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節可分二部分來說明,第一部分為資料的處理,第二部分為資料的分析,

由於本研究的資料來源有:教練半結構式訪談、文件分析、實地筆記、研究日誌 等,鑒於資料的多元,故將資料以制定的原則進行處理,本研究的資料分析,則 依據紮根理論之程序與技術進行。

一、資料處理

(一)整理訪談內容

本研究用來作為資料蒐集的半結構式訪談,皆在訪談之後,反覆詳聽訪 談錄音帶,並將錄音內容轉化成逐字稿(須將訪談實施過程或其他非語言 如:笑、手勢反應等訊息另加以註明做為參考)。訪談內容力求保密的原則,

遇校名或人名等一律以代號表示,如:A 校、A 教練,若遇受訪者不願將部 份談話謄錄時,應該尊重其意願,將內容刪除,譬如有位教練於檢核其訪談 稿時,發現當初有些受訪所說的話較無保留,涉及對某校或某位教練的負面 觀感,在他檢視之後,認為所言欠當,在其要求下將部分用語刪除或修飾。

(二)資料管理

由於訪談資料相當龐雜,故本研究依照下列方式實施資料管理,將資料 做系統的編碼。首先為日期,如970102 代表 97 年 1 月 2 日,其次為資料編 碼,第一碼代表資料蒐集方式,如觀察所寫的實地筆記則以‘實’代表;文件 分析則寫‘文’ 代表,但訪談則不加註記號。第二碼代表對象,像教練 A 則 以‘A’代表;其它人員(卸任教練)則以如‘a’ 等小寫字母代表;某某球團則 以一代號匿稱,如 XX 球團。第三碼為逐字稿頁數,第一頁記為 1,舉例來 說,97 年 1 月 2 日對 A 教練訪談;且位於第一頁的資料應編碼為‘970102A-1’;

觀察A 教練的實地筆記則記為‘970102 實’。此外,有部份資料為初次訪談所 得,其代碼與前稍有不同,是採用題數及意義單元數為代表,如J 教練第一 次訪談的第一題第一個意義單元記為‘J11001’。

二、資料分析

本研究採用「紮根理論研究方法」(Grounded theory method)分析訪談所得資 料,所強調的分析技術與程序於原著與譯作皆見敘述 (Strass & Corbin, 1998;徐 宗國譯,1997;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 ,故本研究大致依循其程序進行資料 分析,以達到分析歷程的標準化與嚴謹性。其中最重要分析技術由於分析是研 究者與資料間的交互作用,既是科學,又是藝術,希望研究者不必依樣畫葫蘆,

能夠適切的使用這些程序(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頁 20)。紮根理論有其強 調的分析方法,而微觀分析是理論發展的重要步驟,也就是透過資料進行仔細 檢視,以發現新的概念和關係,並且系統性的依概念屬性和面向來發展類別。

微觀分析可以培養分析者以彈性和創意的方式來運用這些技術,促使分析者能 超越其常識判斷,才有可能發展出具創新又紮根的理論(吳芝儀、廖梅花譯,

2001,頁 76)。以下擬就基本操作程序、分析工具、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歷 程編碼、選擇編碼等說明本研究的資料分析。

(一)基本操作程序

紮根理論的分析方法最基本的操作程序,就屬詢問問題和進行比較二 項,經由此二項程序可以讓研究者從中找到類別、性質與面向,並藉此做 為工具,來作為協助研究者對於眼前資料獲得更佳的理解。

1、問問題

能否經由好的問題,以蒐集到充分而有用的資料,的確是研究者所 關心的,有些問題,可能會促使受訪者連番思考,而有令人振奮的答覆;

有些問題,則有可能無疾而終或難以進一步探究。「質性研究入門」作 者(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頁 81)認為,好問題多數取決於研究 者所用的特殊探究策略與其專業經驗,如果問得好,就能促使受訪者回 答,研究者也能藉此發展適當的問題,並提出關於問問題的建議可為參 考,包含了:

a.覺醒性的問題-是指內涵、甚麼而言,如:怎麼進行招募?甚麼時

候做?

b.理論性的問題-是指概念間的連結、為何,如:教練為了招募而參 加說明會與球隊成績間的關係如何?

c.實務的和結構的問題-是指邏輯性而言,促使演化中的理論具結構 性,如:這樣的訓練過程理論發展合理嗎?從資料所歸納的招募做 法飽和了嗎?

d.指引性的問題-是指指引研究者去訪談、觀察和文件分析,問題要 隨著時間而改變,即由開放而漸趨特殊,如:從對於招募的一般看 法,到如何以賽事偵查來進行招募、賽事偵查的時機與做法如何?

2、進行比較

進行比較是紮根理論的基本特徵,即是將各個事例進行比較,並 進行分類,也就是所謂理論性的比較。藉由比較來刺激我們對於屬性 和面向的思考,如研究者從資料中歸納出選手招募的做法之一是賽事 偵查,經由對於各項資料的比較後,而得到賽事偵查分由偵查時機與 偵查做法二項所組成,偵查時機分為赴外比賽與練習之餘二面向;偵 查做法則可分為注意地方選手、關心下游選手、教練討論三面向,也 就是經由事例的比較與分類,讓我們得到特定的屬性(如時機與做法) 與面向(如赴外比賽與練習之餘),藉由事例中所擷取的屬性或面向,

再用來檢驗所蒐集的資料,進而理解選手招募的意義。總之,經由問 問題和比較,所得到的屬性與面向,不只是用來作為資料而已,更是 用來作為工具,以協助我們從蒐集的資料中獲得更好的理解。

(二)分析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分析工具是由分析者所使用的設計和技術,

用以增加研究者的敏覺力,讓我們對於類別中的屬性與面向更為敏銳,是 促進編碼的歷程。作者提出三種分析技術(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頁 98),有凹凹凸凸技術、系統性比較、搖紅旗等,簡述如下。

1、凹凹凸凸技術

是指藉著反面或極端事例,得到不同的觀點,以找出有意義的屬 性,如:從資料中得知有國中教練透過參加下游學校說明會來招募選 手,研究者為了更瞭解說明會的意義,故採反面事例詢問‘如果不參加 呢?’,藉由思考了參加與否的不同事例,或許可得到參加的不同屬性 與面向(參加、不參加、早期參加、晚期參加),對說明會有更多的領 悟與洞察。

2、系統性比較

是指把資料中的事例拿來與經驗或文獻的事例做比較,讓研究者 對於屬性與面向更為敏銳,比較的概念有近端的、遠端的二種。近端 的有如:教練與教師二者具有類似的性質,欲瞭解教練的評鑑實施方 式時,可藉由教師實施評鑑的方式與教練比較,藉此而能洞察教練的 評鑑屬性與面向。遠端的如針對球隊練習的準備,則以樂隊練習來做 比較,藉著樂隊的屬性來開發我們對於球隊練習準備,藉著比較的方 式,能讓研究者敏察到未見到的部分,最後讓理論解釋更為充分。

3、搖紅旗

此為檢視分析者與參與研究者偏見的一項技術,如:訪談聽到有 些基層教練的看法,認為在國中的訓練根本不需要應用到科研、認為 學業與訓練二者一定無法兼顧,研究者聽到參與研究教練這種‘根 本’、‘一定’的觀點時,則要在內心「搖紅旗」。此種‘根本’、‘一定’‘永 不’的字眼,意味了我們要更小心的審視資料,總之,經由上述三種分 析技術,目的在促進研究者分析時的思考,保持開放而敏察的精神進 行研究。

(三)開放編碼

開放編碼(open coding)是用以界定資料中所發現的概念,及其屬性和 面向的分析歷程(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頁 105);是將資料分解、檢

視、比較、概念化、範疇化的歷程(徐宗國譯,1997,頁 69);或稱一級 編碼、是將收集的資料打散、賦予概念、重新組合的操作化過程(陳向明,

2008),故可說是概念化、定義類別,並依其屬性和面向來發現類別的歷程。

以下則為摘自上述文獻的重點,並以本研究編碼實例說明。

1、概念化(conceptualize)

概念化是理論建立的第一步,主要在將蒐集的資料轉化為概念,

H10208

比賽時注意下游選手表現 在大大小小的比賽中,我也會去注意中

I10105

訓練之餘關心下游選手比

游選手的教練瞭解等概念,可被聚攏為偵查選手,此即是類別化。而 類別化可以有不同的層次,由次類別到類別再到主要類別,如:實施 賽事偵查→選手招募部分→招募對象→不同訓練時期,可看出由低到 高的類別。

3、為類別命名

把同一類屬的概念群聚,表示這些資料呈現的概念皆是相關的,

其命名的方式有以下三種:來自蒐集資料中的概念名稱、得自文獻用 語、實境代碼,如:‘辦理與參加說明會’是得自教練訪談時所用的名 稱、‘偵察(scouting)’是得自相關文獻的用語、‘隊內排名賽’是得自訓練 場域耳熟能詳的說法。

4、發展類別的屬性與面向

屬性是一個類別的一般性或特殊性特徵,面向則代表在屬性的連續 範圍上的落點,像是多到少、高到低、久到短,因此若要開發出一個類 別,就要從開發其屬性開始,繼而從中區分出面向。如:以評鑑內容此 類別來說,可發展為體能測驗、技術評定、實際比賽表現、態度評核等 次類別,而體能測驗的實施,又可區分為實施次數的多少、持續時間的 長短、強度的高低等面向。

(四)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指所編的碼都是圍繞著類別的主軸而進行(另有稱軸心登 錄、核心編碼、二級編碼者),主要是發現和建立概念類屬間的各種聯繫關 係,其聯繫方式可以有因果、先後、相似、相異、類型、功能…等關係,

可以經由典範模型來發展類別、面向的層次上相互交叉、類別和次類別間 發展、歸納和演繹間移動、運用小型理論和圖表等做法(吳芝儀、廖梅花譯,

2001),來充分發展類別,增加此一類別的深度與結構,茲以招募為例說明

2001),來充分發展類別,增加此一類別的深度與結構,茲以招募為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