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社區環境改造

環保署參考國外經驗,延續社區總體營造之精神,推廣社區環境改造、並未 強制規範社區應推廣的事項,各社區可依社區本身的資源條件,進行規劃,ㄧ步 ㄧ步慢慢作。以下將對社區環境改造的名稱變動、組織工作團隊、財源籌措、評 選標準、社區分類逐一介紹。

一、名稱變動

自1997 年環保署推動生活環境改造計畫至今,名稱有多次變動:

(一)1997~2000 年施行「生活環境改造計畫」,計畫的要點為:

1. 本計劃採取由下而上,透過社區籌設環境保護學習中心,推動終身學習,

引導居民重新認識社區,建立生命共同體的社區意識、培養居民參與公共 事物的能力。

2. 組織環保義(志)工,進行環境調查,了解社區問題與特色、規劃環境改 造項目與發展構想,並邀請居民共同參與小廣告清除、資源回收、髒亂點 清除,綠美化環境、社區景觀改善等工作。

(二)2001~2002 年開始施行「環保示範社區計畫」,此計劃的主要要點如下:

1. 發展地方特色(如集水區保育、溼地保護土壤污染防治、海岸保護……等)

2. 訂定社區未來發展的中長程方向,最終達成永續社區的具體目標。

(三)2003~2004 年施行「社區環境改造計畫-永續家園」,計畫的要點為:

1. 社區執行計劃以鄉鎮市為最大範圍,可採單一或數個社區為單元進行提 案。以理念引導行動,並擴展至村里、鄉鎮、生活圈及流域等,建構資源 循環型社會,來達成環保生活新典範之預期目標。

2. 推動心靈環保,運用大眾媒體及設置論壇,加強環境教育,結合社會、宗

教力量,淨化心靈,建立正確的環境倫理觀,革除民眾不良環保陋習。

3.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劃,推動校園環境管理、環境教學及環境教 育工作,選拔表揚推動環境保護有功學校、老師及學生。

(四)2005 年實施「社區環境改造計畫」,計劃要點如下:

1. 鼓勵已申請過社區環境改造之社區,以母雞帶小雞的作法帶領其他沒有經 驗的社區從事環境改造,可採單一或數個社區為單元進行提案。由點擴大 為面,提昇參與層面至村里、鄉鎮、生活圈及流域等。

2. 執行計劃之規劃及推動採取由下而上,誘導民眾發現生活周遭環境問題、

提出解決方案,運用在地人力、物力及財力資源,力行節約簡樸與資源永 續利用,共同經營維護自己的家園。

在經歷多次計畫名稱的變動,推動的主項目從剛開始的垃圾減量方面:如資 源回收、廚餘堆肥等,到現階段發展社區特色,推動環境教育,但計畫的目標與 方向並無更動太多,環保署的主要目的在於以少量的補助,喚起民眾對土地的關 懷,擬聚社區民眾的力量,一起來找出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處理、自然保 育、生物多樣性、河川海岸保護等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整合運用相關人力、

物力和財力,營造清潔、舒適的生活環境,建構資源循環型社會,達成永續台灣 的終極目標。

二、環境改造面項

由各年度環境改造計畫的要點,環保署推動的面項包含:環境教育、資源回 收、廚餘堆肥….等,而研究者在參考環保署所提供 1997 年至 2004 年之 458 份社 區環境改造計畫的計畫內容,統計改造面項時發現,綠美化、垃圾分類、資源回 收、廚餘堆肥、髒亂點清除、環境教育等出現最多,統計如表2-2。

表2-2 環境改造計畫書之改造面項統計表

改造面項 個數 百分比

環境綠、美化 271 59.2%

垃圾處理與分類 174 38.0%

資源回收再利用 128 27.9%

社區髒亂點清理 223 48.7%

戶外生態解說 14 3.1%

環境教育宣導 148 32.3%

廚餘回收 57 12.4%

清除社區廣告貼紙 40 8.7%

綠色消費 6 1.3%

(研究者整理)

因社區所在之地理位置、人文背景、特色不同推動的面項也可能因此而不 同,例如:消毒滅蚊、汽、機車檢測與環保宣導座談會、棲地復育保育、護溪巡 河、淨溪活動、澳口漂流垃圾攔截等,因此研究者與研究夥伴在設計問卷選項時,

除了上述統計的改造面項外,另外在設計一欄「其他」,讓填寫者除了可勾選外,

亦可填寫當初社區因背景特色所推動的不同面項。

三、組織工作團隊

環保署在推動環境改造之策略上建議,改造工作不是靠個人,也不是靠少數 人,而是靠社區全體居民之參與,共同來改造自家居住環境品質,所以,需組織 一個健全的工作團隊,由具有前瞻性之熱心人士,先來發起,號召具有共同理念 的人,組成有活力的工作團隊,依據社區本身實際之需求,編列職掌與分層負責 來帶動社區全民參與。

(1)在組織架構上建議工作團隊可以採用委員會的組織型態,同時應盡量 結合社區行政體系,較能掌握政府資源。

(2)要建立有效率的生活環境改造工作團隊,志工之招募與培訓是必要的。

社區志工招募之條件,當然要以願意為社區服務為第一優先,然後再

考量其專長、能力、熱誠度,所以除了釐訂其權利義務外,亦可按個 人之經歷與專長,分派各項推動工作。

而根據黃主文在2001 年的「建立綠色社區之參與模型」計畫期末報告中,

提及社區『推動階段』依發起人的背景,可以將國內社區營造的運作模式區分為

:1.社區居民自發組織,2.公部門帶領,3.非營利組織發動(NGO 團體),4.企業 集團為主(黃主文,2001)。本研究參考此分類,並依據環保署提供申請者名單發 現,申請者並無企業團體的參與,故研究問卷及訪談大綱設計時,將參與的社區 組織與團體分成:1.社區居民自發組織,2.公部門帶領,3.非營利組織發動,以下 將一一介紹:

1.社區居民自發組織

此模式通常會出現在社區利益面臨重大威脅的時候,居民在外力的刺激下較 能主動團結起來,成立自發性的社區組織,用積極的態度去回應問題,主動經營 社區。例如:1992 年高雄美濃引發水庫興建爭議,促成了美濃愛鄉協進會來主導

「反水庫運動」。在反水庫運動的過程中,協進會成員開啟了他們對於美濃社區其 他事務的關心與學習,例如對美濃菸業未來的思考,漸次踏出黃蝶翠谷保育、永 安街聚落保存、鎮誌編纂等等,一路下去都是步步踏實的腳印。

另一情況是社區未面臨外在的重大威脅,卻有十分關心社區發展且帶頭組織 的居民,自發性的成立社區組織,如國內各縣市都有「社區發展協會」和「地方 文史工作室」等。

2.公部門帶領

由最基層的公部門鄉長,或是最基本的社區代表村里長,為了回饋地方或是 執行上級交代的政策性工作,經常提出社區造的計畫案,向政府各單位申請社區 營造的經費推動社區案。例如:在宜蘭縣頭城鄉大溪里仁澤新村舉辦的「歸來吧

!龜山」活動為例,公部門資源透過文化活動的帶入,使得積存已久的環境髒亂

問題得以去除。當地居民開始以他者的觀點來審視自己,使得仁澤新村轉變成為 乾淨整潔的社區,後來還代表宜蘭縣榮獲全國十大環保社區的榮譽(文建會,1999

)。

3.非營利組織發動

此處非營利組織界定為非社區內的,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亦有人稱之為民 間第三部門,如:NGO 團體、或專家的工作隊等。因為對某一特定議題的關心而 主動進入社區,推動與該議題有關的工作。

四、財源之籌措

社區生活環境改造工作,除了有效的人力資源外,還需要穩定的經費支持,

是以如何籌措財源,更成為社區生活環境改造的另一項重要課題。財源之籌措,

依其募集的對象可分為:社區自行籌措、向企業或特定團體募款,以及向政府相 關單位申請補助款等三種類型,分述如下:

(一)社區自行籌措

社區生活環境改造工作是社區每一個人的事,為了實現全體居民的願景,更 需要大夥兒在人力與經費上的共同參與。而在經費的募集上,一般可區分為「設 置社區事業服務部」與「自由捐獻」兩種;前者是從事服務性質工作,並經由收 取一定費用,來維持組織的運作。後者是透過適當的宣導與正確的做法,通常可 爭取到社區大部分民眾的認同與支持。

(二)向企業或特定團體募款

通常經由適當的溝通後,可以向與社區有地緣或人脈關係的企業或特定團體 募集到相當的經費。尤其是目前國內的企業對於鄰近社區的公關工作日漸重視,

一般公司或團體,也都會編列地方回饋金或特殊名目的補助款項,因此,若能提 出適當的睦鄰計畫,亦可獲得企業或特定團體的認同而給予贊助。此外,當地的 民意代表也是很好的經費籌措資源。

(三)向政府申請補助款

近幾年來,政府非常重視社區的發展,因此各相關機關也都編列了許多經費 來協助社區進行改造工作,只要用心留意,社區工作者均可依循正式管道,申請 政府補助款。大體來說,政府機關對社區的經費補助可分為中央與縣市政府兩大 部分。

五、在推動的過程中,環保署針對計畫書評選標準如下:

1.社區居民之凝聚力及參與意願高低。

2.推動組織概況及執行能力。

3.地方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並給予資源配合。

4.環境整潔、垃圾處理等基礎環保工作落實情形。

5.聯合提案有共同推動議題及執行區域具有完整性。

6.執行議題、內容與社區居民生活密切度及影響性。

7.推動議題、執行策略、行動規劃及預期成效能成為社區典範。

8.經費需求合理性(台灣社區通,2005a)。

環保署以PDCA(Plan、Do、Check、Action-規劃、執行、查核、審查)

模式建立生活環境改造之推動架構,因社區生活環境改造不是速成的,而是要循

模式建立生活環境改造之推動架構,因社區生活環境改造不是速成的,而是要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