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運動習慣

本研究所探討學生運動習慣的是否養成,是採柯永河(1994)所界定的習慣關係,

且刺激變項為下課時間或放學後時間,反應變項為當於刺激變項出現時,運動行為是否 出現。但因刺激變項含下課時間且下課時間較為短暫,因此只要運動時間在十分鐘以上 者,皆列為已有運動行為。

運動習慣紀錄表記錄時間為 2009 年 8 月 31 日至 10 月 22 日,共計 53 天,為利於 觀察,將觀察紀錄分為前後三部份來作比較、分析。運動教育模式實施之前為 8 月 31

日至 9 月 7 日,共計 8 天;實施期間為 9 月 8 日至 10 月 15 日,共計 38 天;實施後為 10 月 16 日至 10 月 22 日,共計 7 天。本節據運動習慣紀錄表、札記及訪談紀錄,將分 為學生運動天數比例與學生運動時間兩部分作探究,並統整為表 4-21 及表 4-22,茲說 明如下。

壹、學生運動天數比例

據柯永河(1994)所界定的習慣關係,只要同一刺激能激發同一反應出現達三分之 二或百分之六十七以上者,則稱為已養成習慣。據學生的運動習慣紀錄表,在運動教育 模式實施之前,學生有運動習慣的人數有 12 人僅佔全班人數約百分之三十五,且有兩 人(S12、S22)甚至都沒有運動的紀錄;在實施運動教育模式期間,全班達到柯永河所 界定的運動習慣者有 22 人,佔全班人數約百分之六十五,比實施前大幅增加了百分之 三十;在運動教育模式實施之後,全班持續有運動習慣者仍有 21 人,佔全班人數百分 之六十二,與實施期間相差無幾。

一、運動教育模式實施前

在運動教育模式實施之前,班上絕大多數的學生下課時都在教室聊天或下棋,到球 場打球的幾乎沒有,不過當研究者將獎牌掛在教室後面時,除了激起學生求勝的欲望及 積極參與的動機之外,更讓學生在下課時間有到球場去打球的意願。所以在開始實施第 一節課之後,「……看學生有大部分的人都往籃球場跑」(札 20090908/01/16-17),由此

可見學生在分組後有所歸屬,就會為自己或小隊的榮譽而去練球,這亦是研究者當初想 要藉此培養學生運動習慣的目的及方法。

從表 4-21 可以發現,有運動習慣的 12 人之中,有 6 人是天天運動的,其他 6 人運 動天數的比例也都高達百分之七十五以上,這表示其皆已養成運動的習慣。而此次實施 運動教育模式,是希望能讓其他的 22 人也能藉此增加其下課或放學後的運動時間,進 而培養運動的習慣。

在這實施運動教育模式前未達到運動習慣標準的 22 人之中,有 14 人運動天數的比 例是低於百分之四十的,更甚者有兩人在運動習慣紀錄表中未有運動的紀錄。研究者擔 任櫻木班五年級時的體育科任教師,發現該班學生體育方面的表現都相當不錯,但是卻 甚少看他們在下課或課後到球場來運動。

此現象背後的原因,直到擔任櫻木班導師之後才發現,因為其五年級導師不喜歡讓 他們在下課時間去運動,認為這樣會影響下一節的上課秩序及心情。在此氛圍之下,學 生下課時間運動的意願頗低,這也連帶影響學生在放學後來學校運動的動機。

二、運動教育模式實施期間

在運動季開始之後,學生常在下課之後就往球場跑,雖然不一定都是跟自己的隊 員,但是在班上已形成運動的風氣。在基於增強的原則(因研究者告訴學生平時的練習 是小隊評分的項目之ㄧ)之下,研究者會不定期到球場或在三樓做觀察評分,並讓學生

可以注意到我,如此讓學生更有意願到球場來運動。

而在例行賽及季後賽進行期間,學生為了自己或小隊的榮譽,更常與隊友到球場來 練球。

T:好,那妳在例行賽和季後賽進行間,妳有去練習嗎?

S24:有,幾乎每天寫完功課就去。(訪 24/03/070/071)

T:那在運動季期間你會想要去練習嗎?

S17:想阿。

T:阿你有去練習嗎?

S17:有阿。

T:你都什麼時候來練習?

S17:放學後或下課。(訪 17/02/038-043)

而且連平常不太運動的學生在隊友的邀約之下,也都能到球場打籃球。例如「……

昨天輸球的小將隊長 S01 和同隊的 S02、S18 在練習投籃,同隊的 S30 和 S33 也在鬥牛」

(札 20090930/01/14-15)、「S30 拿著藍球在等 S03 來學校打球」(札 20091006//0255-56)

及 S24 向研究者提表示「我下課和放學後都有在練習喔。」(札 20091008/01/22-23)等,

這都顯示出,學生在運動教育模式實施期間,運動天數的比例有明顯的增加,且更有 19 人的比例是高於實施前與實施後的。

從學生的運動習慣紀錄表統整中發現,達運動習慣標準的人數從實施前的 12 人增 加到 22 人,約佔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六十五,而未達運動習慣標準的 12 人中有 8 人的運 動天數比例是提升的。雖然實施期間的運動天數比例與實施前相較,達習慣標準的人數 中有 7 人的分數有微幅下降的現象,但是研究者認為運動習慣紀錄表統計天數實施前有 8 天,實施期間有 38 天,在天數增加的情況下,較能具代表性地呈現真實的現象,且實 施前已達習慣標準的 12 人並未有人在實施中低於習慣標準,因此數據仍能清楚且客觀 地表現出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

再者,從運動天數比例來看,全班有 13 人在運動教育模式實施期間運動天數的比 例超過百分之八十,且有 9 人在達百分之九十以上,這與實施前相較,提升的幅度相當 大,如此也顯示有超過三分之ㄧ的學生在運動習慣的養成上是呈現穩定的狀況。

三、運動教育模式實施後

在實施運動教育模式期間,研究者本擔心學生會因運動季的結束而失去運動的習 慣,但是在札記中提到「在下課後,研究者本認為學生會在教室休息,但是大多數的學 生又下去打球了,沒有因為比賽結束而不去運動……。」(札 20091015/01/17-19)及「放 學之後研究者要騎車回家時,看到 S17、S21、S24 和 S34 到學校來打籃球,看到我還很

熱情地打招呼,雖然研究者只是跟他們揮揮手,但是在運動季結束之後學生仍願意來打

球,這也有達到研究者做此行動研究所預定的目標。」(札 20091023/01/19-23),這都

可以看出學生並沒有因為運動季的結束,而影響其在下課時間及放學後運動的意願。

再由表 4-21 觀之,在 7 天的統計中,全班仍有 21 人,約佔全班的百分之六十二有 達到養成習慣的標準,且有 10 人是天天運動的。此外有 4 人本在運動教育模式實施期 間未達習慣標準,但是卻在實施後達到標準,不過仍有 4 人從已達到習慣標準落至未達 到標準。若不論是否達到習慣標準,仍有 17 人,約佔全班的百分之五十在實施後的運 動天數比例是高於實施期間的運動天數比例的。

如此看來,學生在此次運動教育模式實施之後,仍能持續運動,且全班有將近三分 之二的學生已養成運動的習慣,而這也解決了研究者在實施本研究之前所面對的多數學 生未養成運動習慣的問題。

表 4-21 學生運動天數與總天數的比例統計表

學生編號

運動季前

(0831-0907)

運動季中

(0908-1015)

運動季後

(1016-1022)

S01 100% 100% 71%

S02 100% 100% 100%

S03 88% 87% 0%

S04 100% 100% 100%

S05 38% 84% 100%

S06 38% 42% 43%

S07 63% 100% 100%

S08 63% 68% 43%

S09 50% 50% 43%

S10 88% 68% 57%

S12 0% 82% 100%

S13 75% 68% 86%

S14 75% 68% 86%

S15 63% 92% 100%

S16 50% 37% 43%

S17 38% 63% 71%

S18 25% 61% 43%

S19 63% 82% 86%

S20 88% 92% 100%

S21 63% 87% 100%

S22 0% 5% 0%

S23 100% 68% 71%

S24 25% 55% 86%

S25 38% 21% 29%

S26 63% 79% 43%

S27 38% 53% 71%

S28 100% 92% 86%

S29 88% 79% 71%

S30 38% 71% 71%

S31 13% 5% 0%

S32 38% 95% 100%

表 4-21(續)

S33 100% 100% 100%

S34 38% 66% 86%

S35 38% 58% 43%

全班養成運動習慣百分比 35% 65% 62%

貳、學生運動時間

從運動習慣紀錄表中,除了可以觀察學生的運動習慣是否養成之外,更有一項值得 注意的那就是學生運動的時間變化。如表 4-22 所示,運動教育模式實施之前,全班單 日運動時間的平均為 33 分鐘,實施期間為 47 分鐘,實施後為 51 分鐘,運動時間是逐 漸增加的。

若以個別的學生觀之,全班有 15 人的運動時間在這三個時間部分依序是逐漸增加 的,其中最令人注意的是,S30 的單日運動時間從 17 分鐘增加到 100 分鐘,運動天數比 例也從百分之三十八提高到百分之七十一而達到運動習慣的標準。在前述也提到 S30 在 下課時間會到球場打籃球、放學後會和同學相約來學校運動,這表示運動教育模式已讓 S30 養成了運動的習慣。

此外,平常甚為安靜的 S15,在運動教育模式實施之前,也未達運動習慣的標準,

但是在運動教育模式實施期間,運動天數比例卻高達百分之九十二、實施後更高達百分 表 4-21(續)

之百,不僅如此,其單日運動時間從 32 分鐘,提升到實施後的 107 分鐘,其增加的時 間量相當大。再從札記「研究者依例到三樓的中庭去看學生在籃球場的練習情形時,看 到疾風全隊的隊員在做練習。疾風隊長 S03 和 S15 及 S16 在作進攻,而 S20 和 S25 在練

習防守。在練習完之後,他們就開始自由投籃,就這樣練了一整個早上」(札

20090930/01/05-09)、「今天下午到籃球場看學生課後運動的情形,發現了一些新面孔,

S15、S32 及 S34 都是平常較少看到他們在運動的,……」(札 20090916/01/02-04)和

訪談記錄:

T:會跟 S06 和 S15 打球嗎?

S17:有阿,他每天都會來。

T:你說誰每天都會來?

S17:S15 阿。(訪 17/03/058-061)

如此可見,因為實施運動教育模式,讓 S15 不論是在運動天數比例或運動的時間量 上,都有相當顯著的增加,且已達到養成習慣的標準。此外,更令研究者振奮的是,全 班有 22 人在運動教育模式實施後的運動時間高於在實施期間的運動時間,約佔全班的 百分之六十五,這表示實施完運動教育模式之後,學生更願意花多一些時間來運動。

表 4-22 學生運動時間統計表

學生編號

運動季前

(0831-0907)

運動季中

(0908-1015)

運動季後

(1016-1022)

S01 21 分 28 分 42 分

S02 23 分 18 分 19 分

S03 15 分 46 分 0 分

S04 36 分 67 分 69 分

S05 50 分 34 分 40 分

S06 70 分 98 分 120 分

S07 28 分 50 分 57 分

S08 40 分 45 分 40 分

S09 33 分 53 分 60 分

S10 36 分 40 分 38 分

S12 0 分 36 分 48 分

S13 23 分 44 分 46 分

S14 105 分 63 分 78 分

S15 32 分 98 分 107 分

S16 73 分 57 分 63 分

S17 23 分 54 分 62 分

S18 25 分 31 分 30 分

S19 18 分 33 分 39 分

S20 31 分 40 分 54 分

S21 17 分 74 分 100 分

S22 0 分 20 分 0 分

S23 38 分 42 分 36 分

S24 30 分 48 分 58 分

S25 25 分 40 分 25 分

S26 28 分 58 分 33 分

S27 23 分 23 分 28 分

S28 64 分 46 分 40 分

S29 27 分 22 分 16 分

S30 50 分 132 分 144 分

S31 40 分 40 分 0 分

S32 18 分 23 分 18 分

表 4-22(續)

S33 26 分 27 分 39 分

S34 27 分 42 分 140 分

S35 27 分 24 分 40 分

全班平均 33 分 47 分 5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