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及未來研究方向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方向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建立核心能力,創新對於消費者有利的價值主張。製造商的兩難,在於 必須依賴零售商的通路販售,卻又要替零售商代工製造在消費市場競爭 的自有品牌產品。製造商必須避面陷入代工業務的惡性循環,強化策略 品牌產品製造與專業零售自有品牌代工雙軌策略。

零售便利商自有品牌與食品製造商品牌價值鏈分析,清楚了零售商 與製造商,在產品價值鏈的價值活動與核心能力的轉移。代工零售商自 有品牌製造商,逐漸消失了價值鏈上主要與次要的價值活動;最後核心 能耐,將只剩下單純的生產製造。製造商品牌權益,也將拱手讓給零售 商自有品牌,自己淪為專業代工廠商。

消費者已經清楚知覺到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存在與其所提供的品牌價 值;零售商也知道自己擁有的通路優勢與經濟的規模,並以產品價值創 新與獨特的差異性,開啟了零售商自有品牌的革命;製造商必須了解,

消費者對於自有品牌的認知與趨勢,以及零售商的積極品牌建立,清楚 品牌競爭的事實,以維護的製造商品牌權益。

製造商品牌還沒有消失,只是品牌權益,已不再是製造商所獨有。

零售商自有品牌,已經脫離傳統的定義,更是製造商未來必須面對的挑 戰。製造商必須積極回應與有效的面對,這有史以來最大的競爭對手,

才能重新在逐漸落後的品牌競賽中扳回一城。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限制,仍有下列未臻完善之處:

1. 在消費者樣本取樣上採取便利抽樣,多數受訪對象集中於都市地 區之消費者;故在樣本上與整個消費族群可能會有所出入,形成將研究 結果推論至其他區域時,而有效度上之限制。

2. 在零售商與自有品牌定義設定上不夠明確,可能造成消費者的誤 解,問卷資料混雜傳統量販通路的產品形象,並不足以代表零售便利商 自有品牌,在消費者主觀認知之研究結果。而零售便利商店主要訴求為 便利,銷售品項以消費性產品為主,故本研究結論很難延伸到其他量販 零售通路或是耐久性以及選擇性產品。

3. 在製造商選擇上,由於本研究所選擇的食品製造商代表,是主觀 的分析個案選擇,造成對於封閉通路代工業務、半成品加工與零售商自 有品牌等代工業務,角色與判斷尚無法有效區分,可能使本研究製造商 主觀認知不同,可能會造成研究上干擾效果、與分析數據呈現上有所不 足。

4. 在問卷設計上,部分專業概念,無法與消費者有效溝通,可能使 受訪者在決策時,因資訊不足而有所混淆。

後續研究建議:

1.本研究主要以零售便利商店自有品牌產品為主要研究對象。然自 有品牌商品還包括其他不同的形式如:量販通路、百貨公司、超級市場 等。建議後續研究,可再選擇擴大選擇其他通路,並同時進行研究,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驗證是否在不同通路廠商在行銷策略上,也會產生相同結果。

2. 本研究僅以消費者、零售商與製造商在品牌權益上的認知差異,

作為自有品牌發展研究方向,卻未進一步探討未來的可能發展趨勢。建 議後續研究,可考量以為消費者對於品牌權益的變數進行研究,清楚合 理的價格因素,作為零售商與製造商在價值創新與產品創新參考依據。

3. 個案的製造商義美食品公司,本身針對零售便利商自有品牌,代 工品項比例偏低;對於公司整體營業額的影響有限,對於自有品牌代工 包裝產品與發展,易造成認知與心態上的偏差,代表性顯有不足。建議 後續研究,可以目前配合零售商自有品牌生產的主要製造商,作為研究 個案對象,並擴大深度訪談的樣本數,以真實的呈現製造商,在面對零 售商自有品牌競爭的因應態度與策略邏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 主計處產業關聯表 (2003),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整理,

2003年7月。

2. 司徒達賢 (2005),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再版,

臺北:智勝文化。

3. 江材祥 (2000),台灣連鎖便利商店經營策略之研究,大業大學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邱志聖 (2006),「策略行銷分析- 架構與實務應用」,二版,台 北:智勝文化。

5. 邱稜育 (2007),「探究全國品牌製造商代工零售商私有品牌的策 略動機因素」,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 文。

6. 沈家玄 (2006),「全國品牌權益侵蝕:代工私有公司有品牌的後 果分析」,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7. 吳思華 (2000),策略九說,三版,台北市:臉譜出版。

8. 林宜青 (2004),「自有品牌與全國品牌競爭下,對供應鏈整合機 制之影響」,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高騰蛟 (2001), 「做餅的人生,明天有夢: 義美六十七年」,

盧世祥執筆,台北市,遠流。

10. 陳萬淇 (1995),個案研究法,華泰書局,台北。

11. 葉重新 (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2. 袁幸慈 (2006),「商店形象與自有品牌形象對自有品牌知覺風 險、知覺品質、知覺價值與購買意願之影響 - 以大型量販店為 例」,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黃姿云 (2005),「零售業商店國際品牌和自有品牌對於購買傾 向的影響- 以家樂福量販店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14. 張榮華 (2005),「品牌權益與交易成本之關係研究」,東吳大 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5. 張瑩婉和簡相堂 (2008),「研究食品製造業與通路商競合關係 研究」,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經濟部工業局 ITIS。

16. 陳麗婷 (2009),「台灣食品自有品牌與製造商品牌之競爭態勢 觀察」,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經濟部工業局 ITIS。

17. 顏子瑋主編 (2009),「2009台灣地區大型店舖總覽」,流通快 訊雜誌社。

英文文獻

1.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New York: Free Press.

2. Aaker, D. A. (1992), “The Value of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Vol. 13, p. 29.

3. Aaker, D. A. (1995), “Managing Brand Equ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4. Breandenburger, A. M. and B. J. Nalebuff (1996), “Co-opetitio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 Bronnenberg, B. J. and L. Wathieu (1996), “Asymmetric Promotion Effects and Brand Positioning”, Marketing Science, Vol.15,

pp.379-394.

6. Dodds, W. B., K. B. Monroe and D. Grewal (1991), “The Effects of Price, 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s’ 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28, pp.307-319.

7. Gass, S. I. and A. A. Assad (2005), “An annotated timeline of operations research: an informal history.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49.

8. Ghosh B. K. (1990), “Equipment Investment Decision Analysis in Cellula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Vol.10, No.7, p. 5-20.

9. Hoch, S. J. (1996), “How Should National Brands Thinks about Private Label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Vol. 37 (winter), p.

89 - 102.

10. Hauser, J. R. and G. Urban (1986), “The Value Priority Hypothesis for Consumer Budget Plan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12, pp.446-462.

11. Keith, L. and L. Thomassen (2009), Private Label, Kogan Page, Piladelphia PA, USA.

12.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57(1), p. 1-22.

13. Keller, K. L. (2008),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Brand Equity”, 3rd ed., Pearson Education, Inc.,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4. Kim, P. (1990), “A Perspective on Brand”,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Fall, p 20- 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5.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6. Krishman, H. S. (1996), “Characteristics of Memory Associations:

A Consumer-Based Brand Equity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Marketing Vol.58, p. 97-105.

17. Kuma, N. and Jan-Benedict E. M. Steenkamp (2007), “Private Label Strategy: How to Meet the Store Brand Challen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8. Lassar, W., M. Banwari, and S. Arun (1995), “Measuring Customer base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Vol.12, No.4, p.11-20.

19. Lichtenstein, D. R., R. G. Netemeyer and S. Burton (1990),

“Distinguishing Coupon Proneness from Value Consciousness: An Acquisition-Transaction Utilit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4, pp.54-67.

20. Morgenson, G. (1991), “The Trend Is Not Their Friend”, Forbes, September 16, pp.114-119.

21. Park, C. S. and V. Srinivasan (1994), “A Survey-Based Method for Measuring and Understanding Brand Equity and Its Extendibi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1(May), p.271-288.

22. Prahalad, C. K., & G. Hamel (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 1990. Vol. 68, No. 3, p. 79-91.

23. Quelch, J. A., and D. Harding (1996), “Brands versus Private Labels: Fight to W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 – Feb.), p.

99 – 1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4. Rangaswamy, A., B. Raymond, and A. O. Terence (1993), “Brand Equity and the Extendibility of Brand Na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0 (March), p.61-75.

25. Sawyer, A. G. and P. Dickson (1984),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Consumer Response to Sales Promotion, In: Jocz, K. (Ed.), Research on Sales Promotion”.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Cambridge, MA.

26. Zeithaml, V. A. (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2, pp.2-22.

網路文獻

1. Noorda, R. (2006), “Ray Noorda - Pioneer of co-opetition”, The Independent。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obituaries/ray-n oorda-422415.html.

2. 李芸霈,(2007年),「7-ELEVEN,搶攻日常消費品版圖 零售通 路霸主,挺進上游搞品牌」,30雜

誌。http://www.dgnet.com.tw/articleview.php?article_id=754&issu e_id=184.

3. 黃仁益,(2009年),「沒嘴的貓在賣什麼?」,出版行銷 誌。http://publishingmarketing.wordpress.com/2009/05/07/.

4. 金鼎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產業察訪報告,(2010

年),http://pchome.syspower.com.tw/stockfile/20100420/12717409 2194.pdf.

5. 統一超商,維基百科,(20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年)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B5%B1%E4%B8%80%

E8%B6%85%E5%95%86.

6. 理財網,(2010年),「統一超今年自有品牌產品營收佔比上看 25%,方巧文報

導」,http://www.fund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

7f0e5944-01b8-4c39-8303-2215c6586f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