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行動研究法

此節以行動研究方法論為主軸,將用三個部分介紹:第一個部分 是行動研究的定義與特徵;第二個部分為行動研究的研究歷程;最後說 明本研究選擇行動研究進行的理由。

一、 行動研究的定義與特徵

近年來,質性研究逐漸發展為研究的趨勢,並對行動研究加以重 視,使得行動研究成為重要的進修課題(黃瑞琴,2003;潘淑滿,

2003),而質性研究是一種互動式的取向,研究本身與情境彼此牽連 影響是具有彈性的結構(高熏芳、林盈助與王向葵,2001),這表示著 有此特性的行動研究方法已逐漸備受肯定。

「行動研究」起源於 1930 年代的美國, John Collier 與 Kuer Lewin 二位學者被視為主要的先驅人物,後來行動研究於 1950 年代 末期衰退,直到 1960-1970 年代,再由 Lawrence;Stenhouse 與 John Elliot 推動,並由 Stenhouse 提出「教師即研究者」的概念,隨之 1980 年代,

行動研究逐漸風行世界各地,各國的教師開始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

運用行動研究來產生知識並改善實務工作(陳惠邦, 2004;蔡清田,

2003)行動研究運用之廣泛不僅可應用在教育上,也經常用於改善組 織、社會等領域的實務工作情境,而本研究則主要以教育的角度來說 明行研究的定義與特徵。

(六) 行動研究的定義

在行動研究的相關文獻當中,諸多學者對其定義皆有少許不同,

一般來說,行動研究就是一種強調透過實踐行動解決問題,並在過程 中進行反省、回饋、修正、評鑑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的焦點,不在強 調理論的發展及著重普遍的應用,而是注重即時的應用,故僅針對當 下情境的問題來做改善(王文科、王智弘,2005;鄭增財,2006;蔡 清田,2003)。

對教育而言,林素卿( 2000 )指出行動研究是為了改進教師們的 教學實務工作及瞭解、解釋實際發生情境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它是一 種教師自我反省探究過程,研究的產生經由計畫、行動、觀察、和自 我反省等活動,呈螺旋式的循環;而教育實務工作者是在實際教育場 域中,採取質疑和批判的態度來關注價值性的教育問題,透過實務行 動蒐集有效的資料,以改善教育實務工作與情境,提升學習環境與自 我專叢成長(陳炳男, 2005)。而卓子文( 2002 )歸納陳伯璋(1988)、

賴雅芬(1997)二位學者的論述,對行動研究提出了一個簡要定義:

行動研究是基於解決或改善實際問題的需要,結合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的 智慧與能力,進行協同合作的一種系統化研究;在情境中,參與者由於面臨實際 問題必須解決的需要,而與專家學者或其他成員共同合作,將所遇見之問題發展 成研究主題,進行有系統的研究,這樣的行動可視為一種研究方法,即稱為行動 研究法。

綜合以上論述,研究者試圖歸納行動研究在教育應用上之簡要定 義:「在教育實務工作者透過實踐行動來解決教學實務情境上的問題 稱之行動研究,其重點在解決實務上的需求,不在理論的推展,而教 師在螺旋式的研究過程中可經由不斷的反省探究以提升自我專業成 長」。

(七) 行動研究的特徵

在教育領域,付諸實際行動以解決實務問題的行動研究,具有不 同於其他研究方法的特徵,研究者試歸納學者林素卿( 2000 )、陳炳 男(2005),對行動研究特徵的看法,綜合敘述如下:

1. 研究者為實務工作者,研究是在真實的環境進行,研究情境 是獨特且具即時性。

2. 重視現場的研究程序,目的在處理立即情境中的具體問題。

3. 行動研究者企圖描述、詮釋、說明事件,並尋求改善。

4. 透過系統化監督以產生有效的資料,並對行動作真實可靠的 描述與解釋。

5. 行動研究具彈性與適應性,注重真實情況的改變,在參與成 員的互動中,發展研究的策略與可行方案。

6. 行動研究常採自我省思、對談與會話、敘事和故事等新方法 以表徵研究。

7. 運用行動研究循環與螺旋

綜觀上述有關行動研究之定義及特徵等文獻,從教育研究的面向 來看,其強調行動與研究之結合,目的在使實務工作者,如研究者、

教師本身解決實務工作領域及相關情境所面臨或發現的問題,研究過 程是採多元參與和共同合作的探索方式,使實際工作者的研究與教學 規畫能力得以改善,並嘗試以各種方法運用新的課程教材教法,來配 合教室或實務工作場域的不同情境,檢視並提昇教學策略的組織性與 有效性。

二、 行動研究的研究歷程

行動研究並非是一種直線循序漸進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透過行動 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透過反省退而學習與探究,是一個強調不斷循環 的動態歷程;有關教育行動研究的歷程,多以 Kemmis 所建構的藍圖 為主,採取 Lewin 的循環模式-以規劃、行動,觀察、反省、再規劃 的螺旋方式呈現(吳明隆,2001;陳炳男,2005)。

國內學者夏林清(1997)、蔡清田(2003)、王文科與王智弘( 2005) 等,依據相同的概念,陸續提出完整的研究設計流程及步驟,其行動 研究歷程整理歸納包含以下幾點: 1.發現及界定問題,2.草擬行動方 案,3.搜集資料與閱覽文獻,4.修正問題,5.尋求合作夥伴,6.付諸行 動實施方案,7.評鑑與回饋,8.公開研究的成果。

三、 選用行動研究之理由

根據上述文獻對行動研究定義、特徵、研究歷程的相關探討,研 究者採取「行動研究」的精神,選用之理由如下:

(一) 與行動研究歷程階段之理念相契合

研究者擬以設計並實施新的訓練教材-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透過 實際的教學行動研究來瞭解新課程訓練的實用性,並提升自我專業成 長;行動研究方法歷程是經由研究方案的規劃、行動、觀察、反省、

再規劃的動態循環模式,使得教學實務工作的問題能透過研究者與參 與者之間的互動,彼此間學習與反省,這與本研究的研究歷程透過實 際的教學活動從不斷進行、修正的彈性循環過程中,獲得問題的解決 並增進教學專業知識的歷程相契合。因而選擇符合研究場域並支持本 研究主題與性質的行動研究法來進行研究。

(二) 身心學的特性與行動研究的特徵相符合

身心學注重個人經驗與自我內在探索體會的描述,著重身體經驗 的過程和狀態,因而多透過口述、訪談、觀察、日誌、心得、攝影等 方法來搜集資料以作記錄和分析,(林大豐、劉美珠,2003),故此種 經驗性的描述,研究方法則較不適合使用科學數據的量化研究(卓子 文,2002),行動研究在於改善、瞭解實務工作與情境,而不在增加 理論知識的特徵,則與身心學強調體會、感受當下的自我,不和他人 比較(劉美珠,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著重瞭解教學過程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