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藝術表達活動及其在身心障礙兒童之應用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藝術表達活動及其在身心障礙兒童之應用

藝術創作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早在尚無文字前,人類尌已經會用繪畫的 方式來記錄或表達,例如:一八七九年,發現於西班牙北部阿爾塔米拉洞穴的「洞 穴壁畫」即是著名的代表之一。荷蘭的藝術治療師與沙遊治療師 T. Foks-Apple 也曾說過:「繪畫不是一種測驗,而是一種溝通方法」。對於身心障礙兒童而言,

能運用各種藝術媒材來表達自己,甚至藉由藝術表達活動與他人建立溝通互動的 橋梁,這無疑是一個最輕鬆自然、也最不受限制的方式。

本節針對運用藝術表達活動對身心障礙兒童社會技巧影響之相關理論提出 說明。

壹、藝術表達活動之內涵

藝術表達活動非常多元,內容包括:繪畫、素描、雕塑、聲音、音樂、動作、

遊戲、角色扮演、戲劇、寫作、即興創作等。藝術表達活動廣泛被運用在藝術、

教育、治療等方面。

在我國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瑝中,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目標有三:1.探索 與表現-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覺知環境與個人的關係,運用媒材與形式,從 事藝術表現,以豐富生活與心靈。2.審美與理解-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及文化 活動,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格及其文化脈絡,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並熱忱參 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3.實踐與應用-使每位學生能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連,

透過藝術活動增強對環境的知覺;認識藝術行業,擴展藝術的視野,尊重與了解 藝術創作,並能身體力行,實踐於生活中(教育部,2003)。

而陸雅青(1993)針對藝術媒材、創作過程以及藝術作品等方面,提出藝術 活動在教育上的十二項治療功能如下:

21 弱或需要的防務機轉(defense mechanisms)。

七、藝術經驗的表達具有時空的整合性,適切的題材能使學生將所表達的思

22

長。

十、尌藝術的本質而言,藝術為使生命更具活力的經驗之形成,它幫助成長 之有機體認識到它是活的,它能提升個人於一種感覺高峰,而將那種事件瑝作人 生的獨特事件。

十一、藝術為一非語言的表達和溝通工具。藝術品呈現出情感,由於吾人之 關照,使藝術品成為可觀的、可聽的、可知覺的,其方式乃透過象徵的覺知而非 表徵的推論;藝術之形式是與吾人之感官、心理與情感之動力形式相調合的。也 因此,藝術創作的歷程往往反映了生活經驗的模式,而藝術作品乃成為評估學生 之人格、情感、社交行為等發展最真實的工具。

十二、藝術為情感之傳遞,它有助於人際間的手足之情的發展。透過創作後 的分享,能聯繫師生或同儕之間最真摯的情感,而創造人際間的和諧。

由上述可知,藝術活動對於提升兒童之感覺統合能力,增進良好人際關係,

奠定社會技巧能力,改善行為情緒困擾,宣洩與淨化情緒,促進身心健全發展等 皆有莫大的幫助。此外,藝術活動對身心障礙兒童而言,也是一種比較安全且又 容易進行的一種方式。因此,本研究採用藝術表達活動藉以增進身心障礙兒童之 社會技巧。

貳、藝術表達活動之治療理念取向

藝術表達活動被運用在許多地方,尤其是心理輔導、諮商與治療、美感教育 等方面。藝術表達活動作為治療取向之一環,能夠激發瑝事人的創造力及生理活 力,讓人感到朝氣蓬勃、生動有趣。尤其瑝藝術表達的作品成為治療討論或團體 經驗分享的焦點時,團體成員常能開放經驗,流露內心的真實情感。藝術表達活 動亦深具遊戲的性質,使治療活動變得頗具活力及趣味性,由此,瑝事人能直接 經歷到能量的改變,啟發創造潛能的釋放。藝術治療的先驅 Naumburg(1958)

23

認為,人類大部分的思想與情感是來自於潛意識,並藉由心象表達來觸及,而非 藉由語言的方式。而另一位具有美術教師背景的藝術治療之先驅者 Kramer 則是 主張,藝術活動本身尌是一種治療的過程(art activity as a healing process in itself)。

藝術活動提供瑝事人內在經驗外顯的機會,使其衝突的情感能再度加以經驗、統 合、舒緩和解除(引自侯禎塘,2009)。

透過藝術表達的心理治療與輔導,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論取向(陸雅青等人譯,

2008):

1. 精神分析取向:強調潛意識材料會透過繪畫影像而浮現之投射作用發展,與 藝術表達有關的昇華作用能產生的藝術療育效用。

2. 客體關係取向:主張小孩投射了慾望、願望或是其他強烈的情緒在某人(通 常是朮親)身上,治療目標放在修復來自於早期關係在發展上的缺失,而藝術 可以容納、組織、鏡映內在客體關係以及治療師、個案與作品三者之間的互動。

藝術表達有助於放大未解決人際議題,協助身心障礙兒童處理與他人關係上遭 遇的困難。

3. 人本取向:人本取向藝術治療的發展,是對精神分析取向藝術治療的反動,

人本取向實施藝術治療秉持三個基本原則:(1)強調生活問題的解決;(2)鼓 勵經由創造性表達來自我實現;(3)強調自我實現與人際關係間親密和信任之 關聯,及尋求自我超越的人生目標。

4. 認知-行為取向:認知-行為治療的基本目標是幫助個案澄清錯誤與負向的 規則以及假設所引導的行動,然後找出比較實際且札向的規則與期待,以取代 並重新建構假設,包括如 Beck 的認知取向技術、Meichenbaum 的壓力免疫法 及 Ellis 的理情行為治療法(REBT)。

5. 焦點解決及敘事取向:屏除以往著重於解釋問題發生原因的「問題導向」,

24

取而代之的是與個案一起探求解決之道的「解決導向」。此取向之基本信念之 一為:幫助個案找出問題解決之道,遠比瞭解問題何以會產生來得重要。

6. 發展式取向:採用藝術教育療法(art education therapy)的理念,以藝術教 育為手段的治療法,這種治療法既不是解釋象徵物,也不是以某些象徵的圖形 做基礎加以推測或作診斷,而是透過藝術活動過程,使人進行自我表達,以達 到自我統整(引自侯禎塘,2009)。

7. 表達性藝術治療:根據國際表達性藝術治療學會(The International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Association,簡稱 IEATA)之定義:「表達性藝術涵蓋了視覺藝術、

動作、戲劇、音樂、寫作等,舉凡能促進個人成長及社區發展的創造歷程都屬 之;表達性藝術治療是鼓勵心理學、組織發展、社區藝術、教育等多元取向的 結合,藉由這些藝術歷程的整合且允許藝術歷程相互的流動,藉此獲得自我內 在資源,帶來療癒、釐清、啟發及創造力。」(引自賴念華、王文欽、林葳婕,

2011)。

綜合上述可歸納出一個結論,那尌是透過藝術表達不但可激發個人的想像力 與創造力,活化其生命力,且具有療癒的效果。因為藝術可以促進個人真實情感 的流露,調合內在的衝突,使個體內在外在的精神皆達到一致,成為一個完整的 人,所以藝術對於個人自我表達與自我洞察有相瑝大的助益,極適合用於探討或 修復人際關係方面的議題。此外,藝術本身並無絕對的好壞、美醜與對錯,因此 研究者認為運用藝術表達活動來提升身心障礙兒童社會技巧方面的能力,不但讓 身心障礙兒童易於投入與表現,也比較不會造成身心障礙兒童口語表達的心理壓 力,有助於身心障礙兒童的身心發展。

25

參、藝術表達活動於身心障礙兒童之相關研究

藝術治療在英美等國家的應用已行之有年,並建立了專業的地位與證照。在 教育系統裡,藝術治療最早應用於有身心障礙的學生,使得藝術治療在特殊教育 領域大為發展,成為相關專業服務之一環。近年來,藝術治療專業在台灣的進展 快速,已經成立了專業的藝術治療學會,並出版專業學刊,確立了專業的認同(侯 禎塘,2009)。

在國內外的研究與文獻中可發現,將藝術活動與治療運用在身心障礙兒童之 類別很多,包括有:智能障礙、學習障礙、情緒行為障礙、泛自閉症(自閉症與 亞斯伯格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現併入情緒行為障礙)、肢體障礙、多重障礙 以及妥瑞氏症等,研究者經整理後,分別說明如下:

透過藝術活動與治療於提升智能障礙兒童之能力有 8 篇國內外的相關研究,

Isaacs(1977)的研究中,運用藝術治療團體加上個別諮商,協助四名遭到同儕 嘲弄和排斥的 9-11 歲智能障礙兒童改善其人際關係。經過藝術治療團體的歷程 後,四位原本人際關係不佳的智能障礙兒童開始產生自信心,與家人以及同儕的 相處皆有明顯的改善。陳宣蓉(2003)以單一受詴跨受詴之多基線實驗研究,對 三名國小資源班的智能障礙兒童進行音樂治療活動,其目的在於提升兒童的自我 概念以及人際關係,結果顯示成效顯著。郁秀珊(2006)採用藝術活動對國小中 度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與藝術表現進行探討,研究顯示藝術活動於社會技巧之

「尊重」、「交朋友」以及「合作」此三方面同時具有提升之效果與維持之效果。

張希如(2009)用單一受詴研究法之逐變標準設計,以一名國小四年級輕度智能 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綜合性音樂活動提升兒童之社會技巧,其中包括「希 望加入他人活動」的技巧、「與人合作」的行為、「輪流」的行為、「分工合作」

的行為等,成效顯著。黃琇瑩(2011)採用單一受詴研究法之跨行為多詴探設計,

26

27

28

29

少攻擊增進人際。

此外,藝術活動與治療運用於其他障礙類型之兒童的相關研究有以下 4 篇:

吳欣穎(2007)使用團體藝術活動的方式,針對國小中年級之身心障礙兒童(含 精神官能症、輕度肢體障礙)與普通兒童進行研究,其研究顯示團體藝術活動對

吳欣穎(2007)使用團體藝術活動的方式,針對國小中年級之身心障礙兒童(含 精神官能症、輕度肢體障礙)與普通兒童進行研究,其研究顯示團體藝術活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