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主要針對研究者的研究背景動機及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並對本研 究相關的名詞作解釋與界定,再提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資訊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經濟水準也普遍提升,由財團法人資訊工業 策進會(2013)所統計的「2012 年我國家庭寬頻現況與需求調查」可以發現,

臺灣家戶連網率為 83.2%,而臺灣有 86.5%的家庭至少擁有 1 台電腦,在在顯示 著資訊科技對於國人的影響日益提升(見圖 1-1)。

圖 1-1 臺灣家戶電腦普及率

正因電腦的普及率提升,於 2001 年開始施行的九年一貫課程,也將資訊教 育納入國小的學校課程之中。在資訊化的世代中,國家競爭力的指標會反映在公 民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是否提升,也就因為如此,世界各國對於資訊科技在經濟、

社會和教育變遷上所扮演的角色,皆投入了高度的關切(Kozma, 2008),對於資 訊教育的推廣不遺餘力。在這樣的潮流下,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七 大重大議題之一,教育部也訂出了「資訊教育議題」所應該培養的資訊核心能力:

「資訊科技概念的認知」、「資訊科技的使用」、「資料的處理與分析」、「網際網路 的認識與應用」、與「資訊科技與人文素養的統整」(教育部,2011)。而隨著資 訊設備的普及,電腦及網路的硬體與軟體大量佈建,網路上提供的學習資源已相 當豐富,國民小學提供了電腦基礎教育的學習機會。若能提供好的電腦基礎教育,

便能使國小學童皆有能力與機會,藉由電腦及網際網路進行學習。隨著接觸電腦 的機會增加,而且多數的電腦提供連結上網,學生接觸網路上各式各樣的資料、

訊息,故學生不光只是要學會如何使用電腦,更需要學習如何才能正確的蒐集、

過濾及統整所得到的資訊,並經過個人的組織、消化,重整為個人的知識與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想要讓每個學生擁有一份自己專屬的學習歷程檔 案,是相當耗費心力,而且不容易達成的,紙本的紀錄也因為占空間、保存不易 等原因,常常過了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就會被清理回收,想要保留學生從學習之 初到結束的種種過程著實困難;所幸,在資訊融入教學與電腦輔助教學的流行與 普及下,電子化的學習歷程檔案運用也應運而生,不同於早期紙本式的紀錄方式,

透過網路,電子化的學習歷程檔案可以讓學習者便於紀錄自己的學習過程,快速 地編輯與搜尋其學習歷程檔案資料外,學習者間想要分享彼此的檔案資料也更加 地便利(張基成、吳炳宏,2011)。

電子化的學習歷程檔案除了帶來上述的利多之外,學習歷程檔案更重要的關 鍵元素在於,學習者可以透過在個別作品中的反思,和對於歷程檔案所要訴說的 故事進行全面反省。換言之,電子歷程檔案的實際價值是記載於其中的反思和學 習,而不僅僅是工作成果的收集(Barrett, 2009)。透過學習歷程檔案可以有目的 地 蒐 集 學 生 的 作 品 , 展 現 在 一 個 或 多 個 領 域 中 , 可 以 成 為 一 種 另 類 評 量

(Alternative Assessment)的形式,並作為建立和評量多元智慧的工具。評量的 方式,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架構下日趨多元,諸如檔案評量、真實性評量、動態評 量…等,學生的學習成效檢視,不論在何種科目,都是每位授課教師在教學活動 上必定會進行的一項任務。與數學、國語等主科一樣,電腦教師一樣必須對學生

進行評量,而在國小電腦課的學習成效表現上,和主科一樣,普遍存在著資訊能 力的落差。造成這種資訊能力落差的原因,可能來自於:教育程度、年齡、性別、

族群、地理環境、或家庭收入等因素(李月碧、何榮桂,2011),而國小學生這 種狀況,或許也會造成學生在電腦課學習簡報軟體產生學習能力的落差,此為本 研究動機之一。

相較於紙本式的學習歷程檔案,電子化的學習歷程檔案對於資訊的儲存和保 管有更佳的便利性(Bekri, 2015),而隨著資訊科技的普及,對教師與學生而言,

透過電子化的學習歷程檔案可以很快速地瞭解到學習狀況的變化。教師藉由數位 學習平臺進行授課,學生完成作業任務,在平臺內所留下的學習歷程與作業的成 果,在無形中慢慢地就會成為一種知識的積累,學習者可在平臺中瀏覽先前學習 過程中留下的紀錄,吸取先前的過程與經驗,快速地檢視自己所學是否有所不足,

也可以觀摩其他完成程度較高或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儕,透過學習歷程檔案達到自 省與知識的共享,為學習加值(吳千卉,2010)。透過一個電子化的網路學習平 臺,學習歷程檔案所營造的學習環境,可以有「知識管理」、「多元與建構學習的 評量」,「自我反思」與「建立學習社群」等功能,經由這四種功能,可以幫助學 生提高學習效能,更有助於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林奇賢、黃耿鐘,2007)。

綜合上述可以發現,運用個人學習歷程檔案於電腦課的教學之中,或許是一關鍵 解決學生學習成效參差不齊的方案,故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在電腦課程的規劃上,依據教育部(2011)所訂定的資訊教育能力指標,簡 報軟體的教學是安排在第三階段(五至六年級),在學習內容的說明中提及,教 師應教導學生應用簡報軟體製作專題簡報,並能展示專題內容。進入高年級的學 生,心智發展逐漸成熟,透過專題簡報的製作,恰好可以練習表達自我想法。正 因如此,簡報軟體是目前研究者在國小任教過程中電腦課程必學的軟體之一,通 常皆安排在五年級上學期,在該學期中會進行每週一次的教學活動。課本通常包 含六至八個單元,每單元進行二至三週。每個單元結束,學生須完成作品,儲存

於電腦教室的網路硬碟中,由老師評閱作品。在單元結束後,會利用螢幕廣播的 方式進行作品欣賞與分析,讓同學們互相觀摩比較,激發不同的想法。

但是,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研究者也發現,學生們在簡報軟體的學習成效 似乎很難加以評估,若教師能透過電子化學習歷程檔案的實施,轉換傳統的講述 教學模式,或許能夠建立一種適合電腦教師運用的上課模式,此為本研究的動機 之三。

因此本研究主要針對國小五年級的學生,應用學習歷程檔案於電腦課程中,

進行簡報軟體之教學,讓學生可以透過雙向的、互動的 Moodle 平臺做學習,以 提升其學習成效,也期能藉由學習歷程檔案評量,解決電腦課程評估學生學習歷 程不易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