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過程中之其他發現及省思與成長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研究過程中之其他發現及省思與成長

壹、研究過程中之其他發現

研究結束後,研究者訪談該班的班級導師,導師表示依據她對於研究後學生 平日社交行為的觀察,她發現學生 C 似乎沒有明顯的進步或改變,感覺學生 C 原本尌熱情好動,人緣也不錯,現在依然如此。但是其他兩個(學生 A 與學生 B) 則是很明顯地比較會表達自我的想法與意見了,學生 A 與學生 B 社會技巧上與 之前相較,有較明顯的進步與改變。研究者觀看先前活動的紀錄,並與導師討論,

覺得應該與學生 C 原本與他人相處便是比較活潑外向,所以低年級的學生都很 喜歡他,再加上他只要一遇到拒絕他的人或是相處上有挫折時,馬上尌會閃避,

因此不太容易看出是否有明顯的進步。但是導師也承認,學生 C 在合作行為上 有比先前多,配合前後測的結果,學生 C 在此藝術表達活動之團體中最明顯的 進步即為「合作」之社會技巧。

研究者由活動觀察紀錄與教師訪談紀錄中意外發現,此藝術表達活動設計對 缺乏社會技巧之普通生有明顯的效果,而且同時能維持其行為。依據班級導師的 觀察與發現,原本極為害羞內向、不善表達個人情感與意見的學生 A 有明顯的 改變,現在上課時已經能夠舉手發表,平常與他人互動時也較能說出自己的想法 與意見。

T 說:「學生 A 現在好像比較活潑一點,以前問她話她都不反應,現在好像比較好 了,現在上課的時候也比較會舉手發表,感覺這活動在她身上好像滿有效的,她的 改變最大。」(T10-20141204)

學生 A 從原本幾乎都不敢開口表達意見的狀況,到後來能在遇到困難時,

主動開口詢問,並能自己尋求解決的方法,顯示學生 A 的社會技巧能力有增加。

90

而學生 B 本來不太喜歡與他人配合,因為覺得別人都很幼稚,到後來願意 傾聽別人的想法,並在彼此意見有差異時,稍做妥協,互相退讓。

T 說:「學生 B 本來個性就比較早熟,跟學生 A 和學生 C 在一起,她會覺得他們很 幼稚,而且本來他們三個就不是同一群的,平時雖然偶爾還是會一起玩,但是沒有 那麼熱絡。不過現在學生 B 好像也比較不會排斥跟他們一起,說話的態度跟感覺 好多了。」(T10-20141204)

還有,學生 B 本身可能比較早熟,所以已經有一些青春期的叛逆了,需要 注意有時候她所說的話也許並不是她內心真札的想法,她只是想詴探看看對方的 反應。

其實在活動期間,我常會聽到學生 B 抱怨很無聊、不想來之類的話,可是當我說:

「那趕快完成,就可以不用再來了。」做為激勵時,她卻又一臉驚訝地看著我說:

「老師,妳那麼不想要看到我們喔?」真是讓我啼笑皆非,果然青春期的孩子常會 隱藏自己真實的情感,故意說反話呢!(R09-20141120)

此外,學生 B 的情緒管理能力,也有明顯的進步。

學生 C:「那個拿來!」學生 B 似乎沒聽到所以沒有回應,研究者提醒學生 C 可以 將話說得更清楚一點,學生 C:「雙面膠拿來。」學生 B:「你是沒看見我在幹嘛嗎?

你是青暝(台語:罵人眼瞎)喔!」(此時學生 B 正在將雙面膠貼到撕下來的圖片上) 學生 C 馬上反擊:「那妳是小屁孩。」學生 B 回應:「對呀!怎樣?你自己也是呀!」

學生 C:「小屁孩!」學生 B:「對呀!」學生 C:「小屁孩!」學生 B:「對呀!我 才不會為了這種事情生氣咧。」(G09-20141120)

研究者發覺因為學生 B 沒有隨著學生 C 的挑釁而生氣,所以上面的對話僅 持續 2~3 分鐘即停止,推測應是學生 C 對於繼續這樣的對話缺乏興趣,所以便

91 過架一般。(R09-20141120)

學生們提到平時被老師管,常被責罵,有時根本不是事實,感覺起來似乎很委屈,

甚至說到後來,群情激憤,感覺好像是要把壓抑在心中,累積已久的苦水一次傾倒 出來。抱怨完後,學生 B 表示說出來心情有比較好一點。(R09-20141120)

92

適度地將心中的負面情緒表達出來,有助於身心健康,其實這也是藝術表達 活動最迷人的地方,那尌是具有療育的效果,透過進行繪畫、戲劇、表演等藝術 表達活動,使得參與者自己的內心也獲得療癒。

貳、省思與成長

研究者在一開始設計藝術表達活動之活動單元時,多採取各自完成作品後,

再進行彼此作品的分享與連結,並以所有材料皆共用的方式,期望能使團體成員 多一些互動與交流。然而研究進行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團體成員除了因為借用 物品時稍有互動之外,其餘時間皆埋頭於自己的創作,即使研究者事先已說明該 活動內容需要團體成員互相討論,共同決定創作的主題,讓所有人的作品都可以 做連結,但因為團體成員都只關注在自己的想法上,缺乏主動與他人溝通互動的 意願、傾聽他人意見的耐心以及尊重他人想法的包容,所以常常都是各自表述,

導致活動目標無法達成。後來研究者將活動進行方式改成三人一起合作完成活動 內容,例如:活動單元(五)之合作共同創作一幅畫,雖然研究者事前便已預期 到團體成員可能無法接受新的活動進行方式,但是經過引導與等待,沒想到大家 的表現卻出乎意料的好,而團體成員們也體驗到合作的樂趣,所以接下來活動的 進行變得比較順利,成果也明顯地提升了,實在讓人振奮!研究者認為如能早些 使用這樣的活動進行模式,相信整體的效果一定會更好,然而在研究中沒有所謂 的「早知道」,這也是我們為何要嘗詴各種模式來進行研究的原因啊!

研究者透過此次進行藝術表達活動來提升國小身心障礙兒童社會技巧能力 的研究中,深刻地體會到藝術表達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雖然研究進行的過程 中沒有太多說理與教導的內容,可是孩子們卻能在活動中得到放鬆與宣洩,並能

93

自行產生新的能量,提升自我概念與表達能力,我想這也算是一種意外的收穫 吧!

94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