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處理勞資爭議之策略考量與應用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處理勞資爭議之策略考量與應用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處理勞資爭議之策略考量與應用

在本節中主要呈現工會實際在處理勞資爭議上的策略考量與應用。研究者在 本處共分為兩部分,第一為策略途徑的歸納與分析,透過六大面向的策略選擇來 分析工會特色;第二部分則為工會外部資源的評估與應用,包含選擇考量、使用 目的和預期風險的因應。

壹、策略面向

在本處研究者根據受訪的三間社工工會(X、Y、Z)中發現到,各個工會在勞 資爭議上有不同處理的立場和風格,因此研究者透過三家社工工會的策略經驗進 行探討,並分類出策略目標、行動規模、介入角色、介入程度、對政府的態度傾 向和與政府互動程度(如圖 4-2)等面向,最後研究者依據六個面向歸納出三種 處理勞資爭議之策略途徑:組織培力途徑、議題結構途徑與公私共理途徑,以下 本節將依序分析如下:

圖 4-2 工會策略面向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策略目標 行動規模 介入角色

介入程度 對政府態度 與政府互動

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策略目標

在本研究所蒐集三家社工工會中在策略目標傾向發現,每個工會在處理勞資 爭議上有各自著重的焦點,而該目標也會成為工會幹部在策略考量上的參考依據。

策略目標上可分為培力導向、議題導向與效益導向,研究者分述如下:

(一)培力導向

經訪談 X 工會得知,X 工會在勞資爭議處理策略上採取「培力導向」,藉由 勞資爭議的處理過程同時達到培力會員的目的,甚至是透過培力當事人,讓當事 人有能力去處理爭議。

「行動目標...就培力會員...然後在這過程裡面,就是很重要就是建立關係,

然後還有另個就是培力,會員也在這個過程裡面,應該會覺得說,自己能 夠...好像比較長出力量去對抗機構,我去面對制度壓迫這樣...」(A3)

工會幹部 A2 進一步說明到,培力會員是同時包含當事人與幹部,前者期待 提升其勞動意識,以及與工會的關係建立;後者提升工會幹部有處理勞資爭議和 組織工作的經驗和能力。

「培力也是一個工會在處理勞資爭議過程中的目標跟想要去做的事情,培 力會員,也培力幹部,培力會員的部分是讓他們更有勞動意識,那幹部是 他們能有機會給去處理勞資爭議、組織工會等等的事情」(A2)

由於 X 工會重視培力的目標,勞資爭議不被視為單純的任務解決,所以其 並不講求處理事件的速度,反而是如何透過處理的過程與社工的建立關係、培力 社工處理爭議的能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工會處理事情的態度跟原則...就是要培力社工,透過這個過程要培力 社工,我們不會一定要讓事情一下子就結束,所以陪著他們走過這個歷程 是很重要,所以我們更多是在意陪著他們,還有跟他們的關係是什麼?我 們所有的...像是勞教也是培力模式,勞資爭議也是培力模式,什麼都是培 力模式,就是希望讓這個工會更有力量...所以一開始都是要讓社工有能力 去跟雇主談」(A1)

(二)議題導向

參照 Y 工會訪談內容發現,Y 工會在勞資爭議處理上更注重「議題導向」,

透過勞資爭議去探討現有的社福產業的勞動議題、勞動制度的問題。此外,Y 工 會認為從制度面的改善,才有可能從根本解決勞動問題。

「工會其實除了勞資爭議之外更大一塊,我個人也是覺得未來政策的參與 很重要,因為從制度面的改善,你才有可能連帶影響到後面勞動條件,問 題根本才會被改善...當然是透過勞資爭議事件來談勞動議題,來談目前的 資源配置,我覺得可能還要再更往前推一點,工會可能不會只停在勞資爭 議,勞資爭議處理越多,其實最終歸納出來的就是制度問題」(A4)

Y 工會特別強調社福產業的整體概念,其認為社會福利、機構不會僅有社工 的角色,還有其他專業共同推展社會福利服務,例如居服員、輔導員、生輔員等 等,Y 工會傾向涵蓋更多元議題探討,而非侷限在社工的範疇。

「社會工作服務業就真的太多環環相扣,而且不是只有社工慘,社工在這 個行業算好了...社福服務不是只有單靠社工在撐,你只有社工好、其他不 好,整體服務品質還是不好啊...比如說我們常講的,那個住宿型服務的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個人力配置,或是政府對現在長照的、日照的一個教保員,或者是輔導員 的薪資,教保跟生輔在身障跟長照系統,這兩個角色,薪資是蠻低的」(A4)

「我們跟其他工會不同的是,希望納入社福產業的各個不同的人,我們比 較重視更多討論、議題對社工的關聯是什麼?我覺得好像是一個比較可以 包容多元的那種感覺...一間機構服務這麼多,裡面也有這麼多不同的工作 者,如果只倡議社工,只有社工被改變,但整體的制度和機構還是沒有變,

而且你像總額制1,啊就不會有社工會遇到吧...」(A5)

此外,有受訪工會幹部補充到,由於政府長期推動社福契約委外的政策,使 得部分屬於政府契約委託之社工,其勞動條件或勞資爭議問題不單純僅是機構 與社工之間的勞資糾紛,有些是政府制度設計的根本問題。機構透過政府契約 規定與財源來聘僱社工,間接影響機構聘僱社工勞動條件,甚至如受訪幹部 A4 所言「社工真正雇主是背後的政府」。所以這也強化 Y 工會主張,其認為社工 勞資爭議必須從制度層次去改變。

「因為福利民營化,社工的這個角色跟很多行業不太一樣,比如說我們跟 心理師不一樣,心理師比較不需要服從公部門的制度,但其實社工跟公部 門的制度卡得很緊,所以機構在財務上自主上,這就是我們很仰賴公部門 的時候,你就更難跳脫...不再只是單純勞資問題,就會變得更大,背後更 大的資方就是政府...所以我覺得這個東西說民營化,對我來講,當然公部 門要負最大的責任...福利民營化已經帶給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有很大的

1 總額制:總額制將過去實支實付制度中的分項、分人的核銷方式,改成整筆支付,核銷不再

受限於逐條逐項的方式。特別在人事費上不再使用固定人頭定額給付,而是以方案整體聘僱員 工給予一筆總額,讓單位可以自由調整薪資(周夢謙,20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問題啦,包含一年一約的這種形式,一年撥一次經費這種形式,那種不確 定性跟經費不穩定性...都是影響社工的工作」(A4)

(三)效益導向

根據 Z 工會之經驗,Z 工會在處理勞資爭議上講求「效益導向」,以追求高 效率、低成本的方式為主。由於其與公部門建立一套快速處理的管道,所以原則 上由 Z 工會向政府提出案件後,政府便會先行處理。

「我覺得策略和原則其實是速戰速決,我不太喜歡拖...我們處理方式還蠻 迅速,例如像回捐,當事人把資料給我,也確定委託我,我會直接去對社 會局...像上次非自願離職,機構還故意給他自願離職,我打去OO科,隔 天早上馬上就處理好了,社工就拿到非自願離職證明...我覺得有一個前提 是 Z 工會跟OO市政府已經建立了一個管道,工會可以直接把案子給社 會局,讓社會局先去處理,除非處理過程還給你出什麼包,那我們工會就 是打下去...」(A6)

Z 工會幹部提到由於工會有資源和人力上的限制,因此一套高效益的處理機 制應該是值得被嘗試的方法。

「我們處理方式跟傳統工會不一樣...你在前期可以用低成本處理掉,為什 麼要用到勞工局...勞工局的爭議過啊,可是真的那個很耗人力成本…還有 等待過程的時間成本...這樣的方式會不會比較適合工會的模式?我們也 還在嘗試」(A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行動規模

經研究者整理各工會之經驗發現,工會在處理勞資爭議,依照當事人組成差 異,可以粗分為「團體式」與「個人式」兩類。在本研究所訪問之三間工會中,

X 工會屬於團體式,則 Y、Z 工會則屬個人式,詳述如下:

(一)團體式

根據 X 工會的受訪幹部所述,X 工會偏好以團體式處理為主,其強調工會應 秉持集體行動的本質,在實務上透過組織當事人成為團體,藉此發揮團體協約、

協商、調解等勞動權利。

「我也比較喜歡處理集體的,不喜歡個案的啦...我們會說工會其實是作一 個集體協商的目標...因為工會最基本就是三種,團結、協商、爭議,阿我 們當然要發揮這三權啊...之前OO機構他們找上工會,所以工會就會介入 做團體協商,或是甚至是團體協約協商的嘗試」(A1)

「那時候也想要透過五個人一起加入工會,讓工會就代表權,那時候就有 在想說,有辦法幫我們團體協約這樣子,大家都說好一起加入工會,動機 的話,就試試看能不能團體協商」(B1)

為了達到集體行動的目標,因此 X 工會往往會期待社工可以再號召更多的 受害同事共同參與。

「我就會說有沒有其他跟你類似的,有沒有可能跟你一起共同的...但我們 會儘量去問:有沒有人跟你有同樣的狀況?這樣才有辦法做最後面的組織 跟串連...」(A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根據受訪者表示,在團體式的優勢不僅在勞資爭議的當下有夥伴支持之外,

團體的處理動能也較能持久,並且可以繼續透過工會平臺維持前同事間的關係,

最後因為團體形象,較能合理懷疑因為受害者眾多,所以是制度設計有問題,較 能夠向政府倡議時提出有利的基礎。

「工會其實是要組織一群人啊...比較不會散掉...那集體的話你有一個歷程,

會去珍惜說我跟我的夥伴有這個歷程、彼此相互支持...多一點人,連政府 也可以幹啊,你比較可以說,你看為什麼同步有這麼多人,是不是因為制

會去珍惜說我跟我的夥伴有這個歷程、彼此相互支持...多一點人,連政府 也可以幹啊,你比較可以說,你看為什麼同步有這麼多人,是不是因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