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工業化與科技發展不斷進步的情況下,各國能源消耗逐漸上升,能源 安全問題不斷被重視與放大,能源安全可以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能源的供給的 穩定,另一個就是能源使用的安全。

臺灣本地能源相當匱乏,能源高度依賴國外進口,而日本在本國天然化石燃 料資源蘊藏量與我們處於相似地位,日本在石油與天然氣的儲量,依據油氣期刊

(Oil & Gas Journal,2017)統計,日本已證實的原油蘊藏量為 4,400 萬桶,天然 氣則約有 209 BCM(BCM=10 億立方公尺)之蘊藏量 (経済産業省,2017)。

煤炭方面,據 BP(British Petroleum,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統計 2018 年 日本煤炭儲藏量約為 3.5 億噸,生產量為 0.8BCM 噸,年增 3.9%。日本 2018 年 每日消耗 3988 千桶油,較 2017 年減少 1.1%,占全球消費量 4.1%;天然氣年消 費量為 100.7BCM,年增 0.8%,占全球消費量 3.2%;煤炭年消費 120.5BCM,

年增 1.7%,占全球消費量 3.2%,國內化石燃料產量遠不足國內年消費量,進口 依存度幾近百分之百,在國際能源價量波動程度劇烈,以及國內能源需求持續成 長等情勢下,更需要有健全的能源安全戰略及規劃。

基於上述理由,能源使用安全在環保意識抬頭的情況下,漸漸朝向綠能方向 發展,對臺灣而言,發生在 2011 年日本的福島核災對社會帶來的衝擊是臺灣綠 能產業發展一個重要的轉捩點。與日本比較之下,同樣身處板塊交界帶的臺灣,

一樣颱風、地震年年都來,天災間接引起核災害的發生機率相對高出其他國家許 多,日本 2011 年 3 月 11 日大地震引發海嘯破壞核電廠的冷卻系統,加上經由地 震破壞的各項電力設備,導致福島核災的發生,從此在東亞各國掀起一場不小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反核旋風,當時全台能源結構核能發電占全台售電量的比例是 19.02%僅小於燃 氣與燃煤的發電量 (臺灣電力公司,2018),要在短時間內讓核電廠除役、停機 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國首次將綠能設施放入農業設施的種類之一是在 2013 年 10 月 9 日的「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修正案中,當時政府積 極推動綠能產業發展,開始推動農地種電、廠房屋頂種電、民宅屋頂種電、離岸 風電等積極作為,並誓言要在 2025 年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中華民國經濟部,

2017),在擴大推廣再生能源方面,規劃於 2025 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 20%,

其中 2025 年之各類推廣目標裝置容量分別為太陽光電 20GW、陸域 風力 1,200MW、離岸風力 3,000MW、地熱能 200MW、生質能 813MW、水力 2,150MW 及燃料電池 60MW,總共 27,423MW(中華民國經濟部,2016)。比較現階段的電 力結構可以發現,這些改變當中以太陽能光電最為吃重,從 2013 年的 0.3GW (臺 灣電力公司,2018),在 15 年內要成長 66 倍變為 20GW,政府要兌現支票實有 難度。

二、研究目的

(一)認識能源安全與國際能源關係現狀

能源是經濟的命脈,是發展國民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世界 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在能源供應不足的情況下維持經濟穩定的上升,能源安全是穩 定國家的基石,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能源、資源的穩定供應和運輸安全始終 是一個國家,特別是依賴進口的國家關注的問題,而能源為一種特殊的戰略物品,

已經成為各國爭奪的目標。占世界人口 15%的發達國家,正消耗著全球 59%的 能源,在複雜多變的國際情勢下,能源供應受地緣政治影響越來越大。在國際上,

大國用武力控制世界優質能源和主要通道,或買通能夠進口能源的渠道及通道,

如何穩定、安全的進口能源將是各國嚴峻的挑戰。

(二)檢視臺灣能源政策發展歷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能源的供應與民眾日常生活作息息息相關,最基本的能源政策就是需要保障 能源供應的穩定性,依經濟部能源局統計,臺灣能源進口依存度為 97.69% (中華 民國經濟部,2018),臺灣一次性能源消費量根據 BP2018 年的統計數據,年消耗 115.1BCM,年增 1.3%,若不能掌握穩定供應、來源分散及結構多元等原則,將 大大影響民生經濟發展,而對於國家安全而言,能源供應結構及來源若不能擴大,

在戰時沒有更多元化的能源供應,將嚴重影響軍隊通信、運輸、補給等相關能力,

降低作戰效率。

(三)分析比較臺灣日本能源政策的差異性及原因

由於我國與日本能源供給均高度仰賴進口化石能源,且能源供給及產業結構 十分相似,比較臺日兩國的能源狀況及政策,有助於明確臺灣在政策制定上的方 向,日本 311 核災前,在 2010 年的電力結構為核能占 30%、火力占 62%(包含石 油 8.6%、天然氣 28.5%、煤炭 24.6%)、大型水力與再生能源占 8.5%(其中再生能 源占比約 1%)。由於核能與其它能源相比,有自主性高、成本低、CO2 排放量低 等優點,故日本在核災之前,將核電視為自主能源,並於 2010 年制定計畫,預 計將未來的核電比率擴大到 45%,成為電力組成中的主力。

而核災發生後依據 2014 年能源基本計畫成立的長期能源供給預測小委員會,

於 2015 年 7 月發布長期能源供需預測,研擬 2030 年度的日本能源組合。日本目 標在 2030 年度達到 24.3%的能源自給率,碳排放量降為 2013 年的 78.1%。其中,

能源自給率來自再生能源(13~14%)與核能(10~11%)。化石能源方面,預計 天然氣占 18%、煤炭占 25%、LPG 占 3%,石油占 30%。最後電力組成方面,核 能與再生能源各占 20%左右,預計再生能源發電量介於 2,366~2,515 億千瓦小時,

以水力(占 8.8~9.2%)、太陽光(占 7%)、風力(占 1.7%)、生質能(占 3.7~4.6%)

及地熱(占 1.0~1.1%)。

本文期望透過分析臺日兩國的能源使用情況及政策方針的歷史沿革,分析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在能源政策上的異同,找到臺灣能源發展未來的方向。

第二節、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