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身心學的相關理論探討

本節共分四個部分,將以「何謂身心學?」為主軸,依其歷史的 源流、名稱的界定、重要概念、及派別分類加以說明,期望藉由文獻 的蒐集與分析,能對身心學領域有一初步瞭解。

一、身心學的源流

為了增進人體自然動作、協調、律動及情緒表達的適當發展,自 十九世紀中、末期起,北歐及美東幾位女士一起設計發展了一種新式 體 操 。 此 乃 身 心 合 一 的 觀 念 最 早 被 應 用 在 西 方 體 育 界 的 歷 程

(Grosssinger,1995)。

另外兩位重要人士,分別是奧地利演員兼歌劇家 Alexander 及歐 洲新體育家 Kindler。這兩位皆以向身體、呼吸做自我觀察、探索的 方式,治癒了自己身上連醫生也束手無策的失聲症和結核病。前者創

發了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而後者所開創的療法,經 過了傳承者夏綠蒂的闡揚後,於 1950 年被正式定名為感官復甦

(sensory awareness)(許宜銘譯,1992),此兩種治療方法,至今仍 廣為流傳。

就科學、哲學及心理學的影響而言,即使因笛卡兒身心二元論的 觀念,各領域學者仍深信理性的心智思考乃追求知識與真理的唯一途 徑;仍然有部分名家主張,除了思考外,人類內在知覺(perception)

與覺察(awareness),一樣有自我探索、自我了解甚至自我調整的功 能。如:德國哲學家 Kant;法國現象學家 Merleau Ponty、奧地利心 理分析家 Freud 和精神病理醫師 Reich;以及英國的自然學家兼科學 家 Darwin 等人。這些人的觀點對於身心學的發展有顯著貢獻。

1950 年到 1960 年代間,一些身心學研究者深深的被東方的哲學 與健身方法所吸引。歷史悠久的東方思想著重身心一體的完人信念與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發展出經絡、針灸、指壓、推拿;及開發覺知的 方法(如:氣功、太極拳、瑜珈、合氣道等。)凡此皆強調身心交互 影響的概念,並進一步發展從身體及生理取向介入的治療或鍛鍊方 法,以達到身心健康或激發潛能的目的。

1976 年 Thomas Hanna 以 Somatics 為此一研究身體與心靈關係 的學門正式命名。此一新興領域一反笛卡兒的身心二元論,強調「身」

並非是由「心」所統禦的「物化」世界,也提到將 Physical Body 升 格為 Mind Body,視身心為一體之兩面且交互影響。主張能經由身體 感覺、反應與動作的探索來調整身體與心理,使人能更清楚的認識自 己、發揮潛能(轉引自劉美珠,2000)。

二、身心學的名詞界定

「身心學(Somatics)」的名稱,早期稱為「放鬆技巧(relaxation technique)」、「身體工作(body work)」、或「肢體療法(body therapy)」, 直到今日,稱為「身心學」。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名稱出現,從背後 的意義可以發現一些端倪,當稱為「放鬆技巧」時,所著重的部分僅 是「人體神經系統的收縮與舒張的現象」為主,而針對這樣的現象,

產生壓力管理、減少精力的不當使用、提倡有效控制神經系統等等的 改善方法;然身心學的範圍,並不僅限於神經系統所發生的現象,因 此,之後又被稱之為「身體工作」,但隨後有些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 們(治療師)認為,他們進行的是「治療行為」,因此,更出現了「肢 體療法」、「動作知覺(movement awareness)」、「結構整合」(structural integration)、甚至是「情感整合」(emotional integration)等名稱(Fitt, 1996﹔Knaster, 1996)。然而,如前一部份「身心學的源流」結尾的地 方所描述,Hanna 將這類有著共同論點的方法,以“Somatics”一名稱 之;這樣的命名,擁有較全面性的定義觀點,而非僅指稱是「放鬆技

巧」或「身體工作」。它涵蓋著包括此領域背後的哲思理念、治療或 體驗時的過程、「身與心」之間互動關係的瞭解以及放鬆的方法等等。

當然,名稱一致性的背後,許多西方學者逐漸發展出引導人們重新認 識身體的一系列相關的理論、體驗方式與治療方法,稱為「身心技巧 或稱身心統合技巧」(somatic approaches or techniques),透過這些方 法或技巧,經由身體感覺、體會、反應與動作的探索,讓人們重新檢 視自己的動作模式、調整身體結構或心理狀態,使其更清楚的認識自 我、發揮潛能,進而讓自己的身與心更密切的融合為一(劉美珠、林 大豐,2001﹔Fitt, 1996)。

三、身心學的重要概念

身心學的範圍廣泛,治療理論和技巧派別眾多,但大部分身心技 巧主要的目標皆是,促進個人潛能的開發及身心健康與和諧,使其能 更輕鬆、更有自覺、更有效率的做動作與使用身體;此外,學習傾聽 身體的智慧也是身心學的價值之一;而且身心技巧也同時不會忽略

「放鬆」,它同樣著重於壓力、緊張的覺察與消除,並且強調身心平 衡與效能的增加(Fitt, 1996﹔Knaster, 1996)。研究者參考劉美珠

(2000),整理以下之觀點與本研究相關的重要概念,予以討論:

(一)身心合一(body & mind are one, not two):

此乃針對笛卡兒將身與心截然劃分為兩個實體的觀念所提出的

反駁。身心二元論認為心智是身體的主人,身體只是心智的奴隸,此 偏見深植於科學、醫學及教育等領域中,更影響了人們對身體的態 度,致使人們逐漸遠離了自己身體的感覺和經驗。

(二)尊重身體的智慧(body wisdom)

從身心學的觀點,除了心智(cognitive mind)外;更有身智(body mindor body wisdom)的存在。身體上每一個細胞都有其更新、調整 及適應的能力,而這些都不在意識及認知的掌控下。

因此,多與身體溝通、傾聽它的聲音,才能親身體證身體的智慧

(身體我);若能進一步與心智(意識我)密切結合,便能對自我有 更完整、更深入的了解。

(三)內在的自我體驗(experienced from within)

身心學強調由第一人稱的角度來向內體驗身體的現象、體察自己 的動作模式、情緒及感受,便能學會與身體溝通並了解身體智慧的存 在;若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將身體只視為一堆骨骼和肌肉,那將無法經 驗上述的內省過程。

(四)開發覺察(awareness)

所謂的覺察即是一種意識層面的體察,身心學強調身體覺察乃學 習自我探索重要的一步,經由對身體變化的體察到情緒變化的了解,

進而能增進對世界(社會性)的覺知。

在覺察身體的過程中,人們會更清楚自己身體的訊息、情緒狀 態、思考模式及與外界和他人的互動模式。

(五)改變(change)與選擇(choice)

Feldenkrais(1977)曾說:「一個人如果不去覺察自己的身體,

他就無法區別身體現象、動作或感受的差異;無法區別差異也就無從 選擇;無從選擇也就無從改變。」例如:若無法體察身體肌肉的緊張,

則無法區別緊和鬆的不同,如此便無從選擇起,當然緊張的現象也就 不會改變(轉引述和整理自劉美珠,2000)。

由此可知,以身心學的角度而言,覺察身體的開始,將是改變個 體行為的重要啟動點與關鍵點。因此,這樣的觀點,對於划船選手要 改變其划船的動作行為表現方面,在訓練上具有其重要的意義。

四、身心學的派別

經多年的發展,目前肢體探索技巧種類繁多,以下,研究者參照 劉美珠(2000)及 Knaster(邱溫譯,1999)的分類系統,統整出下 列幾種類型:

(一) 以人體結構為基礎的方法

身為兩隻腳的動物,人類有一項四隻腳動物所無法體驗的特點-

挺直站立的姿勢。結構取向相信,為了輕鬆維持直立姿勢、我們的身 體須與地心引力垂直,透過重新組織身體結構,對健康、行為、意識

知覺將有顯著的正面影響。這個取向包括羅夫技巧(Rolfing-Structural

Integration)、亞斯頓定型療法(Aston-Patterning)、肌膜放鬆調整術

(Myofascial Release)等技巧。

(二) 以人體功能為基礎的方法

人類的天生享有高度的自主能力,而非只憑本能衝動行事。這個 選擇能力發生在最基本的層面:感官運動(sensory-motor)系統或神 經肌肉系統。透過知覺的提昇與動作學習,可以幫助個體從「動覺」

(而非視覺)中習得有效的動作模式,並增進生理功能;整合自己的 動作與思想、情感的關係。具代表性的技巧包括亞歷山大技巧、感官 復甦(Sensory Awareness)、費登奎斯(Feldenkrais Method)等技巧。

(三) 以人體能量為基礎的方法

此一治療取向與東方療法有直接關係,其視身體為一個整體能量 系統,重視個體的磁場、線條、「氣」和「能量」的流通。東方所謂 的「氣」和「能量」是看不見、摸不著,與西方具體可見的結構和功 能取向不同但卻相輔相成。相關的技巧有氣功、克里格接觸療法

( Kireger’s Therapeutic Touch )、 反 射 區 療 法 ( Reflexology-Zone Therapy)等。

(四) 以情緒、心理分析為基礎的方法

此一取向強調身體覺察對個人整體功能的影響。向內的觀察和探

索,不僅 是熟悉身體本身,更能因此而體察到情緒、過去經驗、意 圖、人格等心理狀態與記憶。完形學派認為,個體在內、中、外三領 域若能均衡發展就能過著平衡的生活;但多數人都徬徨於中間領域 上,將焦點置於不能直接被處理的「未來」,如此被激起的無處解放 的能量,便在身體內部循環,也就產生了不安的各種緊張和壓力。要 消除不安就需將焦點轉移到外部領域的「實際行動」和內部領域的調 整上(如:注意呼吸),如此才算恰當的使用能量(生命潛能編輯室 譯,1992)。此一取向包括完形治療(Gestalt)、舞蹈治療(Dance Therapy)、心理動力治療法(Psychomotor Therapy)等。

(五) 以西方動作表演藝術為基礎的方法

此一取向以西方肢體動作表演藝術的一些運用為主,如現代舞

(modern dance)舞者拉邦,透過動作分析來將動作分成像質感、空 間、軌跡等要素,藉以幫助學習者覺察自己的動作發展相關的內外在 現象。相關的技巧有,拉邦動作分析(Laban-Bartenieff Movement Analysis)、連綿流動技巧(Continuum)、意動法(Ideokinesis)等。

第三節 身心學應用於訓練的相關研究

近年來,身心學的研究和推行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已被列入「新 時代運動」力潮流中,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並傳播與應用到各個不 同的領域裡(劉美珠、林大豐 2001 : Johnson, 1994)。身心學則是一門 新興的學門,不管是在國內體育界,或是在研究上皆有待開發的新領

近年來,身心學的研究和推行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已被列入「新 時代運動」力潮流中,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並傳播與應用到各個不 同的領域裡(劉美珠、林大豐 2001 : Johnson, 1994)。身心學則是一門 新興的學門,不管是在國內體育界,或是在研究上皆有待開發的新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