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社區相關理論

社區研究是社會學的一支門,故社區理論的相關變數都是社會性的變數,而 社會學家建立社區理論目的在於利用系統化及科學化方式合理解釋社區現象,並 引導相關研究及發展,以下針對社區相關理論:社會體系理論、結構功能理論、

社會行動理論進行介紹

一、社會體系理論(The Social System Theory)

社會體系理論係由綜合系統理論演變而來(詹秀員,2000),此理論廣泛的被 運用在社會工作實務,乃是因為它能提供社會工作者一種思考方法,一種概念化 之連結關係,以及一種分析工具,以分辨不同實體間之同質性與異質性。所謂社 會系統(Social System)依照 Chess & Julia (1991)的定義,是一種社會組織,諸 如家庭、機構、團體、社區及社會等,其組成份子是個人。這些組成系統各具有 其功能,並與其他系統之間具有相互依存之互賴關係。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和變 遷,系統也不斷的改變(differentiation)和調整其功能,以適應外在的環境變化

,並取得系統內的平衡。

在此理論下,社區被視為是ㄧ種社會體系,如同一個學校、一個教會、一個 家庭ㄧ樣,含有兩個或更多的個人或團體且彼此間具有社會意義的關係之高度組 織體(Poplin,1977;蔡宏進,1990),任何一個社會體系都有相當穩定的結構,形 成社會結構的主要元素包括角色(role)、地位(status)、團體(group)及機關(

institution),而一個社區是由多種的角色、地位、團體及機關所構成,且彼此之 間都應密切的相互關連著、互動著,因此體系學派相當強調各有關聯的部門或單 位間的平衡(equilibrium)。

相反的,若組織內分成派系,彼此爭奪或排擠,使成員的能力不能充分發揮 就稱之為脫序(entropy),在系統理論中 entropy 是指事物耗損、腐敗或解組,在

社區發展過程中,社區內部由於各次系統間之重要領導人,因個人理念、爭權奪 利、選舉恩怨、地方派系等因素造成彼此對立、衝突或不合作現象,會影響地方 整體之發展及社區工作之正常運作(詹秀員,2000)。

二、結構功能理論(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社會學理論上的結構功能理論簡稱功能理論(The Functional Theory),是二 十世紀美國社會學重要體系,與社會體系理論的關係甚為密切,兩者相輔相成。

體系學派強調社會組織單位間的結構關係,但未強調這種結構關係何以能引起並 存。功能理論的「功能」是指維持社會均衡有用的適當活動,它也把社會看作是 ㄧ個體系,「體系」(system)式功能理論的中心概念,是由互相依賴之各部門所 組成的複合體,各部門為了維持本身的平衡與整體的生存,必須履行不同的要求

,此學派對社區功能的研究,除把社區當作ㄧ個社會系統研究社區功能外,也將 社區各種附屬系統的功能分成政府、經濟、教育、宗教、家庭等幾類附屬性功能

(蔡宏進,2005)。而功能學說則特別著重對結構關係之原因與後果之探討。所以 功能學派與體系學派之間,關係雖然密切但著眼點並不相同,功能學派對於社區 的研究,著重在社區內各社會單位的內容、活動、運作存在的理由、貢獻、作用 及影響等,而體系學派對社區研究所著重的是社區內各社會單位與其他單位的關 係之形態,互動情形及平衡性。

功能理論特別著重對結構關係之原因與後果之探討。其在研究時強調各部門 下列幾個重要基本概念:

(1)功能性需求:社區內任何一個社會體系或部門都要滿足某種特定的需求

,這種特定需求也稱為功能性需求,此一需求能獲滿足,各體 系或部門才能盡功能,也才能生存並持續下去。

(2)社會結構中各部門功能的必要性:社區中須有各種不同的功能,故也必

要有可以盡這些功能的社會組織、結構或體系。

(3)各部門被其他部門的功能代替性:社區中某項部門或次級體系所盡的功 能常可由其他的部門所取代,因為某一部門所能盡的功能常包 含兩種以上,因而各部門所盡的功能之間也常有重疊的現象。

此特性可增加社會體系或結構的韌性。

(4)各單位部門的外顯功能及隱含性功能:外顯功能(2004)指的是各體系 或單位蓄意達成的功能,故此種功能是外顯的;令一個隱含性 功能(2004)是指各社區體系或單位無意達成、卻終於達成的 功能,這種功能通常是不被正式承認的,故也是不被公開之隱 含性的。

(5)巨視功能及微視功能:主要是按盡功能的社會體系之規模大小而分的,

巨視的功能是指規模較大的社會體系或次及體系所盡的功能

,而微視的功能則指規模較小的社會體系所盡的功能。

而Parsons 的社會功能論更注重體系與行動的功能,其概念要點如下:(1

)社會行動者是有目的的;(2)目的之獲得受到另一種因素所影響,其中社會規 範是一項重要的準則;(3)行動體系分成人格、社會及文化等三個不同層次,三 者都為影響行動的因素;(4)行動者選擇行動或互動關係共有五種模式變數可供 參考,即普通性對特殊性、狹窄性對擴散性、情感性對非情感性、品質性對成就 性、私立性對公益性;(5)行動體系具有四種不同功能,簡稱 AGIC,即適應環 境(A)、獲得目標(G)、整合體系(I)及維護控制模式(C)(蔡宏進,2005)

社區,在社會系統觀點下的ㄧ個體系,也是社會系統中的基本單位之一,

社區發展是ㄧ項長遠、持續且綜融多元目標的社會工作,為了達到推展社區發展 應有之功能,需配合來自政府單位、民間機構、專家學者、社區領袖及熱心居民

等,正式與非正式系統相關部門功能的協調與整合,也就是說,整個體系中的各 部門間若能充分協調、分工合作、就能使整體系統產生正向功能。

然而在台灣現階段的社區營造中,雖一直強調「由下而上」的社會系統互 動方式,卻還是出現上下依賴關係;所以黃源協(2004)曾指出,除了「由上而 下」或「由下而上」外,可考慮第三條出路-「夥伴關係」,提供主事者另ㄧ思考 方向,協助輔導那些不知該如何做的社區。而王本壯(2005)也指出,這種上下 依賴關係,常使社區營造工作溝通不良,資源分配不均等影響計畫執行成效的事 件產生,所以建議政府、非政府組織及社區民眾可發展出「水平互動關係」、「三 角互補關係」。正如社會體系理論與結構功能理論所說的,社區事務的運作需要社 區內部的組織與公務單位或NGO 團體等各界的協助,因此為更深入瞭解這些單 位間的互動關係,本研究將利用訪談中進行瞭解。

三、社會行動理論

此學派較注重社會動態,注重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也因此比較重視社區的領 導力、決策過程及社會參與。所以社區行動論的中心在於強調社區行動的社會關 聯性,把種種社區行動視為是各種社會行動中屬於社區性的部分,此學派基本上 把社區看作是一個複雜的社會互動單位體,社區中包含了認同社區的人及屬於社 區性的活動,而所謂社區性的活動則具有下列幾種特性:

(一)此一活動乃受社區的因素影響而形成;

(二)某一社區行動也將影響社區內的其他行動;

(三)社區行動必關係到社區中的許多人;

(四)此行動也為社區中多數的人所參與。

因此其強調社會參與(social participation)為一種主要的社區行動,且強調社 區領袖常為社區行動的關鍵人物,因為他往往是引發行動的領導者,且對社區事 務及行動具有影響力的人。社會行動理論將社區領袖歸納成三種(蔡宏進,1990

;詹秀員,2000):

(一)草根性領袖(grass root leaders):是自然發展的非正式領袖,常被稱為 自然領袖(natural leaders)或非正式領袖(informal leaders

)。這類領袖的形成主要條件基礎,且深受基層民眾的擁戴

。草根性領袖本身通常具有優於他人的見識、知識、能力

、性格與道德等,頗受眾人信服而自然被推舉出來。如傳 統農村社會的長老、族長、地主、武館掌門人及私塾或學 校教師等;現代都市地區則如各類興趣或志願團體、社團

、學會、協會或工會的領導人等,都屬於自然或草根性領 袖。

(二)制度性領袖(institutional leaders):是指按組織規則與制度而來的領袖

,屬於社區性的制度性領袖,如社區委員會理事長、理監 事、村里長或社區各附屬系統的領導人等。

(三)權力優秀份子(power elites):是指少數不尋常的權力人士,因握有充 分的權力資源,如雄厚的經濟或政治、軍事實力,而另人 心甘情願或不得不服從其指揮、領導。常見的社區權力優 異份子,有屬於社區上層機關的權力人士且居住在該社區 中也是該社區公民者,如居住在社區中的總統、部長、縣 市長或中央及地方民意代表等。

另外,社區行動理論學家將社區行動的型態分為:

(一)偶發性的社區行動(spontaneous community action):指的是突發性,

不可預見的社區行動,所以也是無組織性的。

(二)習慣性的社區行動(routinized community action):指的是例行的社區 事件,這種事件常由社區中多數人所共同行動的。

(三)創始性的社區行動(initiated community action):指的是前所未有的社 區性行動,所以不是習慣性的,但也不是非計畫性或不可預期的偶發 性行動,而是經由人設計而成的。

四、溝通理論

在體系理論與功能理論中,社區與政府公務部門、在地居民團體,甚至是NGO 團體的相互合作,此期間三者的互動須靠溝通來加以整合,由Sanders 以社區發 展之地理性觀點所提出溝通理論,被認為是影響社區發展推動成效的關鍵要素之

在體系理論與功能理論中,社區與政府公務部門、在地居民團體,甚至是NGO 團體的相互合作,此期間三者的互動須靠溝通來加以整合,由Sanders 以社區發 展之地理性觀點所提出溝通理論,被認為是影響社區發展推動成效的關鍵要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