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教學內涵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範圍包含各項能夠引導學習者進行體驗、省思與實踐,

並能驗證與應用所知的活動,包括符合綜合活動理念之輔導活動、童軍活動、

家政活動、團體活動、服務學習活動,以及需要跨越學習領域聯絡合作的學習 活動。旨在善用知識統整與協同教學,引導學習者透過體驗、省思與實踐的心 智及行為運作活動,建構內化意義與涵養利他情懷,提升其自我發展、生活經 營、社會參與、保護自我與環境的生活實踐能力。(教育部,2008)。所以,如 果是單純的教學活動或是跨領域的活動,而該活動並無實踐、體驗、省思時,

就不屬綜合活動的範疇(田耐青、張景媛,2003)。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教學活動應著眼於學生的需要,並考量學校條件、學 生需要、家長期望、社區特性等因素,探討建立學校特色,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依據能力指標,活動設計時應重視學生親自體驗、表演、發表、自我省思的過

30

程(顏妙桂,2001)。

執行教學活動前需要良好的教學課計。教學設計不僅是針對特定領域發展 單元教學計畫、教師手冊、學習手冊、學習單等教學產品;多元化的教學設計 包括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個別差異、教學媒體、學習情境與學習評量等要素,

也涉及各種教學理論背後的知識觀和學習觀所蘊含的基本假設差異(引自丘愛 鈴,2006a)。而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示範問題解決法、角色扮演、數 學演練、合作學習、價值澄清法等,在不同的教學場合有不同的用處。研究顯 示,教師是否設計多樣的活動,會影響學生專心的時間與學習成就。重點是有 效能的教師會考慮組合幾種(三種以上)適切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活動,來 增進學生學習的效果(張德銳等,2000)。

張新仁(2005)指出,綜觀教室的教學行為,固然各科教學有其共通性,

例如板書及口語表達能力、班級經營能力、複習舊有相關知識、講解清楚而有 條理、變化教學活動等;但共通的教學行為卻有無法捕捉學科特定教學行為之 遺憾,例如:理化科的實驗教學、數理科的文字解題教學、綜合活動科的體驗 活動。故本研究先探討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教學原則、方法與評量,輔以探討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理論基礎作為評鑑指標的參考。

壹、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教學原則、方法與評量

設置綜合活動課程的目的之一在促進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學科知 識與反省思考、教材的心理經驗與邏輯經驗、校內與校外經驗的相互關聯,透 過七大學習領域之間的對話,轉化知識、經驗為學生在學習、生活或工作上活 用的十大基本能力(丘愛鈴,2006b)。所以,綜合活動強調「實踐、體驗、發 展、統整」這四項目標是希望改善過去教育長期以來以「學科知識」為主的缺 失,究竟學生是否能將所學用於實際生活中,卻不得而知。因此,綜合活動課 程在於協助教育系統檢證與調整現行課程政策,使學習者達到行、思、知統整

(顏妙桂,2001)。以下就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教學原則、方法與評量作探討:

31

一、綜合活動課程的教學原則

為達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培養學生具備生活實踐的能力」之總目標,以 及其下四大主題軸促進自我發展、落實生活經營、實踐社會參與、保護自我 與環境之目標,宜掌握的教學要領有以下四點(李坤崇,2001;黃譯瑩,2001;

教育部,2008):

(一)實踐體驗所知

一般學習領域多分認知、技能、情意三類學習目標,其中常以認知的 比重最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特別強調學生在真實生活中的實踐能力,協 助學生自我表現。因此,引領學習者透過活動中的實踐,獲得直接體驗與 即時回饋訊息,並應用所知來增進對自己的瞭解與悅納,以及經營生活與 實踐的能力。

(二)省思個人意義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重視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驗活動的意義,在體驗的 過程中增進對自己的瞭解,並從中發現人生的意義。因此須提供學習者充 足的時間與機會,鼓勵其以多元的方式,從容地表達自己的體驗與省思。

(三)擴展學習經驗

以學生為中心,提供開放多樣的學習環境,擴大訊息選擇的範圍、來 源與方式,激勵學習者以多種感官來體驗世界,強化關懷自己、他人與自 然環境的態度,並促進個體適性發展與環境永續發展。

(四)鼓勵多元與尊重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應針對不同能力與興趣、重視學生的需求,共同設 計多元的活動內容與活動方式,在實踐生活知能與體驗活動意義的過程中,

給予個別發展及自主學習的機會,並尊重他人的體驗,並鼓勵學習者參與 社會、擔負起自己的責任,以促進個性與群性的調和發展。

此外,修訂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綱要」於實施要點中,強調教材應展 現情意與技能為主要內涵,教學應重視情意與技能的涵養與體驗。綜合活動 學習領域為強化全體學習者從容地體驗、省思與實踐,建構內化意義與涵養 利他情懷,應掌握下列教學原則(張德銳等,2000;李坤崇,2001;教育部,2008):

32

(一)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本位的課程精神取代以教師主體,由學習 者的生活情境出發,將概念學習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循序 漸進引導自主學習,使學生產生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並能統整其經 驗。

(二)強化體驗學習:提供多元感官的探索活動,重視情意與技能的涵養 及體驗。

(三)著重省思分享:積極鼓勵取代消極懲罰,善用增強、鼓勵與支持,

增進學生對教師的信任,以和諧信任的班級氣氛為基礎,引導學習 者省思,營造展現自表達的舞台,讓學生運用多元的方式分享,且 即時回饋,循序提高歸納與發表能力。

(四)強調生活實踐:學習內涵應與生活充分連結,鼓勵學生於生活中實 踐所學,協助學生表現自我了解、發現人生意義。

(五)建構內化意義:著重價值澄清與內化歷程,避免價值觀的灌輸,充 分讓學習者開展、發掘並分享屬於個人的意義。

(六)善用多元教學策略:視學生發展、班級特性與主題屬性,採用多元、

適切的教學策略。例如:分組學習、腦力激盪。

(七)落實領域教學:教師應透過學習領域課程小組的專業對話與專業成 長,掌握統整之精神,視學習領域或單元內涵實施協同教學,以落 實領域教學。

(八)結合學校行事活動:部分教學可結合符合本學習領域理念之學校相 關特色或行事活動。

二、綜合活動課程的教學方法

本領域教學方法涵蓋各種體驗教學、討論法、角色扮演、價值澄清、合 作學習、實作學習……等。教師應精熟各種教學法,視學生發展、班級特性 與主題屬性,採用多元、適切的教學策略。為實踐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理念 與目標,應採取更實際操作、互動多元、主動展現能力的教學方法,教師宜 掌握統整之精神,視領域或單元內涵實施協同教學,以落實本領域教學理念 與精神。以下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較常用的教學方法(李坤崇,2001;教育

33

部,2008;丘愛鈴,2009):

(一)發問與討論:發問乃師生、生生相互提出問題,激勵思考與尋求解 答的起點。討論係教師審慎計畫的教學策略,經由聽、說、觀察的 團體互動歷程,相互溝通與傳遞意見、思考訊息和感受,以達成教 學或學習目標。為達成本領域的理念與目標,教師教學必須著重高 層次思考的發問與討論。研究顯示教師提出高層次問題對於學生的 思考類型和問題解決策略有正向的改變(張德銳等,2000)。此方 式能充分激盪意見、思考訊息和感受,本領域常用於探討爭議性的 問題、評析多種可能答案的問題、澄清價值或想法、覺察問題的多 元性與重要性,或省思擬改善行為。

(二)角色扮演:讓學生設身處地扮演一個真實生活中不屬於自己的角色 行為,將自己放入他人生活,分享生活經驗,透過他人眼光來看世 界,促使學生得以澄清問題、紓解情緒及增進成長。

(三)腦力激盪:係一種協助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團體討論策略,其主要特 色在「由量取質」、「延宕批判」,與討論激盪階段必須遵守不批評、

想法愈奇特愈佳、愈多愈好的三大原則。本領域採用此方法,將有 助於學生面對問題,激盪或聯想出解決問題的各種資訊,分析與澄 清問題本質,強化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解決問題的各種向度。

(四)合作學習:依學生能力、性別等因素,將學生分配到一異質小組中,

教師經由各種途徑鼓勵小組成員彼此協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

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成效,並同時對團體負責。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 會,都能為小組的成功盡一份心力(王秀玲,1997)。且能提升學 生的批判思考能力、促進人際關係、社會支持和自我尊重(張德銳 等,2000)。

(五)實作學習:為增進學生各類能力,教師須引導學生從事各種活動過 程,或實際演練,或鼓勵發表,由做中學(王秀玲,1997)。

(六)講述:以口頭為主、書面與其他教學媒材為輔,讓學生傾聽教師講 解,以獲得知識與技能,及培養情意的教學方法。

34

三、綜合活動課程的學習評量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目的在於引導學習者透過體驗、省思與實踐的活動,

來建構內化意義與涵養利他情懷,並增進四大主題軸的能力,具有實踐、體 驗、個別發展、統整的特性。評量應依據教學目標研擬適切的評量方式、評 量內涵、評量人員及評量過程,並呈現多元的學習結果,以提供更適性化的 教學來增進學生成長。以下探討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評量的內涵、原則、

來建構內化意義與涵養利他情懷,並增進四大主題軸的能力,具有實踐、體 驗、個別發展、統整的特性。評量應依據教學目標研擬適切的評量方式、評 量內涵、評量人員及評量過程,並呈現多元的學習結果,以提供更適性化的 教學來增進學生成長。以下探討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評量的內涵、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