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 工會嘗試增加曝光的管道,如增加在報章雜誌、學術刊物、參與研討會 或是非工會性活動,以及內容上可以更多工會理念、形象的宣傳。

(二) 工會可與專業組織合作,透過專業組織舉辦或邀請工會對機構進行勞動 教育的宣講,降低機構雇主對工會敵意感。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壹、受到部分社工工會的經驗限制

本研究因採用立意抽樣與滾雪球抽樣的方式,再加上研究經費與時間等限制 下,在本次研究中僅針對三家社工工會進行經驗訪談,而三家社工工會的經驗未 必等同於其他縣市社工工會的經驗,因而有其無法避免經驗複製性之研究限制。

由於目前全臺社工工會已有八家成立,再加上兩家屬於籌備小組階段,因此工會 處理勞資爭議之經驗可能因為地方特性、組成成員、外部資源等差異而有不同的 取向。建議未來研究可針對其他縣市社工工會處理勞資爭議之經驗研究,並能以 本研究作為基礎進行更全面性的探討。

貳、無法呈現勞資爭議議題上的現況

本研究採用的是質性研究方法,首重於探討社工工會處理勞資爭議之實務經 驗,並非如同量化研究的調查可以整理出整體現況。另外,本研究一方面受限於 受訪人數,二方面是現有的針對社工工會、社工/社福勞資爭議等研究資料的缺 乏,因此本研究無法呈現社工工會在勞資爭議上的處理現況。建議未來研究,可 以採用量化取向進行研究,透過不同研究典範與視角可能會獲得不同的研究發現,

例如描述統計的調查社工/社福的勞資爭議類型、社工求助類型等等,以及進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推論統計的探討,例如社工的自我認同對於參與社工工會的影響、社工工會 介入是否會影響社工處理勞資爭議的態度等等。

參、缺乏政府與雇主的經驗與立場

本研究探討社工工會在處理勞資爭議上之實務經驗,在受訪對象上均以社工 工會幹部為主,並輔以有與工會合作處理經驗之社工,因此本研究的經驗呈現皆 以工會視角為出發,則對於政府部門、機構雇主之經驗並未有著墨,也就無法了 解在政府方與機構方對於社工工會、勞資爭議的想法與經驗。建議未來研究不妨 可以進行多角立場的研究,針對同為勞資爭議事件下不同位置者的經驗研究,可 促成勞、資、政三方的經驗對話,增加相互的理解,並尋求未來合作的可能基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于立恩(2016)。

國立大學工會的角色與功能之探討:以臺大、政大工會為個案 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方昱(2009)。反思性社會工作:「漂流社工」的社區實踐與社工教育。

東吳社 會工作學報

,21,83-100。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彰化師大教育學報

,17,29-50。

王永慈、劉一龍、邱湘婷、吳庭葦(2017)。臺灣新進社會工作者的職場經驗初 探。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9,77-106。

王姝淳(2017)。

高雄地區社會工作人員勞動現況、薪酬制度及薪資決定因素之 初探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王增勇(2012)。從台灣社工基進化談理論與實踐的辯證。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 87,317-334。

王增勇、郭志南、施旦旦(2017)。福利民營化下的專業證照迷思:新社工工會 的可能。中國農業大學學報,34(3),128-136。

全臺社工工會(2017/11/5)。拒絕薪資總額制,基層社工站出來。取自: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1105/1235278/

吳全成、馬翠華(2017)。勞資關係。新北市:新文京。

吳秀照、陶蕃瀛(2014)。社會工作從業人員職場安全的雇主責任與相關議題探 討。

社區發展季刊

,147,89-102。

李允傑(2009)。

政府與工會

。新北:空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李易駿、陳靜宜(2010)。隱而未見的代價:臺灣社會工作短期契約僱用探析。

臺灣社會工作學刊

,8,35-88。

周孟謙(2017/12/7)。社福凜冬將至,「總額勻支制」是解方?(上)。鳴人堂。

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510/2860040

周孟謙(2017/3/3)。血汗社福──伊甸基金會復康巴士勞資爭議案。NPOst 公益 交流站。取自:http://npost.tw/archives/32388

周孟謙(2018)。新世代基進社工的參與和回應:工會時代。載於蕭新煌、官有 垣、王舒芸(主編)

臺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二 000–二 0 一八年

(頁 79-102)。高雄:巨流。

周 泓 良 ( 2018/5/14 ) 。 不 滿 伊 甸 基 金 會 剝削 復 康 巴 士司 機 罷 工 。取 自 :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25339

周珀妘(2018)。臺灣社工勞動派遣實踐經驗之探討。

財務社會工作與貧窮研究 學刊

,1(1),71-112。

林冠廷(2015)。

關廠失業工人抗爭之集體行動分析,以聯福自救會為例

(未出 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萬億(2015)。

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3 版)

。臺北:五南。

南投縣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籌備小組、臺中市社會工作服務產業工會籌備小組

(2018/10/11)。「社團法人南投縣青年返鄉服務協會」涉及要求員工回捐薪 資案。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tcsocialworker/

洪維彬(2018)。教師工會進行勞資爭議之實務運作。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7(5),

12-15。

徐雅嵐(2009)。

高風險社會工作專業人員之案主暴力風險知覺與人身安全現況

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徐煒勛(2014)。

社會福利機構社工人員之勞動現況與工作感受:以臺北市政府 社會局公辦民營機構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桃園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2018/7/12)。日新社工師事務所一案移送桃園地 檢署。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tyswunion/

高淑清(2008)。

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

。高雄市:麗文。

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

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 文科學(第二版)

(原著:Max Van Manen)。嘉義市:濤石。

高 雄 市 社 工 工 會 ( 2018/8/8 ) 。 衛 生 福 利 部 能 杜 絕 薪 資 回 捐 嗎 ? 取 自 :

https://goo.gl/FcjQS7

康芸(2006)。

社工人員對於自身勞動權益的覺知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臺北市 公設民營之社會福利機構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張昌吉、劉政彥(2009)。工會集體行動策略分析:以中華電信工會為例。

政大 勞動學報

,24,43-94。

張晉芬(2013)。

勞動社會學(增訂版)

。臺北:政大出版。

張烽益(2017)。

臺灣新世代工會發展困境與突破

。臺北:臺灣勞工陣線協會。

畢恆達 (2015)。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編)

危險與秘密-研 究倫理(修訂第二版)

(頁 29-76)。臺北:三民。

許雅惠、徐瑜(2014)。 逼上梁山?組織內道德困境對社會工作的壓迫。

社區發 展季刊

,147,64-75。

郭志南、陳保穎(2017)。

社福團體特性與勞基法的衝突與解套記者會後的網路

動亂:逆寫高雄社工工會的黃巾起義

。2017 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科技部研究 成果發表會「社流感 Sociofluenza:集體行動新視界」,輔仁大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陳怡婷(1999)。

臺灣社會福利業社會工作員工作保障機制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政亮(2017)。社運與政治—總工會與左翼政黨。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106,225-236。

陶蕃瀛譯(1996)。

組織結社—基層組織領導者手冊

(原作者:Kahn, S.)。臺 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1)。

勞 動 部 ( 2018 ) 。 違 反 勞 動 法 令 事 業 單 位 ( 雇 主 ) 查 詢 系 統 。 取 自 :

https://announcement.mol.gov.tw

黃文瑜(2017/08/17)。加班費 1 小時僅 50 元血汗照服員還被逼回捐 14 萬。自由 時報。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66123

黃彥宜(2015)。基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英語系國家與台灣的比較。

台灣社 會研究季刊

,101,53-86。

楊玫瑩(2000)。臺灣的社會工作專業化:「社工師法」的立法過程。載於蕭新 煌、林國民(編)

臺灣的社會福利運動

(頁 434-454)。臺北:巨流。

董安琪譯(1898)。

集體行動的邏輯

(原著者:Mancur Olson)。臺北:遠流。

臺北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2018/6/19)。2018 年臺灣社會工作服務產業勞動 調查。截取自:

https://goo.gl/BKmDNF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2012)。

臺灣社會工作人員勞動權益研究

。臺北: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2015)。

104 年社會工作者勞動薪資調查研究期末 報告

。臺北: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劉峻谷(2017/4/5)。加班當奉獻?沒給加班費,家扶基金會挨罰 16 萬。取自:

https://news.tvbs.com.tw/world/7183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潘淑滿(2003)。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

。臺北市:心理。

衛民、許繼峰(2018)。

勞資關係:平衡效率與公平(五版)

。臺北:三民。

衛生福利部(2017)。

社會工作人員執業安全方案

。臺北:衛福部。

鄧湘漪、陳秋山譯(2011)

社會工作與社區—實踐的批判性脈絡

(原作者:Stepney, P. & Pople, K.)。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2008)。

鄭天睿(2011)。

社會工作者勞動權益的覺醒與行動~以社工籌組工會為例

(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鄭怡世、巫麗雪、葉秀芳(2017)。臺灣區域醫院社會工作者工作負荷感受之研 究。

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

,7(1),113-150。

鄭怡世、鐘文鎂(2014)。不友善的勞動處境、不確定的勞動感受:臺灣民間社 會福利組織社工員勞動現況之探究。

當代社會工作學刊

,3,86-123。

鄭威德(2009)。

社工工會籌備小組的故事:突破廠場工會困境的一種嘗試

(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鄭津津(2002)。我國勞資爭議處理制度之現況與檢討。

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

, 6,65-104。

薛翰駿(2017/3/3)。民進黨立委:社福團體應排除工時規範,基層痛批「以慈善 為名壓榨社工」。取自:https://musou.tw/focuses/1328

鍾伊玲(2014)。

社工人員之勞動條件、人際關係及離職傾向之研究

(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韓意慈(2017)。為曲高和寡的社會工作倡導提出整合取向的新途徑。

臺灣社會 工作學刊

,18,1-28。

顧美俐、劉一龍(2018)社工員的困境與流動意向:個人因素、工作環境與外部 環境之探討。

財務社會工作與貧窮研究學刊

,1(1),153-2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外文文獻

Adams, G. R. & Schvaneveldt, J. D. (1991). Understanding research methods. New York, NY: Longman.

Alexander, L. B. (1980).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unionization compatible after all.

Social Work, 25(6), 476-482.

Alexander, L. B., Lichtenberg, P., Brunn, D. (1980). Social workers in unions: a survey.

Social Work, 25(6), 216-223.

Baines D. (2011). Doing anti oppressive practice: Social Justice Social Work. Canada:

Fernwood Publishing

Baines, D. (2010). In a Different Way: Social Unionism in the Nonprofit Social Services-An Australian/Canadian Comparison. Labor Studies Journal, 35(4) 480-502.

Barth, M. C. (2003). Social work labor market: A first look. Social work, 48, 9-19.

BASW (2018). Social Workers Un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asw.co.uk/social-workers-union

Cox, F. M. (1987).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macro practice (4th ed.).

MI:F. E. Peacock Publishers.

Dunlop, J. T. (1993).Industrial Relation Systems, revised ed.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Epstein, I. (1988).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In R. Grinnell, Jr. (Ed.,)

Social work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3rd Ed.,). Itasca, IL: F.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Ezzy, D. (2002). Qualitative analysis: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Graham, S. M. & Graham, J. R. (2009). Subjective well-being, mindfulness, and the social work workplace: Insight into reciprocal relationships. In Lee, J. J. & Miller, S. E. (2013)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ervices,94(2) (pp. 96).

Grinnell, R., Jr. (1993). Social work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4th Ed.,). Itasca, IL: F.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Isaac, J. (2007). Reforming Australian Industrial Relations?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49(3), 410-435.

Karger, H, J. (2008). Social Servic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hallenge of Unionization.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13(3-4), 199-218.

Kaufman, B. E. (2010).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abor economics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64(1), 74-108.

Lee, J. J. & Miller, S. E. (2013) A self-care framework for social workers: Building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practice. 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ervices, 94(2): 96-103.

Lightman, E. S. (1983). Social Workers, Strikes, and Service to Clients. Social Work,

28(2), 142–147.

Monette, D.R., Sullivan, T.J., & Dejong, C.R. (2010).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Tool

for the human service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NASW. (2017). Code of Ethics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ocialworkers.org

Ng, R. (1996). Politics of community services. (2nd ed.). Halifax: Nova.

Norman, F. & Oppenheimer, J. A. (1978). Modern Political Economy.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Inc.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Payne, M. (2002). The Role and Achievements of a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1970–2000.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2, 969–995.

Reamer, F. G. (1998).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Work Ethics. Social Work, 43(6), 488-500.

Rosenberg, J. & Rosenberg, S. (2006). Do Unions Matter? An Examin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Role of Labor Unions in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Social Work, 51(4), 295-302.

Rosenberg. J. (2003). An Investigation into social work and un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Yeshiva University. New York.

Salamon, M. (2000).Industrial Relations: Theory and Practice(4th ed). London:

Prentice Hall.

Scanlon, E., & Harding, S. (2005). Social work and labor unions: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alliances. Journal of Community Practice, 13(1), 9-30.

Scotia: Fernwood Publishing.

Spradley, James. (1979). The Ethnographic Interview. New York, NY: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Strauss, G., Gallagher, G., Madison, F. (1991).The State of the Union. MI: Industrial Relations Research Association.

Straussner, S. L. A. & Phillips, N. K. (198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Work and Labor Unions: A History of Strife and Cooperation. The Journal of Sociology

& Social Welfare, 15(1), 105-1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Tham, P. & Meagher G. (2009). Working in Human Services: How do Experience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in Child Welfare Social Work Compar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9(5), 807-827.

Watts, L., Schoder, M. & Hodgson, D. (2018) .The Experiences of Human Service Managers in Contexts of Change and Uncertainty. Australian Social Work, 71, 306-318.

Webb, S. & Webb, B. (1894). The history of trade unionism. New York: Longmans.

Weinbach, R., W & Taylor, L., M. (2011). Social Worker as Manager—The: A

Practical Guide to Success (6th). Boston: Pearson.

Whitehead, P. & Crawshaw, P. (2014). A tale of two economies: The political and the moral in neoliberal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34, 19-34.

Yates, M. D. (1998). Why unions matter.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附錄一 訪談大綱

一、曾有處理社工勞資爭議經驗之社工工會幹部

1. 社工勞資爭議事件的求助階段,您或工會會遇到哪些狀況?以及會進行哪 些工作?

2. 勞資爭議的處理階段,您或工會會遇到哪些狀況?會設定哪些目標?以及 如何進行策略和外部資源的運用?

3. 您或貴工會在處理勞資爭議事件的經驗中,曾遭遇過哪些困難?以及如何 因應?

4. 您認為目前社工工會的組織形式在處理勞資爭議事件上有哪些優勢與限 制?

5. 您如何看待勞資爭議與工會的關係?

5. 您如何看待勞資爭議與工會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