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欲以工作生活平衡為中介效果探討知覺組織支持、關係型心 理契約及工作壓力對工作滿足的影響。本章分為四小節,依序說明研究 之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重要名詞釋 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服務業這勞力密集的產業裡,必須努力留住人才及運用人才,使員 工感受到組織支持與心理契約的建立,進而使員工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到 平衡,甚至能影響員工的工作滿意度,願意精進知識技能的發展,使員 工的產出提升實為重要議題,員工亦是服務業最重要的生產因素,因此 也成為現今最為關鍵的成功因素之一。由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統計得 知,102 年服務業之就業比重為 58.89%,工業與農業分別為 36.16%及 4.96%;在 103 年第一期的報告中更顯示,服務業部門就業人數較 102 年又增加了 7 萬 7 千人,顯示出台灣已由過去傳統農業至製造業轉變為 今日服務業為主的社會,服務業人力需求更是逐年提升;諸多服務業也 以招募年輕有活力的門市人員為目標,卻因少子化的影響,往往陷入招 募的困境。

隨著企業運用責任制度牽制員工的績效,造成許多勞工在工作與生 活中產生了衝突,根據 2011 年勞委會所做的勞工工作與生活平衡調查 統計指出,近一年有 49.23%勞工有延長工時(加班)。有 26.75%曾經 在一日工作超過 12 小時,有 13.05%曾經在一個月加班超過 46 小時,有 9.20%曾經在例假日出勤。而加班者認為加班對身心健康有影響者占 40.39%,其中經常加班者表示對身心健康有影響者占 71.41%。加班者認 為加班對家庭生活有影響者占 40.86%,其中經常加班者表示對家庭生活

2

有影響占 69.88%,由此可見加班對企業員工所造成的影響非只是一朝一 夕的;此外,近年八年級生也紛紛畢業進入職場,在這世代交替的環境 裡,企業更想了解八年級生重視的是甚麼,因此《Cheers》網站於 2013 年 5 月進行「八年級全方位意向大調查」,其中什麼是八年級生最想要 實現的人生目標呢?調查結果指出,對八年級生而言,「工作與生活平 衡」是首選,比例將近高達七成(67%)。由此可知,工作生活平衡對 員工工作滿意度的重要性,也將成為未來職場上勞工需求的重要趨勢,

因此企業該用甚麼策略來提升員工在工作與生活上的平衡感受,這也將 是不可忽視的議題。

過去,工作與家庭的相關研究出現在 1970 年代(Renshaw, 1976),

研究著重在為了兼顧工作與家庭兩個領域角色所造成的衝突,然而,

Sturges 與 Guest(2004)指出,過去專注在工作與家庭的關係,但一個 人的家庭生活無法代表工作之外的所有事務。再者,一個人的角色平衡 是由個體對所有角色系統中的各個角色皆能全心投入且無差異(Marks , Huston, Johnson, & MacDermid, 2001);工作生活平衡則是於最小的角 色衝突下,對工作及家庭都可感到滿意且良善運作(Clark, 2000)。因 為工作生活平衡有助提昇生產力、組織承諾和工作滿意度,也可降低離 職率及曠職率(Aryee, Srinivas, & Tan, 2005),故工作生活平衡成為現 今企業必須謹慎面對的重要課題。

然而,藉由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的觀點,個人在工作、家庭 或生活的角色間是相互影響的(Evans & Bartolomé, 1984)。工作生活平 衡具有雙向概念,個人因為工作問題與責任而使得家庭受到干擾,再者 個人對家庭未完成的責任與義務也會因此而干擾工作,工作上之支持、

技能會增進家庭生活及問題的解決,而家庭生活中的相互支持、行為相 處亦可增進工作上的成就與滿足。此外,許多研究認為,工作生活平衡

3

不僅會影響個人生理和心理負面的影響,包含情緒低落、個人身體健康 受到威脅、未能稱職地扮演母性角色,反而造成婚姻、家庭及生活滿意 度下降等(Frone, Russell, & Cooper, 1992); 在工作上,會產生生產力 下滑、缺席、遲到、士氣低落、離職、工作滿足感下降等現象(Greenhaus,

& Beutell, 1985),由此可知工作生活平衡是不可忽視的課題。

接著從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來看,在組織當中 有兩種最主要的交換關係,分別是:員工和組織的交換關係

(organizational-member exchange, OMX)以及員工與主管的交換關係

(leader-member exchange, LMX)。所謂員工和組織的交換關係,是指 成員與組織間的交換關係,而這項關係會影響員工對於組織態度的知覺,

進而影響員工角色上的行為展現。只要雙方認為彼此間的交換關係是有 益的,則互動行為就會一直存在,因此,有人會樂意持續去做某些行為,

是因這些行為在過往的經驗中獲得了正面的報酬。並透過資源交換行為,

交換的雙方會建立起互利的關係。因此企業所表現出善意的態度可否讓 員工知覺到而樂意給予回饋,且在過程中展現角色行為,產生工作的熱 情與滿足的態度,並能在工作角色上找到平衡,此舉可讓員工在職場上 獲得達成效能的動力,透過這良性循環也成為人力資源領域的競爭優勢 之一。

雖然工作生活平衡對工作滿足之間可能具有相關性,然而當個人在 面對職場上的壓力時除了自我的情緒管理外,其外在環境的影響也可能 有所幫助。依據外溢效果的觀點,企業該做甚麼樣的努力可以幫助員工 找到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而員工知覺組織支持程度越高,即可導致員 工高度的工作投入,而且也顯示被組織重視的成員將會有較好的工作表 現,且在學術研究上已顯示只要員工知覺到組織的支持,員工將會透過 工作表現來回饋組織(Eisenberger, Huntington, Hutchison, & Sowa, 1986)。

4

另外,員工若感受到組織的肯定也將持續達成組織目標,而會呈現良好 的工作績效,並能展現積極工作投入的意願(Eisenberger, Fasolo, &

Davis-LaMastro, 1990)。因此,本研究探討當組織對於員工有所支持又 組織努力或重視員工的幸福,或是組織長期與員工具交換信任所累積的 長期關係,將可建立起兩方間的關係型心理契約,而讓員工認知組織重 視員工的貢獻,最終產生回報心理或交換意識皆能影響到員工對組織的 態度,並透過外溢效果讓這份角色的情緒、認同、態度、技巧及行為帶 到另一個角色領域中,亦即工作中所發生的事、物影響非工作中的生活,

而個人生活亦會影響工作,因此,除了反應在工作行為或工作態度外,

也可以同時提升生活上的滿足。

現今一個企業要持續成長,永續經營,就要讓員工樂意在組織內全 力以赴的工作,企業給予必要的支持與協助,使員工在各方面對工作環 境產生滿意感,甚至必須花許多心力在協助員工於工作與生活角色中找 到平衡,同時又能盡到企業社會責任。許士軍(1977)認為,工作者對 於工作及工作相關原因所具有的情緒反應或感覺,而此項感覺或滿意的 大小取決於工作環境中所獲得的價值或預期應該得到的價值差距。而工 作中產生的壓力、知覺組織支持的程度與關係型心理契約的認知,都會 透過外溢效果影響員工在工作生活上的平衡關係,本研究將探討服務業 管理者可透過何種作為而能有效達到工作生活平衡,使員工在職涯中尋 求人生目標的過程更加順利,並透過工作生活的平衡可讓員工工作滿意 度的提升,進而達到企業績效與獲利的滿足。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