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社區未環境改造之前

本節先從環保署所提供的社區申請名單與問卷調查,整理社區的基本資 料、提案者的基本資料,並從提案者申請的動機中,瞭解社區在推動環境改造 前所遇到的問題及推動的原因,茲分述如下:

壹、社區基本資料

為瞭解推行社區環境改造的提案者、發起人(單位),及申請的社區型態,

本研究根據環保署提供的社區申請名單與本研究問卷調查資料,整理結果如 下。

一、社區申請名單的統計資料

依據環保署所提供的申請名單,研究者統計提案者(也就是環境改造 推動的組織)在各地區所占的比例,整理如下:

(一)社區環境改造推動的組織

為了瞭解主要推動社區環境改造的組織為何,研究者從申請名單的資料中 可以發現申請單位有524 個(70.43%),以社區發展協會最多,其次為村里辦

公室有166 個(22.04%),最少的是 54 個(7.53%)為 NGO 團體;而統計各 地區社區申請案中,最多的是南部,有 347 個,占了全部的 46.64%,尤其是 台南縣就有104 個社區,占了 14.27%(請參考表 3-1),接著是北部有 159 個,

占了全部的21.37%,最少的是東部及外島地區,只有 90 個,如表 4-2 所示。

再進一步觀察發現,各地區的申請單位雖然還是以社區發展協會最多,而村里 辦公室提案的位居第二,出現在北部、中部及南部,但是東部及外島地區卻是 NGO 團體的提案比村里辦公室的多。

表4-2 各地區申請單位百分比

百分比 社區發展協會 村里辦公室 NGO 團體 合計

北部 55.97% 36.48% 7.55% 21.37%

中部 85.14% 11.49% 3.38% 19.89%

南部 66.86% 24.78% 8.36% 46.64%

東部及外島 85.56% 5.56% 8.89% 12.10%

合計 70.43% 22.04% 7.26% 100.00%

(二)社區逐年申請數

統計各年度參與改造計畫的社區數,我們可以從表4-2 發現,1997 年 20 個社區、1998 年的 38 個社區、1999 年的 229 個社區、2000 年有 370 個社區,

到此階段申請的社區逐年增加,尤其到了2000 年的時達到最高峰,到了 2001 年有240 個社區、2002 年有 118 個社區、2003 年則僅有 21 個社區、2004 年有 45 個社區、2005 年有 196 個社區,在 2000 年及 2005 年申請的社區較多,形 成雙峰。如圖4-1 所示。

圖4-1 社區逐年申請數 20

38

229

370 240

118 21

45

196

0 100 200 300 400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二、問卷調查結果

(一)社區改造的發起人所屬單位

環保署推動環境改造已九年,當初發起人所在的組織或職位可能因時空 變遷而有所變動,以致可能發生現今社區環境改造的提案者與最初的發起人並 不相同,故本研究於問卷中問及「社區改造的發起人(單位)」,從回收的問 卷中,我們發現發起人(單位)主要還是以社區發展委員會為主,占78%;其 次為鄉鎮公所占10%;第三為NGO非營利組織團體,占7%;其他如社區規劃 師3%或企業團體則僅占2%,如表4-3所示。

表4-3 參與環境改造之社區發起人統計表

題目 選項 個數 百分比

社區發展委員會 138 78%

鄉鎮公所 18 10%

NGO非營利組織團體 13 7%

社區規劃師 5 3%

社區改造的發起 人(單位)

企業團體 3 2%

(二)社區的人口

從回收的問卷中統計出,參與社區環境改造的平均社區戶數平均872 戶;

而社區總人口數平均2,992 人;參加的環保義工人數平均 65 人左右,除了偏遠 型山地部落因為戶數及人口數較少義工人數也較少,平均只有 20 人以外,不 論何種型態社區類型、人口戶數的多寡,環保義工人數都在 50 人左右,尤其 是都會住宅型的社區,義工人數多達77 人,詳情如表 4-4 所示。

表4-4 參與環境改造之社區人口統計表

社區型態 平均社區戶數 社區總人口數 環保義工人數

城鄉式集合住宅型 1003 3476 68

農漁村混合社區型 391 1700 50

都會住宅型 1718 4593 77

鄉(農)村開放型 602 1316 64

原住民農業落 344 769 73

離島型 163 432 49

鄉鎮型 390 2620 50

偏遠型山地部落 168 251 21

總平均 872 2992 65

(三)社區型態

統計回收的問卷發現,申請的社區型態以鄉(農)村開放型所占比例最 高,占30%;其次是都會住宅型,占 22%;城鄉式集合住宅,20%;鄉鎮型,

12%;農漁村混合社區型,8%;而其他如離島型、原住民農業部落型、偏遠 山地部落型共占全部的8%,如表 4-5 所示。

表4-5 參與環境改造之社區型態統計表

題目 社區類型 個數 百分比

鄉(農)村開放型 53 30%

都會住宅型 40 22%

城鄉式集合住宅 35 20%

鄉鎮型 21 12%

農漁村混合社區型 14 8%

偏遠型山地部落 7 4%

原住民農業落 4 2%

社區型態

離島型 3 2%

貳、提案者基本資料

提案者基本資料,本研究乃藉由問卷進行調查,瞭解提案者性別、年齡、

在當地居住時間、教育程度、年收入以及在社區環境改造中曾經擔任的職務,

詳見表4-6。

ㄧ、問卷調查結果

(一)性別:回收的提案者問卷中,以男性居多有146 人(71%);女性有 51 人(29%)。

(二)在社區居住的時間:回收的提案者問卷中,在當地居住時間,5 年以下 的有5 人(3%),5~9 年者有 9 人(5%),10~14 年者有 20 人(11%),

15~20 年者有 12 人(7%),在當地居住了21 年以上最多有 131 人(74%)。

(三)年收入:經提案者問卷調查,將回收資料製成提案者收入統計我們可以 知道,年收入兩極化,提案者年收入在40 萬元以上的有 64 人(36%)

最多,其次是年收入在 10 萬元以下也有 50 人(28%),年收入在 10~20 萬元的有27 人(15%),在 30~40 萬元有 24 人(14%),年收入在 20~30 萬元的12 人(7%)最少。

(四)提案者年齡:將回收的問卷資料,關於提案者年齡的部分整理統計我們 發現,提案者年齡多在51~60 歲,有 71 人(40%),其次是 41~50 歲有 53 人(30%),接著依序是 61 歲以上有 34 人(19%),31~40 歲者有 16 人(9%),年齡在 21~30 歲者有 3 人(2%)最少,由此可看出提案 者多是41 歲以上的壯年或老年。

(五)教育程度:將回收的資料中提案者的年齡部分整理統計可以知道,提案 者學歷大專院校有67 人(38%),高中職也有 67 人(38%),接著依 序是國中以下的有29 人(16%),研究所以上的有 7 人(4%),其他 的有7 人(4%),社區中為民服務的提案者教育程度多在大專院校以下,

占全部的92%。

(六)職業:由回收的問卷中,將提案者的職業整理統計可以發現,從事服務 業有46 人(26%)的最多,接著是自由業有 28 人(16%),接著依序 是軍公教人員27 人(15%),退休人員 23 人(13%),從事農林漁牧 業的有16 人(9%),商業的有 16 人(9%),家庭管理的有 14 人(8

%),工業的有5 人(3%)。

(七)提案者在社區環境改造中曾經擔任的職務:由回收的資料整理統計,我 們可以發現,擔任社區理事長的有 83 人(47%)最多,其次是擔任義工 有62 人(35%),再來依序是社區協會總幹事有 50 人(28%),擔任

村里長有37 人(21%),擔任社區協會理監事有 28 人(16%),在社

表4-6 提案者基本資料統計表

題目 選項 個數 百分比

(%)

軍公教 27 15

農林漁牧業 16 9

工業 5 3

商業 16 9

服務業 46 26

家庭管理 14 8

退休人員 23 13

自由業 28 16

其他 2 1

職業

村里長 37 21

社區理事長 83 47

學校(教師、校長) 18 10

社團組織 28 16

鄰長 9 5

社區協會理監事 28 16 社區協會總幹事 50 28 村里長兼社區理事長 19 11 在 社 區 環 境 改 造 中 曾

經擔任的職務

義工 62 35

參、社區參與環境改造之動機

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社區參與環境改造之動機,然而在訪談中亦有部份社 區提及當初推動的動機,整理如下所示:

ㄧ、問卷調查結果

(一)提案者「是否同意社區需要環境改造才能變得更好」,得分平均值為4.16,

總體而言社區領導人大多同意社區需要環境改造才能變的更好。

(二)而在社區未參與社區環境改造前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提案者認為環境髒 亂的有152個(86%)是最主要的問題,其次為垃圾污染,有101個(57

%),接著依序為自然環境生態的破壞有53個(30%)、治安問題有44 個(25%)、交通紊亂的有39個(22%)、水污染的有32個(18%)、

空氣污染的有30個(17%)、文物古蹟的破壞的有25個(14%)、環保 議題爭議的有16個(9%)、噪音問題有15個(8%),統計表如表4-7 所示。

進一步由表4-7可以發現,離島型與偏遠型山地部落的社區自然環境破壞 較為嚴重,其中離島型社區的垃圾問題也很嚴重,是否因為海岸垃圾飄流等問 題所導致,值 得進一步研究;而城鄉式集合住宅型與都會住宅型社區治安與 交通紊亂等問題則較自然環破壞嚴重,雖然各社區的環境問題不一定相同,但 是環境髒亂及垃圾污染的問題,皆是各類型社區所面臨主要環境問題。

表4-7 未為參與社區環境改造前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統計表 友熱情邀約的有18個(10%),如表4-8所示。

表4-8 社區參與環境改造之動機統計表

hn166: 因為商圈移轉之後商區沒落,空屋很多,…因為我在那邊也有辦公室,我就和 村里長商量,提出環境改造的方法,因為這是最快的,附近真的是很髒亂啊,

空屋很多,流浪漢很多,流鶯很多嘛!所以從整個社區的環境改造是最快的。

og375: 社區本身由於地理位置受限,所以在拓展方面(蓋新房子…等)就比較不易;其 次,勝安里約有2/5 為公有土地,…剩餘的 3/5 則多為老舊社區,活動的推動上 會顯得有份無力。在對上級報告或和幹部開會時,我都會說社區本身已”先天不 足”,後天再不努力,真的難有發展。

肆、小結與討論

從上述的資料中我們可以得知,向環保署申請的單位主要仍是以社區發展 協會為主,其次為鄉鎮公所以及NGO 團體。而社區環境改造的發起人以社區 發展協會居多、其次為鄉鎮公所、再其次為非營利組織(NGO 團體)。由申請者 與發起人中我們可以發現,主要帶動社區環境改造者是社區發展協會,占了七 成以上,符合環保署推動社區環境改造的精神─「由下而上」,而 NGO 團體 提案申請的最少,然而對於東部與外島雖然還是以社區發展協會提案者最多,

但NGO 團體提案的卻比村里辦公室的較多,是否因為 NGO 較關心東部與外 島的發展或是其他因素影響,另外,台南縣市相較於其他縣市提案的特別多,

是否因為地方政府的推動,或是有較完善的配套資源,或是其他原因,這些都 值得未來進一步深入研究了解。

社區環境改造推動了九年,從歷年來申請的單一社區數目來看,在 2000 年及2005 年申請的社區最多,呈現雙峰現象,2000 年申請的社區最多,可能 是因 1999 年台灣曾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將許多居民的家園震毀了,為重建設 區與家園,所以2000 年時申請的社區數最多;而 2003 年至 2005 年申請的社 區數需與聯合社區一起合併計算,較能瞭解申請社區的數目變化,因本研究範

社區環境改造推動了九年,從歷年來申請的單一社區數目來看,在 2000 年及2005 年申請的社區最多,呈現雙峰現象,2000 年申請的社區最多,可能 是因 1999 年台灣曾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將許多居民的家園震毀了,為重建設 區與家園,所以2000 年時申請的社區數最多;而 2003 年至 2005 年申請的社 區數需與聯合社區一起合併計算,較能瞭解申請社區的數目變化,因本研究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