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之研究"

Copied!
16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 之研究. 指導教授: 劉惠元 博士 研究生: 江宛容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一 月.

(2) 謝辭 總在寫論文時,想像有一天寫謝辭的場景,那是支撐我走下去的動力之一,到了真正 寫謝辭時,卻遲遲無法下筆,才發現這麼有限的篇幅內,很難完整呈現我的感謝,因為那 是許多人的支持與幫助,那是許許多多的相信與鼓勵,才能使得論文順利的完成,感謝老 天爺,謝謝您給了我這麼多真的、善的、美的一切。 感謝我的父母,謝謝您們,您們全心的支持與關心,讓我無後顧之憂的一邊上班,一 邊做研究,我很幸福擁有您們的愛與鼓勵,您們是我最堅強的後盾,感謝我親愛的家人, 裕偉、宛凌、宛雨、明晉。 最重要的謝謝我的指導教授劉惠元老師,給了我最有力的指導,使我受益良多,像是 在一團迷霧中,總會看見一盞明燈指引著我,讓我漸漸理清了方向,每當我沮喪時,給予 我鼓勵與加油,讓我感覺自己並不孤獨,並且能一步步的往前邁進,慢慢的看見光、亮、 信任及支持,由衷的謝謝老師,謝謝您。 感謝論文口試委員、劉俊昌老師與顧忠華老師。老師們都在論文口試時給予許多幫忙 與寶貴建議,以及引導我釐清許多的思考,這些都使我的論文更加豐富與完美,謝謝您們。 感謝所上吳忠宏所長、林明瑞老師、劉思岑老師、林素華老師,在研究所課程對我的 啟發及引導,以及論文計劃發表時,能以整體邏輯思考的觀點,透過不同的角度與視野, 讓我重新思考論文的整體概念與脈絡,謝謝您們。 此外感謝同組的好伙伴們,佳詩、淑儀、育聖,我們彼此之間建立了非常珍貴的革命 情誼,你們是我進修讀書一項最大的收穫,你們是宛容一輩子的好朋友。感謝本富大哥在 我研究進行的同時,在統計方面給我的諮詢與協助,你是成就我論文的一大功臣與幕後推 手,萬分感謝。 最後,一定要大聲說出感謝的人-我的老公裕偉,感激你在我論文時給我的支持、鼓勵 與幫助,每次灰心沮喪時,堅強的臂膀與溫暖的擁抱,那是我最信賴的港灣。我會想念在 中教大讀書的日子,我會懷念求學二年半的點點滴滴,因為感謝及感恩。 宛容. 謹誌. 2008.1.9.

(3) 摘要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瞭解全國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研究目的 主要為 1.瞭解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的現況與不同背景變項之關連性, 2.探討防災素養之三向度防災知識、態度、技能三者之間的相關性,3.探究影響防災 知識、態度、技能之因素可能為何。 研究採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將全國國小分成北、中、南、東四區域,從全國 2587 所公私立國民小學選取 87 所,有效問卷共 1376 份。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 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茲將研究結果重點歸納如下: 一、 全國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現況大致是良好且正向的。 二、 學童個人背景變項不同對防災知識、態度、技能有影響性。(1)國小女童防災知 識、防災態度、防災技能皆優於國小男童;(2)能多方面吸收與人為災害相關知 識或訊息者,其防災知識、態度與技能都表現較好。 三、 全國國小五年級學童其人為災害防災知識、防災態度、防災技能三者之間,彼 此兩兩呈現顯著正相關性。 四、 利用迴歸分析發現,人為災害防災態度總分預測力最佳(R2=.264),其中以防災 技能總分、防災知識總分最具影響力。 基於上述研究結論,建議可增加「環境毒害」內容於相關課本單元中,教學者 在未來教學上,可以增加實作評量部分,以增進防災技能的體驗。. 關鍵詞:人為災害、防災素養、防災知識、防災態度、防災技能. i.

(4) Abstract The motivation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man-made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of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nationwide through questionnaires.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1) To understand the state of play of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and its relationship. (2) To treat the correla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skills, which ar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3) To advance treat the factors to affect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skills. The research was based on a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anner, and divid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s nationwide by four regions--North, Middle, South, and East. The researcher selected 87 out of 2,587 elementary schools, and recalled 1,376 copies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It turned out the valid recall rate was 64.7%. Utilizing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regression to process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man-made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of fifth grade students’ performances nationwide was good and positive . 2. The background of each student with different variation had its affect toward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skills. (1) The female students’ performances were better than male students. (2) The students who usually read disaster prevention books had better disaster prevention skills than the students who did not. 3. The relation among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skills of fifth grade students nationwide was positive. 4. According to multiple-regression, the man-made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R2 = 0.264,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had the greatest influence. To sum up the abovementioned results,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at environmental toxicity related curriculum can be added; in the future teaching, teachers can also be. ii.

(5) arranged to increase the experienc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kills.. Key word: man-made disaster 、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disaster prevention skills. iii.

(6) 目. 錄. 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文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目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目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目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章. 緒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節. 重要名詞界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節. 人為災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節. 素養內涵與防災素養…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節. 防災教育相關研究探討… … … … … … … … … … … … … … … … … …. 第四節. 國內外防災教育現況分析… … … … … … … … … … … … … … …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分佈情形… … … … … … … … … … … … … … … …. 第二節. 人為災害防災知識現況與個人背景變項之關係… … … … … … … …. iv. i ii iv vi vii 1 1 5 5 6 7 8 8 22 33 41 53 53 55 58 65 67 68 68 73.

(7) 第三節. 人為災害防災態度現況與個人背景變項之關係… … … … … … … …. 第四節. 人為災害防災技能現況與個人背景變項之關係… … … … … … … …. 第五節. 人為災害防災知識、態度與技能之相關性及迴歸分析… … … …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節. 結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節. 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錄一. 歷年來全國火災次數及損失統計表 … … … … … … … … … … … … … …. 附錄二. 台灣本島劃分之區域圖 … … … … … … … … … … … … … … … … … … …. 附錄三. 專家學者名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錄四. 台灣地區都會區分類 … … … … … … … … … … … … … … … … … … … …. 附錄五. 致專家學者與國小教師邀請函 … … … … … … … … … … … … … … … …. 附錄六. 致學校協助調查邀請函 … … … … … … … … … … … … … … … … … … …. 附錄七. 問卷審查專家學者意見表 … … … … … … … … … … … … … … … … … …. 附錄八. 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之防災素養問卷【預試問卷】 … … … … …. 附錄九. 預試問卷雙向細目表 … … … … … … … … … … … … … … … … … … … …. 附錄十. 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之防災素養問卷【正式問卷】 … … … … …. 附錄十一 正式問卷雙向細目表 … … … … … … … … … … … … … … … … … … … …. v. 89 104 118 123 123 128 130 137 137 137 138 139 140 141 143 147 152 153 158.

(8) 圖目錄 圖 1. 環境素養模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 2. 研究架構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 3. 分層抽樣示意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 4. 研究流程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 28 54 56 66.

(9) 表目錄 表 1. 火災依燃燒物質分類表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2. 九年一貫第一學習階段應具備的防災素養 … … … … … … … … … … … …. 表 3. 九年一貫第二學習階段應具備的防災素養 … … … … … … … … … … … …. 表 4. 國內外防災教育相關研究一覽表 … … … … … … … … … … … … … … … …. 表 5.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防災教育相關能力指標 … … … … … … … … … … …. 表 6. 國小各版本教科書中與災害、防災相關之教材整理表 … … … … … … …. 表 7. 美國 911 災例融入教學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8. 預試問卷學童抽樣分佈表 … … … … … … … … … … … … … … … … … … …. 表 9. 抽樣學校分配一覽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10 「人為災害防災知識篇問卷」預試題目統計分析表 … … … … … … … … 表 11 「人為災害防災態度篇問卷」預試題目統計分析表 … … … … … … … … 表 12 「人為災害防災技能篇問卷」預試題目統計分析表 … … … … … … … … 表 13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資料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14 防災知識或訊息來源百分比 … … … … … … … … … … … … … … … … … … 表 15 防災知識或訊息來源數量百分比 … … … … … … … … … … … … … … … … 表 16 人為災害經歷種類百分比 … … … … … … … … … … … … … … … … … … … 表 17 人為災害經歷數量百分比 … … … … … … … … … … … … … … … … … … … 表 18 人為災害防災知識得分分配表 … … … … … … … … … … … … … … … … … 表 19 人為災害防災知識問卷各主題內容分析表 … … … … … … … … … … … … 表 20 人為災害防災知識問卷答對率摘要表 … … … … … … … … … … … … … … 表 21 背景變項-人為災害防災知識得分之 t 檢定… … … … … … … … … … … … 表 22 背景變項-人為災害防災知識得分之 ANOVA 檢定 … … … … … … … … 表 23 防災知識或訊息來源-人為災害防災知識得分之 t 檢定… … … … … … … 表 24 防災知識或訊息來源數量-人為災害防災知識得分之 ANOVA 檢定 … 表 25 人為災害經歷-防災知識得分之 t 檢定. … … … … … … … … … … … … …. 表 26 人為災害經歷數量-人為災害防災知識得分之 ANOVA 檢定 … … … … 表 27 不同背景變項與人為災害防災知識之比較 … … … … … … … … … … … … 表 28 人為災害防災態度得分分配 … … … … … … … … … … … … … … … … … … 表 29 人為災害防災態度問卷五分量表摘要表 … … … … … … … … … … … … …. vii. 12 30 31 34 41 44 51 55 57 62 63 64 70 71 71 72 72 73 74 76 78 79 81 82 84 85 88 89 90.

(10) 表 30 背景變項-人為災害防災態度得分之 t 檢定… … … … … … … … … … … … 表 31 背景變項-人為災害防災態度得分之 ANOVA 檢定 … … … … … … … … 表 32 防災知識或訊息來源-人為災害防災態度得分之 t 檢定… … … … … … … 表 33 防災知識或訊息來源數量-人為災害防災態度得分之 ANOVA 檢定 … 表 34 人為災害經歷-人為災害防災態度得分之 t 檢定… … … … … … … … … … 表 35 人為災害經歷數量-人為災害防災態度得分之 ANOVA 檢定 … … … … 表 36 不同背景變項與人為災害防災態度之比較 … … … … … … … … … … … … 表 37 人為災害防災技能得分分配 … … … … … … … … … … … … … … … … … … 表 38 人為災害防災技能問卷四分量表摘要 表 39 背景變項-人為災害防災技能得分之 t 檢定… … … … … … … … … … … … 表 40 背景變項-人為災害防災技能得分之 ANOVA 檢定 … … … … … … … … 表 41 防災知識或訊息來源-人為災害防災技能得分之 t 檢定… … … … … … … 表 42 防災知識或訊息來源數量-人為災害防災技能得分之 ANOVA 檢定 … 表 43 人為災害經歷-人為災害防災技能得分之 t 檢定… … … … … … … … … … 表 44 人為災害經歷數量-人為災害防災技能得分之 ANOVA 檢定 … … … … 表 45 不同背景變項與人為災害防災技能之比較 … … … … … … … … … … … … 表 46 防災素養三向度間 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表 … … … … … … … … … … … 表 47 防災素養三向度與相關變項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 … … … … … … … … …. viii. 92 93 96 97 98 99 103 104 106 107 108 111 111 113 114 117 119 121.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成五節,首先說明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其次說明研究目的,再據以 提出研究問題,並對重要名詞做明確界定及最後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分成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二部份探討,首先說明現今人為災害發生的現況 背景與防災議題的重要性,其次闡述研究者進行研究之動機。. 一、 研究背景 台灣近年來工商業急遽的發展和變遷,生活週遭潛藏的危險因子往往在不可預 知的狀況下,一觸即發,造成人類生命與財產上的損失與威脅,而其中包括許多重 大的人為災害事件,如火災、事故傷害、爆炸、毒氣外洩、工程施工意外、空難、 船難、公路鐵路事故、礦災、建築物倒塌及恐怖攻擊等(蘇昭郎,2006),以下將以人 為災害中的火災及意外事件說明之。 就火災而言,根據內政部消防署資料顯示,歷年來全國火災次數及損失統計表 (詳附錄一)中發現從民國八十六年至九十四年間,台灣每年發生的火災次數從數千次 到上萬次,造成了數百人的傷亡,經濟上損失都高達了二、三百億(內政部消防署網 站,2007),由此可知火災對經濟損失是很大的。 就意外事件而言,根據教育部 94 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報告顯示,各級學 校 94 年度合計通報 6,759 件意外事件,國小則佔了 1,501 件,分析意外事件種類, 其中以校外交通事故佔最多數,計有 3,761 件,佔總意外事故 55.64%,其次為運動 遊戲傷害,計有 1,376 件,佔 20.36%,其他意外事件有 822 件,佔 12.16%。除此之 外,根據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統計資料,從民國九十五年一月 到八月底,因為校外交通意外而死亡的學生,占校園意外死亡人數的 65%,其中國. 1.

(12) 小學生死亡人數則占了 9%,由此可見交通議題在校園安全的重要性。再者,針對 年齡層較低的兒童來說,台灣地區平均每天約有 38 個十二歲以下的兒童死於意外傷 害,這些意外傷害致死的原因以交通事故、淹溺、意外墜落及燙傷最多(郭靜晃, 2005)。從以上之種種統計資料顯然可以看出,意外事故影響學童安全甚劇,而意外 事故亦屬人為災害之一種,所以如何降低人為災害發生在學童身上是值得探討的。 蘇昭郎 (2006)說明由統計資料可發現人為災害仍佔重大災害中相當的比例,其 發生規模雖然常小於天然災害,但因次數較多,且常出乎意料,幾乎不限發生地點, 顯示人為災害的重要及不可輕忽。加上人為災害的成因複雜,包括人為的疏失及不 當操作、儀器的老舊故障、化學藥品的不當使用和儲存、廢棄物品處理不當、缺乏 落實有系統的管理規定、缺乏適當的災害預防與應變的教育訓練等,都可能導致人 為災害的產生(蔣偉寧,2004a)。 綜合上述說明,顯示人為災害是必須被人們重視及預防的,不論是校園內或其 他情況下。從其成因可發現,人們普遍警覺性不高且缺乏危機意識,包括對災害的 認知與防災的意識等,所以防災相關的知識及訓練是值得重視及探究的議題。 另一方面,國家對於防災議題亦相當重視,在防災措施上,我國於民國八十三 年提出「災害防救專案」,八十八年成立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八十九年又公布「災 害防救法」。政府投下龐大的經費,由防災單位、學術界與作業單位密切配合,以 建立災害的資料庫、制定災害預警制度及提昇防災技術,希望能藉此有效降低災害 所帶來的損失。 而在防災教育推動方面,教育部在民國九十三年邀請專家學者們,籌畫防災教 育白皮書的內容,內容將防災素養區分為防災知識(Knowledge)、防災技能(Skills)與 防災態度(Attitude)等三個向度。且在行政院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訂定的災害 防救基本計畫之下,教育部為負責民眾防災訓練及宣傳的主要機構。因此,九十五 年度教育部推行「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中,將防災教育的推廣分為 數個子計劃發展,分別為教學推動與落實機制規劃、教案發展及推廣實驗、防災教. 2.

(13) 育種子師資培育、校園災害防救計畫範例建立、數位學習網站建置與營運以及防災 教育創意與宣導活動,由上可知,防災教育之推動是國內目前相當重視的一環(防災 科技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網站,2006)。此外,在現階段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中, 防災課程融入生活、自然與生活科技、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與社會科等各領域中(譚 義績,2006)。從上述國內各項措施,在在顯示防災教育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期望 在未來,藉助發展完善的防災課程與教材,能落實於各級學校的防災教育之中,有 效降低災害所帶來的災情及損失。. 二、 研究動機 教育部顧問室領域召集人蔣仲苓 (2006)指出,當災害事故一再發生,再多的責 難與賠償也無法彌補家屬心中的遺憾,如何降低災變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及撫平心靈 創傷是重要的,教育即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中小學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礎 教育階段,如能在此階段培養學生對災害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往往能根深蒂固, 造成長遠的影響。完整的防災觀念與知識須從小培養、向下扎根,以提升大眾的防 災素養,使大眾面對災害時能「多一分準備、少一分損失」(曾寶玲,2006)。 教育部長杜正勝 (2006)亦提及,校園成員多為未成年學子,面臨突發災變,其 影響與傷害將更甚於一般,如果缺乏警覺,又未做好事前的預防工作,臨事又欠缺 應變處理能力,一旦發生災害,將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害。所以,防災教育的推廣需 要從小開始,並期許防災求生技能,能融入學童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大家最基本 的生活素養之ㄧ(曾寶玲,2006)。 由此可知,要預防災害的發生,減輕災害帶來的傷害,就應先從人們的防災教 育著手,使人們能認識災害的原因,進而學習預防的方法,以減輕災害的損失,並 藉由防災教育以喚起學童對環境應有的認識與關懷。而國民小學教育階段正是每個 人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形成的主要時期,若能從小培養具有防災素養的未來公民,使 能展現適切有效的防災行為和技能,以解決災害問題,減輕災害所造成傷害,也是. 3.

(14) 環境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基於上述,若防災素養能從國小培養與加強必更加事半 功倍。 由過去防災教育文獻中發現,大多數的研究者都以天然災害中的地震、颱風、 豪雨或土石流等為研究主題(王財隱,2003;林曉君,2006;黃真真,2001;楊敦熙, 2002;陳靜德,2006;劉建華,2005),較缺乏對於人為災害防災素養的研究。研究 對象上,研究者於國小任教,對於國小學童有較多了解,以及對此年齡層的關注, 加上前人研究中多以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王財隱,2003;廖苑晴,2006;劉建華, 2005),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從不同的年級再深入研究,所以研究者想藉由瞭解國小 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現況與程度,以作為日後國小階段人為災害防災教 育的一項參考,並從中得知,國小學童之人為災害防災素養有哪些缺失或不足,以 尋求改善之道,此為研究者進行本研究之動機。 綜合以上論述,研究者認為國小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值得進一步探討,研究 者欲調查台灣本島北、中、南、東四區域,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現況 及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間的差異,以及探討防災素養中的防災知識、防災態度與防 災技能三者之間的相關性,探究影響防災素養三向度的因素為何,最後針對研究結 果提出如何增進國小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之建議。. 4.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綜合以上研究背景與動機,訂定本研究的目的為以下幾項: 一、瞭解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小五年級學童與人為災害防災知識之關係。 三、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小五年級學童與人為災害防災態度之關係。 四、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小五年級學童與人為災害防災技能之關係。 五、分析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之防災知識、防災態度與防災技能三者之間的 相關性。 六、探討影響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三向度之因素。.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之現況為何? 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小五年級學童與人為災害防災知識關係為何? 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小五年級學童與人為災害防災態度關係為何? 四、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小五年級學童與人為災害防災技能關係為何? 五、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之防災知識、防災態度與防災技能三者之間的關係 為何? 六、影響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三向度之因素為何?. 5.

(16) 第四節 重要名詞界定.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的名詞意義明確,茲將重要名詞加以界定如下:. ㄧ、防災素養: 防災素養係指個人面對災害時,將所學習到的防災知識概念、技能和價值觀, 直接反應在行為上的具體表現,也是檢視防災教育成效最有力的依據(葉欣誠、吳燿 任、劉湘瑤、于蕙清,2006)。本研究以防災教育白皮書中將防災素養區分為防災知 識(Knowledge)、防災技能(Skills)與防災態度(Attitude)等三個向度(蔣偉寧,2004a), 來作為編寫問卷的依據。. 二、人為災害: 人為災害泛指人類活動中,由於人為失誤或惡意,技術或設備失常所引發人員 傷亡、財產損失、環境與生態破壞的意外性事故災害(蘇昭郎,2006)。本研究中所指 的人為災害包括火災災害、電氣災害、校園意外、交通事故、環境毒害等。. 三、北中南東四區域: 係指根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擬訂之「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所劃分之四個 區域:北部區域、中部區域、南部區域、東部區域(詳附錄二)。本研究先扣除離 島縣市(澎湖、金門及連江縣等)後,將台灣本島的國民小學依上述劃分為北中南東四 個區域進行分層隨機抽樣。. 6.

(1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範圍與限制,茲說明如下: 一、 研究範圍 (一) 就研究地區而言 本研究以全國公私立國民小學(扣除澎湖、金門及連江縣等離島地區)為範圍。 (二) 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係針對全國公私立國民小學(扣除澎湖、金門及連江縣等離島地區)95 學年度五年級學童進行問卷調查。. 二、 研究限制 (一) 就研究設計而言 本研究調查全國國小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只針對火災災害、電氣災 害、校園意外、交通事故、環境毒害等災害內容,因此本研究之結果不宜推論至 其他的人為防災減災課程。 (二) 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之問卷調查主要採自陳方式進行,對於「防災素養」中的「防災技能」 面向無法從實作中真正了解,又對於填答者的填答情境無法確實掌控,且受試者 在填答過程中可能因為個人的主觀判斷或社會期許等因素影響填答準確度,故測 量結果有一定程度之測量誤差。. 7.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國小 五年級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之現況。基於研究目 的,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人為災害,第二節為素養內涵及防災素養,第三節為 防災教育相關研究探討及第四節國內外防災教育現況分析。. 第一節 人為災害 本節針對人為災害的意義、特性、種類來探討,除了說明學者專家對人為災 害的定義外,並將人為災害的特性、種類加以歸納整理,以確立本研究之範圍。. 一、 人為災害的意義 災 害 的 種 類 可 簡 單 區 分 為 天 然 災 害(natural disaster) 與 人 為 災 害 (man-made disaster)兩大類。天然災害係由大自然的力量,包括風災、豪雨、洪水、乾旱、地震、 火山爆發、森林火災、寒害、濃霧、冰雹等天然因素所造成的災害,構成對人類活 動的威脅;人為災害主要是因為人的疏忽而導致的災害,包括重大火災、爆炸、化 學品外洩、核子事故、房屋倒塌、空難、海難、軌道及道路運輸事故、恐怖行動與 其他災害等,人為災害除去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因素,災害常由人類不當的習慣與輕 忽的態度造成,因此透過教育宣導認識正確的防救災知識,養成良好的習慣,均可 防範人為災害於未然(蔣偉寧,2004b;蘇昭郎,2006)。 人為災害由於個人觀點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與分類,以下依據國內外學者和 災害防救法針對人為災害的看法和定義如下列所述:. (一) 王秋原、徐美玲 (1990)和周文玲 (1992)採用的定義:「凡由環境因子變化. 8.

(19) 所產生之作用而使人類的生命、財產遭受損失的現象,稱為環境災害。通常將 自然環境本身特性變異所造成的災害,稱為自然災害;把人類行為引發自然環 境所造成的災害,稱為人為環境災害」。 (二) Richardson (1994) 指 出 人 為 災 害 亦 稱 為 突 然 發 生 的 社 會 - 科 技 災 害 (socio-technical disasters)至少會以四種方式發生,而這四種方式分別為: 1. 科技災害(工廠及廠房事故)(technological disaster) 2. 交通事故(transport failures) 3. 公共場所事故(stadia or other “public place” failures) 4. 生產事故(production failures) (三) 民國九十年公佈的災害防救法施行細則中將人為 災害又分為重大火災、爆 炸、公用氣體與油料管線、輸電線路災害、空難、海難與陸上交通事故、毒性 化學物質災害等(內政部消防署網站,2007)。其定義如下: 1.. 重大火災:指火災持續擴大燃燒,可預期災害傷亡或損失重大者。. 2.. 爆炸:指壓力急速產生,並釋放至周圍壓力較低之環境,或因氣體急 速膨脹,擠壓周圍之空氣或與容器壁摩擦,造成災害者。. 3.. 公用氣體與油料管線災害:指公用氣體燃料事業或石油業之管線,因 事故發生,造成安全危害或環境污染者。. 4.. 輸電線路災害:指輸電之線路或設備受損,無法正常供輸電力,造成 災害者。. 5.. 空難:指航空器運作中所發生之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失蹤或財物損 失,或航空器遭受損害或失蹤者。. 6.. 海難:指船舶發生故障、沉沒、擱淺、碰撞、失火、爆炸或其他有關 船舶、貨載、船員或旅客之非常事故者。. 7.. 陸上交通事故:指鐵路、公路及大眾捷運等運輸系統,發生行車事故, 或因天然、人為等因素 ,造成設施損害,致影響行車安全或導致交. 9.

(20) 通陷於停頓者。 8.. 毒性化學物質災害:指因毒性化學物質事故,造成安全危害或環境污 染者。. (四) 蘇昭郎 (2006)認為:相對於天然災害,人為災害可定義為泛指人類活動中, 由於人為失誤或惡意,技術或設備失常所引發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環境與生 態破壞的意外性事故災害。. 綜合相關文獻所述,本研究之人為災害是指人類活動中,由於人為失誤或疏 忽,技術或設備失常而造成人類生命與財產損失甚至環境與生態破壞的意外性事故 災害的事件或情況。. 二、 人為災害的特性 人為災害的特性可以是突然發生的也可以是長時間的(IFRCRCS, 2003),而且 所跨及的領域非常地廣泛,在海、陸、空等都有可能發生,且發生的頻率也是非常 高,每天都可能會發生,但規模比天然災害較小,它有可能為比較侷限性的工廠或 者是周遭的環境,但其造成的損害除了人命以外還有產物的損失,損失金額的範圍 從百萬到百億等都有。 另一方面,蘇昭郎 (2006)認為整體人為災害的防治,現階段已朝向跨領域、跨 部門合作來尋求解決途徑,除了包含環境安全以外尚有機、電、化、生、消防等相 關領域,所以技術支援涉及廣泛且複雜,需要許多不同科技背景的專業支援。 綜合上述,人為災害的特性可歸納如下: (一) 可能是突然發生的也可以是長時間的(IFRCRCS, 2003); (二) 災害範圍廣(海陸空、住宅、工廠、辦公室、商場…); (三) 發生頻率高(每日都可能發生);. 10.

(21) (四) 平均規模小(局限災害發生地); (五) 平均損害規模不一(百萬~百億); (六) 需要廣泛的技術背景支援(化、環、生、機、電、消防…)。. 三、 人為災害的種類 臺灣地區近年來發生許多的重大災害事件,包括火災、爆炸、毒氣外洩、工程 施工意外等,所導致的是個體生命損失和經濟損失最大,其後遺症或殘障對健康生 活品質衝擊也十分嚴重,更影響日後的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郭靜晃,2005)。本研究 對象是國小學童,所以在人為災害的分類選擇以國小學童生活經驗中較常發生者, 將其分為火災災害、電氣災害、校園意外、交通事故、環境毒害等五大類,以下將 上述五種災害分別說明之。. 一、火災災害 火本身是一種燃燒現象,係指物質發生氧化,溫度上升,發熱或指生成物產生 發光反應之現象。物質要產生燃燒現象,必須具備下列四種要素(何承璋,2002;王 志鵬,2006): 1.. 可燃物:亦即有可供燃燒之物質。. 2.. 助燃物質:即氧氣的供應(空氣),可燃物需有氧氣才能燃燒。. 3.. 熱能:因可燃物與氧化合時要有點火源,達到一定的溫度,才能燃燒。. 4.. 連鎖反應:即是三者互相連動,不可缺一,而為其間之化學反應。. 以上四種要素,稱為「燃燒四面體」 。 火災是指「火」違反正常的用途,簡單的說,「火災」就是違反人們的意念而 發生或者擴大的一種燃燒行為。火災是人為災害其中之一,所造成的原因不外乎是 人為的疏失及瓦斯的不當使用所致(蔣偉寧,2004a)。本研究以火災的種類及滅火原 理等方面進行說明:. 11.

(22) (一) 火災災害之種類 依中央標準局中國國家標準 CNS1387 號之定義,火災依其燃燒的本質,通 常可分為普通火災,油類火災,電氣火災及金屬火災四種,如表 1 中所示。火災 個案中,均可能有二個或數個火災分類共存。普通火災是指普通可燃物如木製 品、紙纖維、棉、布、合成樹脂、橡膠、塑膠等發生之火災,通常建築物之火災 即屬此類,這類火災藉由水或含水溶液的冷卻作用使燃燒物溫度降低,以致達成 滅火效果。油類火災是指可燃物液體如石油或可燃性氣體如乙烷氣、乙炔氣、或 可燃性油脂如塗料等發生之火災,這類火災可採掩蓋法、移開可燃物或降低溫 度、隔離氧氣達到滅火效果。電氣火災則涉及通電中之電氣設備,如電器、變壓 器、電線、配電盤等引起之火災,有時可用不導電的滅火劑控制火勢,但如能截 斷電源再視情況依普通火災或油類火災處理,較為妥當。金屬火災則為活性金屬 如鎂、鉀、鋰、鋯、鈦等或其他禁水性物質燃燒引起之火災,這些物質燃燒時溫 度甚高,只有分別控制這些可燃金屬的特定滅火劑能有效滅火(國家標準檢索系 統,2007)。 表 1 火災依燃燒物質分類表 類別. 名稱. 說明. A 類火災 普通火災 普通可燃物如木製品、紙纖 維、棉、布、合成樹脂、橡 膠、塑膠等發生之火災。通 常建築物之火災即屬此類。 B 類火災 油類火災 可燃物液體如石油、或可燃 性氣體如乙烷氣、乙炔氣、 或可燃性油脂如塗料等發 生之火災。 C 類火災 電氣火災 涉及通電中之電氣設備,如 電器、變壓器、電線、配電 盤等引起之火災。. 12. 備註 可以藉水或含水溶液的冷 卻作用使燃燒物溫度降 低,以致達成滅火效果。 最有效的是以掩蓋法隔離 氧氣,使之窒息。此外如移 開可燃物或降低溫度亦可 以達到滅火效果。 有時可用不導電的滅火劑 控制火勢,但如能截斷電源 再視情況,依A或B類火災 處理,較為妥當。.

(23) 續表 1 D 類火災 金 屬 火 活性金屬如鎂、鉀、鋰、鋯、 這 些 物 質 燃 燒 時 溫 度 甚 鈦等或其他禁水性物質燃 高,只有分別控制這些可燃 災 燒引起之火災。 金屬的特定滅火劑能有效 滅火(通常均會標明專用於 何種金屬)。 資料來源:中央標準局中國國家標準 CNS1387 號(國家標準檢索系統,2007). (二) 滅火原理 根據上述火災的分類表,不同類別的火災可用不同的方式滅火。例如:可燃 物可用隔離法,除去氧氣可用窒息法,降低熱能可用冷卻法,連鎖反應可用抑制 法(王志鵬,2006)。 1. 隔離法:將燃燒中的物質移開或斷絕其供應,使受熱面減少,以削弱火勢或 阻止燃燒以達滅火的目的。 2. 冷卻法:(1)將燃燒物冷卻,使其熱能減低,火自然慢慢熄滅。(2)A類 火災主要以冷卻為主,如果使用大量的水或含水量豐富的滅火劑即可加以控 制。 3. 窒息法:(1)使燃燒中氧氣的含量減少,可以達到窒息滅火之效果。通常 空氣中氧之含量為21%,如將氧的含量減至 16%時可控制可燃性液體之燃 燒,減少至3%時可控制固體可燃物之延燒。如二氧化碳或氮氣以稀釋空氣 中之氧。(2)B類火災主要以窒息為主,因為多數可燃性液體的火災,都是 因為可燃性液體受熱表面蒸發產生可燃性氣體而燃燒的,只要控制其液體表 面氧氣之含量即可控制此類型火災,通常使用泡沫覆蓋法使液面與空氣隔 絕。 4. 抑制法:(1)在連鎖反應中的游離基,可用化學乾粉或鹵化碳氫化合物除 去。如加溴甲烷。(2)C類火災主要以抑制為主,通常在電源切斷前多使用 化學乾粉或鹵化烷等滅火劑,但也可使用二氧化碳等不導電之惰性氣體。. 13.

(24) 二、電氣災害 電能帶給大家生活及工作上的便利,但如果不重視用電安全,則電也可能帶給 人們災害。有關電氣災害的類型主要為感電(觸電)及電氣火災,依據內政部消防署「全 國火災次數、起火原因及火災損失統計表」顯示,近五年(九十一年至九十五年)平均 發生火災 7,594 件,起火原因以電氣設備 1,646 件占第一位(21.7%)。由此可知感電 及電氣火災對國人的生命及財產造成不小之威脅,因此在享用電氣便利之餘,亦應 同時注意用電之安全才是。本研究以電氣災害之種類及電氣安全等方面探討之。. (一) 電氣災害之種類 常見的電氣災害可分為觸電災害、電氣災害、靜電災害等,分述如下: 1. 觸電(感電)災害:電流流入人體的現象稱為觸電或感電,其嚴重程度根據通 過人體的電流量而定,而電流量又取決於電壓與電阻,其它影響因素有觸電 的人體部位,觸電的時間長短等。 2. 電氣災害:因為用電方法錯誤而引起的災害,大部份是電氣火災、雷擊災害。 電擊會危及人命,且會損及輸配線路而引起災害。一般由於建築物上沒有裝 置避雷針,或者電力、電燈和電話線路、收音機和電視機的天線、屋內引入 口等處沒有裝置避雷器或放電器等,引起雷電侵入室內而產生災害。 3. 靜電災害:雷電、火花、放電、液體噴霧的帶電、尼龍衣、毛皮毯、塑膠墊 板等絕緣體摩擦等皆會產生靜電。一般來說,固體與固體、固體與液體表面 的摩擦與衝擊,雲層的接近,以及人體接近高壓帶電物體時,都會有靜電發 生或感應。而靜電災害主要在積蓄之靜電造成電擊,或產生火花引燃爆炸災 害等(鄭世岳、李金泉、蕭景祥、魏榮男,2004)。. (二) 電氣安全 電力提供現代生活方便又穩定的能源,但由於電是肉眼看不見的東西,會因. 14.

(25) 疏忽而引起感電或漏電的意外事故,造成生命財產的傷害。以下是用電安全的基 本常識, 分為室內部分和室外部份二方面來說明 (臺灣電力公司全球資訊網, 2007)。. A.室內部份 1. 潮濕的手腳最易造成感電事故,因此在潮濕處所,若使用器具發生漏電時, 易造成嚴重傷害。 2. 電熨斗、電暖器、電熱器… 等發熱型電器,插頭長時間未拔離電源,如內附 保護裝置故障易引起附近衣物燃燒,導致危險。 3. 使用小家電後,為圖方便,直接拉扯電線拔出插頭,極易造成該插頭內導線 損傷,不但造成家電無法使用,甚至可能造成感電危險。 4. 家裡之總開關或分路開關,若經常跳電,應檢討插電器具是否太多或導線是 否有漏電情形,斷不可貿然再投入開關或換裝較大的開關,可能會造成導線 及器具燒損之災害,甚至引發火災之危險。 5. 同一插座或同一條電源延長線,切記不可插接多個用電器具,以免因負荷過 大造成電線燒損,甚至發生火災。 6. 請定期檢查老舊電線。使用各種電器,應依使用說明書之規定,金屬外殼必 須加以接地,以免漏電,招致漏電災害。 7. 移動性的電源線不要放置於容易踏壓之處所,如有磨損破皮,應立即加以處 理或更新,以防漏電。 8. 電器使用中產生火花或故障不動時,應立即切斷開關或拔下插頭。家中如有 增加用電,導致插座或線路不夠用時,千萬不可私自拉接電線或私自裝設插 座,應請合格承裝業代為安裝,否則很容易因施工不當或電線負荷不了而引 起火災。. 15.

(26) B.室外部份 1. 電線有電沒電看不見,千萬不要靠近電線!不可直接或間接碰觸它。下列情 況,請遠離電線,以策安全! (1)放風箏(2)施放焰火或金屬彩帶(3)玩弄遙控飛機(4)釣魚甩竿或玩弄釣竿(5) 安裝鐵窗、鋁窗、鐵皮屋(6)修建房屋油漆外牆、搬吊水泥、修補屋頂(7)安裝 電視天線或有線電視台纜線(8)修剪樹木(9)搬吊鋼筋等金屬物(10)操作吊車、 灌漿車、挖土機、打樁機(11)裝修廣告招牌(12)搭拆模板、鷹架或在鷹架上工 作(13)砂石、廢土車等車斗昇起(14)丟擲天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纜線(15)用 吊籠及水管移動洗窗(16)地震 2. 在鄰近電力線路吊運物品時,為確保安全,應將車體接地並保持充分距離及 請先洽台電公司申請加裝防護管線。 3. 請勿用金屬物去勾取懸掛在高壓線上的物件、請勿登上電桿、鐵塔捕捉鳥類 或擅自開啟電氣設備箱門或攀登進入,以免感電。 4. 挖掘道路請向台電公司報備,謹慎施工勿挖損配電管線。損壞纜線應即停工 並報請當地巡修部門(事故通報專線電話 1911)處理。若發現斷落或垂下的電 線,亦立即通知請台電公司當地巡修部門處理,不可貿然碰觸移動以免感電。 5. 有人碰觸電線感電而未脫離電線時,千萬不要用手去拉開他,應用乾燥不導 電的木棍或竹竿將電線撥開,方進行搶救傷者,以免感電。 6. 工程車或轎車碰觸電力線,請留在車內,通知台電公司派員處理,勿匆忙離 開,避免感電。 7. 發現有人竊取電力纜線, 請通報當地治安機關或台電當地巡修 部門 (電話 1911) )處理。. 三、交通事故 隨著現代交通科技發展,社會環境變遷,經濟活動隨之發達,人類的活動範圍. 16.

(27) 增廣,發生交通事故之機率亦相形增加。目前各國政府無不重視交通安全,希望藉 由良好完善之管理,以冀降低各種交通工具之肇事率,以確保人民行的安全。 從內政部警政署 96 年警政統計資料中得知,近二年來因道路交通事故而導致死 傷的人數,民國 94 年有 20.6 萬人,民國 95 年有 21.2 萬人,由此可知,交通意外是 人為災害中影響人們生命安全至為關鍵的一項因素。再者,民國 94 年底,全台灣機 動車輛數已高達 1,986 萬輛,平均每人擁有 0.9 輛,車輛一直不斷增加,使可用道路 面積相對減少,駕駛道德並未因所得、教育水準提高而上升,致使交通秩序紊亂, 駕駛行為惡劣,衍生極嚴重的秩序及安全問題。 交通安全教育可說是預防交通事故的一種有用的系統化工具,陳子儀 (1999)在 其研究中,將交通安全教育之課程內涵分成六大項: 1. 管理自己的能力,即具有問題意識。 2. 守法精神,即生活規範。 3. 安全態度,即防衛本能。 4. 對應能力,即尊重他人。 5. 安全智識,即科學知識。 6. 安全技術,即交通行動。 在現行交通安全教材內容中,大多強調學生管理自己能力、安全態度與安全技 術三項。而交通安全教育應從小學開始,配合交通安全各種宣傳工作,灌輸社會大 眾交通知識,以培養新的交通安全觀念和道德水準。預防交通事故,必須對駕駛環 境有所認識,駕駛環境可以分為四項,即人、車、路、環境(黃國平,1999)。分別 敘述如下:. (一) 人的預防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網站中指出交通事故起因為超速失控、酒後 駕車、未依規定讓車、未注意車前狀態、駕駛疏忽、違反號誌管制、違反標誌標. 17.

(28) 線、未保持行車間距、肇事逃逸、行人疏忽、逆向行駛、轉彎不當、搶越行人穿 越道等,在所有交通事故的肇事原因中,人為疏失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警覺 性和判斷力是交通安全最大的決定因素,從人的因素著手,對預防車禍,最為關 鍵。可以改善的項目包括:認知正確交通行為的要求、認知用路人能力的限制、 認知用路人的身體限制等。 (二) 車的預防 車輛性能與駕駛行為相互影響,駕駛跑車的人與駕駛大客車的人其駕駛行為 即不同。要從車輛的角度預防車禍,必須對車輛性能與限制有所了解。首先要認 知車輛的尺寸,包括高度、寬度、長度、轉彎半徑等,其次是認知煞車距離、認 知車輛穩定性、認知車輛安全裝備如安全帶、自動排檔、第三煞車燈、ABS、安 全氣囊等,最後是認知車間交談信號如:轉向燈號、喇叭聲、手勢、頭燈及與鄰 車駕駛人溝通等。 (三) 路的預防 用路人必須知道如何正確使用道路及相關設施並避免路上的各項缺陷。首先 是認知道路設計的限制,並遵守道路上的速率限制,再者是認知何謂路權、遵循 交通管制措施如感應號誌、連鎖號誌等,最後是要警覺道路缺陷避免事故的發生。 (四) 環境的預防 自然環境的因素一般包括光線、雨、霧、煙、霜、雪、冰雹、地震、洪水等, 人為的因素則有擁擠、節慶、事故、災變等。諸多環境的因素中,對駕駛影響最 大的應屬於光線的變化,尤其在面向晨曦或落日下駕駛車輛對於行車安全影響最 為顯著。. 四、校園意外 根據教育部最新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表顯示,2006 年一整年各級學校的校園 事件多達 14,638 件,其中意外事件就佔了 40%,比例最高;同年校園事件全年死亡. 18.

(29) 人數則有 909 人,受傷人數則多達 1,2421 人,合計 13,330 人,其中仍然以意外事件 傷亡人數最高,約佔 60%左右,其次才是疾病事件、和暴力及偏差行為事件,因此 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多一份用心,激發人類潛藏的危機管理意識,以防止意外事件 的發生,確保校園的安寧,乃是當前多元社會中無所逃避的重要課題。. (一) 校園意外事件 依據教育部頒訂「校園事件通報管理系統實施要點」附件一的「校園事件分 類綱要」,其中學生意外事件是指「學生所發生之意外與突發(非暴力)事件」。 包括車禍、溺水、中毒事件、運動及遊戲傷害、實驗實習傷害、疾病身亡事故、 自殺自傷事件、校園建築設施傷害等。杜? 嫥 (2002)研究中發現,兒童及青少年 所發生的意外事故,有 10%至 25%是與校園意外事故有關,造成意外發生原因依 序為自己或他人不小心、不安全環境、教育訓練不足等。何文達 (2002)將校園意 外事件分為教育活動意外事件、學校設施意外事件兩類,教育活動意外事件、學 校設施意外事件之間並非截然無關,教育活動意外事件的發生,亦常與學校設施 的不當設置與管理相牽連。 校園意外事件的特性,陳寶山 (1997)認為意外事件具有不確定、複雜、時機 迫切、資訊不全四個特性,人為技術或自然意外災變為社會帶來許多安全問題, 學校這個公共領域亦不例外,因此討論校園意外事件與公共安全管理對於當前學 校教育來說,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楊宗文 (2001)探討學校體育意外事件發生的 可能因素,把它放在校園意外事件的範圍內亦可適用,其所提出的原因有:一、 設施及器具規劃、設計與興建不當;二、設施、器具的管理不當;三、活動參與 者的個人因素,如過度自信、違規行為;四、活動指導人員的不當,如輔助方法 不當、不適當的過度要求、觀察能力及執行的不足;五、危機管理機制不足;六、 天候或外來風險(在校園以外地區活動、車輛、工程等不確定因素)。 綜合以上所述,校園意外原因甚多,例如校園建築物老舊、或其他硬體設備. 19.

(30) 興建不當、不小心、不安全環境、教育訓練不足,還有開放校園供校外人士活動, 未落實門禁管制與校園巡查,使得教學設施遭受破壞,甚至人員遭到威脅與傷害 等等。. (二) 校園安全 所謂「校園安全管理」,乃是要教育師生,使其了解有關傷害身體及健康意 外發生之原因,並知道如何控制或消弭危安事件的必要步驟,師生建立正確的心 理態度、安全管理的知識與技能,而能在現代的社會中過著安全生活,並且在安 寧、和諧的學校環境中,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換言之,校園安全是對整個校園 環境做有效適應與正確價值判斷,使學生能本著才智、警惕與幹練能力,去應付 學習的需要與情境的變遷,以獲得基本生活的知識與技能,而能過著安全、充實、 快樂的學習生活(陳寶山,1997)。. 五、環境毒害 「人類常死於無知」這句話出自世上最有名的世界名著(引自劉行雲譯,2002)。 大多數人因忽視家庭裡和工作場所使用的化學物品,已不知不覺的中了環境中的化 學毒害。實際上,任何我們吃的、喝的、敷的、用的,從直接接觸肌膚到應用在周 遭環境,都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健康。長期接觸環境毒素,會導致慢性中毒,帶來的 禍害影響深遠。但慢性中毒不易察覺,積聚體內的毒素不會迅速引起生化或生理上 的突變。可是一旦察覺得到,受損害的器官或細胞組織已不能回復過來,造成永久 性的傷害,若傷及生殖器官,便會造成不育。 重金屬為其中一個例子,一般比重高於五的金屬都界定為重金屬,如鎘、鉛、 鐵、銅、水銀等。這些金屬化合物的溶解度較小,容易變成沉澱。長期飲用含過量 重金屬的開水會影響腎臟的功能,導致腎衰竭。這些沉澱亦造成腦部功能受損,科 學文獻報導,很多柏金遜症病人,因腦部囤積鋁化合物,阻礙了腦訊息傳遞,細胞. 20.

(31) 功能逐漸喪失,導致痴呆、行動失調的現象(何永成,2007a)。 其 次 , 環 境 荷 爾 蒙 (environmental hormones) 又 稱 為外 因 性 內 分 泌 干 擾 物 質 (endocrine disrupter substances, EDS),或稱內分泌干擾物質(endocrine disruptors), 1997 年美國環保署認為內分泌干擾物質為干涉生物體內天然荷爾蒙的合成、分泌、 輸送、結合、作用或排除等功能,進而影響生物體的恆常性、生殖、發育和行為等 的外因性物質;日本 1998 年環境廳公告之環境荷爾蒙戰略計畫 SPEED’98 中,則定 義環境荷爾蒙為進入動物體內時,會對原來就在體內的正常荷爾蒙作用產生影響的 外因性物質(陳永仁,2001),存在於油漆添加物、塑膠製品或殺蟲劑農藥、清潔劑、 潤濕劑和乳化劑。綜合相關研究,環境荷爾蒙釋放於環境中經微生物分解形成的降 解物主要經由飲食而為人體所吸收(Inoue et al., 2001;Tan, & Mohd, 2003),其他暴露 途徑包括由空氣吸入、皮膚吸收或使用醫療用 PVC 器材經由注射為人體所吸收 (Dachs, Vanry, & Eiseneich, 1999)。台灣市面販售的洗碗精等廚房清潔劑有 40%可能 含有烷基酚聚乙氧基醇類,也是環境荷爾蒙之ㄧ,洗碗或廚房用具洗滌時,如果清 潔劑沖洗不完全,也有可能隨食物進入人體而被吸收(王正雄等人,2001)。 最猛烈的有毒物質多氯聯苯(AROCLOR ),積聚人體脂肪組織內,需要很長的時 間才能排出體外,其中戴奧辛(dioxin)會令皮膚變形及乾燥,或引發氯痤瘡類毛病, 這類污染物也會損害免疫系統,使免疫能力衰退,較嚴重會影響生殖能力、先天缺 陷,還有荷爾蒙運作失去平衡,導致身體基本功能受損,細胞核酸(DNA)受到破壞, 染色體受到永久性的損毀,導致細胞失衡地繁殖,腫瘤或癌細胞因而產生。積存母 體內 dioxin, 會傳染給嬰兒 ,能使嬰兒成長出現問題或有早產的後果(何永成, 2007b),這類有毒化合物,既沒有專門的解毒葯物,又不能即時排出體外,禍害經 年,所以我們應該避免接觸這類毒素。 對於文明社會而言,環境污染似乎只是落後地區的事,但事實不然,科學家發 現氯化物可干擾荷爾蒙,削弱生殖力;鋁可損害腦功能和組織;鉛可嚴重影響兒童 發育和腦神經,三氯乙烯可致白血病等。這些污染物,濃度囤積愈高,其禍害愈大,. 21.

(32) 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而人類位於食物鏈之頂端,更應重視此污染問題。所以我們應 當共同努力,為己為人,保持環境衛生,減少環境污染物的危害。. 四、 小結 本研究之人為災害是指人類活動中,由於人為失誤或疏忽,技術或設備失常而 造成人類生命與財產損失甚至環境與生態破壞的意外性事故災害的事件或情況。在 人為災害之分類以國小學童生活經驗中較常接觸者,包括火災災害、電氣災害、校 園意外、交通事故、環境毒害等五類,這些災害或多或少都讓人類的生命與財產受 到威脅,探究其發生原因不外乎是人為疏失或蓄意所造成。雖然並非所有的災害我 們都有辦法完全避免,但是透過謹慎的態度,良好的預防措施可以達到避災效果, 亦使人為災害對我們的傷害降至最低。. 第二節 素養內涵及防災素養 本研究欲探討國小學童人為災害防災素養之現況,然而國內關於人為災害防災 教育、人為災害教育的研究並不多,而針對防災素養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 節針對素養的定義與環境素養的意涵探討,希冀藉由環境素養意涵去發展出合適本 研究防災素養的內涵。. 一、 素養的定義 素養( literacy )一詞源於拉丁文「literatus」,指讀和寫的能力,傳統多著重在能 力上,中文用法涉及了品德層面,當代國語大辭典中對「素養」的解釋是:平時的. 22.

(33) 修養和訓練(吳淑慧主編,1984)。英文用法則較強調在能力或是功能層面,牛津辭 典( Oxford wordpower Dictionary)中對素養的定義是讀和寫的能力( literacy: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 )(Wehmeier,1993)。 素養(literacy)由於個人的觀點或應用的領域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與說法,以下 依據國內外學者針對素養的看法如下列所述:. (一) 倪達仁 (1987)認為素養的概念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時間與學習而成 長、累積與擴張,初級素養表示能讀、能寫、能算,例如:文字素養;最低素 養能發揮個人功能,例如:媒體素養;高級素養能使用於各領域,屬於高層次 學習,能有效貢獻世界,例如:資訊素養。. (二) Irwin (1991)定義「素養」指的是個人讀、寫、說的能力,也是個人要執行工 作或生存於社會中,所需要的最基本計算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亦是達成個人目 標、發展個人知識與潛能的能力。. (三) 戴賢文 (1994)在高中職教師科技素養及其背景因素研究中認為素養的特性 如下: 1. 素養的能力有深淺之分,淺者在於能具備基本的學習能力,如讀、寫、 算等能力;深者在於使人發揮其功能,有效貢獻於社會。 2. 素養具有成長、累積、擴展的特性,其內涵將隨科技的進步而有所變動。 3. 素養對人類的決策提供積極的意義,它已成為人類生活或社會上的一種 重要評估指標,如科學素養、民主素養、法治素養。. (四) 張一蕃 (1997)將素養定義為「個人與外界做合理而有效的溝通或互動所需具 備的條件」,其中「外界」包括了人、事及物,而「合理」即蘊涵了客觀的價. 23.

(34) 值判斷,至於「有效」則代表素養的水準是可以有程度性差異的,「條件」則 包括了認知、技能及情意三個方面。. (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將素養一詞定義成為「在日常生活中能讀、寫 一段簡單的陳述」(Ayala, 2000)。. (六) 許怡安 (2001)指出素養一詞原指的是讀、寫的概念,但隨著科技不斷地發展 與更新,以及社會形態的變遷,素養的概念也隨之改變,並且吸收了更多新的 元素,拓展且豐富了素養的概念。. (七) 關淑尤(2002)在其研究中指出,「素養」還具有深層的意義,包括對自我的 瞭解、對群我價值的分析及對團體的貢獻,在日常生活中應有強烈的學習動機, 及獲取資訊、知識的能力,遇事能說理、具有道德感、秩序感及生活的美感。. 藉由釐清素養的意涵,瞭解素養是可以由認知、技能及情意三個方面來涵蓋其 所屬的範圍,而素養的程度則需因個人身分與學識累積而有高低之別,因此歸納上 述諸多學者對於「素養」一詞的定義與解釋,素養( literacy )一詞狹義的意義是指讀 和寫的能力,而廣義的意義則包含了個人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必須與外界作有效的 溝通與互動,為此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經整理後本研究依照「防災」的觀點,將 防災素養定義為「多種能力與技能的總和,包含認知、技能及情意三個方面,面對 人為災害時有反應、批判與省思的能力,而對於個人生活能有所助益。」. 二、 防災素養 從上述「素養」的分析得知,將防災素養歸納為「多種能力與技能的總和,包 含認知、技能及情意三個方面,面對人為災害時有反應、批判與省思的能力,而對. 24.

(35) 於個人生活能有所助益。」所以,從防災素養程度的高低可以反映出防災教育的成 效,且防災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因應災害的發生,而災害的發生並不會停止,我們 要努力學習如何與災害共處及減低災害,才能保障生命財產的安全,這必須先從對 災害的認知、觀念及方法的確定著手,也就是必須由環境教育著手(林秀梅,2001)。 防災既然與環境教育有如此密切的關係,以下我們將從環境教育的角度出發, 探討防災素養和環境教育之關係以及合適本研究之防災素養意涵。. (一 ) 防災素養和環境教育的關係 環境教育是概念認知和價值澄清的過程,藉以發展瞭解和讚賞介於人類、文化、 和其生物、物理環境相互關係所必需的技能和態度。環境教育也需要應用有關環境 品質問題的決策及自我定位的行為規範(教育部,2003)。 環境教育隨著時代變遷,觀念日新月異,目前有下列三個主旨(引自蔡慧敏, 2000):1.了解環境(about the environment);2.從環境中學習(from the environment); 3.為環境(for the environment)。 蔡 慧 敏 (2000)認 為 , 防 災 教 育 必 須 先 從 對 災 害 的 認 知 、 觀 念 著 手 , 也 就 是 必 須 由 環 境 教 育 著 手 。 換 言 之 ,防災教育亦是環境教育的一環,防災教育 的目標,可藉由環境教育的方法來達成。而就人為災害之防災教育來說,學習人為 災害的發生現象及人類的反應,可將其視為「從環境中學習的教育」;另一方面探 討人為災害成因及直接衝擊,可視為「了解環境的教育」;而引導探討永續減災和 避災策略,進而建構個人的環境素養,是「為環境而教育」,亦可以視為「為環境 減災而教育」,此與世界保育聯盟(IUCN)所設定的環境教育三階段主旨相契合。 環境教育的目的之一,在於培養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Marcinkowski (1988)認 為環境素養的意義可以從下列八點切入: 1.. 對環境的覺知與敏感性。. 2.. 尊敬自然環境的態度,關切人類對自然的影響。. 25.

(36) 3.. 自然系統如何運作的知識,以及社會系統如何干擾自然系統的知識。. 4.. 瞭解各種環境相關問題(地方的、地區的、國家的、國際的、全球的)。. 5.. 能使用初級或次級的資料來源,藉以分析及評量環境問題資訊。. 6.. 全力投入,負責主動以求環境問題解決。. 7.. 具有補救環境問題的策略知識。. 8.. 主動參與各階層工作以補救環境問題(引自蔡慧敏,2000)。. (二 ) 由環境素養發展防災素養 依照上述所列之環境素養,若將「環境」二字皆替換為「人為災害環境」,則 可做為「對人為災害之環境素養」,此近似本研究對人為災害防災素養的定義。基 於環境教育與防災教育擁有相似的目標,以及所列文獻闡述環境素養與防災教育之 間的關連,本研究擬參照環境素養發展模式發展防災素養架構,進而確定防災素養 意涵,故對於環境素養的涵義、發展過程及組成要素等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及整理。. (一) 環境素養( environmental literacy )一詞最先為Roth所創用,旨在反應當時媒體 對環境問題的評論。美國的環教學者Roth (1992)指出,環境素養是個人對環境與 環境議題所擁有的相關知識與態度;具備對環境問題解決的技術與動機,且所 從事的行動維持著生活品質與環境品質間的動態平衡。. (二) 由美國環境素養評量小組所提出的環境素養架構,來看其內涵。該小組結合 數十位美國環教學者的研究及貢獻,於1995年提出這樣的架構,其中包含認知、 技能、情意與行為四大領域,而這四大領域中各包含一些組成要件,如下(引自 Hsu & Roth, 1998): 1. 認知與技能領域:包括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的知識、有關環境議題的知識、 調查分析環境議題,並能提出解決方案的技能與知識、採取環境行動策. 26.

(37) 略的技能與知識。 2. 情意領域:包括環境敏感度、控制觀、環境態度與價值觀、環境責任感、 行動意圖。 3. 行為領域:負責任的環境行動(或稱為:環境行動、環保行動、環保行為), 包括:勸說、消費者/經濟行為、政治行動、法律行動、生態管理。 從這個架構中我們更可以知道一個人若要有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出現,其認 知、技能及情意領域方面的要件應具備到某種程度,且負責任環境行為又是構 成環境素養要件之一,可見環境素養與負責任環境行為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三) Hungerford & Tomera (1985) 兩 人 設 計 了 環 境 素 養 模 式 (Environmental Literacy Model),用來預測負責任的環境行為,請詳圖1。此模式包含了八個變 項,分別是: 1. 「認知」性質變項有3個:環境問題知識、生態學概念及環境行動策略(即 知道如何採取適當的環境行動,例如:避免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 2. 「態度」性質變項有4個:態度、價值觀、信念及環境敏感度。 3. 控制觀:此變項與個性有關,認為個人是否有能力運用自己的行動來改 變外在的環境狀況(引自楊冠政,1998)。. 27.

(38) 圖1 環境素養模式(Hungerford & Tomera, 1985,引自楊冠政,1998). (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1978 年在蘇俄召開政府間環境教育會議,認 為有環境素養的人具有下列特徵(引自楊冠政,1993): 1. 對整體環境的覺知與敏感性。 2. 對環境問題了解並具有經驗。 3. 具有價值觀及關切環境的情感。 4. 具有辨認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 5. 參與各階層解決環境問題的工作。. (五) 依照北美環境教育協會(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對於環境素養的範疇界定,包括了「情意因素」、「生態知識」、「對社會政 治的瞭解」、「對環境議題的認識」、「分析、綜合、評斷等能力」、「自我 期許及對個人責任的設定」、「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行為」等類別。一位具有 環境素養的人能夠瞭解生態與社會政治系統,並且能夠運用其知識瞭解造成環 境品質變化的原因(EETAP, 2005)。.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option is designed to provide student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concepts network services and client-server communications, and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Literacy Skills and Positive Values is a resource package produced by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ebentures are (3) loan capital and are reported as (4) liabilities part in the 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 No adjustment is required. If Cost > NRV, inventory is valued

For example, even though no payment was made on the interest expenses for the bank loan in item (vi), the interest expenses should b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number of

落實平時減災、災前整備及災後復原等災害防救工作。未來可視需求,尋求專業團隊支 援、協助及提供建議與諮詢。校園災害防救委員會組織架構圖如圖 2- 1 所示;災害防救 委員小組名冊如表 2-

Because of path planning and refuge activity for a community shelter will cause disaster increasing and result second disaster, hence it has a great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ug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intend to have a negative money attitude.. Students who save money habitually intend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dimension

The government, under pressure from the public, gave the central task of disaster relief, at this time and in the future, to the military and in July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