又放下,

總是在電話中語無倫次甚至連自己的學校都報錯,總是一次又一次的大小巷弄間 迷失方向,當然也在龐大的訪談資料裡迷失,面對許許多多似乎沒有止境的困 境,但是最後還是選擇鼓起勇氣走過這一切,一直到現在,應該說是因為她們的 勇氣、努力、希望和信心改變了我的內心,激勵了我。於是我開始學會從另一個 角度去觀待家長的關心與擔憂,甚至是反思到自己在職場上的種種態度。從媽媽 們不敢逾越的心情中,可以感覺到媽媽們也許是在某一個角落等待著老師能來牽 他們的手,想到也許我的家長也像他們一樣,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一些事情,也許 他們也有一些無奈的情緒,也許我的家長也期待有人來支持鼓舞著他們,也許其 中有人願意先走出來,很多事情就變得很不一樣了,而今我知道我可以是那個先 走出來的人,我可以是那個和他們一起共同走過這段路的人,不是我給了什麼,

只是看到我也可以從這些事情中試著努力什麼,而這樣一段的論文歷程,誰知道 又即將引領我走到哪裡,延續下去的是論文中的故事似乎並不曾結束…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毛連塭(1995)。第一章概論。載於毛連塭等箸,特殊幼兒教育(頁1-7)。特殊 教育叢書(48)。台北市立師院特教中心印行。

王一道(2003)。國民小學家長參與班級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大延(1995) 。專業人員與家長。載於毛連塭等箸,特殊幼兒教育(頁 186- 203)。特殊教育叢書(48)。台北市立師院特教中心印行。

王天苗(1993)。心智發展障礙家庭需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73-90。

王天苗(1995)。心智發展障礙幼兒家庭支援實施成效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3-0301-H003- 014),未出版。

王天苗(1996)。台灣地區心智發展障礙幼兒早期療育服務供需及相關問題之研 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21-44。

王天苗 (1998) 。障礙者家庭研究與實務。載於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會議實錄(頁 69-81)。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王文科(1992)。發展障礙幼兒家庭動力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 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1-0301-H018-502),未出版。

任秀媚(1985)。家長參與幼兒學校學習活動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新竹師學 報,12,125-180。

何東墀(2003)。特殊教育發展中家長參與的催化功能,特教園丁,19(2),1- 7。

何華國(2006)。特殊幼兒早期療育。台北市:五南。

吳沐馨(2004)。幼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活動之困境知覺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 兒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 相關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 論文資訊網,090NCNU0210013。

吳武典(1989)。家有殘障兒,父母怎麼辦。特殊教育季刊,14,3-9。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 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市:桂冠。

吳烈洲(2001)。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研究--以桃園縣平興國民小學為例。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淑美(1998)。學前融合班教學策略篇。台北:心理。

吳曉華(2005)。重度智能障礙兒童之家庭照顧與早期療育使用經驗之研究。玄 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璧如(1998)。教育歷程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教學報,10,1-36。

吳璧如(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原理探究。中等教育學報,6,69-103。

宋芊晴(2004)。失落的案主:影響疑似發展遲緩兒童現身和接受服務的因素探 討。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93PU005216001。

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 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振宗(2003)。國小音樂班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杞昭安(1993)。學前特殊兒童。載於特殊教育園丁雜誌社(主編),特殊教育

通論:特殊兒童的心理及教育(頁75-118)。台北市:五南。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與鑑定基準(1999)。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施行細則(2004)。

身心障礙團隊設置與實施辦法(1999)。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03)。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2004)。

周新富(1998)。提高家長參與子女學習的有效途徑。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9(3),162-172。

林明地(1998)。國民中學校長對家長參與之態度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分冊,9(1),93-136。

林明周(2005)。國小美術班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邱佳寧(2001)。談特殊兒童家長的權利賦予。特教園丁,16(1),28-30。

邱書璇譯(1995)。Gestwicki, C.著。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台 北市:揚智。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怡廷(1998)。發展遲緩幼兒家庭對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柯平順(1997)。嬰幼兒特殊教育。台北市:心理。

洪明珠(2005)。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家長與教師親師合作之調查研究。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麗玲(1999)。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