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

依據 Kachru(1990)將全世界的英語教學情況分為三類,第一種為「內圈」

指非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在以英語為社會主流語言的情況下學習英語,移民學生和 外國學生到英、美、澳、加等英語國家學習英語屬之。第二種為「外圈」指在以 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學習英語,新加坡、香港和印度屬之。第三種為「擴展圈」

指在英語不是主流語言,社會上英語環境又不充足的情況下學習英語。在十年 前,盧丹懷(1999)表示當時的台灣屬於擴展圈,而就目前來說,英語在台灣的 使用情形就如同楊懿麗(2001)所指台灣不是講英語的國家,英語在台灣只是外 國語言,而不是第二語言,更不是官方語言(official language)。雖然如此,許多 學者認為外語與第二語言在教學與學習問題本質上大致相同(張湘君,1999;謝 國平,1991),因此,本研究仍以探討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做為理論基礎。在眾多 的第二語言學習理論中,以 Stephen Krashen 所提出的五種假設較為全面,以下及 分項概述並列出對本研究的啟示。

Stephen Krashen 於 1982 年提出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假設,其基本假設有以下 五種:

一、習得與學習假設(the acquisition-learning distinction)

語言的習得是人經由互動中無意識地獲取語言的過程,如兒童學得(pick up)

母語的自然過程。

語言的學習是指學習者去覺察與了解語言的規則,並能夠加以談論的一種有 意識的過程,就像學第二種語言。進行學習的時候,學習者自身的意識,如動機 與態度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二、自然順序假設(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人類習得語言是經由自然且可預測的順序來獲取語言規則。即便是被動的教 與某種語言,也傾向先學到某種文法結構,再接著學到另外幾種。而在習得語言 直至精熟的過渡階段中,能推斷及掌握學習者可能會犯的相同錯誤,例如在學習 否定句時,許多學習者會先將否定詞“not”或“no”擺在句子外,接下來,學習 者可能會將否定詞“not”或“no”擺在主詞和動詞之間。

三、監控假設(the monitor hypothesis)

監控發生於語言學習時,在編輯、改變與修正語言輸出的情況下扮演監視者 的角色。要使第二語言學習者有意識的、有效率的運用監控,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為足夠的時間、二為注意句式、三是瞭解規則。有三種典型的監控者:

(一)過渡使用者

過渡使用監控者,隨時都在運用監控,經常使用第二語言有意識的知識檢視 輸出,造成說話時躊躇猶豫、經常在說話當中自我修正,極度在意正確率以致於 無法流暢的表達。過多的監控會阻礙學習成效。

(二)未充分利用者

未充分利用者傾向不使用有意識的知識,他們通常以用「感覺」來做自我修 正,例如「聽起來是對的。」且相當依賴習得系統。

(三)運用適宜者

運用適宜者會在恰當的時間或事件選擇監控,許多運用適宜者不會在平常的 對話中使用文法,但在寫作或演講時,則會處處小心來提升正確率,雖然還是會 有些許小錯,但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運用第二語言,原因在於在寫作時想像自己 是說該母語的人。

四、輸入假設(the input hypothesis)

語言輸入時,要比學習者目前的理解程度再高一些(a little beyond),一位學 習者目前在 i 階段,就必須輸入比 i 階段更高一點的語料,即為 i+1。此時,這樣 的輸入學習者最能理解,且理解著重於意義而非形式。

語言流暢度無法直接教導,必須提供沈浸(emerges)語言的環境,據此,在 教導語言時必須提供理解性的輸入,且提供許多聽方面的輸入後,正確度才會提 升。以幼兒照顧者為例,為了使幼兒能「理解」說話者的意思,幼兒照顧者會簡 化或以錯誤的型態和幼兒溝通,只為了讓幼兒能瞭解。且會依照孩子的語言程度 給予不同語料,且傾向給予比孩子進展稍微複雜的且粗略的語料,不會精確的給 予 i+1,而是包含 i+1,甚至是 i+2,或 i+3。

學習者所接收到的訊息內容中應該有一部份為學習者已知的成分,另外一小 部分則為比學習者目前程度略高一級的內容,(i+1:i 表示學生目前的程度,1 表示比目前程度稍高的教學內容),這樣才能使學習者有所進步。

五、情感過濾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當學習者處於焦慮、低自信或缺乏動機時,學習者的情感過濾器將升高而使 外語學習變得較困難,相反的,在低焦慮且零防禦的環境下,學習者的情感過濾 器會降低,此時學習語言效果較好。因此,當學習者發生錯誤時,教學者需謹記

嘗試和錯誤更是構成習得過程的大部分,教學者不應著重精確性,以免升高學習 者的情意濾網,提高其防衛心或焦慮而使語言的學習成效變得困難。以圖 2-1-1 呈現情感過濾機制的過程。

圖 2-1-1  情感過濾機制

資料來源:Krashen (1982: 32)

英語在台灣是屬於外國語言,因而無法提供如母語般的學習環境給學生習 得,必須透過教導學習才能有使用英語的能力,只能從學校課堂或補習班的教學 中去學習,因為缺少日常生活演練與使用的機會,沒有學習遷移及應用的情境,

造成學了容易遺忘(鄭昭明,1993)。因此,要提升學生語言學習的成效,全看 教師如何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精熟所學,及如何鼓勵學生來提升其學習動機 與學習成效而定(Brooks, 1981)。以 Krashen 的監控假設來看,教師可採用放生 思考的方式,或是請優秀學習者說出學習的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瞭解監控的作法,

但必須提醒學生不宜過渡檢視各項輸出,也不宜單靠感覺判斷對錯,必須適量並 且在適宜的時間使用。以 Krashen 的輸入假設來看,每一位學生起點不同,教師 需依據不同的起點給予不同程度的學習語料,才能達到理解性的輸入,但在台灣 程度差異大且大班教學清況下,有的學生還不熟悉 26 個英文字母,有的學生以 能獨立閱讀英文讀本,適性教學對教師來說是相當大的考驗,英語教師在英語原 班內之教學策略即是本研究要探討的問題之一。以 Krashen 的情感過濾假說來 看,學生長久以來學習失敗形成的習得無助感,將使學生對學習缺乏自信與動

機,教師應設法營造愉悅且安全的學習環境,並且將錯誤視為語言學習的必經過 程,不急著要求精確性,使學生的情感過濾器降低,來提升學習興趣與動機。英 語教師在英語原班中的教室管理方式及教學活動安排即是本研究要探討的問題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