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及闡述本研究基本架構,共分為五節。

特針對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研究方法與步驟及研究 範圍與限制,詳加說明於各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在急遽變遷的社會中,各種全球性問題將衝擊高等教育產業,包括少子 女化現象之影響逐漸來襲,各國間產業之競爭,終身學習風氣興起等,使得 教育產業日漸受到重視,其中全球高等教育產業皆同時面臨嚴峻的挑戰,而 上述各種現象皆在在衝擊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楊朝祥,2009)。相較於過去 的社會,由於少子女化之影響,菁英人才之培育也成為更加重要之議題,高 等教育產業也因此受到更多的重視。二十一世紀以降,左右經濟發展的重要 因素不再是勞力和工業發展,而是由科技技術、知識經濟加以取代,整個世 界的變動更加地快速,正可謂「知識即力量(knowledge is power)」的時代已 來臨,並且鎖國式的經濟形式已不復存在,各國須在彼此競爭中有所發展,

而這樣的國力之爭,不論是從經濟、政治層面來看,最後還是可以歸結為是

「人才的競爭」,尤其是優秀人才、高層次人才的競爭,因此培育大批創新 人才已成為各國搶佔世界經濟至高點的戰略舉措(樊國慶,2011)。高等教 育作為人才培育的搖籃,其質量就某種程度而言,能夠適時反映出一個國家 的競爭力與資源的多寡,其重要性於當今情勢更加充分顯現,而其發展模式、

經營管理政策將大大左右國家資源應用的方式。因此如何積極發展高等教育 事業,並充分開發人力資源已成為各國政府所重視的發展之一。

對於高等教育模式演進的討論,屬美國學者 Martin Trow 最具代表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其所提出高等教育邁向普及化之演進模式,成為許多國家制定政策的方針。

Trow (1973)指出,若檢視高教入學之適齡人口,以入學人數比例加以劃分,

高等教育入學率若在同年齡層 15%以下為菁英型(elite),介於 15%至 50%為 大眾型(mass),超過 50%則為普及型(universal)。基本上自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各國高等教育皆按照此一模式演進,逐步邁向普及化之階段。然則,伴隨此 一擴張之趨勢,各國高等教育也面臨許多挑戰,包括國際間的競爭、又過度 擴張是否將造成高等教育品質確保的疑慮等等,都是各國高等教育經營管理 的難題與挑戰。

然而天野郁夫指出 Trow 的模式之所以符合美國高等教育擴張的模式,

乃因其國家特質多元開放、並具競爭的特色體制,所以能得到充分的印證,

但不應以之作為「世界標準」(湯志民,2003)。事實上,Huang (2011)研究 後指出,日本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便與 Trow 所提出的理論相左,依日本經 驗來看,其高等教育演進由菁英至大眾而至後大眾化(post-massification)階段。

後大眾化階段的最大特點為高等教育仍處於一種整併的階段,面對急速擴張 之後的平緩,重新檢視截至目前的進程並思考將來而至可能的發展,可以說 是一種過渡的階段。就臺灣發展狀況而言,我們已由菁英型進展至大眾化階 段,然則是否將依照 Trow 所提出之模式,進入普及化階段尚待研究。楊思 偉(2000)即建議依臺灣發展條件而言,可將普及化階段修正為「大眾管道 型(mass-access)」或「大眾參與型(mass-participation)」,並認為此一方式可適 用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強調,臺灣在量的擴充方面,不應該繼續擴張,而 應有所節制。

如上所述,臺灣現今高等教育雖然正朝向普及化階段發展,然而,過度 擴張的高等教育體系卻令人深感憂慮。事實上,臺灣的生育率已降至全世界 最低水準,因此政府不得不將人口問題一併納入教育問題探討。「人」可謂 是教育的主體,若以抽象角度而言,是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角;若以具體概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詮釋,則是學習活動的關鍵要素。當教育面臨社會人口結構根本性的變化,

其走向與模式也勢必做出因應的調整與變革。

貳、研究動機

現階段討論至相關教育政策規劃時,少子女化幾乎是各已開發國家最先 重視的問題,而此現象通常也伴隨著高齡化社會同時發生。少子女化現象對 於整個國家的影響極大,首先,這樣的狀況將根本性的改變社會結構,從而 造成經濟性、政治性的變化,包括勞動人口的下降,扶養比逐漸上升等等,

不得不使政府將少子女化問題所帶來的影響納入政策制定考量之因素之一。

而國人開始重視少子女化現象將對教育所造成之影響,始自其對國民小學義 務教育階段的第一波衝擊,因著入學人口顯著的下降,造成許多學校面臨招 生不足、減班甚至於廢校的危機,也間接造成教師職缺短少所引起的流浪教 師問題,以上所述都顯示出少子女化對於教育問題的衝擊不容小覷。然而,

隨著時間的推進,少子女化現象已非新興問題,其影響的範圍即將延伸至高 等教育階段,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08)也為因應全球的人口變革問題對高等教育市場造成的影響,

提出了截至 2030 年的未來展望計畫,也顯示出國際機構對於少子女化將帶 給高等教育階段之衝擊的重視程度。若以「少子化」與「教育」為關鍵字詞 於臺灣博碩士論文網站進行搜索,則僅有 38 篇相關文獻,且絕大部分皆聚 焦於學前與中、初等教育階段,鮮少為針對少子女化對高等教育將帶來之衝 擊之研究,因此,實有深入探討此議題之必要性。綜上所述,針對少子女化 現象將對高等教育階段帶來之衝擊進行深入探討,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一。

回顧我國社會變遷脈絡,可以發現臺灣社會至少已歷經了兩次少子女化 現象(黃毅志,2011)。然而,於 1998 年第二波少子女化時,卻正值 1985 年開始的高等教育擴張期,政府鼓勵廣設大專院校,使得學校數急遽增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此一反向的政策方針,也引起許多學者的質疑。上述臺灣所面臨之第二波少 子女化時期的就學人口,將於 2013 年進入高中職教育,而後於 2016 年進入 高等教育階段,面對如今過度開發的高等教育市場,供需之間的差距將愈發 嚴重,而在不久的將來,政府當局勢必要做出因應的對策,因此探討未來高 等教育之政策走向即是當前十分迫切之課題,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二。

若是將研究焦點拉遠至國外,便會發現,許多國家在多年前便已歷經臺 灣即將面臨的問題,這皆顯示出少子女化是一具國際普遍性之現象,因此,

透過借鑒國際經驗,連結本國文化、環境的脈絡,或許是臺灣解決此一困境 的最佳作法。以日本為例,該國可說是亞洲國家中最早面對少子女化現象衝 擊的國家,自二次世界大戰以降,出生率即不斷呈現減少之趨勢,並在 1997 年時幼年人口數低於老年人口,正式邁入少子女高齡化社會(李佳儒,2009)。 日本政府深感此問題將對社會造成之影響,進而訂定一系列整體性之政策,

且於 2003 年(平成 15 年)透過議員立法,頒訂《少子女化社會對策基本法》

(《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明定中央因應之施政理念,顯示其政府對於 此現象之重視程度。再者,日本與臺灣共享差異不多的亞洲文化,於政策制 訂時文化影響的因素將不致造成研究脈絡過大之出入。綜上所述,臺灣高等 教育面對旋即而至的衝擊,如何借鑒國際經驗,尤其是日本之經驗啟示,並 做好準備加以因應便是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三。

總結言之,少子女化已是目前各已開發國家必須積極應對之問題,不論 是其對經濟、社會、政治甚而是教育的相關影響,都是必須加以正視之議題。

根據上述本研究之主要研究動機,對於少子女化於高等教育之衝擊及其因應 策略確有其研究必要與價值性,並期許此研究結果能對於臺灣高等教育未來 因應策略提出具體且可行之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