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設計

壹、研究架構

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的結果,研究架構如圖 3-1:

自變項 研究對象 依變項

桌上遊戲教學 國小自閉症學童 一、能夠輪流等待 二、以正向語言表達 三、主動與他人互動

控制變項 一、教學時間 二、教學地點 三、教學者 四、評量者 五、評量方式

圖 3-1 研究架構圖

貳、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單一受試實驗研究法中的跨行為多基線設計 ( multiple baseline design across behaviors ),是指在相同條件下,介入同一位研究參與者兩種以上 的行為或依變項(杜正治,2006)。

研究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一)基線期;(二)介入期;(三)維持期。基 線期不進行任何教學活動,僅提供桌上遊戲讓學生進行遊戲,除了說明遊戲規

則外,不對社會技巧做任何教學及提示,觀察自閉症學童與同儕的互動過程,

基線期的資料蒐集至少七次。介入期則開始對研究對象進行社會技巧教學,一 次只針對一種社會技巧,每種社會技巧達到資料點穩定後,才進行下一種社會 技巧的教學。維持期於研究結束後一周進行資料蒐集,此時不進行任何社交技 巧的介入,實驗情境與基線期相同,以了解教學策略之保留效果。本研究中所 使用之三款遊戲,打蒼蠅遊戲因規則簡單,故安排為第一款遊戲,蒐集第一項 目標行為之基線期資料及介入,待學童熟悉遊戲後,即轉換至第二款同樣類型 但難度略為提高之遊戲「圖騰快手」,持續蒐集第一項目標行為之介入期及第二 項目標行為之基線期資料,待兩階段資料點達到穩定後,加入正向語言表達之 教學介入,再將遊戲換成難度最高,規則也最複雜,需要玩家間密切合作與溝 通的「花火」,以進行第三項目標行為的介入,並對前兩項目標行為之維持期資 料持續觀察及蒐集。研究設計如圖 3-2,以下分別對各階段說明:

圖 3-2 跨行為多基線研究設計圖

一、基線期 A(107 年 3 月 5 至 107 年 3 月 23 日)

在第一階段,不做任何社會技巧教學,只蒐集研究對象在教學介入前的表 現資料,資料點達到穩定後,才進入到下一階段,而資料點的蒐集至少七次,

每周進行三次,以一節課(40 分鐘)為單位,為期三周,共計九堂課。觀察受試 者與同儕互動的情形,並記錄三項目標社會技巧,對目標行為進行資料蒐集,

在目標行為連續五點呈現穩定趨勢時開始介入。待目標行為一「能輪流等待」

的介入期資料顯示穩定趨向時,對目標行為二「使用正向語言表達」進行基線 期的資料蒐集,至目標行為二「使用正向語言表達」的介入期資料達到穩定時,

進行目標行為三「主動與他人互動」的基線期資料蒐集。

二、介入期 B(107 年 3 月 26 日至 107 年 5 月 18 日)

此階段將進行桌上遊戲之教學介入,每周三次,連續八周,共計二十三次 的社會技巧課程,每次進行一節課,每節課為 40 分鐘,包括三項社會技巧,分 別為「輪流等待」、「正向語言表達」、及「主動與他人互動」。研究情境在資源 班教室,與基線期相同,全程以攝影機記錄受試者的反應情形,及研究者與受 試者之間的互動,以了解社會技巧發生次數作為評量教學研究效果之依據。本 研究進行至目標行為之資料達到穩定且呈現進步的趨勢才停止。

三、維持期 C(107 年 5 月 28 日至 107 年 6 月 8 日)

本階段是在教學介入結束後一週,為追蹤研究對象的輪流等待行為、正向 語言表達、主動與他人互動等社會技巧之維持情形,僅以攝影機記錄研究對象 之行為表現,不進行任何教學及介入,由研究者及另一位觀察者觀察及評量,

持續兩周,共計六堂課的資料蒐集,其觀察情境及觀察方式皆和基線期相同。

參、教學活動 一、教學目標

本研究希望透過桌上遊戲之教學,增進國小自閉症學童之社會技巧,參考

「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特殊需求領域之社會技巧的課程指 標,並依據學生之個別需求,透過小團體遊戲的方式,設定「能在遊戲中輪流 等待」、「在遊戲中能使用正向語言表達」、及「在遊戲中能主動與他人互動」等

三項目標。

二、教學流程

(一)說明遊戲規則:在遊戲開始前,介紹遊戲的名稱及背景故事,說明使 用規範與遊戲進行的規則, 讓學生了解遊戲中所有卡牌和配件的代表 意義及使用時機,同時搭配示範及提問,說明完畢後,讓學生在遊戲 情境中練習,研究者適時補充講解及提示,以確保學生充分理解遊戲 方式。

(二)教導社會技巧:根據遊戲內容及所設定之教學目標,準備提示卡作為 視覺提示,藉以提醒學生在遊戲中所需遵守的人際互動規則。全程錄 影以進行觀察紀錄。

(三)討論與回饋:在每次遊戲結束後進行討論,請學生各自發表遊戲中自 己及他人的表現,是否需要修正改善,並對於進步情形給予正向回饋。

遊戲過程中,若發生嚴重衝突事件,則先暫停遊戲,由教師進行介入,讓 學生各自表達感受及情緒,共同討論解決之道後,至衝突雙方達成共識後再繼 續進行。

肆、研究變項

本研究包含三個變項,分別為自變項、依變項及控制變項,分別說明如下:

一、自變項

本研究之自變項為桌上遊戲教學,針對研究對象的社會技巧需求而設計的 課程,目的為增進研究對象之社會技巧行為。內容參考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中特 殊需求領域之社會技巧能力指標後,以三項桌上遊戲作為教學主軸,自編社會 課程進行實驗介入。課程中所使用的桌上遊戲為派對遊戲的打蒼蠅、圖騰快手 和家庭遊戲花火,過程中也搭配使用社會性增強及代幣制度,以提升學生的學 習成效。

二、依變項

本研究之依變項為社會技巧,主要透過研究者和導師平日對研究對象的觀 察,及與家長的訪談結果,綜合篩選出研究對象目前最需要改善的社會技巧,

作為目標行為,包含「輪流等待」、「正向語言表達」及「主動與他人互動」等 三項。自編「社會技巧觀察紀錄表」(附錄二)記錄受試者下列行為表現:

(一)桌上遊戲介入對受試者輪流等待的習得與維持成效:

在遊戲中,能夠依遊戲情境及規則,輪到自己的回合時才動作。

(二)桌上遊戲介入對受試者正向語言表達的習得與維持成效:

在遊戲的過程中,能夠以正向語言代替生氣、抱怨及批評同儕。

(三)桌上遊戲介入對主動與他人互動之能力的習得與維持成效:

在遊戲開始前,能夠主動加入團體,或適當回應他人的邀請進入團體。

三、控制變項

為避免可能的干擾因素,影響研究結果的變項關係,本研究之控制變項包 括教學時間、教學地點、教學者、評量者及評量方式五項,說明如下:

(一) 教學時間:教學時間以研究對象在資源班接受社會技巧課程的時間為 主,額外再加入另外兩個時段,故研究介入的時間為每周五早上 8:00 至 8:40,及每週一、二中午 12:30-13:10,每周共進行 3 次,每次 40 分鐘的教學活動。

(二) 教學地點:為避免受到其他外在干擾,將每次的教學地點皆安排在研 究對象所熟悉的資源班教室中進行。

(三) 教學者:在研究的各階段及整個過程中,教學者所扮演的角色舉足輕 重,其教學態度及風格皆會對研究對象的學習結果造成影響。因此,

為避免不同教學者介入產生不同的改變,本研究中所有的教學活動皆 由研究者一人進行。研究者本身畢業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 系,除了有自閉症之相關專業知能外,與研究對象已相處兩年以上,

對研究對象有相當程度的瞭解,也為研究對象目前在校內最依賴、信 任的教師。

(四) 評量者:為避免因不同的評量標準,造成實驗結果之誤差,研究者為 主要評量者,同時也請校內另一位資深特教教師共同評量。

(五) 評量方式:在基線期、介入期及維持期皆以研究者自編之社會技巧觀 察紀錄表做為評量,評量時間及項度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