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Copied!
1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 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江文嘉 指導教授:掌慶維 協同指導:劉美珠.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八月 中華民國台北市.

(2)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江文嘉 指導教授:掌慶維 協同指導:劉美珠. 摘. 要. 本研究透過身心學(somatics)的理論基礎切入,探討高中划船 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之身體覺察歷程,以瞭解選手在呼吸、身 體肌肉張力狀態、身體使用方式、身體異常狀況覺察、身體控制能力 覺察等變化情形,此外,依選手的身體覺察能力歷程,針對此身心動 作教育課程對划船選手訓練上的適用性做討論。研究方法採用行動研 究,以內容分析法及訪談法,參與對象為基隆高中划船校隊共計 8 人(男生 5 人,女生 3 人),資料蒐集以半結構式訪談及問卷調查為 主。研究期間為 97 年 8 月 8 日至 97 年 10 月 13 日,實施共 9 週 22 節(共 22 小時)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研究結果發現: 一、高中划船選手接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後的身體覺察能力皆呈現進 步與改善之狀態:在選手身體覺察歷程,從開始注意身體當下感 覺,到可選擇用不同的方式展現身體,最後改變模式的進行覺察。 二、課程實施方面,以選手為學習主體,用身體為出發點,藉由身體 活動探索達到身體的再教育,對於划船訓練具有參考的價值。 三、研究者獲得不少收獲與成長,應再增加及進修自我的專業知能。. 關鍵詞:身心動作教育、身體覺察、划船訓練. I.

(3) An Action Research on Senior High School Rowers’ Ability of Body Awareness through Somatic Education Courses Chiang, Wen-Chia Advisor: Chang, Cing-Wei, Ph.D. Co-advisor: Liu, Mei-Chu, Ph.D. Abstract The study w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matics and discussed senior high school rowers’ ability of body awareness throughout the somatic education courses in order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rowers’ changes in breathing, muscle tension status, body usage, awareness of abnormal body conditions, and awareness of body control.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rowers’ development in body awareness,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issue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somatic education courses for rowing training programmes. Action research was adopted with the content analysis as well as interviews. There were eight participants from the rowing team of Kee-Long High school, among which 5 were male and 3 were female. The data was collected by mean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dating from 8 August, 2008 to 13 October, 2008, with 22 lessons (equivalent to 22 hrs) of somatic education course in 9 week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After the implement of somatic education course, senior high school rowers’ ability of body awareness have made a progress and been improved.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body awareness, rowers began to notice the instant feelings of the body and were capable of various body expressions which led them to experience the awareness by changing models.. 2.. Regarding the implement of the course, rowers were taken as the study subjects while their body discovery was regard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so as to establish the re-education of the body through activities. The study was worth serving as a reference for rowing training programmes.. 3.. In the end, the researcher was inspired to advance personal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Keywords: somatic education, body awareness, rowing training programmes. II.

(4) 謝 誌 三年的研究所生活,這期間我所學習到的許許多多事務,不管是 知識上的學問,或是做人做事的態度與看法,這都要感謝身邊的人。 從引我入教育學門的掌慶維老師,以及教我身心課程的劉美珠老 師,還有在論文上給予建議的林靜萍老師,他/她們就像冬天裡的太 陽,不時的給予溫暖,我才得以在這條研究之路上不至於懼怕。 接下來,是那群猶如沙漠裡的水,常常在我最無助與無力時,給 予我及時的援助,親愛的夥伴心瑜、郁婷、小茜、小媽、雯芳、凱琳、 念慈、淑玲學姊、玫秀、嘉宜、雅玄、睿千,沒有妳們的協助這段研 究生涯路不會如此順暢。 再者,如氧氣筒般的不時提供我所需,偉大的媽媽、爸爸及善解 人意的妹妹、默默支持的哥哥、弟弟,還有把我視為一家人的妍君學 姊夫妻,因為有你/妳們無悔的付出我才能無憂無慮的學習。 此外,那群陪同我完成研究的參與者,可以說沒有妳/你們的配 合與幫忙,這本論文也不會誕生。 最後,獻上我十二萬分的感謝,感謝老天讓我認識你/妳們,感 謝妳/你們從沒放棄我,感謝一路上相知相惜的妳/你們,我願意將此 論文成果獻給所有曾幫助過我、關心過我的您們,並致上最深的謝意 與祝福。 江文嘉. 謹誌. 2009 年 08 月 26 日. III.

(5)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 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目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謝誌 ······························································································································· Ⅲ 目次 ······························································································································· Ⅳ 表次 ······························································································································· Ⅴ 圖次 ······························································································································· 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研究背景 .......................................................................................... 1 研究目的 .......................................................................................... 5 研究問題 .......................................................................................... 6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名詞釋義 .......................................................................................... 7 研究之重要性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國內划船訓練之相關研究 ............................................................. 13 身心學的相關理論探討 ................................................................. 17 身心學應用訓練的相關研究 ......................................................... 25 行動研究法 .................................................................................... 28 本章小結 ........................................................................................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研究架構 ........................................................................................ 34 研究流程 ........................................................................................ 35 研究參與者 .................................................................................... 36 研究場域 ........................................................................................ 38 研究工具 ........................................................................................ 39 資料處理與分析............................................................................. 41. IV.

(6) 目次(續) 第四章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擬定與歷程 ·········································45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擬定 ................................................................. 45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歷程與修正.............................................. 53 正式行動研究實施之歷程 ............................................................. 57 研究者對課程的省思..................................................................... 79.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3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高中划船選手的身體覺察能力變化.............................................. 83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介入划船訓練的適用性......................... 114 研究者專業成長........................................................................... 121. 第六章 結論 ·························································································131 第一節 第二節. 結論.............................................................................................. 131 建議.............................................................................................. 134. 引用文獻 ·································································································136 一、中文部份........................................................................................... 136 二、外文部份........................................................................................... 139. 附. 錄...….………….…....……………………….….…….…….140.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附錄六. 參與研究者同意書......................................................................... 140 觀察員紀錄表 ................................................................................ 14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學習日誌 ......................................................... 143 教學反思札記 ................................................................................ 165 訪談大綱 ........................................................................................ 166 課程分析表 .................................................................................... 167. V.

(7) 表次 表2-1 國內划船之相關研究 ............................................................................. 15 表2-2 表3-1 表4-1 表4-2 表4-3 表4-4 表4-5 表4-6 表5-1 表5-2 表5-3 表5-4 表5-5 表5-6 表5-7 表5-8 表5-9 表5-10 表5-11 表5-12 表5-13 表5-14 表5-15 表5-16 表5-17 表5-18 表5-19 表5-20 表5-21. 身心學運用於訓練相關研究.................................................................. 26 轉譯符號說明表 ..................................................................................... 44 前期身心動作課程內容 ......................................................................... 59 前期選手身體覺察歷程 ......................................................................... 60 中期身心動作課程內容 ......................................................................... 66 中期選手身體覺察歷程 ......................................................................... 67 後期身心動作課程內容 ......................................................................... 73 後期選手身體覺察歷程 ......................................................................... 75 呼吸覺察經驗前期之資料彙整表 .......................................................... 85 呼吸覺察經驗中期之資料彙整表 .......................................................... 86 呼吸覺察經驗後期之資料彙整表 .......................................................... 87 身體肌肉張力前期之資料彙整表 .......................................................... 90 身體肌肉張力中期之資料彙整表 .......................................................... 91 身體肌肉張力後期之資料彙整表 .......................................................... 92 身體使用方式前期之資料彙整表 .......................................................... 95 身體使用方式中期之資料彙整表 .......................................................... 96 身體使用方式後期之資料彙整表 .......................................................... 98 身體異常狀況前期之資料彙整表 ........................................................ 101 身體異常狀況中期之資料彙整表 ........................................................ 102 身體異常狀況後期之資料彙整表 ........................................................ 104 身體控制能力前期之資料彙整表 ........................................................ 107 身體控制能力中期之資料彙整表 ........................................................ 108 身體控制能力後期之資料彙整表 .........................................................110 本研究阻礙覺察能力,影響因子之資料彙整表 ..................................113 參與者對課程看法之資料彙整表 .........................................................116 學習者建議之資料彙整表.................................................................... 122 觀察員對教學者教學行為表現描述彙整表......................................... 123 觀察員對師生互動情形描述彙整表 .................................................... 124 觀察員對教學總評與建議描述彙整表 ................................................ 125. VI.

(8)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34 圖3-2 研究流程圖............................................................................................. 35 圖3-3 研究場域圖............................................................................................. 38 圖4-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架構.................................................................. 47. VII.

(9)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主要敘述研究問題的形成,內容共分為六小節,分別闡述研 究背景、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並針對本研究中的重要 名詞做釋義和界定,最後提出本研究之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我們擁有的知識遠比我們能夠表達的多(Polanyi,1967)。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我們常用來比喻運動訓練 的辛苦。回首過往,自己本身有十一年的划船選手生涯,雖然歷經了 許許多多的比賽,有勝利在握的迎戰,也有毫無把握的面對,不管實 力如何,皆要經過嚴格訓練的過程,但往往都只看到結果,猶如曇花 一現。當然,沒有辛苦的付出,那來勝利的果實,這一切的選手路程, 包括身心兩面,種種極端難捱的苦痛,均視為喚醒、追尋與人生意義 不可避免的體驗,皆是難以用言語或文字形容出來的隱性知識。也就 是說,深藏於台下的默會知識,往往是許多技能與知識最重要但又最 難以察覺的關鍵知識(林儀芳,2006)。 西式划船(rowing)是屬於週期性且閉鎖式的運動項目,在全 程長達 2000 公尺的比賽距離中,依不同船型、不同性別,槳手必須. 1.

(10)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重覆完成 220 至 250 次划槳動作(李誠志,1994) 。槳手每一次划槳 動作技術的優劣、槳葉與水作功的質量等,皆關係到全程比賽成績的 表現。因此,選手在學習技能過程是如何察覺身體變化的能力,得以 讓選手有效率使用身體動作,將是勝利的關鍵。 在一般的訓練方式下,選手比賽時只能對透過訓練中模擬過的情 境有所反應,然而比賽的情境是多變且無預警的情況,因此,當選手 遇到超出練習範圍的情境時,便無法隨機應變,身體呈現僵硬的情 形,因而導致表現失常。如果提昇選手對身體的覺察能力,試圖彌補 選手對於「身體使用」與「學習方法」的迷思,在教練強調並協助選 手強化運動體知過程中,以重新看待自己身體之方法,透過個人體覺 的提昇來修正動作技巧,找到適合自己的動作方式與個人特色,學習 「如何學習」,破除一昧模仿動作技巧與時時憑藉外在力量的信念, 活用身體一切的可能性,以開發自我動作發展及探索的創意與信心, 進而提昇競技運動表現,此為近來所重視的課題。 除此之外,於划船比賽當中,選手專注於如何打敗對手,於是拼 命訓練自身的技術,增加自身的肌力、爆發力、速度等,用盡各種方 法,目的即是欲使自我變得更強,惟,如此的動機乃是出於內在,而 訓練的方式卻往往不然。自然科學的方法(如運動生理學或運動生物 力學等)常教導我們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設計訓練計畫,如訓練前後測. 2.

(11)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量自己的脈搏、心跳率、乳酸、血紅素等,我們以非常理性的方式, 透過外在儀器,客觀的角度在分析自己。靠著這些客觀的、僅供參考 的數據,我們也許訓練到了「生理身體」,但卻忽略身體本身的感受 與疲勞,如此便容易造成生理及心理的傷害。在 Hickey(1997)針對 一項為期十年優秀划船選手所做的運動傷害調查中指出,運動傷害在 全體女性選手方面有 72.1%的比例,而男性選手則有 69.8%的比例呈 現出運動傷害、運動疲勞、運動員過度訓練、以及身心倦怠等問題, 此部分之數據,亦反應出自我身體覺察的重要性。 基於此,引發自己一連串的提問:難道成為優異的划船選手, 就一定要忍受身心的折磨嗎?再者,划船運動訓練中的選手,又是如 何感受自己的身體呢?然而,針對此類問題,卻在台灣划船運動訓練 領域中,少見研究。 划船運動的身體教育與訓練方式,常強調以意志力(心智)來控 制身體、反覆訓練,以求勝利,惟,卻忽略了訓練過程中,自我對身 體的責任,並且帶有貶抑身體的態度及對身體智慧的漠視。長久下 來,不但對自我身體陌生,且容易增生自我疏離的現象(廖和敏, 。基於上述所示,Hanna(1988)把這種狀態稱為「感覺動覺遺 2004) 忘症」(sensory-motor amnesia),其症狀是因長期缺乏覺察能力而降 低身體敏感性、控制能力,以及對情緒與人際關係的處理、覺察產生. 3.

(12)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障礙,如此,對於身體與動作的發展,皆有相當不利的影響。 雖然西式划船選手皆有接受心理訓練,但亦僅侷限在意象訓練部 分,其目的是幫助肌肉放鬆、訓練心理競技能力,以期望增強技術表 現的意識,讓身體在正面的心智狀態下,達到最佳狀態來面對挑戰, 動機可謂正當。然而,背後所其隱含的意義卻是將身體視為心智的奴 隸,將身體「物化」成一具隨時準備接受訓練的機器。顯然的,其根 本問題是:身與心的密切合一、身體的獨特性、不可分解性、不可統 一而論的特性、身體的智慧與身體的自癒能力等,完全被忽略。可見, 這一種看待身體觀點的根本差異。 身心動作教育是一門喚醒身心溝通的整合科學,主要透過對身體 的認知與動作探索,進而達到尊重身體智慧、開發身體覺察、自我療 癒與潛能的身體教育目標(劉美珠、林大豐,2003a) 。基此理念,研 究者期望從身體教育的角度,透過身心學之觀念,培養運動員自我身 體覺察與尊重身體智慧的態度,增進選手自我身體保護的意識。划船 訓練除了早期依直覺經驗(土法煉鋼)、口耳相傳的訓練模式,至現 階段輔以科研技術的訓練外,是否尚有其他方式可藉以輔助划船訓 練?於是,身為研究者的我,希望能藉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設計實 施,影響選手身體覺察能力,進而轉化並達到輔助運動技術的學習與 技能的提昇。. 4.

(13)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針對自己過去於體育教學與指導划船學弟、學妹的經驗中發現, 學生或選手在學習運動基本技術時,因為對動作認知與技巧的掌握度 不足,即使認真學習,卻仍只學習到外在的動作表現,使得學生動作 技術的學習上不得要領,無法進一步獲知身體內在的肌肉使用方式, 進而使學習及訓練後所展現的成果相悖。因此,本研究藉由身心動作 教育課程的導入,透過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教授劉 美珠老師之協助編排課程設計,運用在基隆市某一高中划船校隊訓練 過程中,藉此瞭解此隊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身體覺察能力的變化 情形,並從實施過程中檢視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運用於訓練中的適用 性,以供日後西式划船訓練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以身心學之課程(學科、術科)為基礎,結合划船運動時所展現 的動作特性和所需之身體要素,針對高中划船選手身體察覺能力所設 計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藉由行動研究之研究方法,瞭解以下內容: 一、探討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變化情形。 二、瞭解並評估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運用在划船訓練之可行性。 三、研究者專業成長之探討。. 5.

(14)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為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中,其身體覺察的改變歷程如何?主要包含身體覺察能力與身心動作 課程實施之可行性等兩方面;最後第三方面為研究者兼教學者專業成 長部分之探討。分別如下所示: 一、身體覺察能力方面 (一)呼吸的覺察改變如何? (二)身體肌肉張力狀態之覺察經驗改變如何? (三)身體使用方式之覺察經驗改變如何? (四)身體異常狀況的覺察改變如何? (五)身體控制能力的覺察改變如何? 二、身心動作課程運用在划船訓練的可行性方面 (一)選手接受程度如何? (二)課程設計實施方面如何? 三、 研究者兼教學者專業成長方面 (一)身心學教學 (二)划船訓練教學.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奠基於身心學領域,研究目的之一為瞭解選手在接受此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後,對其身體覺察能力的影響,然而,選手在體驗身 6.

(15)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體的同時,很難藉由外顯行為判讀選手的身心感覺,因此僅能由選手 本身透過主觀敘述與描繪,說明自身的感覺與體會。為此,研究者所 界定之範圍與限制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基隆市某高中西式划船校隊選手二、三年級之男生五 名,女生三名,共計八名為研究對象。於民國 97 年 8 月 8 日至民國 97 年 10 月 13 日,共實施九週 22 節(共 22 小時)之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 二、研究限制 (一) 研究者無法控制參與者於課程進行中的投入狀況,因此在課 程實施中,將用口語提醒方式,引導參與者投入課程。 (二) 身心動作教育的發展與實施,限於研究者本身能力所受的訓 練,因此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內容將與專家共同設計發展。. 第五節 名詞釋義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眾多課程之統稱,因此在研究實行中必須加 以明確界定,而身體覺察則以身心學領域之概念來解釋。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me)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以身心學理論基礎所發展的系列課程,主要. 7.

(16)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在開發身體覺察能力,注重個人經驗、姿勢、動作、情緒、想法、自 我概念與外在環境的互動,以及個人自主性和個別差異。其中,透過 實際操作的方式,協助個體重新教育身體,提昇身體使用效率,為負 面身心狀態找到調適的出口,可見它更是一個自我反省、自我探索及 自我認識的教育過程(劉美珠,1999)。本研究所指的「身心動作教 育」是依據身心動作教育理念,選擇適用於影響划船選手的身體覺察 能力之課程內容進行編排,包含呼吸覺察、身體自我覺察、身體構圖 探索、肌膜探索、身體動作探索。 二、身體覺察(body awareness) 身體覺察即是在覺察自己的身體,將注意力完全地集中在身體的 內在感受,活在自己的身體裡,將無意識的行為提昇到意識層面,進 而體察每一個當下(劉美珠,2003a, 141 頁)。 身體覺察意指注意力完全地集中在身體內在感受,將無意識的行 動提昇到意識層面,進而體察每一個當下,而要能保持深刻的存在 感,直到身和心密切結合為一而沒有客體之分的覺察(劉美珠, 2003a) 。本研究指個體對身體各部位的關係、身體結構功能與應用, 及自由探索所能感受的能力,而本研究所稱「身體覺察能力」,是指 將注意力轉向身體內在的感覺、感受,體驗當下身體的一切經驗,進 而能對內在的改變有所了解,係指可體會自己身體內在現象變化的種. 8.

(17)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種能力。研究者所界定之覺察的內容則根據曹雯芳(2006)所編製的 量表類目,其覺察面向包含呼吸經驗、身體肌肉張力狀態、身體使用 方法、身體異常狀況、身體控制能力等。. 第六節 研究之重要性 本研究之重要性共分三部分來說明,分別為重視划船選手的身心 覺察能力、探索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運用於划船訓練上的嘗試,以及提 供划船教練另類的訓練思維與方式,如下說明之: 一、重視划船選手的身心覺察能力 國內的西式划船訓練皆著重於專業技能、專業體能的培養,在選 手自我調整之教育方面,一般以按摩、游泳、動態休息,或積極修養 (安靜的睡覺或休息)為多。然而,運動員休息期間僅以身體自我調 整的機制來恢復,或輔以飲食方面的補充,並無透過對自我的覺察, 使身與心之間得到充分的調養,如此,便容易忽略因訓練所造成的輕 度運動傷害(如小小的緊繃或不舒服),而形成的慢性損傷、疲勞, 或下一場訓練的急性傷害。基於此,本研究即是站在強調尊重身體智 慧及提昇自我身體覺察的觀點,設計並運用於西式划船選手之訓練身 心狀況調整的課程,期望以各種身體的實際探索,提供選手身體再教 育的機會,提昇選手身心狀況調整的意識與能力,讓選手在練習前, 9.

(18)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皆能透過自我覺察,調整當下的自己、當下的身心狀況,減少因過度 使用或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的運動傷害。並且在訓練過後,再度與身 體溝通,以積極的態度在實際動作中,覺察身體的輕微不適,並作立 即的調整,以防止未來造成更嚴重的身心傷害。. 二、探索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運用於划船訓練上的嘗試 划船訓練中,若是一昧地讓選手依樣畫葫蘆地模仿動作,易使其 侷限於機械式動作的學習,對於發自內在情感和思想,具象徵性和表 達性的動作,若不透過引導的方式,則難以呈現而出。故無論是何種 動作的教學,都應注重從學習者舊有的經驗出發,引導其將已具備的 動作語彙呈現出來,並以不同方式組合靈活運用。值得深思的是,現 階段划船訓練通常是透過教練示範與解說,使選手瞭解動作如何完 成,較少教導選手如何去體知動作,使他們對動作的學習,無法透過 內化的過程再形之於外。因此,教練需強調並協助選手強化運動體 知,使他們能夠透過個人體覺的提昇修正動作技巧,不必時時憑藉外 在的力量(張中煖,1997;Boyce, 1991)。 身心學可應用於教育上、治療上,與動作訓練上。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的內容與設計方式,正如本身所抱持的理念一般,相當多元,國 內外目前已發展了許多身心技巧,其相關理論與理念的即是綜合身心 動作教育課程所活用的內容,只要能充分瞭解欲開發的特殊對象之需 10.

(19)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求與身心動作教育的可能性,即能嘗試並以實際課程的實施來協助所 設定的對象,這是相當具有實質意義的事情。特別對於從事表演藝術 的音樂家、舞者、演員,以及競技運動員而言,對自我身體的暸解、 身體控制能力與動作技能表現皆十分重要。優秀的運動員必須長期接 受嚴格的訓練,以便能有最佳的身心狀況與競賽表現,突破個人的極 限。不過,西式划船訓練通常在專項體能、戰術應用的加強外,特別 需要身體敏銳度與身體協調性的發展,才能在比賽中施展高度順暢的 技巧獲得勝利。所以在平常的訓練中,更應注重身體的正確使用與技 巧的正確性,當動作能更有效率的實施時,便可降低訓練及過度使用 造成的傷害,進而提昇技術表現。在生理層面上,身心學的觀點可提 供選手與身體溝通之橋樑,增進身體的控制能力與動作質感,讓身心 皆能呈現高度技巧(Kogler,1995)。在心理層面上,西式划船運動 員必須擁有相當的專注力與抗壓性,尤其賽前的情緒調適與自我對話 的能力。另外還包含運動傷害預防與調整、身體覺察與身心放鬆等, 都是急需具備的知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益處,除了能夠開發個人 身體、情緒與外在環境之覺察,培養自我身體與心理調整的能力,也 可提昇身體的結構認知及有效利用,預防身體於錯誤使用下而造成傷 害,對於西式划船選手來說,此課程乃是相當值得學習的。. 三、提供划船教練另類的訓練思維與方式 11.

(20)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從國內西式划船訓練之教學時數比例來看,可說是以訓練動作技 術層面為主,其相關學科認知為輔。一般西式划船訓練方式,絕大部 分為經驗與技術傳承之土法煉鋼訓練方式,選手通常學習到的為「動 作技巧」,其強調重點為「做什麼」,而非「怎麼做」。當選手只是模 仿教練的技巧動作時,將容易忽略自我身體的使用是否適當,以及身 體因不當使用而引起運動傷害等部分。相對而言,身心學的觀點則是 著重在「怎麼做」此部分,透過在生理解剖上對結構認知教育,以及 身體體驗過程,去體驗每個技巧動作是如何完成,如何能適當運用身 體的結構與功能,以相同的力氣得到最大的效益,並且在正確的、安 全的姿勢上來施力,進而避免身體不必要的負擔與傷害。 一般的訓練方式下,選手在比賽時,僅能對訓練時曾模擬過的情 境有所反應。然而,真實比賽的情境是多變且無預警的,當選手遇到 超出練習範圍的情境時,乃便無法隨機應變,使之身體呈現僵硬的情 形,因而導致表現失常。身心動作教育之理念試圖彌補選手對於「身 體使用」與「學習方法」的迷思,重新看待自己的身體,找到適合自 己的動作方式與個人特色,學習「如何學習」,解構一昧模仿動作技 巧的信念,活用身體一切的可能性,以開發自我動作發展,以及探索 可行的創意與信心,如此,將可改善過往對之「身體使用」與「學習 方法」的迷思情形,進而降低選手之運動傷害的發生。. 12.

(21)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成五小節進行文獻探討,第一節瞭解國內西式划船訓練之 相關研究;第二節探討身心學理論基礎;第三節瞭解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應用於訓練的相關研究;第四節彙整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的觀 點;第五節為文獻總結。希望藉由文獻的分析與探討,能對相關的研 究有較清楚的概念,更具體的提出進行本研究的重要性與價值所在。. 第一節 國內西式划船訓練之相關研究 國內近年有人開始運用科研的方式來輔助划船訓練,以增划船運 動表現。如台灣師大的研究生呂欣倫(2006)以 POWERbreath 的呼 吸訓練器,發現連續 5 周,每天 2 次,每次使用 30 下的訓練,使划 船測功儀(Concept Ⅱ)在 5000 公尺的成績由 1319.96 秒顯著進步到 1286.01 秒。而在 6 分鐘的全力衝刺所能完成的距離則由 1479.9 公尺, 顯著地進步到 1513.5 公尺。呼吸訓練器的理論與實際應用,在此獲 得證明。其實,呼吸訓練器可以應用在任何一種運動員身上,甚至可 用在吹大小喇叭的樂手、歌手、演員和播音員身上。呼吸肌訓練器能 使呼吸肌更有力,增加肺活量,使呼吸肌不易疲勞。這種利用外在器 具來輔助訓練的方式,是能提升選手本身的肺活量、延緩呼吸肌疲 勞,但從影響划船運動成績表現最主要因素,是選手如何應付外在環 13.

(22)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境因素、如何將訓練時的技術發揮的淋漓盡致,而這些都必須靠選手 臨場經驗與自我調適。 再者學者鄭景峰(2004)以肌酸增補對優秀西式划船選手運動表 現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激烈訓練課程中,不論是否配合葡萄糖的 攝取,肌酸的增補可以促進間歇性高強度運動與 2000 公尺划船運動 的運動表現。的確使用肌酸增補是讓部份選手生理機能產生改變,進 階影響運動表現,但這樣的時效性能維持多久,是否要持續給予肌酸 增補,以及肌酸增補是針對高強度運動所調配出的處方,然而未到達 一定的強度者將對運動表現不會有太大影響。 使用不同的訓練方式以增進划船運動表現研究則有,彭坤朗 (2004)以間歇訓練對划船選手測功儀成績影響之研究,研究結果顯 示 2000 公尺測功儀總成績進步,輸出功率增加、卡洛里消耗增加、 每 500 公尺衝量增加、每 500 公尺平均槳頻增加。划船運動主要是在 水上進行活動,在一個開放式的空間進行活動,個體所要面臨的未知 數實在太多,如果個體對自我內在的覺察不夠,將無法應付突發奇來 狀況。表 2-1 是國內划船相關研究如下所示:. 14.

(23)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表 2-1 國內划船之相關研究. 作者 呂欣倫. 年代 2006. 主題 呼吸肌訓練對女 性划船選手訓練 效果之探討. 彭坤朗. 2004. 間歇訓練對划船 選手測功儀成績 影響之研究. 鄭景峰. 2004. 肌酸增補對優秀 西式划船選手運 動表現的影響. 結果 1.呼吸肌訓練後,選手在較 激烈的運動中,呼吸自覺努 力程度不增,顯示改善效 果。 2.五週密集呼吸肌訓練能提 升女性划船選手的 5000 公 尺與 6 分鐘全力划運動表 現。 1.2000 公尺測功儀總成績進 步,輸出功率增加、卡洛里 消耗增加、每 500 公尺衝量 增加、每 500 公尺平均槳頻 增加。 1.在激烈訓練課程中,不論 是否配合葡萄糖的攝取,肌 酸的增補可以促進間歇性 高強度運動與 2000 公尺划 船運動的運動表現。. 然而這些有助提升划船運動成績表現的相關研究,給予划船愛好 者提供了不同選擇的訓練方式,對划船運動來說可是一項貢獻,不過 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傳統的科學權威的訓練和教育下,研 究者大都以第三者的經驗與分析,做為學術研究和學習的典範,不斷 地向外尋求新知,接受外來的資訊,是否缺少了以自我為起點,讓體 知內在自我世界與外在世界相連結呢! 我們瞭解「運動訓練」是為了不斷提高選手的運動能力,提高運 動技術水準,創造優異運動成績而進行的準備過程;係以教練和選手 15.

(24)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為主體,在各方面人力積極參與下,全面提高競技能力,創造優異運 動成績,爭取比賽勝利而專門組織的一種準備性教育過程(徐本力、 曾慶裕,2002)。運動訓練是一種長期且有系統、漸進與個別對待的 活動,目的是使選手的生理和心理的功能達到最佳狀態,以適應目標 任務的需要。選手為學習、建立、鞏固及提高運動專項技能,需要在 教練領導下逐步地達成其訓練目標;因此選手在進行訓練課程前,需 具備多元發展的身體(multilateral physical development) ,以作為訓練 和全面性體能的基礎(蔡崇濱,2001)。不過國內似乎對選手內在自 我的身體訓練方面研究匱乏,因此促使研究者想從不同角度觀看選手 的訓練歷程。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內容並非泛指所有的划船專項訓練方法,因其 所涵括的範圍既多且廣,故於本研究中不予進行專述;而是針對划船 最基本的身體訓練與專項訓練特性進行文獻資料蒐集與探討如下, 一、划船身體訓練目的 任何一種體育活動目的是為促進人體健康,改善身體適能。技術 訓練、戰術訓練和身體訓練是划船訓練的三個基本內容,彼此有著密 切的關係:身體要素是掌握和提高技術的基礎;技術則是選擇和運用 戰術的基礎;而戰術又反向要求技術的發展創新,全面性的提高身體 要素。因此划船選手所要進行的身體訓練,係指划船技術以外的身體. 16.

(25)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活動,其主要目的是為提高划船技術水準。為了更迅速有效提高划船 術水準所需進行的身體訓練活動,應利用從其他方面中所獲得的成 果,延伸至划船技巧、戰術方面,此為多年運動訓練實踐中總結出來 的身體訓練基本理論。身體訓練就其基本體系而言,分為基本要素訓 練和專項要素訓練。基本要素訓練涵蓋有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性 及柔軟性;而專項要素訓練包括身體聯貫性、膯腿速度、拉槳支撐力、 轉槳的靈活度與專項耐力。. 第二節 身心學的相關理論探討 本節共分四個部分,將以「何謂身心學?」為主軸,依其歷史的 源流、名稱的界定、重要概念、及派別分類加以說明,期望藉由文獻 的蒐集與分析,能對身心學領域有一初步瞭解。 一、身心學的源流 為了增進人體自然動作、協調、律動及情緒表達的適當發展,自 十九世紀中、末期起,北歐及美東幾位女士一起設計發展了一種新式 體操。此乃身心合一的觀念最早被應用在西方體育界的歷程 (Grosssinger,1995)。 另外兩位重要人士,分別是奧地利演員兼歌劇家 Alexander 及歐 洲新體育家 Kindler。這兩位皆以向身體、呼吸做自我觀察、探索的 方式,治癒了自己身上連醫生也束手無策的失聲症和結核病。前者創 17.

(26)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發了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 ;而後者所開創的療法,經 過了傳承者夏綠蒂的闡揚後,於 1950 年被正式定名為感官復甦 (sensory awareness)(許宜銘譯,1992),此兩種治療方法,至今仍 廣為流傳。 就科學、哲學及心理學的影響而言,即使因笛卡兒身心二元論的 觀念,各領域學者仍深信理性的心智思考乃追求知識與真理的唯一途 徑;仍然有部分名家主張,除了思考外,人類內在知覺(perception) 與覺察(awareness),一樣有自我探索、自我了解甚至自我調整的功 能。如:德國哲學家 Kant;法國現象學家 Merleau Ponty、奧地利心 理分析家 Freud 和精神病理醫師 Reich;以及英國的自然學家兼科學 家 Darwin 等人。這些人的觀點對於身心學的發展有顯著貢獻。 1950 年到 1960 年代間,一些身心學研究者深深的被東方的哲學 與健身方法所吸引。歷史悠久的東方思想著重身心一體的完人信念與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發展出經絡、針灸、指壓、推拿;及開發覺知的 方法(如:氣功、太極拳、瑜珈、合氣道等。)凡此皆強調身心交互 影響的概念,並進一步發展從身體及生理取向介入的治療或鍛鍊方 法,以達到身心健康或激發潛能的目的。 1976 年 Thomas Hanna 以 Somatics 為此一研究身體與心靈關係 的學門正式命名。此一新興領域一反笛卡兒的身心二元論,強調「身」. 18.

(27)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並非是由「心」所統禦的「物化」世界,也提到將 Physical Body. 升. 格為 Mind Body,視身心為一體之兩面且交互影響。主張能經由身體 感覺、反應與動作的探索來調整身體與心理,使人能更清楚的認識自 己、發揮潛能(轉引自劉美珠,2000)。 二、身心學的名詞界定 「身心學(Somatics)」的名稱,早期稱為「放鬆技巧(relaxation technique)」 、 「身體工作(body work)」 、或「肢體療法(body therapy)」 , 直到今日,稱為「身心學」。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名稱出現,從背後 的意義可以發現一些端倪,當稱為「放鬆技巧」時,所著重的部分僅 是「人體神經系統的收縮與舒張的現象」為主,而針對這樣的現象, 產生壓力管理、減少精力的不當使用、提倡有效控制神經系統等等的 改善方法;然身心學的範圍,並不僅限於神經系統所發生的現象,因 此,之後又被稱之為「身體工作」,但隨後有些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 們(治療師)認為,他們進行的是「治療行為」 ,因此,更出現了「肢 體療法」 、 「動作知覺(movement awareness)」 、 「結構整合」 (structural integration) 、甚至是「情感整合」 (emotional integration)等名稱(Fitt, 1996﹔Knaster, 1996) 。然而,如前一部份「身心學的源流」結尾的地 方所描述,Hanna 將這類有著共同論點的方法,以“Somatics”一名稱 之;這樣的命名,擁有較全面性的定義觀點,而非僅指稱是「放鬆技. 19.

(28)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巧」或「身體工作」。它涵蓋著包括此領域背後的哲思理念、治療或 體驗時的過程、 「身與心」之間互動關係的瞭解以及放鬆的方法等等。 當然,名稱一致性的背後,許多西方學者逐漸發展出引導人們重新認 識身體的一系列相關的理論、體驗方式與治療方法,稱為「身心技巧 或稱身心統合技巧」(somatic approaches or techniques),透過這些方 法或技巧,經由身體感覺、體會、反應與動作的探索,讓人們重新檢 視自己的動作模式、調整身體結構或心理狀態,使其更清楚的認識自 我、發揮潛能,進而讓自己的身與心更密切的融合為一(劉美珠、林 大豐,2001﹔Fitt, 1996)。 三、身心學的重要概念 身心學的範圍廣泛,治療理論和技巧派別眾多,但大部分身心技 巧主要的目標皆是,促進個人潛能的開發及身心健康與和諧,使其能 更輕鬆、更有自覺、更有效率的做動作與使用身體;此外,學習傾聽 身體的智慧也是身心學的價值之一;而且身心技巧也同時不會忽略 「放鬆」,它同樣著重於壓力、緊張的覺察與消除,並且強調身心平 衡與效能的增加(Fitt, 1996﹔Knaster, 1996)。研究者參考劉美珠 (2000),整理以下之觀點與本研究相關的重要概念,予以討論: (一)身心合一(body & mind are one, not two): 此乃針對笛卡兒將身與心截然劃分為兩個實體的觀念所提出的. 20.

(29)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反駁。身心二元論認為心智是身體的主人,身體只是心智的奴隸,此 偏見深植於科學、醫學及教育等領域中,更影響了人們對身體的態 度,致使人們逐漸遠離了自己身體的感覺和經驗。. (二)尊重身體的智慧(body wisdom) 從身心學的觀點,除了心智(cognitive mind)外;更有身智(body mind or body wisdom)的存在。身體上每一個細胞都有其更新、調整 及適應的能力,而這些都不在意識及認知的掌控下。 因此,多與身體溝通、傾聽它的聲音,才能親身體證身體的智慧 (身體我);若能進一步與心智(意識我)密切結合,便能對自我有 更完整、更深入的了解。 (三)內在的自我體驗(experienced from within) 身心學強調由第一人稱的角度來向內體驗身體的現象、體察自己 的動作模式、情緒及感受,便能學會與身體溝通並了解身體智慧的存 在;若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將身體只視為一堆骨骼和肌肉,那將無法經 驗上述的內省過程。 (四)開發覺察(awareness) 所謂的覺察即是一種意識層面的體察,身心學強調身體覺察乃學 習自我探索重要的一步,經由對身體變化的體察到情緒變化的了解, 進而能增進對世界(社會性)的覺知。 21.

(30)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在覺察身體的過程中,人們會更清楚自己身體的訊息、情緒狀 態、思考模式及與外界和他人的互動模式。 (五)改變(change)與選擇(choice) Feldenkrais(1977)曾說:「一個人如果不去覺察自己的身體, 他就無法區別身體現象、動作或感受的差異;無法區別差異也就無從 選擇;無從選擇也就無從改變。」例如:若無法體察身體肌肉的緊張, 則無法區別緊和鬆的不同,如此便無從選擇起,當然緊張的現象也就 不會改變(轉引述和整理自劉美珠,2000)。 由此可知,以身心學的角度而言,覺察身體的開始,將是改變個 體行為的重要啟動點與關鍵點。因此,這樣的觀點,對於划船選手要 改變其划船的動作行為表現方面,在訓練上具有其重要的意義。 四、身心學的派別 經多年的發展,目前肢體探索技巧種類繁多,以下,研究者參照 劉美珠(2000)及 Knaster(邱溫譯,1999)的分類系統,統整出下 列幾種類型: (一) 以人體結構為基礎的方法 身為兩隻腳的動物,人類有一項四隻腳動物所無法體驗的特點- 挺直站立的姿勢。結構取向相信,為了輕鬆維持直立姿勢、我們的身 體須與地心引力垂直,透過重新組織身體結構,對健康、行為、意識. 22.

(31)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知覺將有顯著的正面影響。這個取向包括羅夫技巧(Rolfing-Structural Integration)、亞斯頓定型療法(Aston-Patterning)、肌膜放鬆調整術 (Myofascial Release)等技巧。 (二) 以人體功能為基礎的方法 人類的天生享有高度的自主能力,而非只憑本能衝動行事。這個 選擇能力發生在最基本的層面:感官運動(sensory-motor)系統或神 經肌肉系統。透過知覺的提昇與動作學習,可以幫助個體從「動覺」 (而非視覺)中習得有效的動作模式,並增進生理功能;整合自己的 動作與思想、情感的關係。具代表性的技巧包括亞歷山大技巧、感官 復甦(Sensory Awareness) 、費登奎斯(Feldenkrais Method)等技巧。 (三) 以人體能量為基礎的方法 此一治療取向與東方療法有直接關係,其視身體為一個整體能量 系統,重視個體的磁場、線條、「氣」和「能量」的流通。東方所謂 的「氣」和「能量」是看不見、摸不著,與西方具體可見的結構和功 能取向不同但卻相輔相成。相關的技巧有氣功、克里格接觸療法 ( Kireger’s Therapeutic Touch )、 反 射 區 療 法 ( Reflexology-Zone Therapy)等。 (四) 以情緒、心理分析為基礎的方法 此一取向強調身體覺察對個人整體功能的影響。向內的觀察和探. 23.

(32)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索,不僅 是熟悉身體本身,更能因此而體察到情緒、過去經驗、意 圖、人格等心理狀態與記憶。完形學派認為,個體在內、中、外三領 域若能均衡發展就能過著平衡的生活;但多數人都徬徨於中間領域 上,將焦點置於不能直接被處理的「未來」,如此被激起的無處解放 的能量,便在身體內部循環,也就產生了不安的各種緊張和壓力。要 消除不安就需將焦點轉移到外部領域的「實際行動」和內部領域的調 整上(如:注意呼吸),如此才算恰當的使用能量(生命潛能編輯室 譯,1992)。此一取向包括完形治療(Gestalt)、舞蹈治療(Dance Therapy)、心理動力治療法(Psychomotor Therapy)等。 (五) 以西方動作表演藝術為基礎的方法 此一取向以西方肢體動作表演藝術的一些運用為主,如現代舞 (modern dance)舞者拉邦,透過動作分析來將動作分成像質感、空 間、軌跡等要素,藉以幫助學習者覺察自己的動作發展相關的內外在 現象。相關的技巧有,拉邦動作分析(Laban-Bartenieff Movement Analysis)、連綿流動技巧(Continuum)、意動法(Ideokinesis)等。. 24.

(33)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第三節 身心學應用於訓練的相關研究 近年來,身心學的研究和推行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已被列入「新 時代運動」力潮流中,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並傳播與應用到各個不 同的領域裡(劉美珠、林大豐 2001 : Johnson, 1994)。身心學則是一門 新興的學門,不管是在國內體育界,或是在研究上皆有待開發的新領 域;然而,走進街坊小巷的書店,到處可見相關的書刊和話題,林林 總總無不透露出現代人對自我身心探索和調整的需求。日前,這個強 調實際身體經驗和身心關係的學門,已逐漸溶入不同的研究領域,受 到其他領域的重視,且在學校體育和運動訓練的研究領域中得到青 睞,以下針對運動訓練提出相關研究。 針對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卓子文(2002)以行動研究質性 資料收集的方式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舞者的身體覺察能力都有增 進包括了:1.覺察能力提升;2.學會放鬆的方式;3.身體使用方式改 變;4.呼吸方法的運用使動作精緻化;5.發現身體疲勞或訓練傷害的 趨勢。對舞者來說重新的學習與教育身體,學會傾聽內在的需求,進 而有了一連串的改變與選擇。 而學者劉美珠、林大豐(2003)是針對體操選手身心覺察能力對 改善運動傷害之效果研究,以行動研究質性資料收集的方式進行研 究,研究結果顯示體操選手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1.自我覺察增. 25.

(34)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進;2.清楚體會放鬆身體;3.身體疼痛減緩。選手有運動傷害是在所 難免的,但如何從傷害中重建,或者避免二次傷害,皆需要靠選手本 身主動的學習與瞭解。 近年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運用於訓練中,則是針對柔道運動員探 討其身心狀況改善情況(尤瀅捷,2007),以實驗設計量化、質性資 料收集的方式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身體動作使用、身體動作能 力、自我身心調適意識、身體態度方面皆有正面改善效果。如下表:. 表 2-2 身心學運用於訓練相關研究. 作者 尤瀅捷. 年代 主題 2007 探討柔道 運動員身 心狀況. 方法 實驗設計 量化、質性資 料收集. 劉美珠 林大豐. 2003 開發體操 選手身心 覺察能力 對改善運 動傷害之 效果研究. 行動研究 質性資料收 集. 卓子文. 2002 舞者身體 覺察能力 的開發. 行動研究 質性資料收 集. 結果 正面改善效果: 1.身體動作使用 2.身體動作能力 3.自我身心調適意識 4.身體態度 1.覺察能力提升 2.學會放鬆的方式 3.身體使用方式改變 4.呼吸方法的運用使動 作精緻化 5.發現身體疲勞或訓練 傷害的趨勢 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1.自我覺察增進 2.清楚體會放鬆身體 3.身體疼痛減鍰. 在這些文獻中得知身心教育課程大都以行動研究的方法係偏向於 「質的研究」 。其目的在於透過如何蒐集廣泛且足夠的資料,來解決教 26.

(35)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育實際問題,進而改善教育情境。吳明隆(2001)提出,教學中的資 料、證據蒐集之方法有:觀察、訪談、問卷、錄音、錄影、學生日誌、 學生學習檔案、教師的教學手札、教學日誌等,同時以有系統的方法, 應用觀察技巧以觀察受試對象反應或發生事件的變化;並說明資料來 源越多元越豐富,就越能提供行動研究的研究效度,且為提高行動研 究之觀察效度,最好以協同合作夥伴進行協助觀察,所以本研究也將 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 這些研究皆證實從身體教育的角度,透過身心學之理念,培養運 動員自我身體覺察、尊重身體智慧的態度,進而增進選手自我身體保 護的意識,其實運動競賽項目就是以「身體」為出發點,進行一連串 的專項訓練課程,提高身體於競技比賽時所需之專項技術能力才是當 務之急。也因為各式競技項目均有著「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 特性,對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身體在正面的心智狀態下達到最佳狀態 來面對挑戰,動機可謂正當。何況藉由身體覺察能力提升讓選手對自 我身體的再教育以便往後選手面對自己的身體將有一個溝通的管道, 而不在是依賴他人唯一的方式。. 27.

(36)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第四節 行動研究法 此節以行動研究方法論為主軸,將用三個部分介紹:第一個部分 是行動研究的定義與特徵;第二個部分為行動研究的研究歷程;最後說 明本研究選擇行動研究進行的理由。 一、 行動研究的定義與特徵 近年來,質性研究逐漸發展為研究的趨勢,並對行動研究加以重 視,使得行動研究成為重要的進修課題(黃瑞琴,2003;潘淑滿, 2003),而質性研究是一種互動式的取向,研究本身與情境彼此牽連 影響是具有彈性的結構(高熏芳、林盈助與王向葵,2001),這表示著 有此特性的行動研究方法已逐漸備受肯定。 「行動研究」起源於 1930 年代的美國, John Collier 與 Kuer Lewin 二位學者被視為主要的先驅人物,後來行動研究於 1950 年代 末期衰退,直到 1960-1970 年代,再由 Lawrence;Stenhouse 與 John Elliot 推動,並由 Stenhouse 提出「教師即研究者」的概念,隨之 1980 年代, 行動研究逐漸風行世界各地,各國的教師開始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 運用行動研究來產生知識並改善實務工作(陳惠邦, 2004;蔡清田, 2003)行動研究運用之廣泛不僅可應用在教育上,也經常用於改善組 織、社會等領域的實務工作情境,而本研究則主要以教育的角度來說 明行研究的定義與特徵。. 28.

(37)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六) 行動研究的定義 在行動研究的相關文獻當中,諸多學者對其定義皆有少許不同, 一般來說,行動研究就是一種強調透過實踐行動解決問題,並在過程 中進行反省、回饋、修正、評鑑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的焦點,不在強 調理論的發展及著重普遍的應用,而是注重即時的應用,故僅針對當 下情境的問題來做改善(王文科、王智弘,2005;鄭增財,2006;蔡 清田,2003)。 對教育而言,林素卿( 2000 )指出行動研究是為了改進教師們的 教學實務工作及瞭解、解釋實際發生情境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它是一 種教師自我反省探究過程,研究的產生經由計畫、行動、觀察、和自 我反省等活動,呈螺旋式的循環;而教育實務工作者是在實際教育場 域中,採取質疑和批判的態度來關注價值性的教育問題,透過實務行 動蒐集有效的資料,以改善教育實務工作與情境,提升學習環境與自 我專叢成長(陳炳男, 2005)。而卓子文( 2002 )歸納陳伯璋(1988)、 賴雅芬(1997)二位學者的論述,對行動研究提出了一個簡要定義:. 「行動研究是基於解決或改善實際問題的需要,結合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的 智慧與能力,進行協同合作的一種系統化研究;在情境中,參與者由於面臨實際 問題必須解決的需要,而與專家學者或其他成員共同合作,將所遇見之問題發展 成研究主題,進行有系統的研究,這樣的行動可視為一種研究方法,即稱為行動 研究法。」 29.

(38)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綜合以上論述,研究者試圖歸納行動研究在教育應用上之簡要定 義:「在教育實務工作者透過實踐行動來解決教學實務情境上的問題 稱之行動研究,其重點在解決實務上的需求,不在理論的推展,而教 師在螺旋式的研究過程中可經由不斷的反省探究以提升自我專業成 長」。 (七) 行動研究的特徵 在教育領域,付諸實際行動以解決實務問題的行動研究,具有不 同於其他研究方法的特徵,研究者試歸納學者林素卿( 2000 )、陳炳 男(2005),對行動研究特徵的看法,綜合敘述如下: 1. 研究者為實務工作者,研究是在真實的環境進行,研究情境 是獨特且具即時性。 2. 重視現場的研究程序,目的在處理立即情境中的具體問題。 3. 行動研究者企圖描述、詮釋、說明事件,並尋求改善。 4. 透過系統化監督以產生有效的資料,並對行動作真實可靠的 描述與解釋。 5. 行動研究具彈性與適應性,注重真實情況的改變,在參與成 員的互動中,發展研究的策略與可行方案。 6. 行動研究常採自我省思、對談與會話、敘事和故事等新方法 以表徵研究。. 30.

(39)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7. 運用行動研究循環與螺旋 綜觀上述有關行動研究之定義及特徵等文獻,從教育研究的面向 來看,其強調行動與研究之結合,目的在使實務工作者,如研究者、 教師本身解決實務工作領域及相關情境所面臨或發現的問題,研究過 程是採多元參與和共同合作的探索方式,使實際工作者的研究與教學 規畫能力得以改善,並嘗試以各種方法運用新的課程教材教法,來配 合教室或實務工作場域的不同情境,檢視並提昇教學策略的組織性與 有效性。. 二、 行動研究的研究歷程 行動研究並非是一種直線循序漸進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透過行動 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透過反省退而學習與探究,是一個強調不斷循環 的動態歷程;有關教育行動研究的歷程,多以 Kemmis 所建構的藍圖 為主,採取 Lewin 的循環模式-以規劃、行動,觀察、反省、再規劃 的螺旋方式呈現(吳明隆,2001;陳炳男,2005)。 國內學者夏林清(1997)、蔡清田(2003)、王文科與王智弘( 2005) 等,依據相同的概念,陸續提出完整的研究設計流程及步驟,其行動 研究歷程整理歸納包含以下幾點: 1.發現及界定問題,2.草擬行動方 案,3.搜集資料與閱覽文獻,4.修正問題,5.尋求合作夥伴,6.付諸行 動實施方案,7.評鑑與回饋,8.公開研究的成果。 31.

(40)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三、 選用行動研究之理由 根據上述文獻對行動研究定義、特徵、研究歷程的相關探討,研 究者採取「行動研究」的精神,選用之理由如下: (一) 與行動研究歷程階段之理念相契合 研究者擬以設計並實施新的訓練教材-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透過 實際的教學行動研究來瞭解新課程訓練的實用性,並提升自我專業成 長;行動研究方法歷程是經由研究方案的規劃、行動、觀察、反省、 再規劃的動態循環模式,使得教學實務工作的問題能透過研究者與參 與者之間的互動,彼此間學習與反省,這與本研究的研究歷程透過實 際的教學活動從不斷進行、修正的彈性循環過程中,獲得問題的解決 並增進教學專業知識的歷程相契合。因而選擇符合研究場域並支持本 研究主題與性質的行動研究法來進行研究。 (二) 身心學的特性與行動研究的特徵相符合 身心學注重個人經驗與自我內在探索體會的描述,著重身體經驗 的過程和狀態,因而多透過口述、訪談、觀察、日誌、心得、攝影等 方法來搜集資料以作記錄和分析,(林大豐、劉美珠,2003),故此種 經驗性的描述,研究方法則較不適合使用科學數據的量化研究(卓子 文,2002),行動研究在於改善、瞭解實務工作與情境,而不在增加 理論知識的特徵,則與身心學強調體會、感受當下的自我,不和他人 比較(劉美珠,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著重瞭解教學過程的情境, 與行動研究不在理論類推的特徵相符合。 32.

(41)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第五節 本章小結 從文獻中整理出我們可以藉由透過身體教育的角度,注入身心學 之理念身,以便能正確地使身體,增進動作的效率,減少運動傷害對 選手來說也是自我保護的表現。而在運動競賽項目技巧的學習上,可 以針對不同的特殊需要,開發身體的動作覺察,提高身體於競技比賽 時所需之專項技術能力有助技術的準確性和精緻化學習。在選手自我 調整的教育方面利用身心技法來達到放鬆身心,調整身心,以穩定表 現能力進而提升競技成績。本研究也期望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希 望藉由划船項目的特殊性能在真實情境中收集資料,如在訓練中與選 手的對話用更貼近選手的角度來探討研究目的,也可用拍攝選手在訓 練時的身體表現,利用 DV 播放的方式,讓選手觀看自己的動作,談 談當時的身體感受為何。如此一來在資料收集方面或許有不同以往的 內容呈現,讓研究者有不一樣的發現。. 33.

(42)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旨在說明研究過程中,所採用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共分為六節,依序說明研究架構與流程、研究方法、研究參與者、研 究場域、研究工具、資料處理與分析等六部分。茲就各節,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高中划船選手.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1. 2. 3. 4. 5.. 呼吸的覺察 身體自我覺察 身體構圖探索 肌膜探索 身體動作探索. 身體覺察能力 1. 2. 3. 4. 5.. 接 受 程 度 1. 選手接受 2. 課程設計 3. 課程實施. 呼吸 身體張力 使用方式 身體異常 身體控制.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4.

(43) 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係從自身帶隊經驗、校隊選手學習觀察表現,與接受身心 動作教育課程訓練中發現若干問題,開始構思研究方向並進行大綱撰 寫、授課計畫擬定、尋找研究參與者、課程內容的設計與修正、問卷 大綱的擬定等。於九十八年八月八日正式實施本研究所設計之身心動 作教育課程,並於同年十月十三日完成課程實施。研究期間並進行多 元資料蒐集與分析,以及教學反思修正課程,最後至研究論文的撰述 完稿。. 圖 3-2 研究流程.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在領導同儕實踐課程新措施的進程中,小組身先士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學資源供教師參考,鼓勵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展望今年,在課程方面將配合 IEET 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推動頂石課程(Capstone

 以課程為目標時,課程包含的是所欲達成的 一組目標,強調課程目標的重要性,所以也 著重於課程目標的選擇、組織、敘寫,並以

課程內容 教學指引 活動建議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