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與他人互動」之社會技巧成效分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與他人互動」之社會技巧成效分析

第一節 「與他人互動」之社會技巧成效分析

本節主要是在探討藝術表達活動對提升國小身心障礙兒童「與他人互動」之 社會技巧的成效,茲分成兩個部分進行討論:一、藝術表達活動歷程與學生創作 作品分析;二、學生行為表現分析。

54 大家的回答都一樣。(G01-20140918)

當大家的作品都完成後,我請學生輪流發表自己的創作內容,學生 A 最先畫好,

(G01-20140918)

雖然在我預計要進行第一次活動之前,我已經先到班上數次,並嘗試與學生建立起 基本的互動關係,不過不知道是因為學生對於我這個「外來者」心有防備的緣故,

55 熱絡的原因之一。(R01-20140920)

由上述情形可以看出,學生 A 明顯缺乏自我表達的能力,所以回答問題時

56 你們有點…不一樣。我屬於我的世界…無法跟你…(喃喃自語)」(G02-20141002)

第二次活動進行時,學生 B 對我似乎開始有興趣,一會兒問我有沒有化妝,一會

57

讓人應接不暇。其實當下我應該提醒學生 C 在問他人問題時要慢一點,讓別人有 思考與回答的時間,才能夠建立與他人良好的互動關係,可惜我當時因為擔心影響 活動進行的時間,僅告訴學生 C 等完成作品後再讓他提問。(R02-20141004)

接著第三次的活動遇到學校月考前一週,各科老師都緊鑼密鼓地進行複習與 大概是因為我們一直在複習考吧……所以比較累……」(T03-20141009)

直到第四次活動進行時,成員之間的互動才開始明顯增加,彼此關係也變得

58

(G04-20141023)

活動開始前,我發現學生 C 的手指有繃帶,我問:「你手怎麼啦?」學生 C 回答:

「這是去殺山豬弄的」接著其他孩子開始跟著講殺山豬的事情…學生 C 說:「山豬 撞我,我撞牠。」感覺起來學生 C 的表達能力似乎不夠精準明確。(R04-20141023)

59

由上述各情形的綜合歸納,學生 C 與他人互動的部分有變多,也比較不再 只是自顧自地唱獨腳戲,不管他人反應,但是學生 C 的表達能力可能仍然有待 加強,有時候學生 C 說的話太過簡短且語意不清,讓人難以理解。此外,學生 C 參與活動的主動性也有增加,遇到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也會求助了。研究者在 訪談班級導師時,導師也覺得學生 C 在此方面略有進步,只是於平時表現出來 的頻率不高,故研究者推測,有可能是因為一起進行活動的成員較少(含學生 C 也僅三人),環境比較單純,而大家也有相同的目標(完成作品),所以學生 C 比較能展現出適瑝的「與他人互動」技巧;然而回歸到一般的環境中,學生 C 的表現則欠缺維持性。

學生 C 想要用尺切黏土,問學生 B 是否可以借他,但學生 B 自己要用,且學生 B 抱怨學生 C 總是喜歡跟別人借,懶得自己帶。若是以往,學生 C 就會因為借不到 尺而放棄進行活動,可是這次學生 C 竟然直接轉頭跟我借尺,我立即拿出一把尺 來借他。如果我能再加上口語上的正增強,可能會更好。(R04-20141023)

經由導師平日的觀察反應,學生 C 在前述的行為表現上仍不夠穩定,雖然 有時候學生 C 會向他人求助,但主動性仍舊不夠,學生 C 遭遇困難時還是常會 處於等待老師或其他同學發現,然後過來幫助他。

二、學生創作作品分析

研究者根據「兒童美術發展階段的特徵與檢核表」(Anderson, 1992)發現,

學生 C 在第一次活動時的作品介於「前圖式期」與「圖式期」,「前圖式期」的 特徵有:畫中的人像代表自己,已有頭部和足部的形像,且顏色的挑選使用乃出 自於內在主觀喜好,用色少與外在環境事物的真札色彩產生聯結;而「圖式期」

的特徵則是:沿著基底線畫出物體,且同時出現兩條基底線,物體呈現平坦狀,

缺乏立體感。同時第二次的作品更是明顯可見到,學生 C 使用多種顏色將畫面

60

塗成一片,表現偏向「前圖式期」:能混合兩種顏色,但對較晦暗的顏色尚未能 札確辨識。

學生 C:「這是棕色還是什麼顏色?」(G02-20141002)

我:「嗯~那個已經比較屬於棕黑色了,因為顏色比較深了。」(G02-20141002)

而在「第三單元-大家一起說故事(故事接龍)」的活動中,研究者有事先 鼓勵學生多說些自創的台詞讓故事變得更有趣,也有做示範,但是學生們的對話 依然稍嫌簡短,常常只有幾個字而已,表達能力的完整度偏低。

學生 A:「(扮演表弟)咦?」

學生 C:「(扮演狗)汪。」

學生 B:「(扮演貓)喵。」

學生 A:「(扮演大姐)喔!」

學生 C:「(扮演二姐)喔!」(G03-20141009)

在第四次與第五次的雕塑作品中可看出,學生 C 仍保留「前圖式期」能用 黏土做出扁平的形狀(第五次作品-獵人)與「圖式期」能用黏土雕塑(第四次 作品-獵槍)的特徵。

關於前五次活動所進行之藝術表達活動「與他人互動」社會技巧的活動單元 與學生作品說明請見下表 4-1-1。

61

62

63

64

65

綜合以上的分析結果,研究者發現學生 C 的藝術表達能力處於「前圖式期」

(約 4~7 歲)與「圖式期」(約 7~9 歲)之間,與其實際年齡(約 12 歲)有落差,

而從藝術表達活動的過程中也可看出學生 C 在「與他人互動」社會技巧的表現 上雖有些微的進步,例如:學生 C 在與他人互動時,已經能夠稍微等待他人的 回應,有時候也能參與他人討論的內容,不再只是自說自話,但是學生 C 表現 出該能力之穩定性與維持性不足,仍需要再加強。

貳、學生行為表現分析

學生 C 從最初與他人互動時,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只是一味地嬉鬧,到 後來比較能顧及對方的感受,這部分可由下面的記錄看出來。

像是第二次活動時,學生 C 明知道這樣會引起學生 B 的不悅,但他還是不 顧學生 B 的抗議,故意這麼做。

學生 C 一邊畫一邊對學生 B 說:「這是妳男朋友。」

學生 B 有點生氣地大聲對學生 C 說:「你不要亂講話啦!」

學生 C:「幫妳畫那麼帥妳還不要!」

學生 B:「我不要帥呀!」

學生 C:「那妳要美喔?」

學生 B:「什麼~意思是說我同性戀?」(G02-20141002)

到第五次活動時,學生 C 已經可以考慮到對方的感受,然後改變自己的行 為表現。

過程中,學生 C 不斷地敲打桌面或是其他的物品,製造出很多聲響。

66 學生 B:「別再敲東西了!」

學生 C 馬上停止敲打的動作。(G05-20141030)

還有,學生 C 從剛開始都不會事先徵詢他人的同意便任意拿走對方的東西 去使用,到現在會記得先問對方,這個部分的表現也有改善。

學生 C:「學生 A,你這支吸管可以給我嗎?」

學生 A 邊跑出去洗手邊回答:「可以呀!」(G02-20141002)

此外,學生 C 剛開始會隨著別人起鬨說些帶有「性」色彩的話語,到後來 有時候自己可以克制,甚至提醒別人不要繼續說,研究者認為這方面也算是一種 進步。

學生 B 在捏一個女生的圖形,一面哼著歌。

學生 B:「看哪~啊(驚呼),啊!的頭…的頭…啊可憐的頭…她的奶頭快要斷掉了,

呵呵(笑),這是有創意~」

學生 C:「有創意不要再說奶頭。」(G04-20141023)

然而學生之間的互動,還是比較偏以自我中心,大家都急著要做自己想做的 東西,沒有考慮之後要合編成一個故事時,應該要怎麼配合。

雖然我有請他們彼此討論,但是似乎沒有人在乎別人的想法,只是自顧自己想要做 什麼,然後就做什麼,完全沒有要互相討論溝通的意思。我再度提醒他們作品完成 後要合在一起變成一個故事,但他們好像沒有很在意。(R04-20141023)

67

此外,瑝研究者直接進入研究現場後發現,受詴者學生 C 雖然為領有身心 障礙手冊之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但是外表與一般兒童並無太大差異,且個性活潑 好動,人緣很好,廣受低年級小朋友的歡迎,再加上該校的學生數不多,學生們 大都是從小尌一起玩耍、一起上學的左鄰右舍,所以學生 C 的同班同學幾乎都 是從幼稚園開始尌一起念書的同學,大家相處時間已經很久了,彼此很熟悉,學 生 C 已具備與他人互動的基本能力,但仍待加強「與他人互動」的基本禮貌與 主動性。因此,研究者在設計活動時,特別加入一些促進彼此互動的情境,例如:

媒材都只準備一份,每個人分到的媒材皆不相同,所以若學生想要使用其他媒材 時,必頇要主動開口跟他人借用。根據研究者於活動過程中的觀察,學生 C 在 此部分漸有改善,從剛開始直接拿走,到後來會先詢問,只是表達的流暢度似乎 仍不佳,而導師也提到學生 C 平時仍不太習慣用禮貌的問句向他人借用物品,

推測原因應該是因為大家太熟了,所以說不出那樣有禮貌的話。

綜合上述學生反應與行為的改變,研究者認為在「與他人互動」之社會技巧 方面,學生 C 已經有部分改變,但表現出來的行為仍不夠穩定,有時候還是會 故態復萌,像是在活動中,學生 C 雖然已學會在借用他人物品前要先徵求對方 同意,但有時仍會在對方表示同意前尌拿走,或是一邊拿一邊問;還有,學生 C 在詢問他人時,也常會忘記基本的禮貌,語氣和態度過於直接與強硬,例如:「欸!

這個借我!」或是「我拿走囉!」。而根據班級導師對學生 C 平時表現的觀察,

她也認為學生 C 在此方面的進步可能還不夠明顯。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