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首先說明個案研究、研究過程與研究架構的限制,接下來,根據個別的 研究限制,提出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

一、 個案研究的限制

本研究選擇以社會企業型媒體《四方報》作為個案研究的對象,旨在探討《四 方報》如何運用社會資本為組織引進資源和創造社會價值,在研究結果的呈現上,

以《四方報》的實務運作情況,作為探討的重點。事實上,個別的社會企業型媒 體在社會目標、經濟目標與社會公益對象的選擇等面向,差異性甚大,例如:上 下游新聞市集的成立,是為了推動、建立一個關注農業、食物與環境等友善土地 議題的網站,以彌補主流媒體對於食物與農業議題內容的缺口,故以小農作為主 要的社會公益對象。《大誌雜誌》的成立,則是為街友創造就業機會,使他們重 獲生活的主導權。由此可見,個別的社會企業型媒體在營運模式上差異甚大,而

《四方報》運用社會資本,引進資源的策略,以及社會價值的創造,不盡然能完 全符合其他兩個社會企業型媒體的實務運作情況。據此,本研究建議,後續研究 者可針對不同的社會企業型媒體之營運模式、資源策略,以及社會價值之創造等 議題,進行比較研究,以掌握個案的差異性與優劣處。

二、 研究過程的限制

在本研究執行期間,《四方報》正面臨轉型,因此針對轉型前後的實際營運 情況之差異,無法進行完整的探討。此外,在訪談設計方面,第二階段針對新移 民、工的訪談過程,面臨語言上的障礙,造成部份重要的訊息,或因為無法被充

分表達與接收而流失。在田野調查的部份,在盡量不打擾研究對象的工作情況之 下進行,由於研究者作為外來者,有些活動場合較難打入,無法更深入地記錄《四 方報》與外部利害關係人的互動全貌。本研究建議,後續研究者可透過長期擔任

《四方報》的志工,加長田野觀察的時間,以更深入地掌握《四方報》與外部利 害關係人的互動全貌,深化《四方報》社會資本議題的內涵。

三、 研究架構需持續補強與進行修正

目前,國內以社會企業角度來研究媒體組織的研究文獻稀少,本研究嘗試透 過社會企業的角度來定義《四方報》,並探討其運用社會資本,為組織引進資源,

以及創造社會價值的營運現況,絕大多數的文獻是參考國外的案例與研究文獻,

或無法與台灣的社會企業模式完全吻合。此外,在社會資本的分析架構方面,本 研究參酌 Nahapiet & Ghoshal(1998)所提出的社會資本分析架構,並且調整各 次面向的操作型定義,以期符合作為探討媒體組織社會資本的架構,此架構不盡 然適用於其他媒體組織,建議後續的研究可持續擴充、修正本論文之架構,以深 化媒體組織社會資本議題的內涵。

註釋

[1] 從2011年7月開始,《四方報》推出「艷驚四方-當代台灣異鄉人創作 巡迴展」,將讀者投遞的畫作整理展出,並透過作品展覽,期望台灣大 眾能採取同理心去認識新移民/工的故事和生活(台灣立報,2011.07.26;

蔡坤成,2011.12.18)。「艷驚四方」不僅是畫展,更是一種文化行動,

集結了新移民/工的畫作,向台灣社會發聲(張正,2013.01.18)。

[2] 從2011年7月開始,誠致教育基金會、《立報》與《四方報》共同發起

「外婆橋計畫」,邀請台灣老師、新住民媽媽與新住民之子共同組成文 化學習團隊,一起回到外婆家過暑假,此計畫的目標是希望台灣老師、

新住民媽媽與新住民之子都能獲得重大的感動與改變:讓台灣老師透過 學習東南亞在地文化,充實多元知能,轉化成為教學專業能力;讓新住 民媽媽帶領老師與孩子體驗熟悉的母國文化,啟動自我培力機制,翻轉 弱勢標籤,展現個人實力,以及讓新住民之子有機會承繼來自外婆家豐 厚的文化與親情滋養,翻轉對東南亞的刻板印象,發展健全人格(台灣 立報,2014.02.24)。

[3] 從2012年10月起,《四方報》與香港華僑陳就娣女士紀念中心合作,開 辦全台首創的「五語+N學堂」,針對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柬 埔寨、緬甸和馬來西亞七國的語言和文化,開辦各8週16小時的免費課 程,此計畫以培養東南亞語言師資、推廣多元文化為宗旨(台灣立報,

2012.11.20)。

[4] 《四方報》於2013年開始,舉辦「青年田野計畫」,目的是讓大專青年 以公民記者身分,親身接觸並深入了解生活周遭的新移民/工,報導他 們在台灣的處境和心路歷程,從中培養在地國際觀與社會關懷,成為和 諧、多元文化的重要推手(林任遠,2014.02.26)。

[5] 2013 年 7 月,《四方報》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文社會企業創新 育成扶植計畫」補助,推展「五語倫比-落實新移民/工台灣文化傳播 權計畫」(李宜霖,2013.07.31)。《四方報》以此為期三年的計畫作 為轉型為「藝文社會企業」的重要方針,主要任務包含:一是以中、外

文雙語對照,作為東南亞新移民/工與台灣人的溝通橋樑;二是提供東 南亞新移民/工台灣生活資訊;三是提供非營利組織、公部門一個公開 交流和串聯的平台,以及四是舉辦系列多元文化交流活動,讓新移民/

工的書寫與繪畫公開展出,且讓台灣社會接觸與認識東南亞文化(陳大 衛,2013)。

[6] 「唱四方」是首個全東南亞語言的歌唱節目,於2013年7月開始,由台 灣外籍勞動者發展協會、辣四喜影像工作室和《四方報》合力製作,並 在台灣綜合台及網路上播出,此節目在公共場所尋找新移民/工,讓他 們對鏡頭演唱故鄉歌曲,目的是讓異鄉人擁有發聲的機會,同時讓台灣 人 接 觸 新 移 民 / 工 的 多 元 面 貌 ( 郭 琇 真 , 2013.07.07 ; 林 任 遠 , 2014.02.26)。

[7] 菲台組織,是一個由菲律賓在台新住民自發性組成的網路聯誼會,成員 大部分是嫁到台灣的菲律賓外籍新娘,透過此網路聯誼會互相分享、交 流、聯繫感情(李岳軒,菲律賓文主編,訪談,2014年3月20日)。

參考書目

上下游News & Market網站(2012)。上網日期:2012年6月20日,取自 http://www.newsmarket.com.tw/aboutus/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42(5):

139-163。

王維菁、林麗雲、羅世宏(2012)。〈新科技下的報業與未來〉,劉昌德與媒改 社(編)《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頁147-184。台北:

巨流。

台灣大誌雜誌網站(2010)。上網日期:2013年1月7日,取自 http://www.bigissue.tw/about

台灣立報(2011.07.26)。〈「艷驚四方」當代台灣異鄉人創作巡迴展〉,《台 灣立報》。上網日期:2014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9311

台灣立報(2012.11.20)。〈免費東南亞語課程 在台掀熱潮〉,《台灣立報》。

上網日期:2014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4019

台灣立報(2014.02.24)。〈新住民幸福作業簿 日久他鄉變故鄉〉,《台灣立 報》。上網日期:2014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932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08.08.29)。〈台灣記協 901記者節活動 記者要團結 捍 衛勞動權〉,《苦勞網》。上網日期:2013年01月06日,取自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5954

成鳳鳴(2010)。〈2009 年報紙出版業概況〉,《2010 出版年鑑》。上網日期:2011 年 12 月 3 日,取自 http://info.gio.gov.tw/Yearbook/99/index.html

江明修、鄭勝分(2004)。〈從政府與第三部門互動的觀點析探台灣社會資本之 內涵及其發展策略〉,《理論與政策》,17(3):37-58。

何定照(2013.10.21a)。〈新移民親子共讀四方報 「學外婆的話」〉,《聯合 報》。上網日期:2014 年 2 月 27 日,取自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367&pno=0

何定照(2013.10.21b)。〈購物找頭路 四方報幫新移民搭橋〉,《聯合報》。

上網日期:2014 年 2 月 27 日,取自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368&pno=0

吳圳義(1970)。〈報紙的危機〉,《新聞學研究》,5:254-269。

吳思華(1999)。《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臉譜文化。

李永杰(2010.06.26)。〈“有了報紙,老闆變沒那麼壞”台灣四方報賦予越泰 外勞力量〉,《當今大馬》。上網日期:2014 年 4 月 23 日,取自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135630

李宜霖(2013.07.31)。〈藝文社會企業 四方報獲選〉,《台灣立報》。上網 日期:2014 年 2 月 27 日,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1926

谷玲玲(2003)。〈媒介組織經營策略〉,彭芸、關尚仁主(編)《新世紀媒體經營 管理》,頁1-56。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卓秀足、胡哲生(2011)。〈社會導向策略轉型與社會價值創造的企業重生:日 月老茶廠案例〉,《創業管理研究》,6:1-28。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文化。(原書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 Thousand Oaks: Sage.)

林任遠(2014.02.26)。〈多元發聲:外婆橋計劃、豔驚四方與移民工文學獎〉,

《台大新聞E論壇》。上網日期:2014年03月04日,取自 http://ntujournal.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26.html

林奇秀、陳一帆(2011)。〈淺析網路社群知識分享實證研究如何構思社會資本概 念〉,《圖書資訊學刊》,9(2):55-89。

林聖芬(2011)。〈數位衝擊下的報社經營觀察〉,《2011 出版年鑑》。上網日期:

2011 年 12 月 3 日,取自 http://info.gio.gov.tw/Yearbook/100/index.html 胡元輝、羅世宏(2010)。〈重建美國新聞業〉,羅世宏、胡元輝主(編)《新聞業 的危機與重建》,頁 118-176。台北:先驅媒體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哲生、張子揚(2009)。〈社會企業創業議題:社會創新與管理融入〉,《創 業管理研究》,4(4):85-105。

胡哲生、張子揚、黃浩然(2012)。〈社會創業模式與社會企業資源整合的關連 性〉,《創業管理研究》,7(1):1-26。

胡哲生、陳志遠、吳秉恩(2009)。〈社會企業本質、任務與發展〉,《創業管 理研究》,4(4):1-28。

苦勞網編輯部(2008.09.01)。〈九一記者節,台灣記協公布記者最想對老闆說 的一句話:「不要再裁員」、「不要再守陳幸妤」〉,《苦勞網》。上網日 期:2013年01月06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6020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43:153-196。

張正(2008)。《全球化下新移民/工社群的跨界文化鬥爭:移民媒體與弱勢發 聲,台灣立報越南文版四方報的實驗與實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 究所碩士論文。

張正(2012.09.10)。〈我們倒閉的那天,就是成功的那天〉,《社企流》。上 網日期:2012年11月9日,取自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494/14/622 張正(2013.01.18)。〈不卑不亢,四方報主編林周熙當選新移民青年大使〉,

《台灣立報》。上網日期:2014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5889

張正(2013.10.20)。〈四方七年,五語倫比:台灣的東南亞語文媒體集團,《四 方報》〉,「2013社會企業論壇」論文。台灣,台北。

張春炎(2009.11.18)。〈舊媒體人創新思維 改革路上不缺席〉,《醒報新聞》。上 網日期:2012 年 4 月 23 日,取自

張春炎(2009.11.18)。〈舊媒體人創新思維 改革路上不缺席〉,《醒報新聞》。上 網日期:2012 年 4 月 23 日,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