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二節 社會企業

在面臨臨各項挑戰的影響之下,非營利利組織則開始思考如何因應 環境變化所帶 來來的衝擊。而非營利利組織所採行行的方式之一,就是 以企業組織的運作為範例例,開始使用企業的思維以及做法;而這股 師法企業運作途徑的風氣,也漸漸在非營利利組織中蔓延開來來。

壹、社會企業之定義與特性

一、社會企業概念念

究竟甚麼是社會企業?至今其實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定義可以來來 做詮釋。 Dees(1998)指社會企業家是在許多的非營利利組織領領袖模 式其中的一種類類型,而社會企業結合了了社會使命的熱情與商業是 一種革新的想法(Dees,1998); Wallace(1999)則認為社會企業是 指為了了獲得政治以及社會在社群上凝聚,企業本身具有改善社群的 社會責任(轉引自 Weerawardena & Mort, 2006: 23);Young(2001) 認為社會企業可以分為兩兩種界定方式去判斷:一種是非營利利組織透 過商業行行為賺取利利潤,另一種是對於社會或是公益益有貢獻的企業;

鄭勝分(2005:16)則是以社會企業的發展方向來來做歸納,分別以社 會企業的社會目的以及經濟目的來來做區分;其認為社會企業可分為 私人企業的非營利利化,以及非營利利組織的商業化兩兩種; 在歐洲,社 會 企 業 主 要 是 由 經 濟 合 作 暨 發 展 組 織 (Organisation for

28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十五個會員國共 同討論論之後,提出的新概念念。邱靖靖娟(2006)提到在 1999 年年 OECD 針對其十五個會員國進行行調查研究,企圖瞭解這些會員國如何讓在 地方或區域性的勞勞動市場中,受到排除及長期失業的員工再次回到 勞勞動市場;該研究發現各會員國之社會經濟組織或第一部門(政府), 及第二部門(營利利企業組織)之外的第三部門組織,是以生產貨品或 提供服務的方式來來回應社會未滿足之需求,進而為弱勢族群以及 失業者創造就業機會、產生收入來來源以改善生活。OECD 所出版

「社會企業」報告書指出,社會企業所追求的不不是如何將利利潤達 到極大化,而是可以產生公共利利益益的私人活動,透過企業精精神神策 略略,以達成特定經濟或社會目標,並且有助於解決社會排斥及失業 問題的組織;換句句話說說說,社會企業即是以傳統企業方法,透過商業 手 段 來來 推 動 非 營 利利 目 標 的 社 會 取 向 企 業 (socially-oriented enterprises)或社會目標企業 (social-purpose enterprises)。

而社會企業特色在於:(一)採取不不同的合法組織型態(例例如合作社 或社團);(二)富企業精精神神活動的組織;(三)有利利益益不不得分配之限制,

但可以重新投資以實踐企業的社會目標;(四)強調利利害關係人而非 股東,故重視民主參參與及企業化組織;(五)堅持經濟及社會目 標;(六六) 主張經濟及社會創新;(七)市場法則的觀察;(八)經濟持 續性;(九)具有高度度的自主財源;(十)強調回應未經滿足的社會需 求;(十一)勞勞力力密集的活動(OECD, 1999: 11;丘昌泰,2000:366-367;鄭勝分,2007:67-68)。

黃 崚 弘 (2009) 提 到 英 國 貿 易易 工 業 部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簡稱 DTI 則是將焦點放在社會企業的運行行特徵上,

29

因社會企業在運行行時,同時有著解決社會問題和追求經濟上的雙 重目標,究其原因,是因為社會企業期望透過商業的行行為手段,

來來達到維持財務上的穩定,並更更好的達成社會目標,以求組織持 續運作的終極目的。此外,DTI(2002)給予社會企業的定義上最大 的辨別特徵在於:競爭市場上銷售貨品與服務的收入,必須要達到 其全部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因此,從 DTI 的詮釋來來看社會企 業的定義,企業的運行行方式是以營收獲利利的商業手段來來產生利利潤 並維持運作,且必須有一定程度度上財務和運行行上的自主權。

二、社會企業概念念中的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

英國學者約翰·埃爾金金頓(John Elkington)最早提出了了三重底 線的概念念,他認為一個企業要達到永續經營最重要的,不不是只想 著如何實現盈利利的最大化 ,而 是要堅持「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的原則,或稱作「三重盈餘」:即企業 利利潤、社會責 任、環境責任三者皆須重視之。而追求「三重盈餘」的企業精精神神, 亦成為社會企業營運的基本準則。

「三重盈餘」中的財務基線(Financial bottom line)這底線, 指的是企業經營 的經濟效益益,藉財務年年報表的呈現,向股東交代公 司獲利利或虧損,並經由會計師 之審計程序及規則,來來檢視報表的資 訊是否正確、真實;此為企業存在之目的,若若企業無法獲利利則無法 繼續營運。環境底線(Environmental bottom line)的核心是重視環 境保護的議題,要求企業營運不不可破壞自然資本或造成衝突,這包括 企業遵守政府相關的環保法令令及規則標準,企業的內部環境管理理系 統的運作、能源使 用管理理、廢棄物處理理、回收資源循環再利利用...

等;而社會基線(Social bottom line) 的重點,放在關懷和保持社會及人

30

文資本,包括社會之人權、教育、醫療療、保障 工作權及老老弱婦孺、

社區發展...等社會關懷(楊政學,2007)。

綜上所述,在世界各國經濟不不景氣及政府預算大幅刪減的情 況下,非營利利組織為了了因應這種情況,便便開始轉型為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在擁有的屬性上,不不但具備了了產品或是服務的提供...等 經濟屬性;其同時也具備了了工作機會的整合以及弱勢族群...等社 會屬性。也因為社會企業具備了了這樣的雙重屬性特徵,社會企業 的發展型態其實也相當的多元,不不同國家發展出的社會企業也具 有不不一樣的特質。 也因此,下一部分討論論的重點,將會針對我國 及香港社會企業發展做一概述。

二、 香港之社會企業概念念發展與運作模式

林林吉郎(2008)認為社會企業在香港的發展背景可以 2001 年年 為分水嶺嶺。在 2001 年年之前,部分專門服務殘疾人士的社會服務機 構,可謂香港社會企業的先驅,它們已率率率先創辦社會企業模式的業 務,為身心障礙者提供培訓和工作機會。到 2001 年年,社會企業得 到政府的認同和支持,在該年年的財政務算案中,政府宣佈向非政府 機構撥款 5,000 萬元,為殘疾人士創造就業機會。 社會福福利利署於 2001 年年開辦「創業展才能」計畫,透過非經常性撥款鼓勵勵非政府團 體以企業模式的運作為身心障礙者創造工作機會。

另外,由於金金融海嘯過後,大批就業條件較弱的勞勞工或被邊緣化,

或成為失業人士。故此,不不少非政府團體開展各式各樣的非主流流經 濟項目,為這群勞勞工尋求就業出路路。合作社及社區經濟模式的社會 企業因而漸漸發展。

31

由 2006 年年開始,社會企業得到政府及各界的關注與支持。例例如扶 貧委員會及民政事務總署開始大力力推廣社會企業的發展。扶貧委員 會於 2006 年年 4 月舉辦了了社會企業會議,邀請香港學者及社會企業 家討論論香港的社會企業發展。扶貧委員會更更資助開辦「社會企業人 員培訓課程」。而民政事務總署亦開展了了「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 計畫」,資助社會服務團體開辦社區為本的社會企業。

香港學者陳錦棠認為香港的「社會企業」具有四項特質:

1.藉企業的發展策略略達成社會目的。 2.其發展途徑包括:以工代賑, 以及社會投資兩兩項。 3.鼓勵勵社區中的邊緣團體自立立更更生。 4.重視 可永續發展。

以香港而論論,整合之模式:大部份的社會企業是過渡性之形式,

提供工作就業機會,主要是透過生產活動,讓有需要人士重新投入 工作;服務對象:現在參參與社會企業之服務對象較為多元,其中包括 一些待業人士 (特別是青年年及中年年失業人士)、低學歷歷人士、女女性、

有社會問題背景人士、殘障人士等弱勢社群;整合中「員工」的地位:

據瞭解大部份的服務對象都都是以見見習生或職工之身份參參與社會企業 之營運;職業訓練練模式:由於許多服務對象缺乏學歷歷或相關工作經驗,

既然要重新參參與勞勞動市場,職業訓練練對他們來來說說說十分重要。;可動員 的資源:以現在的專案來來分析,部份資源來來自政府,也有部份資源來來 自市場。

三、我國之社會企業概念念發展與運作模式

社會企業概念念在我國興貣的始點。可追溯至 1999 年年的 921 大地震。由於當時的社會資源都都湧向了了災區。除了了宗教型與急難 救助型的非營利利組織能獲得募款之外。絕大部分的非營利利組織其 實都都發現了了存有資源分配不不均的情形。也因此。非營利利組織便便開

32

始思考是否能採用另外的方法來來收集資源。對於我國社會企業之 發展。Kuan(2006: 10)認為其興貣的原因共可分為五大類類:

一、因應社會的需求

由於台灣提供社會福福利利的非營利利組織。其所服務的案主通常 都都是所謂的「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的弱勢者,例例如各類類 身心障礙者、低收入戶、中高齡失業以及原住民勞勞工...等(Kuan,

2006)。因此需要各類類的庇護職場,來來改善上述弱勢團體之問題,

而此則為社會企業常運用的機制之一。

二、尋求財務的穩定與自主

在財務穩定方面,「捐款」其實是我國大部分非營利利組織最 為主要的經費來來源。然而,大眾捐款卻存在不不穩定性,其會隨著 景氣的變遷而做變動。故非營利利組織在經費資源的競爭上,其實 是呈現相當激烈烈的情形,故需要運用營利利手段來來增加財務穩定,

這也促成了了社會企業概念念的興貣。

三、社會福福利利民營化與購買式服務

促使所謂的社會福福利利民營化與購買式服務,指的則是政府福福

促使所謂的社會福福利利民營化與購買式服務,指的則是政府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