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近年來教師評鑑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政策,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教 室內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串聯出的教學活動,更是其中重要的內容之 一。

使用「教學觀察」的教師評鑑方式近年來也逐漸獲得各國重視:美國德州 大學教授 Ben M. Harris 和 Jane Hill(1982;引自張德銳,1990)發展的一套 完整而有系統的教師教學表現的評鑑指標 DeTEK,透過教師自我分析、教室觀察 等方式蒐集教師教學資料,然後鼓勵教師和觀察評鑑者在相互信任及共同負責 的基礎上,增進教師專業知能及改進教學行為。英國於 1983 年的《教學素質》

白皮書中規範教室觀察是最為基本的評鑑方式,評鑑者至少要有一次到教室去 觀察受評教師的實際教學(李奉儒,2006)。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佐 藤學(2012)針對日本教育中孩子失去學習動機、不知為何而學、「從學習逃走」

的問題,提出以「學習共同體」為目標的改革做法,其一為希望老師也藉「學 習共同體」,建立良好的同僚關係。每人一年至少一次開放學習提案,大家一起 進來用共同的高度,不是批評,是一起想辦法改善。透過每次看別人的教學來 反觀自己,就能發展每人的教學風格,整體才能一直往上,視為第二層次的共 同體。

反觀我國,根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教育部,2012a)指出民國 103 年 8 月也即將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這不只是國民教育人數增加及 年限的延長,更希望透過高級中等教育的革新,向上為高等教育人才打好基礎,

向下輔導學生透過多元入學制度適性發展,提升國民素養與國家人才的培育。

其工作要項中也提到要「提升國中教育品質」,內容包括「推動教師專業成長」。

2

教育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競爭力,而教育的成敗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師資的良 窳。教師評鑑工作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自 2001 年開始研擬教 師成績考核及績效評量制度變革籌備會議,教育部自 2006 年起為協助教師專業 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以增進學生學習成果,發布「教育 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教育部,2012b),鼓勵高級中等以下 學校與學校教師自願申請試辦。參與教師應配合學校推動進程實施自我評鑑(自 評)及接受校內評鑑(他評)等形成性評鑑,透過教師自評、教學觀察、教學 檔案等方式針對括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研究發展與進修、敬業 精神與態度等內容進行評鑑。要點中並指出校內評鑑(他評)評鑑實施應兼重 過程及結果,其評鑑實施方式,以教學觀察為主,兼採教學檔案、晤談教師等 多元途徑。

台北市教育局率先於 101 年起在十所國小試辦「教室走察」、「校長觀課」

兩種制度。「教室走察」是不定時由校長、教務主任進入班級進行教學觀察,每 次三至五分鐘,提供老師教學的建議,不限定觀察次數,類似過去的巡堂;而

「校長觀課」是僅由校長進行,校長在五天前告知教師,聆聽完該位教師一整 堂課(約四十五至五十分鐘),記錄回饋,一個學期十五次,不限定任何老師。

關於教師評鑑的法源依據,教育部(2011)發布新聞稿表示,預計「中小 學教師評鑑制度(草案)」規劃完成後,將參考結論修正教師法,賦予教師評鑑 法源基礎,逐步推動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隔年 10 月行政院會通過教師法修正 草案,為提升教師品質,增進學生學習成效,增定中學以下教師應接受教師評 鑑。如果教師一直沒有通過評鑑,將面臨被解聘或不續聘。

每位教師都是自己課堂上唯一的執行者,想要使自己的教學活動精進,除 了透過領域會議同事之間彼此分享,經由教師研習活動吸收新知增能之外,多 數教師只能從學生回饋與自我檢討中求成長。僅有少數機會可以透過教學觀摩 活動真正進入課堂中,觀察課堂中教學活動的變化與成效,透過善意的眼睛,

3

讓自己的教學能力成長。而在教學現場短短的四十五分鐘中,究竟該觀察聚焦 於何處?怎樣的課程執行才是有成效的?正是筆者所關心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