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在綜合問卷及訪談之調查結果,歸納以下幾項結論:

一、社區未環境改造之際

以下針對社區愛環境改造前的動機,提案者與社區的基本資料說明如下:

(一)社區在未參與社區環境改造之前,因為面臨的是環境髒亂的問題、垃 圾污染以及自然環境生態的破壞。所以參與的動機最主要來自於想要 讓社區生活品質變的更好、社區居民的期待以及因為曾經參與環保活 動而想要進行社區的環境改造。而社區領導者若欲推動社區發展之 初,亦可從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環境的改善做起。

(二)由提案者與發起人中我們可以發現,主要帶動社區環境改造者是社區 發展協會,占了七成以上,符合政府推動環境改造的精神─「由下而 上」,而NGO 團體提案發起的最少,但其中有個例外的地區,就是 東部與外島地區,反而是NGO 團體提案的比村里辦公室的多,若進 一步比較各縣市提案的社區數,以台南市最多,可能與地方政府的政

策有關。

(三)參與環保署社區環境改造的社區提案者,大多是男性,年齡在41 歲 以上,在當地以居住21 年以上的領導者,其對社區有一定程度的瞭 解,號召力與影響力也較強,這些人的教育程度多在高中職或大專院 校畢業,職業多為服務、自由業,顯示其時間應用上可較為彈性的為 社區民眾服務,除了擔任社區理事長或村里長外,有的還擔任義工,

帶頭為民服務。

(四)社區環境改造推動了九年,從歷年來申請的社區數來看,在2000 年 及2005 年申請的社區最多,呈現雙峰現象,而 2000 年申請的數最多,

可能是因為1999 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摧毀了許多家園,許多社區急待重 建之故。

(五)參與社區環境改造的平均社區戶數平均約872 戶;而社區總人口數平 均約2,992 人;參加的環保義工人數平均約 65 人左右,其中除了偏遠 型山地部落外,其他類型社區的環保義工人數約在50 人以上。而社區 的型態所占比例依高低依序為鄉(農)村開放型、都會住宅型、城鄉 式集合住宅、鄉鎮型、農漁村混合社區型,而其他如離島型、原住民 農業部落型、偏遠山地部落型只占全部的8%。

二、推動社區環境改造之經驗

各個社區在推動過程中都有許多相關的故事,以下僅就本研究之問卷與訪談 結果中地社區資源、所遭遇的困難、需要的協助、社區的凝聚力、改造重點等說 明如下:

(一)社區的資源部份,提案者認為以自然生態資源豐富為最多;而社區的 人力資源主要是靠社區的義工,社區的經費來源大多依賴政府的補助

來進行環境改造。

(二)在參與社區環境改造的志工教育程度高中(職)以下居多,占了八成 以上。而參加義工的年齡層,有八成是41 歲以上的當地居民為主,此 年齡層與教育程度與提案者雷同,可能此類居民對社區事務較關心且 熱心,也可能因為此年齡層之民眾大多是已退休或準備退休者,相對 的有較多的時間在社區活動,而且藉由參與社區活動可為人生找到另 一個舞台。

(三)推動社區環境改造時最常遇到的困難是,主要是在經費不足、專業人 才不足,尤其是偏遠型原住民部落最為嚴重,而在訪談中發現社區居 民不配合的問題多出現在私人土地或產業的利用上,與業主不易溝通 所致,上述的問題是社區可以逐步解決的,但也有些問題因環境與法 令的關係,一直存在無法徹底解決,居民可以發揮創意,改變對該問 題的觀點,社區會有新的發展。

(四)推行社區環境改造時,提案者認為最需要地方政府提供經費的補助、

其次為提供人力協助(如清潔隊或臨時津貼人員)、社區幹部進修研習 的機會、提供專家學者的協助、設立專責的社區輔導單位、辦理環保 社區的示範觀摩等。

(五)有不同意見才會讓社區進步,而整合不同意見的主要目的是凝聚大家 的共識,提案者主要是利用「溝通」的方式,或是與村、里長一起說 服居民,或是等待時機與官員溝通,或是以會議方式表決,這正是民 主社會所強調的。更有提案者,帶頭示範,先自己做取得大家的認同。

(六)不管社區環境改造之前的向心力或凝聚如何,普遍的現象是,居民藉 由社區活動的參與,而使得居民凝聚力顯著增加。

(七)社區在環境改造的重點,以社區環境綠美化為主,社區髒亂點清理以 及垃圾處理分類,大部分社區至今還是一直照原本計畫案持續推動環 境改造的工作。環境改造後,目前社區最大的改變在於社區環境衛生 的改善以及社區景觀美、綠化,其次為社區生活環境品質的改善,而 這結果與前人的研究一致,也是環保署推動環境改造的主要目的,更 是社區參與環境改造計畫的動機之一。而掃街、環境清潔這項行動已 成為社區的習慣性的行動。

(八)另外,社區推動的重點,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現在有許多由清潔隊接 手,使社區失去了一項主要經費來源,造成社區有經費籌措上的困難,

相關的配套問題或另籌經費之法,需社區人士與政府腦力激盪,突破 瓶頸。

三、社區持續發展

社會不斷在變遷,社區也著這個大環境一直不斷的改變,為了讓居民可以一 直保有優良的生活環境品質,社區發展應持續推展下去,以下針對社區持續發展 的現況、與其他組織的互動、社區環境改造的效應以及未來發展方向說明如下:

(一)由問卷與訪談結果大都顯示,提案者願意繼續推動持續推動社區環境 改造,而社區目前仍有的組織以環保義工隊最多,應該與本研究的主 題有關,而且當初環保署在推動環境改造時亦鼓勵社區成立環保義工 隊,來為維護環境整潔。而在過去一年社區舉辦的相關活動以10 次以 上的最多,有47%,然而持續推動的經費來源有 80%還是依賴政府補 助。

(二)社區的內部的活力是社區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社區在決定社區推動 方向、與運作時,大多會利用幹部會議或會員大會進行說明、溝通、

檢討與決議,雖然社區內部組織的主導者可能受任期的限制而替換,

但若以傳承的眼光來看待這世代的交替,讓年輕的一輩延續,社區發 展將更多元化。而推動時鄰里公務單位若能與社區發展協會相互配 合,能有ㄧ致性的社區發展目標。不管最初的發起人是否是社區本身,

持續推動的事務最後還是會回到社區的手中。

(三)社區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各界的支持與協助,社區內部的支持是主 要動力來源,公務部門的輔導與監督為社區發展添上助力,再加上 NGO 團體或專家的適時的專業建議與協助為社區引導方向,如同英國

「社區建築」的原則:使用者參與、合夥工作、自建進行,社區、官 方、學者專家三者間建立一個合作互信的夥伴關係。

(四)社區持續推動除了需要經費的補助,還要社區鄉親們支持,熱心的居 民及幹部,為社區的事務積極奔走、溝通、遊說,並在優秀領導人的 投入帶領下,持續發展,將社區的發展目標逐一達成。

(五)社區間互相交流觀摩是有必要的,為了使社區更好的目的,去觀摩學 習其他社區的經驗,而當自己社區有出色表現時,也有他人來取經,

藉由社區間經驗的交流,不只可以讓社區發展更好,也有助於政府推 廣、帶動社區營造工作。

(六)提案者充滿雄心壯志,希望將社區發展工作能做到完美,更希望社區 居民能多多參與,更進一步規劃社區的藍圖,解決現今已顯露跡象的 社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