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 節為名詞釋義及第四節研究的必要性。希冀能在本章對此行動研究立定明確的目標及方 向。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體育課程是在學校的安排及教師的課程設計下,所提供給學生的教育活動及經驗,

其內涵應為在教育範圍內,包括教師、學生、場地設施、教材等,並且是有系統、有計 畫的活動的內容(李文田,1996) 。且健康與體育領域在課程實施時,皆須藉由課程的 設計以達到並符合課程的能力指標(李勝雄,2001),所以課程設計是否得當將影響學 生的學習是否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對於體育與運動之間的關係,蔡貞雄(1989)指出,運動之所以不同於體育,乃在 於運動可以只是活動,不一定具有教育意義,但體育必定是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脫離 教育的體育不能稱之為體育。例如,今天去籃球場打了一個小時的籃球,這只可以說是 從事了籃球這一項運動,而不能稱之為從事了籃球體育。換句話說,如果去了籃球場,

有教練或老師教了你運球、投籃等籃球技能,在這一個小時的運動中具有教育的意義,

那麼這一個小時的活動就可以稱之為體育。如此看來,運動只是體育的外顯行為,而須 在運動背後加諸教育的意義,方可稱之為體育。

據研究者觀察,翔鷹國小的學生不分男女,絕大多數都很喜歡上體育課,但是在下 課、放學後的時段,來到球場及運動場做運動的人並非多數,這表示喜歡上體育課的學 生並不表示他熱愛運動。學生喜歡上體育課的原因除了運動具有競爭張力之外,更重要 的原因應是因為體育課的「教室外教學」性質,暫時放下手邊的課業到室外活動相信對 每位學生都具有吸引力。而不喜歡從事該項活動背後的因素有很多,對其不瞭解及不擅 長應為最主要的,簡單的說,「看不懂、不會做的活動連從事這項活動的意願都缺缺,

更遑論樂在其中了!」。那麼為什麼學生喜歡體育課卻不喜愛運動呢?這可從傳統體育 教學來略窺一二。

傳統的體育教學,多以講述法搭配教師示範的方式來實施,此雖有利於教師運動技 能的傳授及說明,但是此種教學方法會使得體育課的氣氛較為凝重,且若「教」的意味 過於濃厚,那麼「學」的意願可能會因此而隨之低落,因為學生無法經由親身的參與而 完整地了解教師所欲教授的體育技能,如此一來,體育課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恐怕只有 「教 室外教學」性質。

因此,打破傳統體育教學以師為主的模式,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習如何做好比賽進 行中的角色(這角色含球員、裁判、記分員、場務人員等),並完整地學習該項運動,

相信如此能讓學生因為「看得懂」、「懂得多」、「打得不錯」而熱愛該項運動,並希望學 生能進一步熱愛運動、養成運動的習慣。不過,若以此認為傳統體育教學法是不佳的,

那未免太過武斷,只是若能佐以其他教學方式,相信更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及參與感。

為解決體育課程僵化的現象、豐富學生的學習及參與感,Jewett,Bain,和 Ennis

(1995)基於課程價值取向,提出五種體育課程模式,分別為運動教育模式、體適能教 育模式、動作分析模式、發展模式及人的真諦模式。而此五種模式以運動教育模式最引 起研究者的注意。

研究者於前年剛帶完小學畢業班,為提高學生運動參與動機及培養學生課後運動的 習慣,常利用彈性課程的時間(因研究者非任教班上的體育課),帶學生到籃球場打籃 球或傳接棒球等。但歷經了數次與學生一起運動,研究者就思考著能否藉由某種方式讓 全班的學生不分男女都能一起運動呢?幾經評估後就舉辦了班上的籃球比賽。

在一整個例行賽及季後賽進行完之後,學生課後運動的時間增加了、同學之間感情 變好了且最令研究感動的是,班上學生不分男女都因此而愛上了運動(此從學生的日記 及家長的反應中綜合得知)。

去年研究者任行政職務,帶了六個班的體育課,在上完一學期的課之後就發現學生 喜愛體育課卻不愛運動的現象。為解決此項困境,研究者與學校的體育專任教練、體育 組長及健體領域輔導員討論該如何解決時,教練就提起了研究者帶畢業班時所實施的班

上籃球比賽,並認為是否可以將之應用於體育教學上。為此,研究者開始翻閱文獻,並 在文獻中發現原來研究者一直在應用運動教育模式,只是雖掌握精神及簡單的實施方 式,但是並不完整及系統化。因此研究者認為,如果能對運動教育模式有更為深入的了 解,並在教案設計及實施流程規劃上能更具系統、更有組織的話,相信對於解決目前所 遇到的教學困境將會更有幫助。

運動教育模式是透過遊戲化的形式來進行體育活動,每位學生都能因積極的參與而 獲得成就感,且學生都需學習這項運動的每個位置及角色扮演,如此使得學生為了盡好 自己的責任及做好自己角色,無不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專注力來用心學習。但這非強迫,

而是完全出自於學習者的發自內心,所以整個學習過程是相當愉悅的。

運動教育模式在美國、澳洲及紐西蘭等國皆已實施多時、蔚為主流,且經研究證實,

實施運動教育模式之後,學生的認知、情意方面有大幅提升的現象,技能方面也有明顯 的進步(翁國興,2006)。且九年一貫課程強調的多樣性、解構傳統的運動教育方式,

更讓運動教育模式成為未來體育教學的主要推動方向(黃月嬋,2004a)。所以本研究認 為若能將運動教育模式運用在國小的體育課程中,相信將會在研究者任教的學校,引起 迴響的。

因此,引發研究者會以運動教育模式為探究,並選擇籃球當此次行動研究的運動項 目是因為,籃球是一種全民運動,一顆球、一個框就可以讓許多人樂在其中,甚至當無

球友相陪時,自己一人亦可以「玩」得開心。把運動當作是遊戲來「玩」,這樣的運動 才會是持久的。且籃球場處處皆有設立,籃球的耗損性又低,一顆球打個幾年皆不成問 題,如此場地易覓、器材簡單、獨樂宜眾樂佳的運動,實有讓學生提早習得該運動技能 之必要和優先性。

動機是引發個體去從事某項活動,並向某個目標邁進的內在歷程(盧俊宏,1994) , 當學生對於某項運動項目有了完整的認識並能在從事該項活動之後滿足了成就感,如此 學生將會更有意願去從事該項運動,參與的程度必然會提升。以之視此次實施運動教育 模式,其主要的目的在於讓學生提高課堂參與、滿足學生的運動成就感及養成終身運動 的習慣(林永能,2008) ,而這亦是實施本研究的最大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