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與環保署社區環境改造計畫之社區現況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參與環保署社區環境改造計畫之社區現況分析"

Copied!
1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參與環保署社區環境改造計畫之社區現況分析

指導教授:林 素 華 博士

研 究 生:鄭 碧 方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一 月

(2)

摘要

社區環境改造計畫乃是藉由清淨家園、社區綠美化、環境教育等專 案,以達到改善民眾的環境品質目的. 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參與環保署 社區環境改造後之社區現況,及往後持續推動的情形,以 1997 年~2005 年 提案的單一社區(N =750)為對象,進行郵寄問卷普查,回收 177 份,另外 並訪談了 14 個社區的提案者,收集研究資料,再根據資料的結果整理相 關結論,如下: 一、社區環境改造之前,都曾遭遇環境髒亂及垃圾污染等問題,故在居民 期待下進行此一計畫。七成以上是由社區發展協會帶動。 二、參與環境改造的社區以自然生態資源豐富為最多,人力資源主要來自 義工,經費主要依賴政府的補助。 三、推動社區環境改造時最常遇到的困難,是經費與專業人才不足,因此 需要這方面的協助。提案者利用「溝通」整合不同意見,凝聚共識, 因此改造之後,社區的凝聚力顯著增加。 四、社區環境改造的重點,以綠美化、髒亂點清理以及垃圾處理分類為主, 有 91%的社區持續進行,改造後最大的改變在於景觀美化、環境衛生 及生活品質的改善。 五、社區經驗傳承是重要的,可多引導年輕的居民參與,或紀錄社區日誌, 將理念延續承下去。 社區發展的過程中,內部的支持是主要動力來源。建議公務部門提供 社區彼此經驗交流的機會,並從旁輔導監督,而社區與政府、NGO 團體及 專家三者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將讓社區在符合大家的期望下順利發 展。

(3)

Abstract

Through home cleaning, environmental greenery,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Environmental Reforms of Communities are projects to improve the publics’ quality of life.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1997 to 2005 participated communitie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promotion. According to this survey (N=750, valid questionnaires are 177) and 14 case studies, here are som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Before hav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in communities, there were several problems, such as trash problems, dirty environment, various pollutions. Therefore, many residents participate this reform program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se situations. 70 percentage of the valid samples are headed b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2. Most of the community reforms are based on natural resources. The major human resources come from local volunteers and the budget is mostly from governmental financial support.

3. The general difficulties to promot of the community reform are shortage of financial budget and professional support.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ntegrate different opinions and obtain the new perspective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ensus of residents increases tremendously.

4. The community reform focuses on greening, cleaning the dirty place and classifying trash. 91% of the community reform has been continuous. The obvious changes of these communities are beautiful landscape, sanitary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5. A good societal experience continuation is to conduct the young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and to last the successful community experiences through writing diary.

The key element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re the internal support of residence. The government is also advised to supply the experience of community reform and to supervise the community improvement. Good collaboration and relationship amongst community, government and NGO is the prompt key of the lasting community reform.

Keyword:Community, Environmental Reforms of Communities, Community Development

(4)

目 錄

摘要……… Ⅰ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界定………...…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社區與社區主義..………. 9 第二節 社區發展/社區營造……… 14 第三節 社區相關理論………..…………... 20 第四節 社區環境改造………. 28 第五節 國內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2

(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5 第四節 研究對象………. 51 第五節 資料分析………. 5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6 第一節 社區未環境改造之前………. 57 第二節 社區環境改造期間……… 70 第三節 社區持續發展…….……….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2 第一節 結論……….. 112 第二節 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20 附錄……… 128

(6)

表目錄

表 2-1 研究問項與理論對照表………..….. 27 表 2 - 2 環 境 改 造 計 畫 書 之 改 造 面 項 統 計 表 … … … . . … … 3 0 表 2-3 國內相關論文研究………..…… 36 表 3-1 問卷中之問項與研究目的對照表……… 45 表 3-2 訪談大綱之問項與研究目的對照表……… 49 表 3 - 3 各 縣 市 自 1 9 9 7 至 2 0 0 5 參 與 社 區 環 境 改 造 之 單 ㄧ 社 區 統計表………... 52 表 3-4 訪談抽樣表……….……….…. 53 表 3-5 訪談分析代碼表………..…… 55 表 4-1 回收問卷穩定性檢測………. 56 表 4-2 各地區申請單位百分比………. 58 表 4 - 3 參 與 環 境 改 造 之 社 區 發 起 人 統 計 表 … . … … … . … … … 6 0 表 4 -4 參與環境改造之社區人口統計表….………..…... 60 表 4 -5 參與環境改造之社區型態統計表..……….... 61 表 4-6 提案者基本資料統計表………..63 表 4 - 7 未 為 參 與 社 區 環 境 改 造 前 所 面 臨 的 主 要 環 境 問 題 統 計表………. 66 表 4-8 社區參與環境改造之動機統計表……… 67 表 4-9 社區資源統計表………... 71 表 4-10 社區義工教育程度與年齡統計表……… 72 表 4 - 1 1 推 動 社 區 環 境 改 造 最 常 遇 到 的 困 難 統 計 表 … … … … . . 7 3 表 4-12 受訪之社區提案者所遭遇的困難……….……….. 75 表 4-13 推動環境改造所需要的協助統計表……… 77

(7)

表 4-15 受訪提案者整合意見之方式………. 79 表 4-16 受訪社區凝聚力之整理表………. 82 表 4 - 1 7 社 區 環 境 改 造 的 重 點 與 持 續 推 動 項 目 統 計 表 … … … . . 8 5 表 4-18 環境改造後社區的改變統計表………. 86 表 4-19 受訪社區持續環境改造的重點整理表……… 87 表 4-20 受訪社區之提案單位整理………. 96 表 4 -2 1 協 助 社 區 發 展 的 單 位 組 織… … … .… 9 9 表 4-22 持續推動社區環境改造的因素………....103 表 4-23 受訪者認為持續推動因素的整理表………104 表 4-24 社區環境改造的效應………..105 表 4-25 訪談社區未來發展方向………..109

(8)

圖目錄

圖 2-1 透過鯉魚的放養呼籲居民共同整治瀨戶川………….. 17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3 圖 3-2 研究流程圖……… 44 圖 4-1 社區逐年申請數………59 圖 4-2 社區環境改造的重點與持續推動項目統計圖………..84

(9)

第一章 緒 論

聯合國於 1950 年開始推行社區發展運動,現已超過 70 多個國家推行發展工 作(陳茂祥,2004)。台灣為因應這世界性的運動,也為發展地方建設,自 1965 年開始推動社區發展工作,更在 1995 年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使民 眾開始認識「社區」,也開始關心「社區」的議題,行政院各部會為配合推動此 計畫,無不積極提出協助社區發展的計畫來。其中,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下簡 稱環保署)的「社區環境改造計畫」則成功帶動社區改善環境,提升社區的生活 品質。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及發展的基石(臺灣社區通,2005a),但是台灣因過度 重視經濟成長與工業發展,長期忽視維護生活環境品質的重要性,根據環境品質 文教基金會 1995 年起所進行的「環境痛苦指數」調查,連續十一年來分數皆在 70 分以上(Hinet 新聞,2006),此數據意味著台灣環境品質的低落,民眾對環境 問題仍處於高痛苦範圍。尤其是在都市地區,由於土地使用密集,不相容土地使 用互相干擾,使得都市環境品質更形惡劣,已影響到居民的生活品質(李永展, 1995)。此時國人開始自覺生活品質已大不如前,不願只是一味的追求經濟發展 ,反而是更加重視環境品質的提昇,因此,如何創造優質生活環境,逐漸為社會 民眾關心的焦點(臺灣社區通,2005a),。 要開創優質的生活環境,需先找出環境問題的所在,再針對問題進行改善行 動,然而各地的問題、特色、需求不盡相同,無論是政府或任何專家都不可能完 全瞭解,只有長期在當地居住的住民才可能對此有深刻的瞭解,若要解決各地的

(10)

問題,「國」與「家」這兩個社會體系的單位都不合適,如同 Naess(1989)亦指 出「國」常大得無法解決小問題,而「家」又小得無法解決大問題,而社區應可 承上啟下,正是最適當的功能空間。王俊秀(1994)也指出在「全球性思考,草 根性行動」的理念下,社區作為家的組合,理所當然成為環保行動的最適「力場 」及「環境自治體」。 所以,利用「社區」這個適切的功能空間,來找出在地的問題與需求,並針 對問題與資源進行解決問題的行動,最能達到因地制宜的效果,因此環保署在此 理念下,自 1997 年起,推行了「社區環境改造計畫」,此計畫乃是以少量經費輔 導協助社區處理這些與環境息息相關事務,讓各個團體或社區,自發性的選定適 當的區域範圍,並根據區域特色(文化、產物、景觀……等)與環境問題(如環 境清潔維護、垃圾處理、髒亂點清除、汽機車停放……等),綜合各種資源,由 點、線、面、空間著手,推動社區綠美化、廣告物管理、街景改善及公園綠地設 置,改善社區環境景觀,使民眾主動關心所處環境,積極參與推動社區文化,以 營造「健康、安全及舒適的生活環境」(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 林妍君(2002)的研究曾指出,社區營造在台灣蓬勃發展之際,社區環境改 造是其中最重要的項目,因為社區環境改造主要在於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品質,喚 起社區居民愛惜鄉土與生活環境之共識,且落實區域環境保護之行動,進而關心 週遭環境,改善生活品質並與生活習性相結合,共同營造一個安全、衛生、健康 、舒適的居家生活環境;所以社區環境改造是最貼近社區民眾,與生活息息相關 ,易引起社區居民的共鳴與參與,並吸引社區民眾的關心與投入,「它」是個普 遍性、基礎性與重要性社區營造工作。尤其行政院在 2005 年推動「台灣健康社 區六星計畫」,所接受提案的進階型或潛力型社區,甄選條件是有社區營造經驗 且持續推動的社區,而持續推動環境改造的社區正是最佳人選之一,因此,針對 參與環保署計畫的社區,更應瞭解其社區發展的現況,且社區環境改造計畫在經 歷過環保署九年的推動後的此時,參與過的社區推動的經驗,現在執行推動的情

(11)

形如何?值得我們去深入瞭解。 社區環境改造計畫推動之初,從數十個社區參與改造計劃,到 2005 年為止 共計 908 個社區團體在全國的每個角落,不論是從進行清淨家園,如:掃街行動 、廚餘處理、資源回收、環境綠美化等的環境改造基礎工作,或是從發展社區環 境特色,如:水資源保護、生態保育及提升地方文化產業等的永續環境工作,都 是對推動社區環保工作播下希望的種子,環保署在推動此計畫九年後,這些參與 環境改造計畫的社區,當初是在何種原因與動機下推動的?現在發展的概況如何 ?是否還繼續推動?希望藉由本研究的探討,提供相關單位或社區參考,將社區 環保工作的種子散撥得更廣。 近年來,亦有不少研究者針對社區的發展,進行研究,例如:詹雪梅研究永 樂社區的社造經驗,林妍君透過台北東榮社區與萬和社區的訪談與觀察,林岳鋒 選定的高雄市鼓山區哨船頭地區等,這些研究多以社區個案或某一地區為例,進 行深入的研究,利用具體的事例,各社區推動的經驗之談,將遇到的瓶頸、解決 的經驗、推動的方法分享給大家知道,希望能提供其他社區發展推動時的參考, 然而關於全國性的社區現況調查卻相當有限,為收集更多社區其發展的現況,因 此本研究將利用問卷普查參與環保署社區環境改造的社區現況,收集更多資料, 以供後續研究參考之用。 研究者為了要執行本研究,以達到研究目的,在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林素華博 士與劉思岑博士的指導下,與白志元研究員及孫婉菁、林柏淇研究助理共同進行 「環保署 1997~2005 年推動社區環境改造之效應評估研究」,該計畫的主要目的 是為了檢視 1997~2005 年參與社區環境改造計畫的社區們,其社區現況、推動成 果、推動效應、規劃推動機制、設置評估指標、與六星計畫結合及建立推動交流 平台;而本研究為「環保署 1997~2005 年推動社區環境改造之效應評估研究」計 畫中的一部分,研究者透過計畫的參與,藉由問卷設計、發放與回收,社區訪談 ,收集研究資料,以完成本研究。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瞭解自 1997 年至 2005 年期間,曾向 環保署申請「社區環境改造計畫」之社區現況,希望能由研究中發掘社區現況、 困境及所需協助,提供政府推動社區改造及其他社區推動環保相關工作的參考。 所以本研究的目的為: 一、瞭解參與環保署社區環境改造計畫之各社區推動的動機。 二、瞭解參與環保署社區環境改造計畫後之各社區推動之概況,包括社區所擁有 的資源,改造的面項,社區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與所需的協助。 三、探討社區環境改造計畫持續推動之情形,包含持續推動的面項、現況以及影 響持續推動的因素。 四、探討不同的提案者,在推動社區環境改造過程中,和其他組織或團體的參與、 互動情形。 五、探討社區在推動環境改造過程中的經驗,包括所面臨的問題、需要的協助、 如何整合不同意見與其他社區的交流與互動。

(13)

第三節 名詞界定

在本節中,主要針對本研究的主題: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環境改造、社 區組織與民間團體,做進一步的解釋與界定,對於社區的意義將於文獻探討中再 加以詮釋。 一、社區發展/社區營造 社區發展或社區營造ㄧ詞皆源自於英文 community development (轉引自韓榮姿 ,1998),依「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第二條定義,係社區居民基於共同需要,循自 動與互助精神,配合政府行政支援、技術指導,有效運用各種資源,從事綜合建 設,以改進社區居民生活品質(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 二、社區環境改造計畫 此計畫是邀請社區居民一起來找出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處理、自然保 育、生物多樣性、河川海岸保護等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整合運用相關人力、 物力和財力,營造清潔、舒適的生活環境,建構資源循環型社會,達成永續台灣 的終極目標。計畫執行過程強調居民親手參與家園環境的改造,以清淨環境為起 步,在社區內整合資源,進行舒適環境之理念宣導,強化及建置舒適環境,引發 民眾能落實環保生活行為之實踐;長遠則以永續生活環境為訴求,建置有利發展 舒適環境的支持體系,經由示範社區與分區輔導的經驗傳承,共同為台灣社區形 塑永續家園(臺灣社區通,2005a)。 三、社區組織及民間團體 依據行政院(2005)定義社區組織及民間團體可為社區發展協會;文史工作 室、工作坊、地方文化產業組織、社會福利團體、社區宗教組織、全國性民間體

(14)

育團體、傳統或現代藝文團隊、專業輔導團隊及以社區營造為宗旨之基金會、學 會等。本研究參考環保署全國環保模範社區遴選辦法,將社區定義為社區(公寓 大廈)管理委員會、社區發展協會、其他政府立案之民間團體、村里等(環保署 ,2003),以及社區環境改造名單中的申請單位,依研究主題及對象將之區分為: 社區發展協會(管理委員會或環保義工隊)、村里辦公處、及 NGO 團體。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

本節將依據研究主題與研究目的,界定本研究的研究範圍,並說明研 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主要探討環保署社區環境改造的現況,研究範圍說明如下: (ㄧ)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以 1997 年至 2006 年單獨申請通過環保署社區環境 改造計畫案的社區為主,在此簡稱單一社區,而至 2003 年起環保署開 始有聯合社區的申請案;為避免研究進行討論中因申請背景條件不同 而影響研究結果,所以第ㄧ次以聯合社區名義申請案的社區,並不包 含在本研究對象之內。 (二)本研究以申請通過環保署社區環境改造計畫案的社區為主要研究對象 範圍,而接受台北市或其他縣市補助環境改造的社區,並未包含在本 研究範圍之內。 (三)本研究問卷調查對象與抽樣訪談對象設定為計畫案的提案者,而提案 者身分可分為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NGO 理事長或村里長等。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主要探討參與環保署環境改造的社區現況,在研究上力求嚴謹 ,但仍有下列研究限制:

(16)

(ㄧ)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僅以參與環保署環境改造之社區為對象,因各地區之特性、資 源與人文背景差異,推動的目標方向差異,致使研究結果未必能全盤推論 至全國所有社區。 (二)研究人力、物力及時間的限制: 本研究將以郵寄問卷為主,立意抽樣訪談為輔,收集社區現況資料加 以分析,但限於研究者的人力、物力及時間,無法將各個社區之個別特色 一一深入探查瞭解,故而研究結果未必能全盤推論至其他社區。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參與社區環境改造計畫之社區現況,故本章將針對社 區與社區主義的內涵,社區發展以及國外的經驗,社區相關的理論,以及社區環 境改造計畫加以瞭解與探討,最後針對社區發展的相關研究進行文獻回顧。各節 分述如下:

第一節 社區與社區主義

本節將先從社區發展的基礎「社區」加以介紹,瞭解社區的意涵,接著進一 步說明社區主義的內涵,探討社區在推動國家政策發展時的適切性。 ㄧ、社區的意義 社區的原文是Community,Hiemstra(1974)認為社區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區域上 的群體,對於促進他們ㄧ般日常生活的需求有共同的態度(邱淑娟,2002); Fellin (1987)對於社區下了一個正式的定義:「具有一個或多個下列三個面向特質的社 會單位:1.滿足基本需求的功能性空間;2.具有定型的互動型態;3.具有集體認同 的象徵性單位。」;Brookfield(1997)指出社區是一群人能分享彼此經驗和生存目的 ,有共同的興趣和需求,受社會相同情境影響,對社區教育有共同的焦點(邱淑 娟,2002)。 徐震(1980)將社區定義為:社區是居住於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同關係, 社會互動及服務體系的一群人。他們(1)住於相當鄰接的地區,彼此常有往還; (2)具有若干共同利益,彼此需要支援;(3)具有若干共同的服務;(4)面臨若 干共同的問題;(5)產生若干共同的需要。而王衍(2003)則認為社區的現代涵

(18)

義乃在於它是一種民主社會的生活方式,是介於國家社會與家庭團體之間,而為 現代人追求居住環境品質,提昇生活品味的基礎單位。 林瑞欽(1995)認為社區為具有共同關係社會互動及服務體系的一群人,社 區是由居民組成,人與人之間,人與鄰居間或團體間之互動產生認同,樂於參與 社區活動之群體;宮崎清(1996)說明社區乃是各自有其固有歷史的人類生活空 間;陳其南(1996)也談到社區乃是住在同一空間地理範圍內ㄧ群有共識、有共 同行動能力的人;而蔡秀美(1996)認為社區包括地理區域作為界定社區的要素 之一,而且是人民在家庭這個初級團體之外在生活各層面有緊密關聯的鄰村里關 係(邱淑娟,2002)。 林振春(1998)認為,社區是一種常民生活組織的形式,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一般民眾稱其為「莊頭」,政府稱其為「村里」,建商叫它「新城」或「大鎮」 ,警察人員稱其為「管區」,學校人員稱其為「學區」,民意代表叫它「選區」,黑 道大哥叫它「角頭」,生意人稱「商圈」,學術界因不同學術領域,有人稱「祭祀 圈」,有人稱「生活圈」、「文化圈」和「社群」。歸納出社區的概念可以包括:(1 )社區是一個地理位置;(2)社區是一種心理互動的團體組織;(3)社區是一個 包含各單位功能的系統。 文建會(1999)指出社區是人們生活的領域,從走出家門開始算樓梯間道路 、市場、學校公園及運動場等,凡與我們生活休閒娛樂和工作息息相關的地方就 是我們的社區。社區範圍可以小到一座公寓、街區、村落鄰里也可以是鄉鎮縣市 ,甚至是整個社會、國家及全世界。 依據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綱領」第二條「本綱要所稱社區,係指經鄉(鎮 、市、區)社區發展主管機關劃定,供為依法設立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發展 工作之組織與活動區域」。社區因為其團契關係與共同生活,長期以來就是政治與 宗教思想的重要概念。

(19)

由上述各界對社區意涵的看法,我們可以知道社區乃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 共同生活的一群人,這群人亦需自認為「該社區的一員」而對該社區產生認同感 ,在此認同感下,居民對此有一定的情感互動,也有一定的目標,並為此目標共 同努力,而有些抽象的心理認同也正是政府長年推動社區發展所要傳達的理念, 希望藉由各項活動的推廣尋找居民的認同感,也喚回居民對家鄉社區的愛,而環 保署所推動的社區環境改造的重要目的之一正是在喚醒居民對社區家鄉的愛。 二、社區主義的內涵 社區主義意指具有「愛」的成分,無愛便不成為社區,它著重的是居民間互 相認識、關懷。簡言之,社區主義以群體文化歸屬及共同目標為立論基礎,因此 一方面主張個體不可能任意拋棄形塑其自我認同的社群背景,另方面也主張承載 共同歷史文化資源的人應該群策群力,防止共同體生命力的消散(江宜樺,1997 )。江明修(1995)與丘昌泰(1999)也指出:社區主義乃是一群具有同屬感的人 們,立基於修補日益官僚化社會的出發點上,參與公共事務,以達公善(public good )目標,並企圖強調傳統家庭或鄰里關係價值的重要性,主張社會關係凝聚性為 解決公共疏離的必要條件。 柯慈怡(1999)曾參考 Butcher(1993)加以綜合社區理論的理論思想,言 道社區主義具有下列幾種特質: (1)共同生活空間:以我國的狀況而言,可能是一個行政區(鄰里村區) 也可能是同時跨越好幾個行政區域的地理空間; (2)共同歷史文化感:他們有共同的生活歷史與經驗,彼此可以分享過區

(20)

的榮枯興衰,如我國山地鄉原住民或客家村的居民, 彼此相當程度的分享了共同的歷史文化; (3)高度社會凝聚感:他們彼此之間保持高度的聯繫與合作,多數的鄰居 對某些公共事務的意見,經由適當的利益表達程序, 就可形成一致性的行動; (4)主動的政策參與:他們通常具有普遍而廣泛的政策參與,以促進社區 利益的共同實現。 這些特質正是社區環境改造推行所希望營造的,社區居民在共同生活的空間 中,長期居住對當地具有深厚的情感,居民之間擁有共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榮枯 與共,在此情境下為發展社區、家鄉,居民們主動參與社區事務,凝聚共識,相 互合作學習,創造更美好的社區環境、生活空間品質。 在民眾生活水準提升的過程中,環保意識抬頭,社區民眾紛紛希望有更美好 的社區環境,當政府無法適切地反應民眾需求時,如何塑造政府與社區民眾命運 共同體的和諧關係,乃成為環境管理政策的重要課題,而鄭勝分(1997)從社區 主義的觀點探討我國環境管制政策時提到,社區主義導向的環境政策至少可達到 下列效果: (1)社區政策可以鼓勵發展、維持與引發主動性社區的優點,以落實中央 政府的公共政策; (2)社區政策可以促進社區與機構之間的夥伴關係,不至於產生「官民」 或「他我」的分離意識; (3)社區政策可以將每一社區的獨特性加以陳述出來; (4)社區政策可以協助社區培養相互救助與自我救濟的團體或組織,以促

(21)

成公共目標的實現; (5)社區政策可以促進公共服務的重組; (6)社區政策可以培養自我管理的社區團體來達到維護與永續經營的目 標,不必仰賴政府過多的人力。 由以上觀點可以看出為有效改善社區環境,解決環保問題,可以由社區著手 ,解除官民間的分離意識,以社區居民為主,在政府官方或專家學者協助輔導下 ,建立互信的合作關係,以達到社區永續經營的目標。

(22)

第二節 社區發展

社區環境改造乃是配合社區營造推動地方發展的工作之一,故欲瞭解社區環 境改造,須先瞭解社區發展,而台灣的社區營造主要是參考日本及歐美國家的經 驗,所以本章節介紹著重在社區營造,以及日本造町運動及英國社區建築等國外 經驗。 一、社區發展/社區營造 徐震(2004)指出,最早的社區工作是由歐洲國家早期的貧民救濟工作而來 的,例如:德國的濟貧制度(在漢堡市Hamburg 的 Hamburg System;或愛伯福市 Elberfeld 的 Elberfeld System),或是英國的濟貧法案(The Elizathethm Poor Law),其目的在結合社區中教育、衛生、福利或宗教的組織,從事救濟的工作; 而 Midgley(1986)也指出美國利用「社區組織」來作為社會工作的方法之一, 來協助社區中的弱勢族群。到了二次大戰後,聯合國為復興世界經濟,而積極推 動「社區發展」的工作,作為推動全球經濟社會建設的基本途徑;根據聯合國「社 區發展與有關服務」的說明,認為社區發展可以與農業發展、營養服務、社會福 利、住宅建築、衛生工作等技術服務相互配合與支助。 依聯合國定義,社區發展為一種複合的過程,即由人民與政府當局聯合ㄧ 致,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納入國家生活之中,對國家進步盡最大 貢獻。其中包含兩個基本要素:即人民自己的參與並靠自己創造努力改善生活水 準;由政府以技術或其他服務促進其發揮更有效的自覺、自助與互助(韓榮姿, 1998)。所以透過社區發展與營造的工作,讓民眾減低對公共事務的冷漠,普遍 參與社區的建設,配合政府各部門施政計畫與財力支援,使政府與人民努力合而 為一,人力、物力與財力的運用獲得高度的發揮。並且能增進社區內人民生活條 件,提高社區內人民生產效能,改善社區內人民生活環境(王俊秀,1999)。

(23)

歐美先進國家在推行新的法令或政策時,社區組織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依 據德國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該國在推動環保、教育、文化治安、福利…等工作時, 政府機關與社區組織工作量的分擔比例,政府機關僅占40%,而社區組織卻高達 60%,但民眾對政府的行政績效滿意度仍維持在 80%以上(社區環保行動網, 2006a)。由於歐美推展社區自發性改造工作績效卓著,造成國際上之重視,政府 有鑑於此,在1965 年,推動「社區發展」,目的在提升社會福利,帶動鄉村建設, 拉近城鄉間的差距,以期達到均衡發展。 此階段地方建設多著重在硬體設施,而文化精神層面的提升卻顯得有限,所 以文建會更在1994 年 10 月延續前總統李登輝對於「社區文化」、「社區意識」、 「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提出「社區總體營造」。在各地區實施全面性、整體性 的社區發展方案,將社區文化及社區產業加以整合,以期達到營造社區文化特色, 進而重新建立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使地方與社區重新恢復活力與生機。到 了2005 年行政院推動台灣健康六星計畫,以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 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等六大面向作為社區評量指標,同時為促進社區健 全多元發展,針對社區所提出發展目標及配套需求,整合政府目前相關部會既有 計畫資源,分期分階段予以輔導,協助其發展(行政院,2005)。這些計畫的推 動,主要目的皆在增加公務部門與民眾之間的互動,積極推動地方建設,縮短城 鄉差距,改善民眾生活品質。 不管是在哪個階段,社區發展可說是種組織與教育的過程,目的是促進社會 的變遷,將社區中的社會關係從一個階段導入另一個階段;從依靠外來援助到運 用內在資源,著重在發展前後居民心理態度之變與社會關係之變,喚醒居民的自 覺與自助,從而希望建立一個安和樂利的社區關係(徐震,1980)。

(24)

二、國外經驗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當世界各國掀起社區營造的運動時,日本與歐美國家在 推行社區環境改造工作也有多年的經驗可供參考,現在以日本造町運動與英國社 區建築運動為例,加以介紹: (ㄧ)日本造町運動 造町運動乃是因為日本在歷經公害污染與政府長期的對應之後,居民產生了 對環境認知的深刻體會,進而轉化對環境的關懷。這個覺醒是跨地域的連動,尤 其是1970 年代之後日本經濟高度的成長,許多自然與歷史的環境遭受迫害,更促 成了日本人對故鄉自然資源與歷史資產保護的共識(西川幸夫,1997)。 造町運動在1960~1980 這個時期,民眾並無實質的參與權,最高形式參與也 只是官員在完成他們所認為最好的計畫後,再向民眾展示與解釋;但是到了1981 年,造町運動計畫條例首見於日本神戶市,在該條例中,可以看出神戶推動造町 計畫活動的三個重點:1.屬於地方居民組織;2.成立「專家派遣制度」,以提供造 町計畫協議會技術協助;3.制定夥伴關係系統,據此市政府接受造町計畫協議會 提案,和協議會簽署「造町計畫協定」,以利執行。 例如:岐阜縣飛驒市(原:古川町),該町境內之瀨戶川於 1960 年代曾是一條 髒亂的臭水溝,在1968 年為慶祝明治百年,北飛時報社舉辦在瀨戶川養鯉魚的計 畫,此一呼籲引起許多民眾回響,當日不分男女老幼一同清除瀨戶川污泥。最後, 在全體居民見證下放養鯉魚,並約定不再污染瀨戶川,此運動一直持續至今。 除了瀨戶川的整治與鯉魚放養,持續環境維護也是一門重要的課題。為了防 止鯉魚的流失,沿著河道設有十二處柵欄,如圖 2-1 所示,早晚都必須清除掛在 柵欄的垃圾。而瀨戶川流過的七個町內,民眾展開自主性的輪流打掃工作。如「十 六區」丹光寺前的兩座鐵柵,放置著「瀨戶川清掃日誌」,輪流打掃過的民眾便在

(25)

上頭簽名。日誌的封面寫著「為了讓瀨戶川更美麗」的字樣,代表著古川民眾的 對這條小河的向心力。 圖2-1 透過鯉魚的放養呼籲居民共同整治瀨戶川(社區環保行動網,2006b) 在改善居住環境景觀之際,在整個造町過程中更加重視傳統產業的維護,古 川町以木匠工藝聞名,因此當地建設方針乃維護當地建築特色,至今都可在每棟 建築物發現建造該房屋的木匠代表標誌(社區環保行動網,2006b)。除了飛驒市 外,還有愛知縣田原市、名古屋市、岐阜縣岐阜市等其他造町有成的城鎮;而日 本的造町運動影響有二: (1)1990 年代前期,日本泡沫化經濟崩潰的同時,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穩紮 穩打的社區營造更加受人重視; (2)社區營造工作被定為歷史、文化和自然為主軸的生活方式(西川幸夫, 1997)。 (二)英國社區建築運動 「社區建築」是個包含「社區規劃」、「社區設計」、「社區發展」以及各種「

(26)

社區技術協助」形式等之廣泛代名詞。在逐漸瞭解錯誤的人為環境經營方式,是 造成英國社會與經濟出現病態的主因,以及體認到還有其他更好方式可用於進行 規劃與設計之後,此一運動便宣告誕生。 英國曾經歷現代都市充滿醜陋、髒亂、污染等特性,「開發」被視為一件「壞 事」,以專家為主的環境經營與創造已遭失敗,支持專家的各種對策也變得支離破 碎。少數先驅性的開發方案顯示,建造人民願意居住的住屋,賦予人民對齊社區 之驕傲與強化人民的認同感,建造必要且可受到適當照料的設施,發展出可回應 居民需求,且豐富社區鄰里間之生命。 社區建築成功的要素包括(陳金玉,2004):

(1)環境之使用者參與(User Participation Environment):為了創造一個滿 足使用者需求的環境,就必須創造一個強有利的 參與性社區,參與控制的程度愈高,人們彼此間 的孤離感可相對消除,且最明顯的效果是人民對 其環境擁有一份驕傲。

(2)創造性的工作參與(The Creative Working Partnership): 使用者參與並 非涉及某種程度的妥協或拒絕專業專家,相反的 ,參與更需要專業者,不僅需要專家的知識與專 長,同時也需要他們提供之服務,亦即兩者之間 必須建立「有效的合作關係」。

(3)演化式取向(An Evolutionary Approach):為了避免分工負責過多,造 成階層化機構無法妥善有效的處理社區使用者所 關心的問題,所以,唯有將所有問題視為一個整 體,且持續不斷的加以處理、檢查、維護,才有 可能獲得最適當的解答。

(27)

(4)社區建築的十大通則:1.使用者參與(User participation);2.合夥工作 (Working Partnership);3.完全環境取向(Total environmental approach);4.演化式成長(

Evolutionary growth);5.新專業技巧與態度(New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attitudes);6.以地方為基礎 的專業者(Professionals locally based);7.自建( Self-build);8.新設計方法(New design methods) ;9.配當技術(Appropritate technology);10.公眾 環境教育(Public environment education)

英國的「社區建築」包含社區規劃、社區設計、社區發展以及各種社區技術 協助之代名詞,與日本的造町運動的經驗都如同Forester(1989)、謝慶達(1994 )、林妍君(2002)所指出的,傳統菁英規劃的邏輯由政府、專家由上而下的決策 方式已不符合需要,人們才是居住的空間、建築、環境的主角,所以此居住空間 、環境與民眾-使用者-關係最密切,影響也較深,當生活環境產生問題時,傳 統政府由上而下的決策形式已不能適切的反應解決民眾的問題,此時日本與英國 都能適時的調整社區發展改造環境的運作方式,集結社區民眾的愛與力量,為自 己也為後代建立一個可永續經營的社區,這也正是台灣政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 」所期望達成的目標,希望透過民眾的參與與創意,讓大家生活品質能更好。

(28)

第三節 社區相關理論

社區研究是社會學的一支門,故社區理論的相關變數都是社會性的變數,而 社會學家建立社區理論目的在於利用系統化及科學化方式合理解釋社區現象,並 引導相關研究及發展,以下針對社區相關理論:社會體系理論、結構功能理論、 社會行動理論進行介紹

一、社會體系理論(The Social System Theory)

社會體系理論係由綜合系統理論演變而來(詹秀員,2000),此理論廣泛的被 運用在社會工作實務,乃是因為它能提供社會工作者一種思考方法,一種概念化 之連結關係,以及一種分析工具,以分辨不同實體間之同質性與異質性。所謂社 會系統(Social System)依照 Chess & Julia (1991)的定義,是一種社會組織,諸 如家庭、機構、團體、社區及社會等,其組成份子是個人。這些組成系統各具有 其功能,並與其他系統之間具有相互依存之互賴關係。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和變 遷,系統也不斷的改變(differentiation)和調整其功能,以適應外在的環境變化 ,並取得系統內的平衡。 在此理論下,社區被視為是ㄧ種社會體系,如同一個學校、一個教會、一個 家庭ㄧ樣,含有兩個或更多的個人或團體且彼此間具有社會意義的關係之高度組 織體(Poplin,1977;蔡宏進,1990),任何一個社會體系都有相當穩定的結構,形 成社會結構的主要元素包括角色(role)、地位(status)、團體(group)及機關( institution),而一個社區是由多種的角色、地位、團體及機關所構成,且彼此之 間都應密切的相互關連著、互動著,因此體系學派相當強調各有關聯的部門或單 位間的平衡(equilibrium)。 相反的,若組織內分成派系,彼此爭奪或排擠,使成員的能力不能充分發揮 就稱之為脫序(entropy),在系統理論中 entropy 是指事物耗損、腐敗或解組,在

(29)

社區發展過程中,社區內部由於各次系統間之重要領導人,因個人理念、爭權奪 利、選舉恩怨、地方派系等因素造成彼此對立、衝突或不合作現象,會影響地方 整體之發展及社區工作之正常運作(詹秀員,2000)。

二、結構功能理論(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社會學理論上的結構功能理論簡稱功能理論(The Functional Theory),是二 十世紀美國社會學重要體系,與社會體系理論的關係甚為密切,兩者相輔相成。 體系學派強調社會組織單位間的結構關係,但未強調這種結構關係何以能引起並 存。功能理論的「功能」是指維持社會均衡有用的適當活動,它也把社會看作是 ㄧ個體系,「體系」(system)式功能理論的中心概念,是由互相依賴之各部門所 組成的複合體,各部門為了維持本身的平衡與整體的生存,必須履行不同的要求 ,此學派對社區功能的研究,除把社區當作ㄧ個社會系統研究社區功能外,也將 社區各種附屬系統的功能分成政府、經濟、教育、宗教、家庭等幾類附屬性功能 (蔡宏進,2005)。而功能學說則特別著重對結構關係之原因與後果之探討。所以 功能學派與體系學派之間,關係雖然密切但著眼點並不相同,功能學派對於社區 的研究,著重在社區內各社會單位的內容、活動、運作存在的理由、貢獻、作用 及影響等,而體系學派對社區研究所著重的是社區內各社會單位與其他單位的關 係之形態,互動情形及平衡性。 功能理論特別著重對結構關係之原因與後果之探討。其在研究時強調各部門 下列幾個重要基本概念: (1)功能性需求:社區內任何一個社會體系或部門都要滿足某種特定的需求 ,這種特定需求也稱為功能性需求,此一需求能獲滿足,各體 系或部門才能盡功能,也才能生存並持續下去。 (2)社會結構中各部門功能的必要性:社區中須有各種不同的功能,故也必

(30)

要有可以盡這些功能的社會組織、結構或體系。 (3)各部門被其他部門的功能代替性:社區中某項部門或次級體系所盡的功 能常可由其他的部門所取代,因為某一部門所能盡的功能常包 含兩種以上,因而各部門所盡的功能之間也常有重疊的現象。 此特性可增加社會體系或結構的韌性。 (4)各單位部門的外顯功能及隱含性功能:外顯功能(2004)指的是各體系 或單位蓄意達成的功能,故此種功能是外顯的;令一個隱含性 功能(2004)是指各社區體系或單位無意達成、卻終於達成的 功能,這種功能通常是不被正式承認的,故也是不被公開之隱 含性的。 (5)巨視功能及微視功能:主要是按盡功能的社會體系之規模大小而分的, 巨視的功能是指規模較大的社會體系或次及體系所盡的功能 ,而微視的功能則指規模較小的社會體系所盡的功能。 而Parsons 的社會功能論更注重體系與行動的功能,其概念要點如下:(1 )社會行動者是有目的的;(2)目的之獲得受到另一種因素所影響,其中社會規 範是一項重要的準則;(3)行動體系分成人格、社會及文化等三個不同層次,三 者都為影響行動的因素;(4)行動者選擇行動或互動關係共有五種模式變數可供 參考,即普通性對特殊性、狹窄性對擴散性、情感性對非情感性、品質性對成就 性、私立性對公益性;(5)行動體系具有四種不同功能,簡稱 AGIC,即適應環 境(A)、獲得目標(G)、整合體系(I)及維護控制模式(C)(蔡宏進,2005) 。 社區,在社會系統觀點下的ㄧ個體系,也是社會系統中的基本單位之一, 社區發展是ㄧ項長遠、持續且綜融多元目標的社會工作,為了達到推展社區發展 應有之功能,需配合來自政府單位、民間機構、專家學者、社區領袖及熱心居民

(31)

等,正式與非正式系統相關部門功能的協調與整合,也就是說,整個體系中的各 部門間若能充分協調、分工合作、就能使整體系統產生正向功能。 然而在台灣現階段的社區營造中,雖一直強調「由下而上」的社會系統互 動方式,卻還是出現上下依賴關係;所以黃源協(2004)曾指出,除了「由上而 下」或「由下而上」外,可考慮第三條出路-「夥伴關係」,提供主事者另ㄧ思考 方向,協助輔導那些不知該如何做的社區。而王本壯(2005)也指出,這種上下 依賴關係,常使社區營造工作溝通不良,資源分配不均等影響計畫執行成效的事 件產生,所以建議政府、非政府組織及社區民眾可發展出「水平互動關係」、「三 角互補關係」。正如社會體系理論與結構功能理論所說的,社區事務的運作需要社 區內部的組織與公務單位或NGO 團體等各界的協助,因此為更深入瞭解這些單 位間的互動關係,本研究將利用訪談中進行瞭解。 三、社會行動理論 此學派較注重社會動態,注重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也因此比較重視社區的領 導力、決策過程及社會參與。所以社區行動論的中心在於強調社區行動的社會關 聯性,把種種社區行動視為是各種社會行動中屬於社區性的部分,此學派基本上 把社區看作是一個複雜的社會互動單位體,社區中包含了認同社區的人及屬於社 區性的活動,而所謂社區性的活動則具有下列幾種特性: (一)此一活動乃受社區的因素影響而形成; (二)某一社區行動也將影響社區內的其他行動; (三)社區行動必關係到社區中的許多人; (四)此行動也為社區中多數的人所參與。

(32)

因此其強調社會參與(social participation)為一種主要的社區行動,且強調社 區領袖常為社區行動的關鍵人物,因為他往往是引發行動的領導者,且對社區事 務及行動具有影響力的人。社會行動理論將社區領袖歸納成三種(蔡宏進,1990 ;詹秀員,2000):

(一)草根性領袖(grass root leaders):是自然發展的非正式領袖,常被稱為 自然領袖(natural leaders)或非正式領袖(informal leaders )。這類領袖的形成主要條件基礎,且深受基層民眾的擁戴 。草根性領袖本身通常具有優於他人的見識、知識、能力 、性格與道德等,頗受眾人信服而自然被推舉出來。如傳 統農村社會的長老、族長、地主、武館掌門人及私塾或學 校教師等;現代都市地區則如各類興趣或志願團體、社團 、學會、協會或工會的領導人等,都屬於自然或草根性領 袖。 (二)制度性領袖(institutional leaders):是指按組織規則與制度而來的領袖 ,屬於社區性的制度性領袖,如社區委員會理事長、理監 事、村里長或社區各附屬系統的領導人等。 (三)權力優秀份子(power elites):是指少數不尋常的權力人士,因握有充 分的權力資源,如雄厚的經濟或政治、軍事實力,而另人 心甘情願或不得不服從其指揮、領導。常見的社區權力優 異份子,有屬於社區上層機關的權力人士且居住在該社區 中也是該社區公民者,如居住在社區中的總統、部長、縣 市長或中央及地方民意代表等。 另外,社區行動理論學家將社區行動的型態分為:

(33)

不可預見的社區行動,所以也是無組織性的。

(二)習慣性的社區行動(routinized community action):指的是例行的社區 事件,這種事件常由社區中多數人所共同行動的。

(三)創始性的社區行動(initiated community action):指的是前所未有的社 區性行動,所以不是習慣性的,但也不是非計畫性或不可預期的偶發 性行動,而是經由人設計而成的。 四、溝通理論 在體系理論與功能理論中,社區與政府公務部門、在地居民團體,甚至是NGO 團體的相互合作,此期間三者的互動須靠溝通來加以整合,由Sanders 以社區發 展之地理性觀點所提出溝通理論,被認為是影響社區發展推動成效的關鍵要素之 一。所以溝通理論(communications theory) 是社區發展重要理論基礎之一(詹 秀員,2000)。 運用溝通理論在進行社區發展工作時,其溝通(communications)包括三個層 面:第一個層面,為專家學者與地方領袖之間、地方領袖與社區居民之間、社區 工作者與地方領袖與社區居民之間,面對面交談或觀念的溝通;第二個層面,為 有關社區發展知識與方法之傳播,是社區發展的基礎;第三個層面,是有關社區 發展各級機關及民間觀念或想法的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交流或溝通,藉此溝通 過程讓負責地區或全國性政策規劃者,能洞悉社區居民的想法與需要,同時也讓 社區居民瞭解策劃者所面臨的問題和其對策(李增祿,1997)。所以建立暢通無 阻的水平及垂直溝通管道,可促進社區工作的順利發展。 在推動社區發展的過程中,也常須面臨做決定之情境。而在社區發展實務理 論中,Sanders 除了提出溝通理論外,也提出做決策兩個高度相關之理論。Sanders

(34)

認為,所謂做決策理論(decision making theory),及作決策之計畫變遷過程,可 分為下列四個程序或步驟:(1)爭論或面質(confrontation)即面對面討論問題 ;(2)評價(evaluation)即評價計畫方案;(3)決定(decision)及共同做決定 ;(4)經營或運作(elaboration)即精細策劃,分派工作,合力完成任務。 社區在經營與運作前,總有不同的聲音與意見,可能需要交流溝通(爭論或 面質),或是以教育宣導的方式推廣,共同決定社區的目標方向,不同意見的整合 方式,也是本研究所欲瞭解的,因此在訪談中詢問提案者如何整合意見。 綜合各家的社區發展理論與模式,我們可以整理出一個脈絡,社區是一個社 會體系,體系中有個體、團隊、組織、機關等各種單位體,在社區這個體系中分 別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發揮自身的功能,而這些功能皆是為了完成社區的事務而 存在著,在完成各項事務的行動中,皆有其一定的目的即影響因素,此乃社區環 境改造的背景與動機,在執行行動時,若能適當的利用所擁有的資源,與社區體 系中的團隊、組織、機關等相互配合,使社區事務事半功倍,其資源可分成人力 資源與自然資源兩種,而在社區行動的過程中或完成後,此行動對社區定有一定 程度的影響;而每ㄧ項社區環境改造計畫,就是一個社區行動,為某一特定目標 而開始推行,由創始性行動開始,結合社區體系中的組織團隊及各項資源,為改 善生活品質而持續努力,逐漸形成習慣性行動。 故本研究在參考社會體系理論、社會行動理論、Parsons 的觀點以及環保署社 區環境改造計畫規定,利用問卷普查社區參與環境改造的動機與推動的現況,且 參考社會體系理論及Sanders 的溝通理論抽樣訪談社區,用以瞭解社區與內部、 NGO 團體或公務等單位間的互動情形,研究問項與相關理論對照表如表 2-1。

(35)

表2-1 研究問項與理論對照表 *問卷調查 研究問項 相關理論 參與的動機 Parsons 的觀點 推行所獲得的資源 遭遇的困難 需要的協助 持續推動的現況 社會行動理論 持續推動的因素與意願 社會行動理論 現有社區組織 社會體系理論 *訪談調查 研究問項 相關理論 社區原本的凝聚力 社會行動理論 社區現在推動的項目 社會行動理論 組織間運作、互動情形 社會體系理論 持續推動的要素 社會行動理論 遭遇的困難,需要的協助 如何整合不同意見 Sanders 的溝通理論 與其他社區的交流 社會體系理論 持續推動社區營造的意願 社會行動理論

(36)

第四節 社區環境改造

環保署參考國外經驗,延續社區總體營造之精神,推廣社區環境改造、並未 強制規範社區應推廣的事項,各社區可依社區本身的資源條件,進行規劃,ㄧ步 ㄧ步慢慢作。以下將對社區環境改造的名稱變動、組織工作團隊、財源籌措、評 選標準、社區分類逐一介紹。 一、名稱變動 自1997 年環保署推動生活環境改造計畫至今,名稱有多次變動: (一)1997~2000 年施行「生活環境改造計畫」,計畫的要點為: 1. 本計劃採取由下而上,透過社區籌設環境保護學習中心,推動終身學習, 引導居民重新認識社區,建立生命共同體的社區意識、培養居民參與公共 事物的能力。 2. 組織環保義(志)工,進行環境調查,了解社區問題與特色、規劃環境改 造項目與發展構想,並邀請居民共同參與小廣告清除、資源回收、髒亂點 清除,綠美化環境、社區景觀改善等工作。 (二)2001~2002 年開始施行「環保示範社區計畫」,此計劃的主要要點如下: 1. 發展地方特色(如集水區保育、溼地保護土壤污染防治、海岸保護……等) 2. 訂定社區未來發展的中長程方向,最終達成永續社區的具體目標。 (三)2003~2004 年施行「社區環境改造計畫-永續家園」,計畫的要點為: 1. 社區執行計劃以鄉鎮市為最大範圍,可採單一或數個社區為單元進行提 案。以理念引導行動,並擴展至村里、鄉鎮、生活圈及流域等,建構資源 循環型社會,來達成環保生活新典範之預期目標。 2. 推動心靈環保,運用大眾媒體及設置論壇,加強環境教育,結合社會、宗

(37)

教力量,淨化心靈,建立正確的環境倫理觀,革除民眾不良環保陋習。 3.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劃,推動校園環境管理、環境教學及環境教 育工作,選拔表揚推動環境保護有功學校、老師及學生。 (四)2005 年實施「社區環境改造計畫」,計劃要點如下: 1. 鼓勵已申請過社區環境改造之社區,以母雞帶小雞的作法帶領其他沒有經 驗的社區從事環境改造,可採單一或數個社區為單元進行提案。由點擴大 為面,提昇參與層面至村里、鄉鎮、生活圈及流域等。 2. 執行計劃之規劃及推動採取由下而上,誘導民眾發現生活周遭環境問題、 提出解決方案,運用在地人力、物力及財力資源,力行節約簡樸與資源永 續利用,共同經營維護自己的家園。 在經歷多次計畫名稱的變動,推動的主項目從剛開始的垃圾減量方面:如資 源回收、廚餘堆肥等,到現階段發展社區特色,推動環境教育,但計畫的目標與 方向並無更動太多,環保署的主要目的在於以少量的補助,喚起民眾對土地的關 懷,擬聚社區民眾的力量,一起來找出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處理、自然保 育、生物多樣性、河川海岸保護等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整合運用相關人力、 物力和財力,營造清潔、舒適的生活環境,建構資源循環型社會,達成永續台灣 的終極目標。 二、環境改造面項 由各年度環境改造計畫的要點,環保署推動的面項包含:環境教育、資源回 收、廚餘堆肥….等,而研究者在參考環保署所提供 1997 年至 2004 年之 458 份社 區環境改造計畫的計畫內容,統計改造面項時發現,綠美化、垃圾分類、資源回 收、廚餘堆肥、髒亂點清除、環境教育等出現最多,統計如表2-2。

(38)

表2-2 環境改造計畫書之改造面項統計表 改造面項 個數 百分比 環境綠、美化 271 59.2% 垃圾處理與分類 174 38.0% 資源回收再利用 128 27.9% 社區髒亂點清理 223 48.7% 戶外生態解說 14 3.1% 環境教育宣導 148 32.3% 廚餘回收 57 12.4% 清除社區廣告貼紙 40 8.7% 綠色消費 6 1.3% (研究者整理) 因社區所在之地理位置、人文背景、特色不同推動的面項也可能因此而不 同,例如:消毒滅蚊、汽、機車檢測與環保宣導座談會、棲地復育保育、護溪巡 河、淨溪活動、澳口漂流垃圾攔截等,因此研究者與研究夥伴在設計問卷選項時, 除了上述統計的改造面項外,另外在設計一欄「其他」,讓填寫者除了可勾選外, 亦可填寫當初社區因背景特色所推動的不同面項。 三、組織工作團隊 環保署在推動環境改造之策略上建議,改造工作不是靠個人,也不是靠少數 人,而是靠社區全體居民之參與,共同來改造自家居住環境品質,所以,需組織 一個健全的工作團隊,由具有前瞻性之熱心人士,先來發起,號召具有共同理念 的人,組成有活力的工作團隊,依據社區本身實際之需求,編列職掌與分層負責 來帶動社區全民參與。 (1)在組織架構上建議工作團隊可以採用委員會的組織型態,同時應盡量 結合社區行政體系,較能掌握政府資源。 (2)要建立有效率的生活環境改造工作團隊,志工之招募與培訓是必要的。 社區志工招募之條件,當然要以願意為社區服務為第一優先,然後再

(39)

考量其專長、能力、熱誠度,所以除了釐訂其權利義務外,亦可按個 人之經歷與專長,分派各項推動工作。 而根據黃主文在2001 年的「建立綠色社區之參與模型」計畫期末報告中, 提及社區『推動階段』依發起人的背景,可以將國內社區營造的運作模式區分為 :1.社區居民自發組織,2.公部門帶領,3.非營利組織發動(NGO 團體),4.企業 集團為主(黃主文,2001)。本研究參考此分類,並依據環保署提供申請者名單發 現,申請者並無企業團體的參與,故研究問卷及訪談大綱設計時,將參與的社區 組織與團體分成:1.社區居民自發組織,2.公部門帶領,3.非營利組織發動,以下 將一一介紹: 1.社區居民自發組織 此模式通常會出現在社區利益面臨重大威脅的時候,居民在外力的刺激下較 能主動團結起來,成立自發性的社區組織,用積極的態度去回應問題,主動經營 社區。例如:1992 年高雄美濃引發水庫興建爭議,促成了美濃愛鄉協進會來主導 「反水庫運動」。在反水庫運動的過程中,協進會成員開啟了他們對於美濃社區其 他事務的關心與學習,例如對美濃菸業未來的思考,漸次踏出黃蝶翠谷保育、永 安街聚落保存、鎮誌編纂等等,一路下去都是步步踏實的腳印。 另一情況是社區未面臨外在的重大威脅,卻有十分關心社區發展且帶頭組織 的居民,自發性的成立社區組織,如國內各縣市都有「社區發展協會」和「地方 文史工作室」等。 2.公部門帶領 由最基層的公部門鄉長,或是最基本的社區代表村里長,為了回饋地方或是 執行上級交代的政策性工作,經常提出社區造的計畫案,向政府各單位申請社區 營造的經費推動社區案。例如:在宜蘭縣頭城鄉大溪里仁澤新村舉辦的「歸來吧 !龜山」活動為例,公部門資源透過文化活動的帶入,使得積存已久的環境髒亂

(40)

問題得以去除。當地居民開始以他者的觀點來審視自己,使得仁澤新村轉變成為 乾淨整潔的社區,後來還代表宜蘭縣榮獲全國十大環保社區的榮譽(文建會,1999 )。 3.非營利組織發動 此處非營利組織界定為非社區內的,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亦有人稱之為民 間第三部門,如:NGO 團體、或專家的工作隊等。因為對某一特定議題的關心而 主動進入社區,推動與該議題有關的工作。 四、財源之籌措 社區生活環境改造工作,除了有效的人力資源外,還需要穩定的經費支持, 是以如何籌措財源,更成為社區生活環境改造的另一項重要課題。財源之籌措, 依其募集的對象可分為:社區自行籌措、向企業或特定團體募款,以及向政府相 關單位申請補助款等三種類型,分述如下: (一)社區自行籌措 社區生活環境改造工作是社區每一個人的事,為了實現全體居民的願景,更 需要大夥兒在人力與經費上的共同參與。而在經費的募集上,一般可區分為「設 置社區事業服務部」與「自由捐獻」兩種;前者是從事服務性質工作,並經由收 取一定費用,來維持組織的運作。後者是透過適當的宣導與正確的做法,通常可 爭取到社區大部分民眾的認同與支持。 (二)向企業或特定團體募款

(41)

通常經由適當的溝通後,可以向與社區有地緣或人脈關係的企業或特定團體 募集到相當的經費。尤其是目前國內的企業對於鄰近社區的公關工作日漸重視, 一般公司或團體,也都會編列地方回饋金或特殊名目的補助款項,因此,若能提 出適當的睦鄰計畫,亦可獲得企業或特定團體的認同而給予贊助。此外,當地的 民意代表也是很好的經費籌措資源。 (三)向政府申請補助款 近幾年來,政府非常重視社區的發展,因此各相關機關也都編列了許多經費 來協助社區進行改造工作,只要用心留意,社區工作者均可依循正式管道,申請 政府補助款。大體來說,政府機關對社區的經費補助可分為中央與縣市政府兩大 部分。 五、在推動的過程中,環保署針對計畫書評選標準如下: 1.社區居民之凝聚力及參與意願高低。 2.推動組織概況及執行能力。 3.地方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並給予資源配合。 4.環境整潔、垃圾處理等基礎環保工作落實情形。 5.聯合提案有共同推動議題及執行區域具有完整性。 6.執行議題、內容與社區居民生活密切度及影響性。 7.推動議題、執行策略、行動規劃及預期成效能成為社區典範。 8.經費需求合理性(台灣社區通,2005a)。 環保署以PDCA(Plan、Do、Check、Action-規劃、執行、查核、審查) 模式建立生活環境改造之推動架構,因社區生活環境改造不是速成的,而是要循 序漸進的,經營改革需要花費時間與投入心血,因此必須建立一套推動架構,才

(42)

能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持續推動。如前所述,生活環境改造可仿效企業經營管 理之運作模式,而企業在進行改造時就是採取「規劃、執行、查核、審查」四階 段的PDCA 運作模式。因此,社區應運用 PDCA 運作模式來建立推動架構,以便 按部就班地進行持續改善工作。在規劃階段,必須先釐訂出社區生活環境改造推 動之架構,這架構包括讓社區民眾瞭解社區之願景、發展之目標、推動之模式及 執行之方式等,釐訂各項人、事、時、地、物配合之工作項目與工作方法。在執 行階段,必須讓社區全體民眾共同參與,鼓勵民眾提出改善方案與參與改造工作。 在查核階段,必須定時查核改造之成果,並適時加以修正與引導,此階段之工作, 最主要為定期舉行檢討會議。在審查階段,主要工作為驗收與表揚,然後再釐訂 下個階段改造之目標與改造項目。當然,社區生活環境改造初期之推展工作十分 艱鉅,但唯有透過此種推動方式,才能讓社區全員參與並持續改善,才能全面提 昇社區品質,為二十一世紀營造健康、安全、舒適的居家環境,以及安和、樂利 之祥和社會(社區環保行動網,2006a)。 六、社區的種類 而環保署在推動環境改造時,要求社區針對社區本身的資源、問題所在做完 整的調查,所以在申請書中需將改造的動機、社區所擁有的資源、人力組織、改 造的項目與社區情況等一一說明,且針對社區地理環境都市發展與產業的不同, 將社區種類分為: 1.城鄉式集合住宅型:例如公寓大廈等所形成的社區。 2.農漁村混合社區型:例如海邊所形成的村落社區。 3.都會住宅型:指定居在都會區的社區。 4.鄉(農)村開放型:以農業為主的鄉村型社區。 5.原住民農業部落型:例如東部以農業為主的原住民部落。 6.離島型:指外島如金門、馬祖、澎湖等非台灣本島的社區。

(43)

7.鄉鎮型:非都會區或農村形之鄉鎮。 8.偏遠型山地部落:指較偏遠山區之原住民聚落之社區。 因此每一個社區依據社區種類的不同並參照社區之歷史沿革、人文環境、自 然環境及面對的環境問題的不同,改造的面項、方式也有所不同。 本研究在參考社區環境改造精神與措施設計問卷進行普查,而在問卷中未盡 完善的部份,亦希望藉由訪談,瞭解領導者在推動社區發展過程中如何整合社區 體系中的組織,與如何克服相關的困境。

(44)

第五節 國內相關研究

近幾年來有許多社區營造的相關研究,相關的檢討計畫亦不少,這些研究與 報告,皆為本研究訂定研究方法、與問卷、訪談編製提供參考;這裡的研究多為 深入瞭解社區改造過程,相關論文研究整理如表2-3, 表2-3 國內相關論文研究 研究者 年代 論文名稱 研究方法 研究地區 研究對象 王建華 2005 社區夥伴關係建構與運作之 研究以馬祖鐵板社區為例 深度訪談、焦 點群體對話 馬祖鐵板社 區 政 府 機 關 人 員 、 社 區 協 會 、 民 間 團 體、地居民 朱立君 2002 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 --台中市「楓樹社區」理想 家園的發展 田野研究法 台 中 市 楓 樹社區 社區居民 吳昭瑩 2003 嘉義縣頂塗溝社區居民社區意識與轉換歷程之研究 個案研究、 訪談法、觀察 法、文獻分析 嘉 義 縣 頂 塗溝社區 社區居民 吳珮雯 2002 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 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 係研究 問卷調查法、 訪談法 高雄市 社區居民 吳涵宜 2002 社區環境改造中民眾參與程度 之探討 ─以「溫州公園」與「福 林社區」為例 文獻回顧 溫 州 公 園 與 福 林 社 區 社區居民 呂嘉泓 1999 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例 訪談法、文獻分析、觀察法 嘉 義 縣 山美社區 社 區 居 民與領導人 林妍君 2001 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 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 萬和社區為例 訪談與觀察、 個案的分析 台 北 東 榮 社 區 與 萬 和 社 區 社區居 民、專家 林信宏 2005 從重要生命經驗探討環保模範社 區領導人環境行動養成因素之研 究--以中部地區為例 訪談法 中部地區 領導人 (接續下一頁)

(45)

表2-3 國內相關論文研究 研究者 年代 論文名稱 研究方法 研究地區 研究對象 施秋娟 2002 非營利組織在社區健康營造經營角色-高雄市經驗剖析 問卷調查、 與訪談法 高雄市 領導人 、志工 施婉茹 2005 漁村社區營造休閒漁業永續 發展策略之研究--以雲林縣 台西鄉為例 問卷調查 雲林縣沿海 地區休閒漁 業 遊客 柯惇貿 1998 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與態度 問卷調查及訪談法 台北市的福林 社區及台中市 的楓樹社區 社區居民 郁 元 1998 社區總體營造規劃與執行之差異探討--以集集鎮經驗為例 文獻回顧、直 接觀察、訪談 及文件分析 集集鎮 社 區 居 民、領導者 涂志明 2003 民眾參與農村社區實質環境營 造之個案研究:東石鄉船仔頭與 水上鄉頂塗溝 文獻回顧、觀 察法、訪談法 東石鄉船仔 頭與水上鄉 頂塗溝 社區居民 張力亞 2006 社區營造網絡治理中信任機制建構之研究─以桃米生態村為例 動態分析 桃 米 生 態 村 社 區 組 織 與參與者 張湘翎 2000 社區自主環境管理機制之探討 --以竹山鎮社寮社區總體營造 為例 文獻回顧、個 案研究、問卷 調查、訪談法 竹 山 鎮 社 寮社區 社區居民 張賢源 2006 老街再造中參與者互動關係之探討─以大溪老城區為例 資 料 分 析 、 訪談法 大 溪 老 城 區 政 府 、 專 業 者、社區組織 許雅雯 2000 打造綠色家園:以環境教育推動 生態策略的社區營造─中寮鄉 災後社區重建個案 行動研究 中寮鄉 國小學生 許燕真 2006 探討社區營造之府際關係投縣與彰化縣之比較 ─南 文獻分析法、 比較研究法、 深度訪談法 南 投 縣 與 彰化縣 行政機關 陳金玉 2004 社區環境改造下之民眾參與、衝 突與溝通─新竹市「內湖老街景 觀改造」之三個衝突經驗 個案研究、 訪談法 新 竹 市 內 湖老街 社區居民 彭美鈴 2000 社區活動對居民環境態度之影響 行動研究 台 中 市 南 區頂橋仔社區 社區居民 (接續下一頁)

(46)

表2-3 國內相關論文研究 研究者 年代 論文名稱 研究方法 研究地區 研究對象 董靜茹 2002 臺北市社區健康營造保健志工 保健課程參與度及其影響之相 關性研究 問卷調查 台北市 志工 詹秀員 2000 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 深度訪談法 十 二 位 台 中 縣 社 發 會 理 事長 領導人 詹雪梅 2003 永樂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參與學習研究 觀察法、訪談 永樂社區 社 區 領 導 人 盧應慶 1996 社區環境自主性之研究-以台南市啟智里之「社區營造」為例 個案實證研究 台 南 市 啟 智里 社 區 居 民、領導者 謝有誌 2004 中部地區環保模範社區發展因素之研究 訪談法、問卷調查、觀察法中部地區 領導人、社 區幹部 (本研究整理) 由表2-3 的相關的研究中,可看出研究範圍大多以特定地區進行研究,研究 方法多以訪談法、觀察法進行,輔以問卷調查,目的皆在瞭解社區的經營經驗, 提供有興趣者參考,然而這些研究往往只針對某一特定社區、或區域進行研究, 而本研究整理相關研究者的研究,歸納出社區在發展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環境 改造在社區發展過程中的普遍性,社區發展成功的經驗,以及研究的建議,整理 如下: 一、遭遇的困難 在參考相關的研究論述,雖有些研究指出民眾對於執行的成果感到滿意,但 也有研究指出執行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例如:王順美、沈珊珊(1999)研究 對象與國內社區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包含社區發展協會與新進里長不合、接班人 傳承問題、核心組織欠缺新血。呂嘉泓(2000)研究發現,山美社區營造時所遭

數據

表 2-1  研究問項與理論對照表  *問卷調查  研究問項  相關理論  參與的動機 Parsons 的觀點  推行所獲得的資源  遭遇的困難  需要的協助  持續推動的現況  社會行動理論  持續推動的因素與意願  社會行動理論  現有社區組織  社會體系理論  *訪談調查  研究問項  相關理論  社區原本的凝聚力  社會行動理論  社區現在推動的項目  社會行動理論  組織間運作、互動情形  社會體系理論  持續推動的要素  社會行動理論  遭遇的困難,需要的協助  如何整合不同意見 Sanders
表 2-2  環境改造計畫書之改造面項統計表  改造面項  個數  百分比  環境綠、美化  271 59.2%  垃圾處理與分類  174 38.0%  資源回收再利用  128 27.9%  社區髒亂點清理  223 48.7%  戶外生態解說  14 3.1%  環境教育宣導  148 32.3%  廚餘回收  57 12.4%  清除社區廣告貼紙  40 8.7%  綠色消費  6 1.3%  (研究者整理)  因社區所在之地理位置、人文背景、特色不同推動的面項也可能因此而不 同,例如:消毒滅蚊、汽
表 2-3  國內相關論文研究  研究者  年代  論文名稱  研究方法  研究地區  研究對象 施秋娟  2002  非營利組織在社區健康營造經 營角色-高雄市經驗剖析  問卷調查、 與訪談法  高雄市  領導人  、志工  施婉茹  2005  漁村社區營造休閒漁業永續發展策略之研究 --以雲林縣 台西鄉為例 問卷調查 雲林縣沿海地區休閒漁業 遊客 柯惇貿   1998  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 知與態度  問卷調查及訪談法  台北市的福林社區及台中市 的楓樹社區  社區居民  郁  元  1998
表 2-3  國內相關論文研究  研究者  年代  論文名稱  研究方法  研究地區  研究對象 董靜茹  2002  臺北市社區健康營造保健志工保健課程參與度及其影響之相 關性研究  問卷調查  台北市  志工  詹秀員   2000  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 之研究  深度訪談法 十 二 位 台 中縣 社 發 會 理 事長  領導人  詹雪梅  2003  永樂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 體營造之參與學習研究  觀察法、訪談法  永樂社區  社 區 領 導 人  盧應慶   1996  社區環境自主性之研究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y are: Booklet (6) – Healthy Community, exploring the communicable and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how they affect community health so that students are able to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We hope to engage and collaborate with stakeholders in the community to explore the many possibilities of aging through creative workshops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3. We hope

 To address the developmental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0 to 5 years)..  An integrated community-based child and family

Th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ommunity commitment, dependence, and reputation positively influence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 The findings also reveal that reciprocity

Key Words: communi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interactions between community and villag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第一章

Community of practice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knowledge workers to share, learn and discuss the knowledge related to a particular topic, thu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munity

Redundancy could also cause serious conflict betwee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and village system especially when both leaders belong to different parties.. Fifth,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