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共分成五節,首先說明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其次說明研究目的,再據以 提出研究問題,並對重要名詞做明確界定及最後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分成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二部份探討,首先說明現今人為災害發生的現況 背景與防災議題的重要性,其次闡述研究者進行研究之動機。

一、 研究背景

台灣近年來工商業急遽的發展和變遷,生活週遭潛藏的危險因子往往在不可預 知的狀況下,一觸即發,造成人類生命與財產上的損失與威脅,而其中包括許多重 大的人為災害事件,如火災、事故傷害、爆炸、毒氣外洩、工程施工意外、空難、

船難、公路鐵路事故、礦災、建築物倒塌及恐怖攻擊等(蘇昭郎,2006),以下將以人 為災害中的火災及意外事件說明之。

就火災而言,根據內政部消防署資料顯示,歷年來全國火災次數及損失統計表 (詳附錄一)中發現從民國八十六年至九十四年間,台灣每年發生的火災次數從數千次 到上萬次,造成了數百人的傷亡,經濟上損失都高達了二、三百億(內政部消防署網 站,2007),由此可知火災對經濟損失是很大的。

就意外事件而言,根據教育部 94 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報告顯示,各級學 校 94 年度合計通報 6,759 件意外事件,國小則佔了 1,501 件,分析意外事件種類,

其中以校外交通事故佔最多數,計有 3,761 件,佔總意外事故 55.64%,其次為運動 遊戲傷害,計有 1,376 件,佔 20.36%,其他意外事件有 822 件,佔 12.16%。除此之 外,根據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統計資料,從民國九十五年一月 到八月底,因為校外交通意外而死亡的學生,占校園意外死亡人數的 65%,其中國

小學生死亡人數則占了 9%,由此可見交通議題在校園安全的重要性。再者,針對 年齡層較低的兒童來說,台灣地區平均每天約有 38 個十二歲以下的兒童死於意外傷 害,這些意外傷害致死的原因以交通事故、淹溺、意外墜落及燙傷最多(郭靜晃,

2005)。從以上之種種統計資料顯然可以看出,意外事故影響學童安全甚劇,而意外 事故亦屬人為災害之一種,所以如何降低人為災害發生在學童身上是值得探討的。

蘇昭郎 (2006)說明由統計資料可發現人為災害仍佔重大災害中相當的比例,其 發生規模雖然常小於天然災害,但因次數較多,且常出乎意料,幾乎不限發生地點,

顯示人為災害的重要及不可輕忽。加上人為災害的成因複雜,包括人為的疏失及不 當操作、儀器的老舊故障、化學藥品的不當使用和儲存、廢棄物品處理不當、缺乏 落實有系統的管理規定、缺乏適當的災害預防與應變的教育訓練等,都可能導致人 為災害的產生(蔣偉寧,2004a)。

綜合上述說明,顯示人為災害是必須被人們重視及預防的,不論是校園內或其 他情況下。從其成因可發現,人們普遍警覺性不高且缺乏危機意識,包括對災害的 認知與防災的意識等,所以防災相關的知識及訓練是值得重視及探究的議題。

另一方面,國家對於防災議題亦相當重視,在防災措施上,我國於民國八十三 年提出「災害防救專案」,八十八年成立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八十九年又公布「災 害防救法」。政府投下龐大的經費,由防災單位、學術界與作業單位密切配合,以 建立災害的資料庫、制定災害預警制度及提昇防災技術,希望能藉此有效降低災害 所帶來的損失。

而在防災教育推動方面,教育部在民國九十三年邀請專家學者們,籌畫防災教 育白皮書的內容,內容將防災素養區分為防災知識(Knowledge)、防災技能(Skills)與 防災態度(Attitude)等三個向度。且在行政院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訂定的災害 防救基本計畫之下,教育部為負責民眾防災訓練及宣傳的主要機構。因此,九十五 年度教育部推行「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中,將防災教育的推廣分為 數個子計劃發展,分別為教學推動與落實機制規劃、教案發展及推廣實驗、防災教

育種子師資培育、校園災害防救計畫範例建立、數位學習網站建置與營運以及防災 教育創意與宣導活動,由上可知,防災教育之推動是國內目前相當重視的一環(防災 科技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網站,2006)。此外,在現階段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中,

防災課程融入生活、自然與生活科技、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與社會科等各領域中(譚 義績,2006)。從上述國內各項措施,在在顯示防災教育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期望 在未來,藉助發展完善的防災課程與教材,能落實於各級學校的防災教育之中,有 效降低災害所帶來的災情及損失。

二、 研究動機

教育部顧問室領域召集人蔣仲苓 (2006)指出,當災害事故一再發生,再多的責 難與賠償也無法彌補家屬心中的遺憾,如何降低災變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及撫平心靈 創傷是重要的,教育即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中小學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礎 教育階段,如能在此階段培養學生對災害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往往能根深蒂固,

造成長遠的影響。完整的防災觀念與知識須從小培養、向下扎根,以提升大眾的防 災素養,使大眾面對災害時能「多一分準備、少一分損失」(曾寶玲,2006)。

教育部長杜正勝 (2006)亦提及,校園成員多為未成年學子,面臨突發災變,其 影響與傷害將更甚於一般,如果缺乏警覺,又未做好事前的預防工作,臨事又欠缺 應變處理能力,一旦發生災害,將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害。所以,防災教育的推廣需 要從小開始,並期許防災求生技能,能融入學童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大家最基本 的生活素養之ㄧ(曾寶玲,2006)。

由此可知,要預防災害的發生,減輕災害帶來的傷害,就應先從人們的防災教 育著手,使人們能認識災害的原因,進而學習預防的方法,以減輕災害的損失,並 藉由防災教育以喚起學童對環境應有的認識與關懷。而國民小學教育階段正是每個 人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形成的主要時期,若能從小培養具有防災素養的未來公民,使 能展現適切有效的防災行為和技能,以解決災害問題,減輕災害所造成傷害,也是

環境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基於上述,若防災素養能從國小培養與加強必更加事半 功倍。

由過去防災教育文獻中發現,大多數的研究者都以天然災害中的地震、颱風、

豪雨或土石流等為研究主題(王財隱,2003;林曉君,2006;黃真真,2001;楊敦熙,

2002;陳靜德,2006;劉建華,2005),較缺乏對於人為災害防災素養的研究。研究 對象上,研究者於國小任教,對於國小學童有較多了解,以及對此年齡層的關注,

加上前人研究中多以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王財隱,2003;廖苑晴,2006;劉建華,

2005),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從不同的年級再深入研究,所以研究者想藉由瞭解國小 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現況與程度,以作為日後國小階段人為災害防災教 育的一項參考,並從中得知,國小學童之人為災害防災素養有哪些缺失或不足,以 尋求改善之道,此為研究者進行本研究之動機。

綜合以上論述,研究者認為國小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值得進一步探討,研究 者欲調查台灣本島北、中、南、東四區域,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現況 及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間的差異,以及探討防災素養中的防災知識、防災態度與防 災技能三者之間的相關性,探究影響防災素養三向度的因素為何,最後針對研究結 果提出如何增進國小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