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節茲針對研究限制、未來教學建議及未來研究建議做說明。

一、研究限制

(一)智能障礙者有一套診斷標準,且智能障礙者也有共同的身心障礙特質,

雖然研究指出大部分的智能障礙者有社交技巧缺陷,但因為每個智能障礙因為 成長環境、家長教導方式等不同而存有個殊性,因而同樣是智能障礙者,存在 的問題卻不同。本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三年級特殊教育班的智能障礙學生為研 究對象,兩位受試者皆存在共同的社交技巧問題,但並不代表每位智能障礙學 生皆有相同的社交技巧困擾,而且每個教育情境與場所皆存有特殊性,所以本 研究結果不宜推論至其他個案和建立理論。

(二)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行為多探試設計,以探討適應體育介入 社交技巧之成效。研究樣本僅限於台中市某國小特殊教育班的兩名智能障礙學 生,且自變項與依變項皆根據個案需求所設計,故研究內容僅供類似的個案做 參考以及未來深入研究之基礎,對於日後其他個案的教學研究須謹慎使用。

(三)本研究的依變項和教學內容是根據兩名受試者的體能與社交技巧需求所 設計,無法廣泛的涵蓋所有的社交技巧訓練,故研究結果僅供參考並謹慎使 用。

(四)本研究因為維持期時只進行三次的資料蒐集,而受試甲因為在鼓勵他人 維持期第二次資料蒐集時因為有突發狀況的關係,導致無法說明受試甲鼓勵他 人行為在維持其實具有維持效果。

(五)因上課時間、教師教學風格及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態度等因素皆會影 響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教學成效,因此研究結果僅供類似情境參考。

二、未來教學建議

(一)考量個別差異

本研究採用適應體育作為社交技巧的介入策略,原因是因為該兩名受試者

92

喜愛體育活動且其粗大動作及社交技巧皆需要加強,但每位智能障礙者所需要 加強的社交技巧不同,且有興趣的學習活動也不同,建議未來的教學者在實施 適應體育介入社交技巧前,應該要考量受試者喜愛的活動內容及評估需要改善 的社交技巧行為再行教學。

(二)選擇並安排合適的教學空間

本研究於本校的韻律教室進行適應體育介入社交技巧的教學,因為考量兩 名受試者容易受外在的人事物所影響,所以放棄操場而選擇一個沒有其他班級 上課的空間,建議未來的教學者可以視學生的個別需求,選擇讓學生可以進行 多樣化適應體育活動並結合社交技巧教學的學習空間。

(三)協助學生進行類化

本研究結果與社會效度顯示透過適應體育可以增進社交技巧教學,但是研 究者發現兩名受試者在接受適應體育介入社交技巧教學後,雖然在學校生活中 會在適當時機表現出適當的社交技巧,但表現出來的行為及話語都侷限在研究 者所教的內容,故建議未來的教學者可以協助學生進行類化。

(四)考量複雜的社交情境

本研究針對受試者的社交技巧需求選擇目標行為,因為學生學習能力的關 係,所以選擇此三項目標行為是社交情境中基本的社交技巧,但是因為在現實 生活中社交情境是複雜的,所以建議未來的教學者也需考量個別學生在現實生 活中的社交情境,以做為目標行為的選擇。

三、未來研究建議

(一)對學生的動作技能進行前後測

建議未來要實施適應體育介入社交技巧教學的研究者,除了對於受試者的 社交技巧行為進行紀錄外,也可以記錄受試者在接受適應體育介入前後其動作 技能的改變情形。

(二)以不同障礙類別為對象

本研究以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以不同的障礙學

93

生為研究對象,藉此探討適應體育介入社交技巧對其他障礙學生的實施成效。

(三)延長維持期的觀察試探

本研究在維持期時進行三次的資料蒐集,但因為有許多不可控制因素導致 無法推論在維持期時具有維持效果,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以延長維持期的觀察 時間。

(四)採用跨情境的實驗設計

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行為多探試設計,雖然可以展現良好的實 驗控制與效度,但是無法了解跨情境時受試者的表現情形,此外,受試者的社 交技巧行為應運用於日常各種情境中,所以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以採用跨情境 的實驗設計,以了解智能障礙學生在不同情境是否可以透過適應體育方案而習 得社交技巧。

(五)加入質性資料

本研究的社會效度以量化方式呈現,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以蒐集質性資料,

以了解重要他人對於適應體育介入社交技巧的看法。

9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6)。特殊體育教師研習會報告書。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 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障礙學生之健康體適能與訓練(頁 72-81)。台 北:教育部。

王天苗(1992)。智能不足兒童輔導手冊。台北: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 普查工作執行小組。

王文科(1994)。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心理。

王欣宜(2003)。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課程綱要發展與應用成效之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王欣宜(2005)。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教學成效之研究,台中教育 大學學報,19(2),49-71。

王欣宜(2006)。高職特教班社交技巧教學之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王玟琇(2011)。動物輔助治療取向教學對國中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 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新竹。

王苓華(2001)。從〈Forrest Gump〉看適應體育教學。成大體育,35,25-26。

王惟俊(2006)。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對國小腦性麻痺兒童動作能力暨同儕互 動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 北。

王富雄(1983)。啟智班體育教學。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

朱敏進(1986)。智能障礙者體育指導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打造二十一世紀身心障礙體育運動願景。臺北: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何茂松(1996)。特殊體育教師研習會報告書。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 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適應體育課程與活動設計(頁 15-32)。台北:

95

教育部。

何華國(199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余育嫦(2007)。故事繪本教學對提昇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彰化。

吳亞庭(2010)。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對國中特教班學生動作技能與同儕互動 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輕度障礙教育研究所,

彰化。

吳昇光(2000)。適應體育運動學的研究發展與方向。國民體育季刊,29(2), 105-113。

吳武典、張正芬、盧台華、邱紹春(2008)。文蘭適應行為量表中文編譯版─ 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李姿瑩(2003)。社交能力訓練介紹。國教新知,49(4),36-50。

李美玲(1996)。國際特殊體育研討會報告書。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 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特殊體育之有效教學法(頁 2-10)。台北:教育 部。

李偉清(1997)。國中教師對特殊體育的態度與適性教學實施方式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高雄。

杜正治(1997)。八十七學年度智障類特殊體育教師研習會報告書。載於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智能障礙學生之心理特質與 生理特徵(頁 59-60)。台北:教育部。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心理。

汪宜霈(2004)。融合情境中腦性麻痺兒童之體育教學成效研究。未出版之博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高雄。

汪宜霈、鈕文英(2005)。腦性麻痺兒童適應體育教學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 與復健學報,14,217-240。

周建智、彭慧君、王文宜、黃美瑤(2005)。動作教育課程介入對國小五年級

96

學童社交技巧及動作技能表現之影響。北體學報,13,248-260。

周珊儀(2008)。社交技巧訓練方案對國小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輔導成效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台中。

林正常(1997)。體適能與全人健康。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

(頁 47-59)。台北:教育部體育司。

林美和(1992)。智能不足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寶山(1992)。特殊教育學生的鑑定與安置。高市鐸聲,3,1-6。

邱進興(2007)。教導重度障礙者動作技能的有效策略。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 刊,6(1),16-25。

侯堂盛(2008)。跑走運動對智障者體適能與運動技能之影響研究。嘉大體育 健康休閒期刊,7(3),44-58。

施大立(1997)。國中特殊體育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

洪佳琪(2008)。國中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訓練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彰化。

洪淑梅(2009)。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對輕度視覺障礙學生同儕互動及技能學 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 班,台北。

洪儷瑜(1999)。少叫多教-談社會技巧訓練。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

迎千禧談特教(頁 211-232)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洪儷瑜(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 學系。

胡菁萍(2003)。合作學習對增進智能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之教學效果研究。

胡菁萍(2003)。合作學習對增進智能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之教學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