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針對研究者的研究背景、動機與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並對本 研究之相關名詞作解釋與界定。本章共分為三節,分別為: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研 究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以及第三節重要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壹、研究背景

古希臘三哲人之一的亞理斯多德(Aristotle)曾說過:「人是群居的動物」, 我們無法單靠一個人生存下來,從人類的發展史來看,早期先形成聚落,接著再 發展到村莊、社會以至於整個國家,全都是仰賴在群體中所有人的同心協力以及 互助合作,因此培養如何與他人相處互動之社會技巧訓練便格外重要,它代表著 一個人是否能在現今社會中生活的基本能力。

在小學階段,同儕之間的友誼互動關係對往後個人的社會適應與健全人格的 形成,具有絕對性的影響力,而且同儕之間的人際互動也是兒童學習社會化的重 要歷程,影響兒童日後的人格發展與行為表現(黃月霞,1993)。在這個少子化 的新世代,我們本著一個都不能放棄的精神,以及落實教育平等的理念,希望能 提升特殊兒童(本研究所指為身心障礙兒童)之社會技巧,俾使其與一般兒童之 間能有更深的認識與互動,也能讓特殊兒童有更加健全的身心發展。

研究者本身曾於國小擔任普通班教師多年,也曾在資源班及特教班中服務,

在實務現場瑝中常可見到身心障礙兒童遭到同儕的忽略疏遠、冷漠對待,甚至是 集體排擠的現象,其原因可歸類為以下幾點:

(一)身心障礙兒童因為外觀上有明顯與他人不同之處,導致同儕的恐懼與

2

3 有學習課程,可說教育的門為所有個體而敞開(Ballard,1997;Stainback & Stainback,1996)。融合教育環境強調提供身心障礙兒童札常化的教育環境,在普 通班中提供特殊教育和相關服務措施。因此,研究者關心在融合教育學習環境的 身心障礙兒童,其實際融入課程活動與適應的問題,希望沒有兒童被排擠、孤立。

然而有身心障礙的特殊兒童,多半在人際互動上有明顯的缺陷,最主要的原

4

因之一便是他們無法理解他人的想法與感覺。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資料顯示,有多 種身心障礙類的兒童常具有社會功能不足的現象(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簡稱 APA, 2000)。例如:智能障礙除智商較低外,環境適應能力也 很差,缺乏自我照顧、人際溝通、社會技巧等基本能力;學習障礙則是容易對外 在訊息的解讀產生扭曲錯誤,因而在與他人溝通互動時顯有障礙;泛自閉症(含 亞斯伯格症等)在語言理解與溝通表達上有困難,再加上異常的反應與固著性的 行為,以及對外在環境與旁人較為無感,因此難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注意力缺 陷/過動症因為無法專注於某件事物太久且行為常過於衝動,所以容易與他人產 生衝突。此外,我國特殊教育法提到的情緒行為障礙類兒童,都有社會技巧等社 會性行為上的困難。

因此,研究者為了探究身心障礙兒童在融合教育環境的社會適應課題,嘗詴 使用藝術表達活動,將身心障礙兒童因受限於本身能力所導致的表達上的困難降 低,組合身心障礙兒童與一般兒童之融合性小團體,設計與實施藝術表達活動方 案,讓身心障礙兒童能夠有更多機會與一般兒童互相了解,進而使身心障礙兒童 可以在團體中輕鬆自在地表達自我,並學習與他人互動之適瑝社會技巧,以提供 教師與輔導工作者的參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