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知識經濟時代(Knowledge-based Economy),企業的經營績效仰賴人才與知 識,人才必須透過不斷的學習以增加知識,組織學習是促進組織成長的動力,知 識分享更能讓此動力達到加乘的效果,而組織認同則是組織員工心悅誠服的內在 感覺,此三者對於企業的經營績效有重要的影響。在各產業中,金融機構對於國 家的經濟發展負有社會的責任,其中銀行業更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銀行除了 提供社會資金中介的橋樑外,更扮演穩定經濟與促進發展的角色,因此銀行業經 營績效的好壞就顯得格外重要。本研究主要針對組織學習、知識分享、組織認同 與經營績效之關聯性進行分析,並以公股銀行業為例進行深入探討。

本章首先說明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其次提出研究之目的與問題,另針對研 究範圍與限制以及重要名詞加以界定,最後提出本研究的貢獻。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國內外企業界最大的管理變革是紛紛導入知識管理,以「學習型組 織」為基礎的工作模式逐漸成形,企業建立全新的知識價值觀並落實知識分享文 化,不斷創新及持續學習成為組織決勝的關鍵。在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

之「知識經濟發展方案」中,針對我國知識經濟發展的必要性提到,「知識及資訊 的運用和既有產業或核心能力結合,可以提高國際競爭力及獲利能力」;而在其知 識經濟未來發展方向中更明確指出,「發展知識經濟的策略方向除了全力發展知識 密集型產業外,並要建構一個能適應知識經濟、全民共享福祉的新社會,此則有 賴政府與民間的通力合作,特別是善用企業與非政府組織之人力與資源,大力推 動教育與職業訓練,以帶動『全民學習』的風氣,增加每個人工作的附加價值,

創造高國民所得的願景。」。由此可見,在知識經濟潮流的刺激下,政府及企業對 組織知識的重視已逐漸增加,將組織學習及知識分享視為重要的工作項目。

組織學習是組織不斷進步的重要關鍵,有助於組織運作的改進及開發員工潛 能(Senge, 1998);Huber(1991)認為組織學習主要是透過人際間的「互動」,藉由改 變資訊處理的方式,以期獲取新的資訊,是知識創造、獲得與轉換的連續性過程。

而知識分享則是藉由互動過程創造新的知識及修正現存的知識(Senge, 1998),將自 己擁有的知識、訊息,傳播出去讓別人瞭解、吸收及運用。因此,透過組織學習 會促進員工知識分享的意願;而藉由組織成員間彼此分享知識也有助提昇組織學 習的能力。國內學者林皇成(2012)的研究發現,員工知識分享意願與組織學習成效 有顯著正相關。丁導民(2002)也認為,企業實務社群的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二者互 相影響,社群成員進行「非正式學習」比進行「正式學習」,更能刺激個人心智模 式的轉變,而樂於分享知識給他人;社群成員分享知識也有助於提昇團隊學習的 能力。

然而,仍有許多研究對組織進行知識分享持負面看法。Kohn(1993)認為,獎勵 對於知識分享有懲罰性的影響,因為獎勵制度可能會抑制組織合作。Bock and Kim(2002)研究發現,知識分享的態度對預期回報是負相關。另外,由國內外學者 探討公部門知識分享的文獻中發現,大部分的公部門在進行知識分享時也遇到許 多障礙。Sandhu, Jain and Ahmad(2011)認為,公部門員工非常認同知識分享的重要 性,但認為知識分享策略並沒有被明確地傳達;而公部門的自利偏見、同事間的 壁壘相比,也會影響同事間分享知識的意願;缺乏IT系統、缺乏對知識分享的獎 勵和表彰、缺乏時間、缺乏互動和人際交往能力不足等,都是影響公部門進行知 識分享的主要障礙。Yao, Kam and Chan(2007)的研究發現,中國文化對於隱性知識 的分享也是一個障礙。因此,企業在推動知識管理時,其領導團隊除了參考相關 同業的成功案例引為借鏡外,還需要運用更高的智慧來推動知識的分享。

Davenport and Prusak(1998)指出,具備有利於知識分享的企業文化是知識管理 成功的重要條件。而員工對組織的認同則是建立優質企業文化的重要因素,組織

付出努力;組織能提供一個讓員工發揮所長的環境,才能留住好的人才,創造出 雙贏的局面。杜佩蘭等人(2009)的研究指出,在研究組織行為的領域裡,組織學習 與組織認同被認為是很重要的議題,甚至於被視為組織競爭優勢的基礎來源。陳 錦麗、曾榮豐(2008)認為,組織學習成為各企業體積極塑造的組織文化,然而潛藏 在相關管理策略之下,更重要的是員工的組織認同,經由組織認同可提昇組織學 習的氛圍。而吳麗花(2006)「由組織認同感探討員工知識分享意願」的研究發現,

組織認同感中的情感性承諾對員工知識分享意願有顯著正向的影響。綜上所述,

組織學習、知識分享以及組織認同三者之間的關係,可說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

近年來,受到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與資訊科技進步的影響,不僅促使金融產 品推陳出新,更使國內金融組織發生巨大的改變。從公營行庫民營化、第一次金 融改革、第二次金融改革,到銀行合併為金控公司,種種金融改革政策,使臺灣 金融市場的競爭愈顯激烈。除了國內金融組織結構的巨大變革之外,也面臨國際 經濟情勢的重大挑戰。臺灣於2002年1月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各相關產業無不思考因應策略。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13)

統計,自民國97年至102年第一季為止,金融業產值佔臺灣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毛額)產值皆超過6%以上(附錄一),對臺灣經濟發展有相當大的 影響。加入WTO後,銀行業開放允許外國人投資或設立商業銀行及外國銀行分行,

因此有更多外國金融業者進入國內市場,致金融業的競爭更加激烈。另外,2010 年臺灣與中國大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後,臺灣開設之當地銀行有機會參股大陸銀行,進 一步拓展大陸的金融市場;相對的,大陸銀行業也有機會來臺設立分行,或參股 甚至併購臺灣地區的銀行。依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2013)公布的統計資 料,至101年第四季為止國內金融機構家數約427家,國內分支機構已達6,238家(附 錄二)。種種國內金融環境以及國際情勢的變化,使得銀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經 營獲利相當不易。因此,因應金融體制問題及金融自由化、國際化之世界潮流,

促進金融業的發展並提高競爭力,金融業積極進行組織學習是件刻不容緩的事。

現階段銀行經營者唯有加强員工的能力,提昇所有分支機構的經營績效,才能突 破困境永續經營。

面對國內民營銀行及國外經濟情勢的諸多競爭,肩負政府政策性任務的公股 銀行,經營面臨極大的挑戰。因其在經營管理、財務會計與人事晉用等各方面均 須依據法令規定限制,在競爭激烈的金融環境中,實在難以維持經營效率與競爭 力。另外,公股銀行人員晉用升等為公務員之升遷體系,員工難免存有「多做多 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之消極心態,不符合現代企業創新獲利的經營目標。

公股銀行「同工不同酬、同酬不同工」的薪資結構,易發生工作勞逸不均致員工 心理不平衡的問題;而其績效奬金的發放受限於主管機關,實質的工作報酬有許 多限制,導致多數人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積怨長期累積下來,

削減了公務人員努力工作、繼續學習的熱情,相對影響整體組織的經營績效。

因此,金融機構應重新思考如何善用員工這個重要資產,留住優秀的人才,

才能讓企業永續經營。整合人力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是銀行管理者目前面臨的 重要課題。銀行業對其人才的培育一向視為重要的項目,對員工的訓練講求的是

「通才」,分行員工必須定期輪調,各部門人員才能夠學習到彼此工作的重點,也 能夠對整體業務有全面性的了解,如此不僅可提高員工的適應性,更可發現員工 的潛能,而知識也在組織內潛移默化不斷地分享流動,提昇了組織學習的效果。

知識經濟時代,競爭優勢源於不斷的學習。知識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Drucker, 1966/1997)指出,知識必須透過有目的、有系統及有組織的學習,才會變成力量。

對任何一個組織而言,學習是創造力和競爭力的泉源,確保競爭優勢持續不墜的 唯一辦法,就是知識;而知識分享是企業知識管理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

引發員工自願性的知識分享將是銀行相當重要的任務。一個成功的組織,應能創 造持續學習的機會,且能有協助員工發展潛能的組織氣氛,以促使員工持續學習

作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提昇員工對組織的認同,進而激發員工在提供服務時做出 角色外的行為,經由組織認同提昇組織學習的氛圍,並進一步將組織的知識加以 分享擴散,讓組織內的員工不斷成長,才能提昇組織在同業間的競爭力。而銀行 業者若能在進行顯性知識的學習與分享之外,再加强對組織中的隱性知識進行分 享,發揮隱性知識在組織中最大的效能,對銀行整體的服務品質則會更有助益,

對經營績效的提昇也會更有幫助。

回顧以往的國內外文獻,雖有許多分別探討「組織學習」、「知識分享」、

回顧以往的國內外文獻,雖有許多分別探討「組織學習」、「知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