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幼兒遊戲理論

幼兒遊戲理論可以追溯自柏拉圖(Plato)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兩位古希臘哲學家(吳幸玲,2003),其後之學者依遊戲的社會文化情境及 功能,提出諸多對遊戲的定義。其中,認知發展學派(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主張,遊戲的類別與型態不僅可以作為幼兒認知發展的指 標,更能提升幼兒心智能力的發展(吳幸玲,2003)。在本節中先論述幼兒 遊戲的發展階段,再從中延伸探討規則性遊戲的內涵。

認知發展理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主要為瑞士心理學 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所提出。皮亞傑(1962)認為幼兒認 知發展與其遊戲型態有密切的關係(潘慧玲,1992),他指出幼兒認知發展 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二)前運思 期(preoperational stage)、(三)具體運思期(operational stage);相 對應的兒童遊戲類型則分別為:

一、第一類型「練習性遊戲」(practice play)

發展年齡為 0 至 2 歲。主要為重複身體的動作,是屬於無目的的自發 性活動,又稱為「感覺遊戲」或「功能遊戲」。例如:不斷搖晃絨毛娃娃、

反覆抓取毛巾、反覆丟接球等。

二、第二類型「象徵性遊戲」(symbolic play)

發展年齡為 2 至 7 歲。主要為裝扮遊戲,是一種虛構性的、想像性的 遊戲,又稱為「想像遊戲」或「戲劇性遊戲」。例如:餵塑膠娃娃吃飯、拿 長積木當電話、和同儕一起假裝當警察要去抓小偷等。

三、第三類型「規則性遊戲」(game with rules)

發展年齡為 7 至 11 歲。此階段的遊戲是具有規則性的、共同合作的活 動。兒童必頇控制其行為及反應,共同約定並遵孚規定及和玩法,才能順 利進行遊戲(引自傅麗珍,2009)。例如:下棋、玩大風吹、玩抽鬼牌等。

司密蘭斯基(Sara Smilansky,1968)則根據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理 論,將其提出的遊戲類型修訂為功能性遊戲(functional play)、建構性 遊戲(constructive play)、戲劇性遊戲(dramatic play)及規則性遊戲 (games with rules)四類黃瑞琴,1998)。

皮亞傑(Piaget)認為規則遊戲是指兒童依照彼此所協訂的規則而進 行的遊戲(趙凱文,2011)。Monighan-Nourot et al.(1987)的研究指出兒 童參與的規則性遊戲是經由知覺感官遊戲所組成(如賽跑、踢足球),或者 是智力的組合(如:象棋、撲克牌),以及被流傳下來以相互同意所規範著 (引自潘慧玲,1995)。也就是說規則遊戲(game with rules)和其他類型 遊戲最大的相異處為,規則性遊戲的規則在開始前就已經被建立完成,遊

戲的玩法也是事先決定好的;任何規則的變更,都必頇經由所有參加者的 同意才得以生效。故處於規則性遊戲階段的七至八歲幼兒在參與規則性遊 戲時應該會變得更有邏輯性及合作性,也開始瞭解遊戲有一定的規則要遵 循,也會注意到參與遊戲的他人是否遵孚遊戲規則。

爰上,我們知道幼兒園常見的五子棋遊戲在皮亞傑(Piaget)的遊戲分 類中無疑屬於規則性遊戲(game with rules);然而在幼兒園中,約莫四 歲左右的中班幼兒即使尚未進入所謂規則性遊戲階段,也會和同伴進行紅 綠燈、大風吹、棋類或紙牌等規則性遊戲,在團體內也已經形成某種大家 都認同的規則和約束,潛在的規則充斥在日常生活的互動或遊戲之間;即 使如此,幼兒在友伴的約束及局面有輸有贏的情況下,他們仍然喜歡一起 玩,反覆進行這些遊戲。此外,維高斯基認為發展階段較早的象徵性遊戲 不單只是扮演活動,它同時也隱含著與同儕之間所認同的潛在規則,也能 算是某種形式的規則遊戲。賴美玟(2007)在研究中發現幼兒在進行假扮性 遊戲時,會跳脫到”架構外(out of frame)”與同伴進行扮演內容或玩法 等類規則的協商,然後再回到”架構內(within frame)”繼續遊戲。傅麗 珍(2009)的研究結果可得知大班五歲幼兒已經能夠遵孚暗棋遊戲(規則性 遊戲)規則進行對弈,過程中能成熟運用其心智能力擬訂各種策略,以在 暗棋遊戲中獲取勝利。

我們從上述的研究和幼兒園的現場資料可以得知,皮亞傑也許低估了 幼兒能夠遵孚規則並進行遊戲的年齡;因為,即使是年紀較小的幼兒,當 他能夠進行互動式的扮演性遊戲或競賽遊戲時,也許就已經具有對規則的 理解與遵孚的能力,並能在共同制定的規則被破壞或改變時,詴圖調整或 協調之。所以,在本研究中認為幼兒園幼兒已經能夠開始使用五子棋進行 規則性遊戲。

第二節

五子棋遊戲之內涵

五子棋是中國古老棋藝之一,其遊戲本身更蘊含著中國天文學和哲學 的信仰與奧秘。由於文獻中並無幼兒遊戲與五子棋遊戲直接相關之文獻,

為加強自己對於現有之相關理論有更深的理解;故本節先說明五子棋遊戲 的源起與文化內涵、五子棋遊戲的規則,再延續探討幼兒五子棋遊戲的工 作分析。茲分述如下:

壹、五子棋遊戲的源起與文化內涵

關於五子棋遊戲的源起,學者皆無明確的說法。在神話故事中,五子 棋相傳是軒轅黃帝無意之中畫下了十七條橫線十條分隔號,因而發明了五 子棋;而在民間故事中也有一種說法為五子棋起源於四千多年前的堯帝時 期,比圍棋的歷史還要悠久,可能早在“堯造圍棋”之前,民間就已有五 子棋遊戲。根據日本史料記載五子棋遊戲是由中國漢族人發明,其後傳到 高麗(現今的韓國);再於西元 1688 年至西元 1704 年間,從高麗傳到日 本;20 世紀初,再從日本傳入歐洲及世界各地。至於台灣五子棋遊戲發展 年代較晚,大約至西元 1990 年前後,因網路上熱心棋手的聚集與推廣,

五子棋遊戲因而漸漸在台灣興盛(整理自五子棋-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697.htm) 。

由許多遊戲理論知道遊戲是幼兒的天性,然而人類學家與其他研究遊 戲的學者發現,遊戲的類型、內容與規則會因社會文化的規範與社會文化 的價值觀等特定社會文化脈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江麗莉等譯,1997;

Columbia Electronic Encyclopedia,2013)。如同較原始的社會也許顯現

不出計謀遊戲的功能,但複雜的社會卻常常可見這種型態的遊戲;而所謂 計謀遊戲,即是競賽遊戲的一種,輸贏是由許多選擇方案的抉擇所決定,

例如走迷宮(Columbia Electronic Encyclopedia,2013)。

規則性遊戲是諸多遊戲的種類之一,在各個國家或地方所表現的內容 亦大不相同。Kaiser & Rasminsky (2003)發現注重團體的亞洲人和注重 個體的北美人的遊戲焦點,因其文化的差異而迥然不同;亞洲人在遊戲中 強調分享、合作和群體、北美人在遊戲中強調競爭、個人特質的顯現和自 我表達(黃瑞琴,2009)。而本地規則遊戲(local games)更是反映出當地 的文化、社會、經濟、宗教和藝術的生活(Columbia Electronic

Encyclopedia,2013)。

根據皮亞傑(Piaget)的理論,五子棋遊戲也就是一種競爭性

(Competitive)遊戲的規則性遊戲,且五子棋遊戲之類型、內容與規則亦 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而深含其哲學與價值觀。中國人自古以來,喜歡用《易 經》孙宙自然法則解釋日常事物,五子棋棋具之設計更蘊藏中國人對《易》

之嚮往與信仰。五子棋棋盤的横縱線及星位的標示,代表人們想像中孙宙 天體的星辰分布之井然有序;棋具中的圓形棋子和方形棋盤,在《伏羲六 十四卦方圓圖》更解釋:「圓於外者為陽,方於中者為陰,圓者動為天,

方者靜為地」與《類經附翼‧醫易》:「天圓而動,地方而靜;靜者動之 基,動者靜之機」,兩者皆表達中華民族認為天圓地方,陰陽有序,萬物 運行皆有其規矩之義理,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情流露無遺。然棋子黑白兩 色,亦有代表著陰陽兩極,動靜有常萬物平衡之道之說。對弈棋者而言,

更隱含著進退有度、萬事得其序的期許;意即期望弈棋者在待人接物時,

言語和行為能夠恰如其分,不會讓對方感到不適或不悅;生活作息能有其 規律性,而工作與休息的時間亦能達到平衡,不會太過勞累或太過安逸。

此外,古書《尹文子》提到:「以智力求者譬如弈棋,進退取與,攻劫 收放,在我者也。1」《宋史》亦提及:「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為急,

仁則能全,義則能孚,禮則能變,智則能兼,信則能克。君子知斯五者,

庶幾可以言棋矣。2」老子傳道時更云:「習射、習御、習琴、習弈,終無 一事可以息得者。3」上述顯示棋類遊戲對下棋者之智力啟發外,更表達了 棋類遊戲對弈棋者品行之要求與助益。

綜合上述可知,屬於規則性遊戲的五子棋遊戲,蘊含中華文化的哲理 與做人處事之道;其遊戲的過程中非單純娛樂,對弈者之間呈現的關係為 一種對等但競爭的局勢;且過程中強調對弈者心智理解能力

(Understanding of mind)的展現,即幼兒根據自己的心智知識系統對自 己及他人的心智狀態進行理解、預測並解釋後續相對應行為,其中包含對 對方布局意圖的理解、對對方策略的猜測、語言或動作的欺騙、錯誤相信 的製造與理解等。幼兒透過五子棋遊戲競賽應可成為磨練心智理解技巧的 助力,能訓練其觀點取替能力(perspective-taking)、想像力與邏輯推 理能力;此外,弈棋的過程亦可達到修身養性與社會互動之品德修練,能 讓幼兒學習調適面對輸贏的心情。但值得一提的是,欲達到棋高一著之境 界,非一蹴可幾,尚需持之以恆,練習多時才能有所獲得。

1 先秦名家學者尹文:「以智力求取勝利的遊戲,例如下棋,進攻、退守或吃棋與否,策略的使 用及運籌都掌握在下棋者本身。」

2 北宋潘慎修:「下棋的精髓在於安然沉靜,若只想著下棋時的進退則只會躁進;因為仁能顧全 大局、義能堅持於防守、禮才能運用權術、智才能吞併、信才能克敵制勝。君子如果能明白此五 常,大概就能談論下棋這件事情了。」

3 春秋時代老子:「學習射箭、駕馬、彈琴、下棋,沒有一件事可以因習得而休止的。」意謂學 無止盡。

貳、 五子棋遊戲的規則

在古代,五子棋棋具雖然與圍棋相類同,但規則與下法卻是迥然不同。

《辭海》解釋,五子棋是「棋類游戰。棋具與圍棋相同。兩人對局,輪流 下子,先將五子連成一行者為勝。」(連珠棋_百度百科,2013)

《辭海》解釋,五子棋是「棋類游戰。棋具與圍棋相同。兩人對局,輪流 下子,先將五子連成一行者為勝。」(連珠棋_百度百科,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