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組織學習

學習為企業成長與增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組織成員經由學習分享信念 凝聚共識,傳授知識與技能拓展個體成員之能力,進而提昇部門的整體效能,並 進一步增强組織內部的核心競爭力,因此,組織學習是任何組織不斷成長的重要 因素。本節首先介紹組織學習的意涵,以及學習型組織與組織學習的關係,進而 說明組織學習的型態以及實務社群的觀念,並進一步探討組織學習的相關研究,

最後分析國內外學者主張的組織學習構面,以作為本研究之參考。

一、 組織學習的意涵

國內外學者對於組織學習的定義不一,但大都與個人的認知與學習後的行為 改變有關。有許多學者提出組織學習是組織採取有效的行動,透過一個過程讓組 織內的個人經由學習以改善其技能,讓個人的行為更符合組織的預期,以調整與 發展組織之效能,經由個人學習成效的累積,建立一個連結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 的架構(Senge, 1998;Argyris & Schon, 1978;Levitt & March, 1988),這種主張強調 學習是個體在企業內部系統中的「活動」,存在於組織的系統結構中;而 Huber(1991) 則認為組織學習和知識的擴張主要是透過人際間的「互動」,藉由改變資訊被處理 的方式,以求獲取新的資訊,並比較不同學習方式所造成的影響,是知識創造、

獲得與轉換的連續性過程;另外 Olivier (2009)認為,組織學習是一個組織透過實 驗、觀察、分析,去洞悉和了解並願意研究成功和失敗經驗的能力,他的主張有 兩個關鍵的概念:組織透過作為他們代理人的個人行動來學習、個人在組織的學

習是被其學習系統所推動或限制,强調組織學習是個人及組織二者相輔相成的行 為。

組織學習除了包含個人層次的學習行為,也有群體和組織層次的學習(Crossan, Lane, & White, 1999),甚至於包含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學習(Levitt & March, 1988)。

在一般的研究討論中,組織學習假設學習行為在個人層次上面,個人經由學習可 以發展與累積知識,但是個人的知識並不會等同於組織的知識,因此透過組織內 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流互動,而使得知識的流通、儲存與累積會開始朝向群體或 者是組織等非個人層次發展。這種非個人層次的知識可分為外顯性和內隱性的,

並存在組織的結構脈絡中,也就是在組織的日常規範當中。以內部而言,組織內 部的各種表格、技術、策略、規則、程序、理念、文化和知識等,均是用來引導 組織成員的行為依據(Levitt & March, 1988)。因此,組織可以藉由學習來累積和改 變知識基礎,並且可由執行價值性活動提昇效率,組織的能力因此而得到強化,

得以維持競爭優勢。

二、 學習型組織

組織學習理論歷經諸多學者不同角度的研究,至 Peter Senge 的《第五項修練》

將之發揚光大,發展學習型組織,使組織學習成為組織理論之顯學。他提出以『系 統性思考』的方式來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並强調建立『學習型組織』的重要,“組 織員工不斷提昇自己的能力以創造他們真正希望的結果,培養開闊的思維模式,有 共同的願景,整個組織一起不斷地學習”,組織學習會促使組織更健全,組織績效 更提高。

(一) 學習型組織的特點

什麼樣的組織會學習?Argyris and Schon(1978)在《組織學習》一書中提到,

當某個個體能共同發展出以下程序時,它們就會是一個能學習的組織:(1)以分享 的方式作決策;(2)授權給成員去負責並執行任務;(3)能界定出此集群與其他人的

生最大的競爭優勢。協助擴大學習、持續對組織的溝通,是達成學習型組織的一 個重要因素。在學習基礎設施提供組織知識管理工作的協助,會給員工更大的成 長機會。在建立學習型組織的過程中,組織相關人員及資源的支持,才能成功地 轉移到一個動態的組織學習文化。

Olivier (2009)提到建立一個多學科論點的學習型組織的目的,在於釐清組織的 願景、目的、價值觀、行為,為了讓充滿活力的忠誠員工,增加其創新能加,以提 昇組織表現和競爭優勢,產生解決組織問題的方案,調和長期效益和短期效率的壓 力,提高能力以進行管理變革,並減少重複犯錯的可能性,還可擴大視野,更深入 理解風險和多樣性,也可避免組織衰退。Olivier (2009)提出學習型組織的關鍵性特 點:

1. 人們覺得他們正在做一些對個人或組織重要的事。

2. 組織中的每個人不斷成長或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

3. 完成一件創造性的工作,團隊進行比他們分開作業更有智慧。

4. 組織不斷地變得更加意識到其潛在的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的儲存。

5. 企業的願景從各個層面出現,管理過程是高層管理人員的一項新的責任,

新興的願景成為共享的願景。

6. 員工必須參與了解組織的每一個層級所發生的事情,使其能理解他們影響 別人的行為。

7. 人們視彼此為同事,並相互尊重和信任,他們互相交談和共同努力,不管 他們的立場是什麼。

8. 人們願意傾聽對方的意見、願意嘗試實驗、承擔風險、並公開評估結果。

(二) 學習型組織與組織學習

「學習型組織」是以行動面向以及使用策略和工具去定義和評估學習處理的品 質;「組織學習」集中在組織內部個別學習和團體學習分別蒐集和分析的過程,是組 織為了最終能達到理想的學習型組織的一個活動。二者之間的界線是組織學習作為

一個技術性或社會過程中的範圍程度(Olivier, 2009)。組織學習乃透過一種詢問導向 的方式,將其學習程序貫穿組織成員之中(Kim, 1992)。組織學習是一種有企圖的在 各種層級中利用學習過程,不斷地轉變組織,增加組織中利害關係人的滿意度(Dixon, 1994/2003)。學習是一種建造或重建的動態過程,因此組織的學習是代表組織努力去 獲取新知識或修正現有知識的過程,而非僅指組織所累積的知識。Dixon(1994)認為 組織學習的過程可以被視為一種循環,如圖 2-1-1 所示:

圖 2-1-1 Dixon 的組織學習循環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 Dixon, N.M. (1994). Th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ycle: How We Can Learn Collectively. Hampshire, England: Gower.)

簡單來說,「學習型組織」是一個名詞,而「組織學習」是一個動詞。「組織學 習」是指組織正在進行學習;「學習型組織」是一個組織能夠提供環境和方向,讓組 織能不斷地完成重要的項目,並有系統地為每個項目進行「組織學習」,而且組織成 員有足夠的空間,來反思和挑戰組織自身的管理假設、信念和行動理論。「學習型組 織」是一個能夠持續進行「組織學習」的組織。

Integrate

(資訊整合)

Interpret

(資訊解析)

Act

(授權行動)

Generate

(資訊取得)

Collect meaning structure

Private meaning structures (私人意義結構)

Accessible meaning structures (可存取意義結構)

三、 組織學習的型態

國內外學者們對於組織學習的型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 增量學習/動態學習

Paul and Patricia (2007)認為對於學習的型態,基本上是基於它在何時發生、為 何發生,以及學習後產生的效果。學習的第一種型態可被視為增量學習,是指知 識是以一個分段的方式獲得;第二種型態是指知識是在積極尋求之前的一個不斷 學習的動態過程。

(二) 單路徑學習/雙路徑學習

Argyris and Schon(1978)將學習分為單路徑學習(single-loop learning)與雙路徑 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單路徑學習是指學習活動經由偵測到錯誤時,並不問 目前的學習活動是否適當,僅要求其符合原來組織既定的規範。在這類學習過程 中,透過組織性探究而傳達的一種單回饋路徑,將辨識出的錯誤-即不符合預期 的行動結果-與組織性行動策略和其基本假設之間,形成一種聯繫,這些策略和 假設於是被加以修改,以期將組織表現維持在現行組織價值和基準所設定的範圍 內,而這套價值和規範本身並不改變(Argyris & Schon, 1996/2006)。單路徑學習是 從過去的經驗學習,著重問題的症狀,是一個適應的過程(Paul & Patricia, 2007)。

雙路徑學習是指組織於界定及解決問題時,會公開質疑廣被接受的假設及目前 運作規範和可能存在的錯誤假設,使組織敞開心胸予以持續地試驗與回饋;因此 組織可藉此成功地增強組織學習與創新能力,並顯著改善組織效能,此種學習的 影響不只在策略和假設上,同時對使用理論的價值也造成改變(Argyris & Schon, 1996/2006)。雙路徑學習使用指標的徵狀,將重點轉移到問題的根源,著重修復前 出現的問題,是一個積極生成的過程(Paul & Patricia, 2007)。雙路徑學習較為強調 學習者的意見回饋,而非由管理者單一決定組織政策的走向,認為組織為了促使 參與者具備內部承諾,以便達成共識,應鼓勵成員回饋個人意見給組織,而學習 成員也必須經由不斷的反思過程持續改善行為。

(三) 適應性學習/產生性學習

Senge(1990/2010)將學習分成適應性學習(Adaptive learning)及產生性學習 (Generative learning)兩個不同的類型。適應性學習著重新的經驗及調整,加强目前 的實際變化;而產生性學習增強我們的能力創建,著重未來變化的可能性。

四、 實務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

知識管理領域經歷了好幾波浪潮,第一波的重點是科技;第二波是處理行為、

文化、和內隱知識的議題,可是多半很抽象;第三波則發現,在設計知識管理的 工作時,「實務社群」是一項實用的作法,它能提供具體的組織基礎建設,以實現 學習型組織的目標(Wenger, McDermott, & Snyder, 2002/2003)。

(一) 實務社群的意涵

實務社群指是一群人,藉由持續的互動,分享利害與共的事情、共同的問題 或熱情,以獲得更深入該領域的知識和專業(Wenger, McDermott, & Snyder, 2002/2003)。Lave and Wenger 在 1991 年創造了「實務社群」一詞,他們認為學習 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過程,不能從它發生的內容中分開。學習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社會性學習發生在人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分享合作利益、交換意見、尋求解決問題 的辦法,基於創新能力,而不區分層級位置。

Lave and Wenger(1991)認為,實務社群無所不在,通常包括在工作、學校或 家裡,甚至在休閒活動中。實務社群可以帶動策略、產生產品和服務的新構想、

Lave and Wenger(1991)認為,實務社群無所不在,通常包括在工作、學校或 家裡,甚至在休閒活動中。實務社群可以帶動策略、產生產品和服務的新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