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首先說明資源的概念與社會企業的資源類型。接著,闡述社會、經濟價 值創造的內涵,並針對社會企業的社會價值創造之面向進行分類與說明。

一、 資源

「資源」被視為企業組織競爭優勢的來源(Barney, 1991: 101;Wernerfelt, 1984:

172;吳思華,1999)。對一個組織而言,資源具有以下四項特徵:一是為組織 發掘機會和抵銷外部環境的風險;二是透過資源的稀有性來提升組織的競爭力;

三是資源的不可複製性,以及四是資源的不可替代性(Barney, 1991: 105-106)。

Collis & Montgomery(1984: 118-119)認為,企業維持獲利的策略在於發展具有 競爭力的資源策略,提升一個企業在競爭環境中的表現。吳思華(1999:114-117)

則指出,資源是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不斷地建構與累積資源,是策略決策 者重要的經營課題,一般來說,企業可以透過內部自行發展、外部市場購置,以 及合作發展等三種不同的途徑,來獲取資源。

(一) 企業資源

Wernerfelt(1984: 172)將企業資源分為有形與無形資產兩大類別(tangible and intangible assets)。Wernerfelt(1984: 174)認為,對一個企業而言,機器設 備、顧客忠誠度、生產經驗,以及引領技術的能力,皆是具有潛力的資源,能讓 組織獲得較高的利潤回報。Collis & Montgomery(1984: 118-119)同樣將企業的 資源分為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兩大類型。Barney(1991: 101)則將資源分為三大 類型:有形資源(physical capital resources)、人力資源(human capital resources)

與組織資源(organizational capital resources),有形資源包含:技術、廠房和機 器、地理位置和原物料;人力資源則包含:管理階層和員工及其技術訓練、經驗、

判斷能力、智慧和人際關係;最後,組織資源則包含:組織的正式型態及其正式 和非正式的計畫、控制和評估系統,以及組織與外部環境和團體的非正式關係。

Das & Bing-Sheng(1998: 24)說明,組織藉由內部的資源,發展其聯盟策略,

包含:財務資源(financial resource)、技術資源(technological resource)、有 形資源(physical resource),以及管理資源(managerial resource),財務資源是 指一個組織的資本總額;技術資源是指組織在處理問題上特有的訣竅;有形資源 則指原物料、生產力和通路,以及管理資源指的是組織高層及其營運方針與技巧。

Grant(1991: 116)則將企業資源細分為六大類型:金融資源、有形資源、人力 資源、技術資源、企業聲望和組織資源。Amit & Schoemaker(1993: 35)認為,

資源是企業組織所擁有的各種資產和器材設備,還包括技術、資訊管理系統、獎 勵機制、管理階層和員工之間的信任等,各種資源最終將轉化為產品和服務,他 們將資源分為三大類型:企業內部的專有技術(如:專利和認證)、金融和有形 資源(如:財產和機器設備),以及人力資源(如:管理階層和員工)。

吳思華(1999:106)歸納多位學者的看法,將組織資源分為:「資產」與

「能力」兩大部分,「資產」是指企業所擁有或可控制的要素存量,可再細分為

「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兩類;「能力」則是指企業建構與配置資源的能力,

又可再細分為「個人能力」與「組織能力」,如表 2-8 所示。

表2-8:策略性資源的內涵

資產

有形資產 實體資產 土地廠房、機器設備

金融資產 現金、有價證券

無形資產 品牌/商譽、智慧財產權(商標、專利、著作權、已登 記註冊的設計)、執照、契約/正式網路、資料庫等 能力 個人能力 專業技術能力

管理能力 人際網絡

組織能力

業務運作能力

技術創新與商品化能力 組織文化

組織記憶與學習

資料來源:《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頁106),吳思華,1999,台北:

臉譜文化。

(二) 社會企業的資源

Mair & Marti(2006: 37)認為,資源的整合與運用是一個社會企業在追求其 社會使命或目標時不能或缺的要素,社會企業透過資源的整合來創造價值,此種 資源的整合是為了刺激社會變遷或滿足社會需求,並提供市場上所需的服務和產 品。Dees(2002)則指出,社會企業的資源策略,應超越財務資源的侷限,並納 入人力資源和實物資源的策略觀點。Dees(1998)說明,社會企業的資源部署主 要包含四個部分:一是辨識核心能力,指社會企業擁有的知識,包含:技能與獨 特的能力;二是辨識策略性資產,包含:品牌、專利權、基礎設施、專利標準、

顧客資料,以及其他稀少、有價值的東西;三是建構核心流程,指社會企業將投 入變成產出所運用的方法與流程;以及四是配置,指社會企業核心策略與策略性 資源的連結,即如何以獨特的方法結合能力、資產與流程,來支援其特定的策略。

對一個社會企業而言,資源策略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一個正在營運的社 會企業必須透過有效的資源策略來創造價值,基本上,「人力」與「物資」是社 會企業最基礎的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在於,人力資源為社會企業帶來 了豐沛的無形資源,包含:技術、知識、人際網絡、信任、工作熱忱和聲譽,這 些無形資源不僅能為組織效力,亦被視為組織的財務經營策略(Guclu, Dees &

Anderson, 2002: 9-10)。社會企業的資源策略觀點,首先必須考量所需資源的量 與質,其次是募集資源的方法,例如:尋找、篩選、邀集專業人士加入經營團隊 的方式,以及志工的吸納與管理(胡哲生、張子揚,2009:89)。

關於社會企業的資源類型,可區分為貨幣與非貨幣兩大類型,貨幣資源包含:

銷售、補助和捐助;非貨幣資源又稱為:「以聲譽為基礎的資源」,包含:間接 補助(例如:捐贈物資)和志工,前述兩種類型的資源必須均衡分配,才能有效 地達成社會企業的目標(鄭勝分,2008:202-203)。楊銘賢、吳濟聰、蘇哲仁、

高慈薏(2009:63)針對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進行研究,發現社會企業非常仰賴

資源動員和調動人力、財務和政治等資源的能力。Evers(2001: 300-302)則指

(胡哲生、張子揚、黃浩然,2012:17)。

綜合上述的內容而言,本研究將社會企業的資源類型分為:人力資源、財務 資源(有形資源),以及社會資源(無形資源),如表2-9所示。人力資源是指 管理階層、員工和能力。財務資源則是指有形資源,可分為金融與實體兩類,前 者指現金、資金捐助/補助,後者指土地廠房、機器設備。社會資源是指透過個 人的社會連結所取得的資源(Lin, 2001: 21),其無法透過市場上的交易來取得,

例如:社會形象與社會認同。

表2-9:社會企業的資源類型

學者 資源類型

Guclu, Dees, &

Anderson

(2002)

市場資源 value)(Dees, 1998: 60;Guclu, Dees & Anderson, 2002;陳金貴,2002:43;Emerson, 2003: 44;卓秀足、胡哲生,2011:5)。「社會價值」是指無形的社會影響力或 無形的利益;「經濟價值」則是透過企業與其他企業組織、消費者、供應商、策 略聯盟夥伴和社會團體等,在市場上進行動態的交易而產生,此種交易一般涉及 產品、服務和金錢上的往來(Allee, 2000: 2)。學者認為,經濟價值不應是企業 追求的唯一價值,現代的企業組織在追求經濟價值之外,亦必須提供資源和協助,

以改善社會問題(卓秀足、胡哲生,2011:5)。Emerson(2003: 44)提出「綜

合價值導向」(blended value orientation)的觀點,他認為,經濟價值與社會價 值的結合,將為企業組織帶來最大的投資回報。社會企業將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 結合,有助於提升其競爭優勢(Austin, Stevenson & Wei-Skillern, 2006)。

卓秀足、胡哲生(2011:5-6)以「社會關懷」與「經濟利潤」兩大構面來 區分社會企業與其它組織的價值差異,如圖2-8所示。「企業」與「血汗工廠」

是屬於高經濟利潤、低社會關懷的組織類型;「慈善團體」與「非營利組織」則 是高社會關懷、低經濟利潤或是完全無經濟利潤的組織型態;「社會企業」則兼 顧社會與經濟價值的創造,但仍以社會關懷為首要使命。「企業」將獲利視為組 織的首要目標,企業的社會關懷面是隨著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程度以 及行有餘力程度而有差異,多數的企業贊成企業應盡社會責任的說法,但會將成 本列入考量,因此所創造的社會價值亦有差異;「慈善團體」與「非營利事業組 織」不以追求利潤為組織目標,主要以提供社會服務為職志;「社會企業」則是 以服務「小利潤市場」(如:消費力不足的族群、小規模的需求),來滿足消費 者需求為職志的組織。

圖2-8:社會企業與其它組織的價值差異

(社會關懷)

高(經濟利潤)

慈善團體 非營利組織 社會企業 企業 血汗工商 資料來源:〈社會導向策略轉型與社會價值創造的企業重生:日月老茶廠案例〉,

卓秀足、胡哲生,2011,《創業管理研究》,6:6。

(一) 經濟價值的創造

「經濟價值」被視為企業的核心價值,企業透過提升銷售量、增加利潤、開 發新市場與產品擴張等方式來提高獲利(卓秀足、胡哲生,2011:4)。Alvord, Brown,

& Letts(2002: 3)認為,成功的企業必須不斷地創造經濟價值,而企業創造經濟 價值的途徑主要是透過擴張組織的規模,以達成企業的永續經營。

「經濟價值」可分為「產品、服務和收益」與「知識」兩個部分,「產品、

服務和收益」是指創造經濟利益的來源,包含提供商品和服務與交易過程中所涉

及的相關活動;「知識」則是指與核心產品和服務價值鏈有關的各種資訊,例如:

策略資訊、規畫知識、製程知識、科技知識、協同設計與政策發展等(Allee, 2000:

1)。

Allee(2000: 3)指出,企業價值的評估可透過以下幾個面向來分析:時間、

目標、資源、表現、成本和附加價值。企業經濟價值的創造包含以下四個面向:

一是成本及風險的降低,例如透過引進新科技降低成本;二是創新,例如:開發 另類或創新的科技技術;三是取得企業的正當性與聲譽,例如透過良好的產品管 控來提升企業的名聲,以及四是追求經濟上的持續成長,例如:辨識市場上尚未 被滿足的顧客需求與有待開發的市場(Zhuang & Wheale, 2004: 519)。

(二) 社會價值的創造

「社會價值」是指無形的社會影響力,此種無形利益超越了實際商品和服務

「社會價值」是指無形的社會影響力,此種無形利益超越了實際商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