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

第二節 研究過程與步驟

壹、 基礎資料的蒐集: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

人們的思考與行動都是經由對象徵意義世界(symbolic universe)形構而來。人 們從象徵意義世界的脈絡中使用符號學的方法,譬如語言、想像或是隱喻等方式 去形構他們的認同(Kokermohr,2009)。Mead 則認為在眾多姿勢、有意義的符號 間,「語言」具有其它姿勢所沒有的特性,此一特性對個體形成自我概念有相當 (in-depth interview)為主要的資料蒐集方式。

深度訪談為一長期的、主題導向的訪談,且為一非正式、互動性高的過程,

其中運用了開放式的、無預設的談論與問題,訪談的目的不在尋求某一問題的特 定答案或對某一假設進行測試,而在於瞭解他人所經歷、經驗的內在意義(潘慧 玲,2006),這樣的過程,是訪問者與受訪者進行共同意義建構過程而非研究者 單方面的企圖挖掘想得到的內容與答案。而深度訪談的內容結構,則包含以下三 個步驟(Seidman1991 轉引自潘慧玲,2006):

首先是「聚焦於個人生命史」(focused life history),亦即從參與者個人早期經 驗開始,重構其至今為止的個人生命史,以從中瞭解經驗的意義為何。其次為「聚 焦於經驗之細節」(the details of experience),在這一階段中,研究者應協助參與者 重建經驗之細節,而非詢問參與者對經驗的意見。最後是「經驗意義之反思」

(reflection of experience),參與者之陳述應呈現經驗在其生活中智識與情感上的關

因之結合文獻探討中 Kelchtermans (1993) 與 Newman(2000)所提出教師專業認同 的相關問題,擬出訪談大綱,並在過程中著重意義與經驗之連結。 去修正並整合先前對意義的整體把握(Palmer,1969 轉引自 Carspecken,2003)。也就 是說,我們必須對研究資料進行反覆的閱讀,試圖理清研究對象故事與研究場域 中所呈現的脈絡,留意可能潛藏的意義,直至能夠在心理進行意義的重建為止。

在反覆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將能發現一些特定的意義模式,並凸顯特定的事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作為分析時的參考。

因此,在研究現場蒐集訪談資料後,我們必須先對其進行基礎意義的重建,

亦即將觀察對象或訪談對象每一個行動的節奏、聲調、手勢與姿勢等以文字的形 式呈現出來,並試著闡明其意義。然而,行動者的真正意圖為何,又或者這些行 動、姿勢對於其他在場的人及其影響所及的對象又分別造成了何種意義印象,我 們總是無從得知的,因此僅能盡可能的推論其可能性。Carspeken 將這種意義可 能性的範圍稱為「意義場」。也就是說,基礎意義重建的最重要工作就是將研究 現場的意義場明列出來,將其從現場默會的形式,提升到外顯言說的形式。值得 注意的是,研究者必須了解,其所建構的意義可能不同於被觀察者或受訪者真正 的意圖,因此在進行基礎意義的重建時,可用「或者」、「而且」、「或者/而且」

等陳述來描述可能的曖昧意義。

二、 有效性重建與語用學的視域分析:

Carspecken的「視域分析」(horizon analysis)概念。借用現象學對於視域的解釋,

意義的建構必須在一個互為主體假設所構成的視域下產生。在這樣的視域中,具 有行動者所明顯使用的符號(通常是語言),而這樣的符號必須在行動者共享的意 義的文化中才能被理解。藉由語用學的視域分析,意義重建將進一步進入更精確 的模式中。語用學的視域,包含典範的橫軸(paradigmatic axis)與時間縱軸(temporal axis)兩個部分,以下分述之。

(一) 典範的橫軸:水平視域與垂直視域

典範的橫軸涉及的是意義的建構,在分析時,須將焦點放在重建「有效性宣 稱」上,這裡的有效性,指的是由Habermas借用實用主義發展出的概念。談到「真 理」,該關注的並不是傳統意義的真或假,而是其是否能夠取得共識所必須滿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4

的有效性條件,因之真理宣稱應轉化為有效性宣稱,如此才能針對其是否滿足有 效性加以檢證(Carspecken,2003)。在意義行動的視域之中,參照與宣稱有五個主 要的範疇(Carspecken,2003):

1. 可理解性宣稱:認為行動是可理解的。

2. 正當性宣稱:認為行動在社會上是正當或合宜的。

3. 主觀參照宣稱:認為行動者在行動時有一些特定的主觀狀態。

4. 認同宣稱:認為行動者有一個特定的認同。

5. 客觀狀態宣稱:認為一些特定事件的客觀狀態是存在的。

而這五種參照宣稱則皆涵蓋在有效性宣稱的三個範疇之中。包括「客觀的有 效性宣稱」,指的是某個人的宣稱是對客觀事物的觀察結果,與這是甚麼、發生 了甚麼事、以及甚麼樣的事件規律的出現在其他事件之前的主張。其他人可以透 過自我的感官來進行確認,因此客觀宣稱採取的是多元進路的原則;「主觀的有 效性宣稱」指的則是行動者個人的感覺、意向與覺察,唯有行動者本人才能掌握,

因此是以個人的獨有進路為其特色;最後是「規範/價值的有效性宣稱」,代表共 同行動者共享的脈絡下對於甚麼是適當並且合宜的假設與主張,與立場的採取有 關。

Carspecken將闡明這三種範疇的有效性宣稱之分析,稱為水平層面的視域,

而垂直層面的視域,則是將行動進行「前景」,亦即行動者明顯使用的語言符號 與較不明顯的「背景」間的區分。

資料來源:研究者依Carspcken(2003:111)之圖示改編

在此,以過往所做過的課堂記錄中擷取一段落試著進行水平與垂直層面的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6

範例:課堂觀察的語用學視域分析

[28]老師講解完一題,看了一下考卷,停頓約兩秒,摸了自己的鼻子兩下(似乎在 思考)ㄝ莫爾濃度不太會算喔?接著講解莫爾濃度好嗎?D 皆沒有回應。老師 左手拄著頭,打了個哈欠,右手持續在 D 的考卷上寫算式講解。這個妳沒有 學過啦,這題妳沒有學過,就是妳的這個..這個地方會產生沉澱...這個妳沒 有學過,這個也是酸鹼中和。

可能的主觀宣稱:

直接的前景─「我想幫助妳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我想了解妳不會的地方在哪裡」

較不直接的前景─「我是一個注重與學生互動的老師」、「我是一個體會學生學習 狀況的老師」(認同的宣稱)

可能的客觀性宣稱:

直接的前景─「沒有學過的概念,就不會解相關的題目」

背景─「這個題目妳不會」、「妳沒有學過這個概念」

可能的規範性宣稱:

直接的前景:「不會的概念,題目寫錯也沒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