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科學的發展帶動人類文明、社會的進步及科技的革新,進而影響人類 生活的品質(許良榮,2006)。現代人的生活,無論是在哪一個層面,皆 與科學密不可分。即使是那些有意逃避或限於經濟的因素而無法享受科學 成果者,都難免會淋上酸雨或吃進環境中的毒素(趙雅麗,2006a)。因此,

學習科學與了解科學成為學生與社會大眾的基本課題之一。美國科學促進 協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 在一九 八九年提出的『二O六一計劃:美國科學全民化』(Project2061 :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中亦強調提升全民科學素養,能運用科學知識及科學思考方 式來處理個人與社會生活的重要性,其科學教育以「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 公民」為努力的方向(AAAS,1989)。但因科學知識及概念日益艱深、越趨 抽象,加上缺少科學傳播相關系所或媒體的推波助瀾,加深了民眾與科學 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為了讓社會大眾對科學的各項層面有基本的認識、

拉近兩者間的距離,有必要將科學推廣至一般民眾,使科學能夠全民化、

普及化。

科學教育有兩個層面的含意,一為學校科學教育層面,目的在啟發學 生對科學求知的興趣,引導其了解科學的基本觀念並養成邏輯思考及探究 的習慣,對象是學生;另一為社會科學教育層面,亦為本研究著重的層面,

主要在培養並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science literacy),讓沒有科學背景的社 會大眾,具備基本的科學概念及知識,對科學方法及其意義有所認識,對 象設定在一般民眾 (魏明通,1997)。二十一世紀是提倡全民科學與科技素 養(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cy)的新世紀,科學對現代社會的政治、經 濟、文化,及教育等方面皆有某種程度上的影響,舉凡生活周遭與人類文

明相關的產品,如民生必須用品、電子、電器用品等,皆與科學或科技有 密切地關係。要提升國家整體的競爭力就必須先提高全民的科學與科技素 養,國外學者 Stocklmayer and Gilbert(2002)認為,培養民眾對於科學的 公共理解(public understanding),可以促進國家繁榮、經濟成長、協助公 共政策及個人的決策,對危機、不確定及當代思想與文化能有更深一層的 瞭解。因此,科學普及的工作刻不容緩,將科學知識普及於社會大眾,培 養與提升民眾的科學素養,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工作之一。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2003)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課程目 標中闡明我國的科學教育必須:1.培養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熱忱,並養成主 動學習的習慣。2.學習科學與技術的探究方法和基本知能,應用所學於當 前和未來的生活。3.培養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及尊重生命的態度。4.培養 與人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及和諧相處的能力。5.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的能力,激發開展潛能。6.察覺和試探人與科技的互動關係。以上所提到 的各項目標中,如何在學校或社會科學教育中培養學習者探索科學的興趣 並主動學習值得我們關注與進一步探討。從學校科學教育來看,王宗坤

(2001)認為,在「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中,可選擇在日常生活中遭遇 到的問題作為學生探究的議題,較能引發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學活動應 以「生活經驗」為中心,由學生關切的問題切入,以「學生」為學習活動 的主體,將學習的自主性賦予學生。

傳統的教學模式忽略學生所學知識於生活中的應用與實踐,而過於著 重學科知識及理論,造成不少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失去學習興趣的情 形。牟中原(1994)認為,我國學生在國際數理競賽中表現傑出、獲獎無 數,但近年來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卻逐年下降;基礎科學家尤其憂心,

青年學子似乎逐漸遠離科學。在 1992 年公佈的第二次國際數理教育評鑑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for Education Progress,簡稱 IAEP)研究結果中,

參與此次評鑑的師大教授楊榮祥(2004)指出,我國學生雖然整體成績名 列前矛,高分群學生平均答對率很高,但低分群成績很差,幾乎是墊底的,

學生程度差異極大。而後於各項檢討中提出,當學生喜好並熱衷於某科目 時,通常這科的表現也就較好,亦表示他對這科發展了正向的態度;另外,

學生在實作測驗中,不太會運用五官作深入觀察與記錄,在自創方法以及 實作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如其他國的現象,顯示我國學生在學習過程 中往往只求快速的解題技能,不求理解與科學態度方法的運用。由此可 知,對科學產生興趣、能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中是學習者在科學學習層面所 應具備的必要條件,不僅對學童及青少年來說是如此,對於一般民眾而言 更是如此。

「科學」可以啟發兒童的智慧,「遊戲」則會帶來心靈的歡樂(陳忠 照,2000)。在倡導全民科學(science for all)的前提下,可將科學遊戲運 用於學校的教學,協助科學教育落實在每一個學生的科學學習,也可以使 之發揮大眾科學教育的功能,成為大眾參與科學活動與學習科學的橋樑,

例如科學博物館舉辦的科學講座、各縣市中小學聯合舉辦之科學園遊會等

(許良榮,2004)。推動科學普及可以由引起民眾對於科學活動的興趣著 手,經由科學動手操作活動或科學遊戲的參與及體驗,激起漣漪,吸引民 眾的注意力與投入(engage)之後,再給予深層的引介(許良榮,2006)。

即使科學教育課程經歷多年的變動,「吹泡泡」卻一直是小學科學教 育課程中既存的單元,可以說是每個人童年時光的歡樂經驗。卻因為教學 時間、學童認知層次與課程內容壓縮等因素受到限制的關係,無法完整地 呈現出其中蘊含的多樣性科學內容(許良榮,2006)。研究者目前擔任國 小自然科任教師,本身對自然科學、科學遊戲與各項科學活動有相當的興 趣,任教的學校正巧是自然生活與科技領域重點發展的種子學校,校內每 月一個主題的「小小科學家」活動,已成為學校本位課程的特色之一,其

中一個主題便是推出「泡泡滿天飛-大家一起追」,目的在藉由製作泡泡及 吹泡泡的過程豐富學童的想像力與激發孩子的創造力;研究者服務的學校 在九十五學年度參加台中市中小學聯合舉辦的科學園遊會也是以「泡泡」

為本校展示的主題,但內容著重於調製泡泡水的配方及簡單製作拉泡泡的 工具和方法,對於其他相關的科學概念或原理則限於時間及人力的關係,

並未特別鑽研及著墨。另外,任教學校附近就是自然科學博物館,佔地利 之便,擁有最方便又豐富的資源及多樣化的科學新知,引發研究者想要進 一步瞭解與探討科學奧秘的想法與念頭。

根據以上所述之動機,研究者參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 學系許良榮教授主持的國科會專案計畫—「以泡泡世界為主題之科普活動 設計與推廣」,研究者與四位研究小組成員在計畫主持人許良榮教授的指 導下,共同蒐集相關資料、開發與設計「泡泡世界」科普活動,本研究所 欲推廣的活動主題「泡泡世界」,跨越學科的限制,與生活經驗結合,涵 蓋了相關的科學概念與科學活動,包括了物理、化學、幾何與藝術等不同 層面,是一個值得引介的科普活動。但這樣的科普活動應如何設計?設計 與推廣的過程中會遭遇什麼樣的問題?展出的成效如何?這些都是值得 我們去進一步深入研究及探討的部分。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目的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