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為探討桌上遊戲教學對提升國小自閉症學童社會技巧能力之成效,

以一位就讀桃園市某國小自閉症學童為研究對象,採單一受試實驗研究法進行 實驗介入。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 問題,第三節為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遊戲是兒童的生活中心,也是一切學習行為的起點,遊戲提供安全的環境,

讓兒童能透過遊戲的過程,不斷摸索來獲得學習,以各種方式探索各類的教具 教材、物品和人;也從中嘗試不同的角色扮演,體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並由 此發展各種新的技能與體會 (劉學融譯,2010 )。

人際關係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兒童除了學習學科知識 之外,必備的人格發展技能。Gresham, Van 與 Cook (2006)的研究提到,在學生 的成長過程中,同儕與成人之間的人際關係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社會技巧及社 會能力。在過去的經驗裡,我們在學校學習知識,培養未來所需的工作技能,

隨著時代的演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逐漸受到重視,以往的空白課程,也提高 了重要性。

在校園環境中,特殊學生在普通班級內與同儕之間發生衝突或遭排擠的現 象時有所聞。特教教師經常需要協助一般教師處理學生之行為問題及同儕間的 糾紛,除此之外,還需考量如何在課堂及教室的情境中,融入社會技巧的教學,

以改善特殊需求學生的人際關係。然而,由於學生在認知或學習方面的困難與 缺陷,導致其與一般同儕之間相處上的困難。2011 年,教育部將社會技巧列入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底下之特殊需求 領域中(教育部,2011)。希望能夠在學校的課程中,安排學生所需的社會技巧 訓練,以提升人際互動的能力,並增加其學習動機。

特殊教育相關的工作者長期關心的議題是身心障礙者之社會適應問題。而 是否具備社會技巧,更是影響身心障礙者能否被社會接受的關鍵因素(鈕文英,

2001)。在 1970 年代,歐美國家開始著重於社會技巧訓練和大量的文獻探討,

時至今日仍是重要的介入方式之一 ( Gresham, 2000; Smith & Travis, 2001 )。國 內在 2010 年修訂的「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也明確條 列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實施特殊教育課程,提倡身心障礙教育之適性課程,除 學業學習外,包括生活管理、自我效能、社會技巧、情緒管理、溝通訓練等特 殊教育課程(教育部,2010)。

根據 2017 年教育部特教通報網的統計,自閉症學童位居第三名。其身心特 質包含社會技巧互動方面、語言及溝通技巧方面、行為互動方面(黃志成、王麗 美、王淑楨、高嘉惠,2013; 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 2015)。我國「身 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教育部,2013)對自閉症的定義係指因神經 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溝通、社會互動、行為及興趣表現上有嚴重問題,致在 學習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困難者。前項所定自閉症,其鑑定基準為顯著社會互 動及溝通困難和表現出固定及有限之行為模式及興趣。

研究者在國小資源班任教,然而有一群孩子,下課時常常用渴望的眼神看 著同學,在同學們附近徘徊,卻始終不得要領,無法加入遊戲。偶爾得到機會 和同學們一起參與活動時,又因為不了解規則,或者錯誤解讀他人的意思,引 起許多紛爭,甚至受到排斥。加上他們在情緒等各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明顯不 足,容易出現焦慮、緊張的情形,使得他們在大環境中,總是顯得格格不入,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也許上述這些情形,普遍存在於特殊需求學生的生活中,

但對於自閉症學童而言,更是難上加難。

近年來,桌上遊戲成為一種極為熱門的活動,除了富饒趣味之外,也需要 具備邏輯思考能力,不僅能增進人際關係,更能從中學習到許多認知和心理的 技能。國際遊戲權協會 ( IPA ) 在兒童遊戲宣言中提到,對兒童而言,遊戲是一 種學習、活動、適應、生活和工作,遊戲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自發性的,有 助於其在生理、心理及社會能力的發展。桌上遊戲的特色多元,適用的年齡層 廣泛,且因大多為團體遊戲,玩家須遵守規則、輪流等待、合作或是競爭,在

遊戲的過程中,彼此溝通、討論以完成遊戲任務。綜上所述,長久以來,社會 技巧一直是自閉症學童的困難所在,而桌上遊戲在社會技巧的教學上具有成效,

若能選擇得當,相信對特殊需求學生在團體生活中的參與感、溝通能力及互動 行為皆能提升。因此,本研究欲以桌上遊戲作為媒介,融入自閉症學生之社會 技巧課程,協助學生提升社會技巧,發展合適的社會互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