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模式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模式之研究"

Copied!
29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博士學位論文. 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模式之研究. 研究生:鄭漢吾 指導教授:闕月清.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模式之研究 指導教授:闕月清 博士 研究生 :鄭漢吾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經由紮根理論方法,深入探討我國中學羽球教練的有效 訓練過程之內涵與關係、影響因素與因應策略,再經由理論的生成,而嘗試建立 一個適於我國之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模式的理論架構,以增加我們對於運 動訓練領域的瞭解。參與研究對象以立意抽樣方式選擇具代表性且分佈於北中南 區的 10 名中學羽球教練,進行實地的研究,採取半結構式訪談、參與觀察、文 件分析、調查等方法進行研究,並以訪談大綱、實地筆記、研究日誌等工具蒐集 資料,再以紮根理論的編碼程序與方法進行各項資料分析歸納。結果得到:一、 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的因素分由診斷、招募、計劃、目標、訓練、調整、 比賽、評鑑等 8 項組成,其項下並由 21 項次要因素及 94 項子因素組成,充分顯 訓練過程組成因素的系統與結構化。二、有效訓練過程的 8 項因素間具有密切互 動的關係,可化約為初始、訓練、比賽與評鑑四個分期,足以展現訓練過程演化 的特性。三、影響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的因素有 42 項,說明了訓練具有 易受相關變數影響的特性。四、研擬出因應影響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的策 略計有 47 項,可看出影響與因應間的相互關係。五、最後依據實證資料提出有 效訓練過程的因素內涵、連結其間關係,進而將其間的因素關係概念化為五心圓 的模式圖,據以代表中學羽球教練的有效訓練過程模式之理論架構及模式,最後 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數項建議,以供將來研究、教練培育與訓練實務參考。. 關鍵詞: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訓練過程模式. i.

(3) The Study of Effective Coaching Process Model for Middle School Badminton Coach. Doctoral Dissertation, Jan. 2010. Advisor: Keh Nyit Chin, Ph.D. Student: Cheng Han Wu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components, relationships,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effective coaching process through the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applied by the badminton coaches in middle schools. An appropriate theory frame for the effective coaching understanding of sport coaching fields was then constructed. The 10 participan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badminton coaches using purposeful sampling from representative schools located in northern, middle, and southern areas respectively.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journal. These qualitative data were analyzed inductively by the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1) There were 8 components in the effective coaching process: Diagnosis, recruit, planning, goal setting, training, regulation, competition, and evaluation. Twenty-one sub-components and 94 sub-factors were found within the 8 components. (2) There were close relationship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the 8 components. (3) Forty-two factors showed impacts on the effective coaching procedures. (4) There were 47coping strategies found to have influence on the effective coaching process. (5) A theoretical frame and a coaching process model based on the empirical data were constructed accordingl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used as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coaching education, and co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badminton coach, effective coaching, coaching process model ii.

(4) 謝 誌 這是一趟感恩與學習之旅,若非在學期間工作穩定、家庭安定、運氣一定, 怎能邊工作邊學習?首先要感謝亦師亦友的指導教授 闕月清博士,跟隨老師十 年有餘,期間參加國內外研討會、TGfU 工作坊、讀書會、上課,不但近距離學 習專業知能、見識瞬間“入定"的功夫,還開拓為學處世視野,這些點滴都是促 成論文完成的動力。其次要感謝 何英奇、紀世清、周宏室、許義雄教授們的“耐 心"與指導,針對論文的許多中肯建議,讓學生獲益良多。再來要謝謝參與研究 的十多位教練老師們,因為您們不吝提供許多實務經驗與心得,忍受我多次的叨 擾,才有豐富的題材,就像平日默默奉獻於訓練,對本論文的貢獻功不可沒。 這也是趟令人懷念之旅,師大的學術氛圍與認真教學的教授、教育學研究室 的歡笑與便當味、與年輕的學弟妹上課、趕車、不由自主的闔上眼皮、搜尋列印、 ppt、分享、說不上成就…。我把青春獻給學位、陪電腦的時間比太太多、跟自 己賽跑、黑夜比白天多、珍惜流汗的時刻、跑攤訪談、好多逐字稿、對體育人深 深期許、視力退化、漸漸少做家事、喜歡澆花…,如今想來,情緒多重而平靜, 一切盡在不言中,雖不虛此行,可不要再來一次! 這趟旅程還要感謝,早逝的雙親、手足的支持、窩心的學生們、靜宜大學與 高師大,當然還有一路陪伴在旁的大美女-瑞娥、小美女-亭涵、小犬-正點,繳 卷了,讓我們看雲去! 這是趟未完成之旅,因為未知的總比已知的多;該做的遠比未做的多;失去 的又比擁有的多;不運動的仍比運動的多…,所以,大家加油,耶!. 鄭漢吾. 謹誌 於高師大 2010.2. iii.

(5) 目 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謝誌……………………………………………………………………ⅲ 目次……………………………………………………………………ⅳ 附 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 表 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i 圖 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的必要性……………………………………………………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有效訓練………………………………………………………12. 第二節. 訓練過程………………………………………………………21. 第三節. 模式建立………………………………………………………30. 第四節. 相關研究………………………………………………………39.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46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46 iv.

(6) 第二節. 研究者所受訓練………………………………………………52. 第三節. 參與研究對象…………………………………………………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65. 第五節. 研究程序………………………………………………………73.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7.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89 第一節 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中的因素內涵………………………89 第二節 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因素之關係…………………………152 第三節 影響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訓練過程的因素……………………173 第四節 研擬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的因應策略……………………198 第五節 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模式之理論建構…………………21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234 第一節 結論……………………………………………………………………234 第二節 建議……………………………………………………………………240. 參考文獻 ………………………………………………………………241. v.

(7) 附 錄 附錄 1 國中男生羽球校隊統計………………………………………………253 附錄 2 參與研究者同意書……………………………………………………255 附錄 3 訪談說明………………………………………………………………256 附錄 4 訪談題綱………………………………………………………………257 附錄 5 學校與球隊訓練現況調查問卷………………………………………258 附錄 6 實地筆記………………………………………………………………262 附錄 7 F訪談逐字稿…………………………………………………………264 附錄 8 騰稿注意事項說明書…………………………………………………286 附錄 9 研究日誌………………………………………………………………287 附錄 10 逐字稿檢核表 ……………………………………………………… 288 附錄 11 主題分析檢核表………………………………………………………289 附錄 12 研究參與教練工作負荷情形…………………………………………290. vi.

(8) 表 次 表1 訓練過程相關模式內涵與優缺點比較表……………………………………29 表2 常見的模式之特徵與目的比較………………………………………………31 表 3 94-97 年國高中羽球運動校隊、社團隊數與人數統計表 …………………55 表4 參與研究教練基本資料………………………………………………………58 表5 參與研究球隊基本資料………………………………………………………64 表6 概念化舉例……………………………………………………………………81 表7 招募的因素編碼舉例…………………………………………………………83 表8 選手招募作法歸納……………………………………………………………97 表9 教練來源歸納表………………………………………………………………99 表10 參與研究教練專業現況 ……………………………………………………195 表11 本研究與其它相關模式內涵與優缺點比較表 ……………………………231. vii.

(9) 圖 次 圖1 簡易的訓練過程………………………………………………………………21 圖2 運動訓練過程的基本結構……………………………………………………22 圖 3 Fairs 五階段的訓練過程……………………………………………………23 圖 4 Cote 等人的訓練過程模式 …………………………………………………24 圖 5 Lyle 的訓練過程 ……………………………………………………………26 圖6 訓練過程因素…………………………………………………………………33 圖 7 優秀羽球教練之訓練信念與訓練行為、訓練行事關係圖…………………41 圖8 研究架構圖……………………………………………………………………51 圖9 研究流程………………………………………………………………………76 圖10 訓練過程八個主要因素之交織/互動關係…………………………………168 圖11 訓練過程四分期 ……………………………………………………………170 圖12 教練在各分期應實施不同訓練實務 ………………………………………172 圖13 訓練過程的影響因素與因應策略 …………………………………………211 圖14 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組成因素 ……………………………………222 圖15 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模式圖 ………………………………………226. viii.

(10) 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 我國選手在 2004 年雅典奧運獲得了二金二銀一銅佳績後,確實振奮了全國 上下,對於體育運動的提振甚具正面效益,各界面對一番激情之後,也給予體育 界許多批評、建議與期望。政府隨即提出 2008 年北京奧運要拿下七面金牌的目 標,並展開一連串達成目標的選訓計畫(行政院體委會,2007),然而此次成績 卻在投入大量人力與物力準備後,只獲得遠不如預期的二面銅牌,隨之而來的檢 討與撻伐聲浪再度響起。由體委會主委於 2008 年優秀教練國內培訓研習會的施 政報告裡(戴遐齡,2008),可見「強化運動競技,爭取國際運動佳績」仍為其 施政重點之一,重點尚包含落實 2010 年廣州亞運培訓、2012 年倫敦奧運奪金、 加強菁英教練養成等重點,一再說明國家對於運動競技的重視。 在國際性比賽中奪金實為國家與個人參與競技運動的目標,只是在講求競爭 實力又充滿不確定性的競賽世界裡,能否達到所設目標則常在未定之數。此現象 看在體育從業者眼裡,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及看法,究竟歡喜收割前的辛苦栽種方 向對了嗎?難道運動競技只要在金字塔頂端守金待銀,卻不用深入運動訓練基底 逐步踏實嗎?重聘外國教練反覆操兵即是訓練績效的保証嗎?由於學校體育向 為社會體育的基石(葉憲清,1997;陳龍雄,1989) ,更是推展國家體育的基礎, 可以發掘與培育優秀體育人才(包德明,1989)。學校體育既然是社會體育的基 石,但教育部撥給社會體育的經費遠比學校體育多,致使學校培訓工作與社會接 訓工作的「支援」卻被本末倒置(陳龍雄,1989),基於前述,不免思考對於未 得到應有重視的學校運動訓練是否應有另番見解與做法。 訓練是個廣為實行卻瞭解較少的一個領域,關於教練訓練行為的瞭解和認識 的研究,並未與選手成績提昇的步調一致 (Jones, 1997) ,國內研究也指出對此 議題的研究尚在起步階段(鄭漢吾、闕月清,2000b) 。回顧國內對於教練的研究.

(11) 2. 領域後得知,教練訓練的相關研究大多集中於教練的領導行為(吳國輝,2000; 馬君萍,1999、鄭志富,1997;鄭敏雄,1992) 、教練的專業能力分析(劉秋琴, 2000)、教練的訓練行為(鄭漢吾、闕月清,2000a;鄭漢吾,2000)、教練訓練 行為與信念等(鄭漢吾,2003a;2003b;高雲卿,2009) 、教練/教師雙重角色(吳 海助,2008;許仕青,2009) 、教練述說(李佑峰,2009) ,這些研究結果確實有 助於我們對教練的領導風格、訓練方式或教練知識的初步瞭解,但若與同屬運動 教育學領域的體育教學研究數量相比則相形見拙!難怪有些文獻呼籲,我們對於 訓練的認識仍然不足 (Matsakis, 2002) ;訓練的研究有被邊緣化之虞 (Lyle, 2002) ,有待相關研究者投入更多關注於訓練議題上 (Lyle, 2002; Matsakis, 2002;鄭漢吾,2003a) 。訓練過程是近幾年逐漸浮現的研究議題,它整合了教練 如何訓練、計畫、傳遞、評鑑等助於運動表現的議題,故對於教練培育、訓練效 能及研究兼具重要性 (Lyle, 2002),且攸關選手表現 (Matsakis, 2002) ,此外,從 國外相繼提出一些訓練過程模式足以做為訓練實務與研究參考的結果 (Lyle, 2002; Crisfield & Cabral & Carpenter, 1996; Cote, Salmela, Trudel, Baria & Russell, 1995; Dodge & Hastie, 1993),文獻中同時提醒研究社群應投入訓練議題的相關研 究。從上述文獻觀點,不只說明國外對訓練過程議題相當重視,也凸顯我們對此 議題的關注還待加強。 美、俄、澳、大陸等國為參加 2004 年奧運會皆實施一連串的強化戰力措施, 諸如:美國藉由訓練過程蒐集相關資訊、德國全面推行體育特色學校、大陸建立 教練培育體系、澳洲重視體育教育的專業等,各國的提振內容可供借鏡(廖世雄, 2004) ,大陸於 2008 北京奧運的亮眼成績更是撼動了全世界。我國近年為尋求競 技績效突破,在政策或人力與物力的努力有目共睹,如:通過專任教練任用條例; 補助優秀教練赴國外進修;展開選手培訓工作等。但除此之外,是否思考將部分 焦點置於基層訓練的相關研究上?眾所周知,我國學校體育確實承擔了許多基層 選手的培育,許多優秀選手皆經由各級學校教練的訓練而來,但若無基層教練; 何來金牌選手?我國運動選手是循選材、育才、成材的金字塔逐級而培育(魏香.

(12) 3. 明,2008),因此若未在中學階段育才;如何能在大學階段成材?近三十年前程 嘉彥即已提出羽球項目為東方人奪牌的運動項目之一(1990);教育部於國立體 育學院正式成立之際,即將羽球列為發展重點項目之一;體委會於 2004 年起至 目前也將羽球視為高中、國中、小學的重點項目(翁志成,2008),李儁麟也於 上屆奧運前為文載明羽球是較有機會取得奧運參賽資格之項目,足可發展為我國 奪牌的優勢項目(2004) ;再從 2008 北京奧運我國男子單打謝裕興首度進入前八 強、臺 灣 羽 球 界 「 黃 金 女 雙 」 程文欣與簡瑜瑾獲得並列第五名的佳績, 2009 年 1 月在超級系列賽之一的南韓羽球公開賽中,程簡二人又勇奪女子雙 打冠軍,這是臺灣史上第一座羽球超級系列賽冠軍,兩人的世界羽球雙 打 排 名 也 躍 居 第 一、2009 台北羽球公開賽女單鄭韶捷、男雙陳宏麟與林祐瑯竟 能首度將冠軍留住台灣!從近年我國羽球好手相繼於國際賽獲獎的結果來看,足 以讓我們感受到國內羽球已漸具國際水準,正呼應了羽球是我國競技發展的優勢 項目說法。 針對上述成績表現而言,研究者認為可從有效訓練的角度省思,像是對於基 層教練實務是否已有相當的瞭解嗎?在此領域我們已累積足夠的訓練知識嗎? 但從國內訓練相關文獻,尚未發現針對國內學校羽球教練如何實施訓練以達到訓 練目標的過程之研究。Lyle (2002) 即認為訓練的研究常不把教練視為是問題,而 且進行相關研究常未將教練置於脈絡下進行,如同 Samela (1995) 認為運動教練 使用後設認知的知識型式,此知識雖能口語化;但在學術上仍然沒被有效的累 積。再如 Lyle (2002) 的觀點,訓練的實施除了運動技術(crafted skill)之外,其餘 部份大都是認知活動,但其過程卻處於被低度研究的情況下,應該付予更多的關 注。試想,運動先進的外國尚且感到對訓練過程的認識不足,覺得應該把教練視 為重點、要進入實際的情境脈絡下發掘訓練知識,此對亟思提振運動績效及少對 基礎訓練研究的我國而言,不啻是當頭棒喝! 閉門造車、土法煉鋼、理論與實務有落差的看法,或許是外界對傳統訓練評 價不公且刻板的印象?卻也若干程度反應了訓練未能呈現出被視為專業內涵的.

(13) 4. 現象!如果訓練要能成為一項專業,將有待體育從業者讓它有別於前的展現,需 要找出有哪些內容會提升運動表現,並據以逐漸累積出令人肯定的專業。倘從提 昇我國訓練的角度來看,那些長期於訓練上默默付出的基層優秀學校教練們,其 所累積的經驗與使用的訓練實務應是值得探討的,這些看的到卻又說不出的隱晦 知識,能否經由實地探索而得以傳承,從而做為日後教練培育或訓練實務的參 考?在一心盼金的同時,除了短程速效只求治標的方法外,也能用長程紮根的思 維,跳脫一昧奪金的關注,朝學校運動訓練的基礎研究著手。今若能在國內初具 的訓練研究成果上;復參考國外研究的建言,跟隨國際研究潮流,藉由國內具代 表性的學校教練進行實證研究,探討具有承先(國小)啟後(大學)的中學羽球 教練在訓練過程所展現的訓練知能,並尋求與國外訓練理論進行比較與轉化,進 而建立屬於在地的訓練過程模式,實是提振我國運動訓練值得努力的方向。.

(14)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經由紮根理論方法,實際探討我國中學羽球教練的有效 訓練過程,由教練的訓練實務來釐清訓練過程的內涵與關係,再經由理論的生 成,而嘗試建立一適於我國國情之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模式架構,增加對 於運動訓練領域的瞭解,其具體研究目的有如下述。 一、研究目的 (一)探討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的內涵與關係 (二)瞭解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的影響因素 (三)研擬中學羽球教練有效教練訓練過程的因應策略 (四)嘗試建立一適於我國中學羽球教練之有效訓練過程模式架構. 二、研究問題 (一)能經由實地觀察與教練訪談,以探討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中的組 成因素內涵為何?因素間之脈絡關係如何? (二)能經由實地觀察與教練訪談,以分析中學羽球教練於有效訓練過程中受 何因素影響? (三)能依據影響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的因素研擬因應策略? (四)能依據資料分析及描述所生成的理論,嘗試建立一個具啟發性的我國中 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模式架構?.

(15)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中學羽球教練 (Middle school badminton coach) 以各級學校的學生選手為指導對象的業餘教練,統稱為學校運動教練(葉憲 清,1997)。本研究是指符合立意選樣條件且具代表性的國、高中共十位羽球教 練/教師而言。. 二、有效訓練 (Effective Coaching) 當教練有效使用訓練技術,亦即表示教練針對選手的提升與表現具有正向關 係 (Matsakis, 2002) 。本研究乃指於練習時有效的使用指導技巧,且足以改進選 手表現,並能符合 Cox (2000, p.87) 於有效訓練心理考量中提出「朝向優質訓練 (toward excellent coaching session)應包含:「於訓練前應事先計畫好、準時開始與 結束、在整個訓練期間維持選手參與、促進隊友間的良性競爭、訓練內容有變化、 包含選手在競賽所需的行為、讓每一選手參與目標設定、儘可能給予每一選手回 饋、儘可能在訓練或賽後實施評量、鼓勵有意願的父母和友人作正面的貢獻」十 項特徵的教練,並以此作為檢核參與研究教練的訓練效能之檢核標準,能符合其 八成特徵及本研究所訂定之遴選條件者,即為具有訓練效能者。. 三、訓練過程 (Coaching process) 「訓練過程是選手和教練間的協議和操作所組成的,是有目的、直接與間 接、正式與非正式的系列活動,且設計來提升比賽的表現。過程中最明顯的部分 通常是計畫、合作及整合的準備計劃和競賽或準備計劃和競賽的整合」 (Lyle, 2002, p.40) 。本研究則泛指教練實施訓練過程中所涉及的因素,諸如目標、計畫、 訓練實施、比賽、評鑑等有關因素皆屬之。.

(16) 7. 四、訓練過程模式 (Coaching process model) 模式是將複雜現象的關係表徵,就是藉由象徵或簡化的描述將現象概念化 (Lyle, 2002) 。本研究是指藉由紮根理論系統的資料蒐集與分析後,將訓練過程 相關因素與內涵逐步歸納,並將其間關係聯結形成理論,所嘗試建構的中學羽 球教練的有效訓練過程模式而言。.

(17) 8.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 本研究欲藉由實際探討我國中學羽球教練的訓練實務,釐清教練於有效訓練 過程所渋及的因素內涵與關係,再經由理論的生成,而嘗試建立一適於我國國情 之中學羽球教練的有效訓練過程模式,其重要性有如下述。 一、增加對於學校運動訓練的瞭解 藉由觀察國內具代表性的中學羽球教練多年所累積的實務知識中,可探求其 訓練過程中的訓練實務與知能,以及其間的脈絡關係,增加我們對於運動訓練現 況的瞭解,此對日後學校運動訓練的推展及競技提升皆有助益,並能將基礎研究 所得結果與實務應用做適度結合。. 二、填補國內在此研究議題未觸及的部分 Hastie (1992) 曾表示運動教育學仍處於新生期,加上國內在教練訓練之研究 起步較國外晚(鄭漢吾、闕月清,2000);文獻亦指出訓練過程之研究仍處於低 度開發的情況 (Lyle, 2002) ;訓練相關研究更遠較體育教學少,故同屬運動教育 學範圍的學校訓練議題確實有待開發!本研究從整個訓練過程的範疇,深入探討 學校教練在訓練過程中涉及的諸多因素與其間的關係脈絡,確能填補國內在此研 究議題未觸及的部分。. 三、具有轉化國外理論為本土應用的積極意義 訓練過程重要而且攸關選手表現 (Matsakis, 2002) ,因此亟待拓展。國外對 此議題之關注方興未艾,且指出除了 Cote 等人於 1995 年所提出的模式之外,現 存的訓練模式很少有得自堅實(rigorous)的研究;目前也少有模式是達到共識或使 用的 (Lyle, 2002) ,Lyle 隨後也提出其建構的訓練過程模式。鑒於國外稍具基礎 的模式理論,本研究擬以紮根理論方法進行實證,實際至訓練場域觀察及深訪基 層教練,嘗試建立專屬於我國中學羽球教練的有效訓練過程模式;並比較現存的.

(18) 9. 模式,此將不只是追隨國際研究潮流而已,更具有轉化國外理論為本土應用的積 極意義。. 四、研究結果能作為日後教練培育之參考 以分佈全國北中南的教練,進行深入的質性研究,能夠得到教練實施訓練過 程的訓練工作內涵,這些實證結果有助於我們對國內中學羽球教練的訓練知識深 入瞭解,不僅可窺知有效訓練的組成因素內涵、影響因素與因應策略為何,還能 建立一個完整而在地的訓練過程模式,此可作為日後教練培育之參考,助益少被 我們探討的教練培育議題之瞭解。.

(19)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在於描述研究範圍與限制,即基於研究的背景、目的與重要性,本研究 力求在訓練過程與方法上的適切性,設法做到在有限的研究範圍內減少研究限 制,以期藉由國內具代表性的中學羽球教練進行實証研究,以深入探討羽球教練 的有效訓練過程,以下茲就研究的範圍與限制說明。 一、研究範圍 (一)為延續先前針對大專及優秀國中羽球教練之系列研究(鄭漢吾與闕月 清,1999;2000a;2000b;鄭漢吾,2003a;2003b) ,本研究仍以羽球 項目為方向。且聚焦於屬於羽球訓練全面提高階段(蔣永誼,1995) 的中學時期,在訓練階段上具有承先(基礎階段)啟後(競技突尖)、 銜接選材到成才的意義,尚可與先前的研究成果驗證,達到延伸此研 究議題的作用。 (二)本研究將研究的範圍限定於符合選取條件的十所學校,故參與研究的 學校教練/老師須符合研究所訂定的數項條件。此外,因為訓練場地分 散各地,且基於各隊有其既定的訓練時程(如學校行事、移地訓練或 赴外比賽等) ,為避免研究衍生球隊訓練困擾,故必須考量各隊的訓練 行事,由研究者事前與各教練協調,僅能於協調的時間、地點前往蒐 集相關資料。 (三)由於學校運動代表隊的組訓,是隸屬於學校教育體系下而發展,同時 也需受制於教育制度而運行,因此本研究僅以公立國中、高中的羽球 教練為參與研究對象進行探討。由於私立學校的球隊運作常較公立學 校具有彈性,加上有些私立學校長期與球團密切合作,導致其在經費 補助、訓練取向、訓練實施等作為確實有別於公立學校,故本研究只 以公立學校羽球隊教練為對象,進行訓練過程的探討。 (四)由於國內尚無針對訓練過程模式建立的研究,相關的文獻較少,故資.

(20) 11. 料以研究者實地訪談為主要蒐集來源,並輔以觀察及文件分析搭配, 期望藉由實地蒐集的多元資料,能夠歸納出模式的因素內涵,以及因 素間的關係,據以架構我國中學羽球教練的有效訓練過程模式。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以中學的羽球教練為參與研究對象,鑑於隔網持拍的羽球項目 與中學具有其獨特的訓練情境,故研究所得結果應謹慎應用,不宜過 度類推至其他不同項目或不同水準、不同學級的教練。 (二)限於十所學校的球隊訓練皆有其排定的訓練時程,研究者僅能於擇定 的時間、地點及研究方式到場盡量蒐集資料,在此範圍外的移地訓練 或赴外比賽等無法盡收資料。此外,教練平時需忙於訓練、比賽,期 望其提供的文件資料或因忙於訓練、無記錄習慣,或有其個人訓練特 殊考量,致文件僅能部份蒐集,蒐集內容有:訓練計畫、計畫書、訓 練報告書、報紙、簡報 PPT、校刊、訓練記錄表、影帶、網路下載文 件、部落格文章、相片等,不易完整及充份配合,為避免研究資料缺 漏,藉由後續訪談時針對此一部份補充資料。 (三)本研究在於探討隸屬於學校體育系統下,以訓練有成的中學羽球教練 為參與研究對象,藉以建立一具啟示性之羽球有效訓練過程模式,具 有其專屬的情境脈絡,故初步建立的模式與其因素內涵仍有待持續修 正與驗證,不宜直接套用或類推至不同學級、水準、情境的教練。 (四)本研究的限制也存在於資料蒐集方法上,由於參與研究之對象需接受 多次的訪談與觀察。參與研究之教練難免因研究者在場,而產生觀察 者效應(observer effect),導致蒐集資料有別於一般反應(王文科, 2000)。此外,參與研究的受訪者或許因為對研究參與的精神不甚清 楚,導致個人為能呈現出較好的一面,而在資料提供上有所保留,或 因訓練忙碌疲累,無法全力配合資料提供。就此而言,研究者期望經 由持續的資料蒐集與資料檢核,以減少可能的限制。.

(21) 12.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目的為藉由國內具代表性的中學羽球教練進行實証研究,探討學校教 練在訓練過程所展現的因素內涵、影響因素與因應策略,並尋求與國外訓練理論 進行比較與轉化,進而建立屬於在地的訓練過程模式。就本研究目的而言,訓練 所涉理論、有效訓練、訓練過程與如何建立模式等皆息息相關,故本章先闡明有 效訓練,次而揭示運動訓練過程的概念,再將模式建立的內涵逐一敘述,最後再 將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作一綜述,以逐步論析與本研究有關的觀點與立論。本章 共計四節,分由有效訓練、運動訓練過程、模式建立、相關研究等方向進行探討, 希望能經由國內外多年來相關文獻的整理,對於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訓練實務 或訓練過程等結果有通盤瞭解,不僅增加研究的理論觸覺,尚能助益研究進行與 結果驗証。. 第一節 有效訓練 要談有效訓練前,應對於有效教學有所確認,因為訓練與體育教學之間有其 相通之處;當然也有所區別。為能達到教學或訓練效果,指導者需要重視其方法 或技能,所以本節將從有效教學談起,進而引申有效訓練及訓練技能,以闡明於 訓練過程中,教練如何實施其訓練及採取有效的方法進行訓練。 一、有效教學 在教學的領域裡,國內外已有許多如何提昇有效教學的相關研究(黃月嬋, 1992;蕭秋祺,1997;Parker, 1995 ; Siedentop, 1991 ; Silverman, 1991 ; Schempp, 1985 ; Givens, 1998) 。Parker (1995) 研究有經驗的十四位體育教師對有效教學看 法後,歸納出學生成就、教學策略、師生互動、評鑑等四個部分是有效教學的代 表。Silverman (1991) 認為有效或有經驗的教師應具有能擬定學習計劃、能擬定 預料及突發事件處置之計劃、瞭解學習者差異,以及運用資訊而規劃及督導學 習、提供正確的訊息及強調說明與示範、強化適當的活動供學習者參與、減少等.

(22) 13. 待的時間…等特徵。Givens (1998) 則指出有效體育教學具有管理、溝通、教師回 饋、內容發展和直接指導等特質。蕭秋祺(1997)進行有效體育教學的研究,得 知有效體育教學有課室管理、教學內容、教學能力、器材設備、成功學習與教學 時間六因素,並依結果對師資機構提出若干建議。此外,研究有效教學可經由許 多種方式而進行,像概念構圖(李明潔,2001)、問卷調查(蕭秋祺,1997)、Q 分類法與訪談 (Parker, 1995) 、學生的學習成就、學生從事技能學習的次數 (Siedentop, 1991) 、因素分析(徐號南,1994) 、教學行為觀察 (Darst, Zakrajsek & Mancini, 1989) 等皆是。再從近年的研究可發現,對於體育教師教學知識的探討 也不乏其人(林信亨,2004;顏貝珊;2004;林靜萍,2002),其中包含了體育 教師實務知識、師資生教學知識、專長與非專長體育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探討, 可以得見教師知識也是近幾年的研究焦點。從體育教學相關研究可見,教學效能 是體育教學所相當關注的,有效體育教師會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施教,因 而可歸納出有效教學的特質。由於有效教學關係著教學品質,故甚受體育從業人 員及研究學者重視,並經由質量等不同的研究方式進行教學過程所涉變項的探 討。 國內外的研究皆對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間的關係做了闡明,許義雄(1995) 指出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在屬性上不大一樣,二者應該嚴加區隔,因為二者在目 的、學習內容、使用方法與評價上不同。周宏室(1992a)也指出教練與教師二 者各司其職;相輔相成,既有所分工又有所銜接(周宏室,1992b) 。歐宗明(2008) 則於近年針對 teaching 和 coaching 概念內涵深入比較,得到二者實為不同的專業 作為,有不同的過程與特徵,在概念內涵上差異也大,前者屬教育或體育的一環; 後者屬於運動或競技運動的一環。而雖然訓練效能往往可由教學效能的研究結果 得到助益 (Abraham, Collins, Somethurst & Collins, 1997) ,由於教練與教師所遭 遇的情形是一致的,所以教師效能和教練效能也應相同,二者皆是使用完整的、 有效的指導策略與方法,來為學生和運動員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Newman, 1992) 。但是教學與訓練之屬性有別,要硬將教學研究結果直接套用在訓練並不.

(23) 14. 恰當,因此 Dodge & Hastie (1993) 明白指出,從教學研究所得到的結果,應特 別注意不要直接引用到訓練的情境上。換言之,運動訓練的提升,除了援引部分 的教學成果;避免教學所見的缺失外;更需要考量其特殊性,而非照單全收。同 樣的,從事訓練議題的研究時,也應考量上述因素,並掌握其中異同,才能得到 正確的研究結果,據以建立訓練專屬的知識體系。. 二、有效訓練 (一)訓練定義 本研究在於羽球教練的訓練過程的探討,故擬先將訓練一詞進行概念的 釐清,以利於後續研究進行。訓練有不同的定義,如:「訓練」是指通過有 計劃的教育培養,使掌握某種技能(國語活用辭典,1990),訓練是屬於人 類適應性的一種,是利用人體對運動刺激的適應性,使人體的工作能力能夠 盡量發達的過程,訓練(training)一詞在日本常與練習(practice)同用(吳萬福, 1968) 。此外,從維基百科將訓練(coaching)定義為引導、指導和訓練(training) 個人或團體成員的方法,主要是為了完成一些目標或發展特殊技能,則可看 出中英文的「訓練」一詞無法有效轉譯的現象。從上述定義可得到,訓練是 經由對訓練對象的引導,以提昇運動效能為手段的歷程。當訓練用於不同處 時,其意義往往不同,若再加上英文用語轉譯,更讓中英的指稱易生混淆, 如:教練(coach)在整個訓練(coaching)過程中,以多球方式訓練(to coach)選手 技術,並以重量訓練(training)提昇選手肌力,選手在反覆練習(practice)後進 步了,中文皆為訓練一詞,但用於英文時則有不同用法與意義。此乃因「在 中文語系中,coach 乙詞很慣常地被中譯為教練,但由於中文無動名詞詞性 形式的存在,且不同語系間並無絕對的對等語詞,是以coaching 一字之中譯 詞仍頗為分歧」(歐宗明,2008,頁8)。歐宗明並指出sport / coach / coaching 三者屬同一範疇,sport 為此範疇的總稱,coach 為執行業務人員的稱呼, coaching 則為執行業務者以競技成就為主要考量之作為。在Lyle (2002) 針對.

(24) 15. 訓練過程的主張裡,即說明教練在實施訓練(coaching)的過程中,是基於目 標、擬定計劃,再據以採用訓練理論(training theory)、訓練方法(training method) 與訓練技能(coaching skill)來實施訓練。故就此而言,training與coaching也屬 同一範疇,而training是因基於訓練(coaching)考量,為提昇選手表現而採行 的介入作為。綜上所述,coaching可包含招募、組織、管理、實施、競賽、 評鑑等部分,也就是Lyle (2002) 將之視為是教練協調與整合訓練的過程,廣 義者如過程所渋及的因素都屬於其內容,狹義者則如教練為實施訓練所使用 的技能,如監控、溝通等皆屬之。在這樣的概念下,coaching具有引導、先 行的位置,像coaching philosophy、coaching objectives、coaching approach皆 是,而training將被視為是教練基於其哲學取向、目標訂定、訓練風格的引導 下,欲達到上述訓練目標,針對選手所採用的訓練手段或作為,像weight training、interval training、training methods等。 (二)訓練效能 延峰(1994)指出運動訓練是競技體育的一部份,它的一切活動皆圍繞 著「提高運動成績」這一目標進行,且有其特有須遵循的規律與基本形式, 除一般教學原則要遵循外,尚須按照指導訓練的方法所總結的原則。運動訓 練的本質有一明確的目標,是侷限於教練與選手的非開放性社會活動以及是 一個特殊的教育過程(鄭漢吾,2000)。從上所述,可知運動訓練是有其明 確目標,而提高運動成績常是運動訓練的重點,至於能否提高成績與達成目 標,則關乎教練的訓練效能。 在訓練的領域裡,Chambers (1997) 即指出成功的教練應具有:運動知 識、溝通、瞭解和掌控選手的能力、組織技巧、訓練方法、有效訓練的能力、 評估運動員、策略、用人、公平、激勵、奉獻、熱誠、成熟…等多項特質, 再如早期 Massengale (1975) 認為好教練的特質應有四項:先以當老師為本 分;再談當教練,知道其從事的運動訓練應是來自於領導,對其從事的運動 訓練之永久興趣應得自隊職員、學生和社區,其身分應分別屬於運動訓練和.

(25) 16. 教學二者,且當一位好教練的哲學,應是把‘一個值得參與的比賽,看成是 一個值得爭取的勝利’。若再由同期間 Emery (1975) 針對做為成功的高中教 練,所設計的評鑑問卷內容來看,當中有 114 題共分為四大類:即訓練法和 技術(練習法和技術、團隊道德、體能和選手福利) 、個人特質及教育訓練 (特質、教育背景、自我增進) 、組織和行政(完整計劃、預算、器材) 、公 共關係(一般、校內、社區)等,即已清楚道出了教練所扮演的多元角色與 訓練過程所涉及的諸多訓練行事。由評量內容足可瞭解教練訓練期間所需面 對的龐雜事項,絕非只是單純的訓練或帶隊比賽而已,其它諸如教育訓練、 組織行政或公共關係等,都與球隊的成敗息息相關。而且訓練的情境往往是 隨訓練的歷程而改變,使得教練須視情形調整其訓練策略,因此他認為訓練 效能不易藉助單一的問卷或方法得知,並在文中質疑是否因此而使得有關訓 練的研究較少? 再由 Martens (1997) 於成功教練(Successful coaching)一書所揭櫫的內容 包含:發展教練哲學(coaching philosophy)、運動心理學、運動指導學(Sport pedagogy)、運動生理學、運動管理學等,來闡明成功的教練所應用的實務與 知能,足以窺知有效的教練所需要的內涵應包含教練價值的確立,以及訓練 所需應用的學科,這些用於訓練過程中的訓練知能是否順利實施,將影響教 練訓練的成效。另由 Bompa (1999) 提出訓練體系的品質,取決於直接(訓 練、評估)的和輔助的(管理和經濟條件、職業訓練與生活管理)因素,每 一因素都有其工作,就是訓練和訓練成效的評價。從前述文獻得知,訓練成 效可由訓練過程中實施情形得知,而訓練成效的評價可由訓練組成的因素而 進行。 最後由 Cox (2000, p.87) 於有效訓練心理考量一文中提出朝向優質的訓 練(excellent coaching session),應該包含十項具體內容的主張:於訓練前事先 計畫好及將之印出、準時開始與結束、在整個訓練期間維持選手參與、促進 隊友間的良性競爭、訓練內容有變化、包含選手在競賽所需的行為、讓每一.

(26) 17. 選手參與目標設定(教練與選手間的協議) 、儘可能給予每一選手回饋、儘 可能在訓練或賽後實施評量、鼓勵有意願的父母和友人作正面的貢獻。此十 項內容不但已為有效訓練下了最佳註解,此內容尚可作為有效訓練的衡量參 考,是進行相關研究用於評鑑教練是否有效的具體指標。. 三、訓練技能 翁志成(1998)於運動訓練管理一書中提到,運動訓練所涉及的理論(教育 學、社會學、管理學、哲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及方法(教學法、教練法、訓 練法、管理法等)相當廣泛,教練唯有認真掌握各學門知識,才能使訓練效果顯 著。黃明教(1999)則認為運動教練是在教練員指導和運動員參與下,為不斷提 高和保持運動員的專項成績而專門組織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教育過程。 確認教練所需要的訓練技能是培育、召募和發展教練的一項重點,對模式化訓練 過程和實務的分析皆有其必要,而訓練技能即是基於這樣的觀點而被強調 (Lyle, 2002) 。Thelwell,Weston, Greenlees and Hutchings (2008) 發現優秀教練會使用自 我談話、意象、放鬆與目標設定等心理技術於訓練,Martens (1997) 除將溝通技 能視為是成功教練應備的一項能力外,並以六個方法來增進:發展溝通時的信 任、以正面的方式進行溝通、傳達正向的訊息、具一致性的溝通、學習如何傾聽、 提升非口語的溝通,另外還有應用增強於訓練的技能及指導的(instructional)溝通 技能等。Lyle (1986) 先前即認為溝通能力與解析資料用於計畫的訓練技能 (coaching skill)是教練必備的,隨後 (2002) 則更明確指出教練於實施訓練過程中 會使用三組訓練技能,分別為計畫(planning)、傳遞(delivery)與管理(management), 在三組主要技能之下尚有次要技能。像其中的計劃與監管(monitoring)、調控 (regulating)都是屬於間接的能力,傳遞則與直接介入選手與教練間的因素有關, 它又可再分為實施(implementation)、監管(monitoring)、調整(regulation)等,實施 由一系列的技巧為主的技術(craft-based skill)組成。而技術與控管能力則經由管理 能力來促進,還提出不同階段的教練之訓練能力差異情形值得研究,並於文中說.

(27) 18. 出目前研究社群對教練訓練技術的瞭解仍然不足,猶待研究社群持續探討。 Lyle 認為訓練過程有計劃、連續、多種變數和整合的特性,因此計畫、實施 和維持訓練過程的技能益顯重要,故過程應包含計畫、傳遞(delivery)、管理 (management)三組訓練技能,這些訓練過程所涉及的技能及其項下的次要技能已 如前述,這些技能皆是教練執行許多訓練相關事務時所需要具備的。但研究者由 近幾年關於教練訓練行為的研究結果,卻發現國內外有些不同!如國外教練比國 內有較多的鼓勵和提問的訓練行為,國內為數不少的教練在責備與指示的訓練行 為卻相當多(鄭漢吾,2003;許仕青,2009;高雲卿,2009),這雖與日漸受到 推崇的自主與賦權訓練方式有所悖離 (Kidman, 2001 ; 鄭漢吾,2005) ,但令研 究者更感興趣者則不在行為而已!因為國內外教練訓練行為的差異與文化、訓練 目標、訓練方法等皆有關聯,故行為的差異,其實更隱含了訓練實務、訓練過程 的可能差異。 從針對優秀的國中羽球教練訓練信念的個案研究(鄭漢吾,2003) ,發現其 訓練信念中已隱含了訓練技能的使用;訓練技能且會依附在訓練信念之下而展 現,今舉此位教練的訓練信念為例,他的訓練信念內涵共有七項,分別為:強調 選手生活教育、培養選手學習態度、維護選手安全、重視訓練方法、基於平等互 惠原則、為節省球隊經費考量、注重團隊精神等,在每一項下又各由幾個小項所 組成,共有維持場地整潔、遵守隊規、要求禮節與服裝儀容、以身作則、專心練 習、自主練習、把握時間練習、場地淨空、訓練過程完整、將選手分組互助、練 習結束立即返家、強調基本動作與體能、訓練模式化、變化訓練內容、評量學習 情形、兩性平等、學長姐帶學弟妹、以聲音回應教練指示、團體先於個人、分工 合作、職務交接儀式、自己動手做、減少開銷、募款與贊助二十四個小項分別組 成。應可推論在教練獨具的訓練哲學下,會有其不同的訓練考量,或許也會有其 專屬的訓練實務?故研究者感到好奇的是:是否國內外訓練行為的部分差異也隱 含了訓練實務的差異?如果能探討我國的學校教練是否有其常用的、專屬的、在 地的訓練做法,即可與國外相比較,對訓練的瞭解更具有正面意義。.

(28) 19. 由前述文獻觀點指出了訓練具有重視成績表現的特質,教練為能促進選手表 現,教練必須把握這些本質,需應用各學門的理論與方法,實際的運用在選手訓 練及運動情境上,及尋求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期能提昇運動訓練的績效。Wright 認為: 「在運動心理學當中,效能(effectiveness)與表現(performance)似乎是可以互 換的,教練的效能主要是基於選手的滿意度和表現,雖然運動領導行為量表(LSS) 可做為瞭解選手滿意度及選手、教練的知覺情形,但卻無法得到到底是甚麼因素 促使教練的成功」(頁 16),這樣的觀點也同樣被 Lyle (2002) 提出,他認為教練 領導型態或教練行為等研究結果,並無法告知教練在做些甚麼?要怎麼做?難怪 Matsakis (2002) 於文章中指出,探討專家教練的訓練過程將會成為訓練效能研究 領域的最大旨趣。畢竟教練置身於動態、多變且重視表現的情境裡,為了達到設 定的目標以及提升選手表現,不只常有苦思對策因應對手的壓力,還要符合來自 選手、家長、地方或學校等各方的期待。因此,若從更為巨觀的角度來看扮演多 重角色的教練之訓練時,就不應只以觀察其外顯的行為、區分教練的特質或了解 教練的價值等單一面向為滿足,諸如訓練期間所涉及的目標設定、如何實施訓 練、安排競賽或訓練情境影響的因應,及其間相互關係等,都應包含在研究的範 圍內,如此將能涵蓋訓練的真實現象,有效釐清其間之脈絡與關係,增加我們對 於訓練的認識。基於上述,本節可歸納重點如下: (一)教學與訓練有同有異,教學的研究成果值得訓練參考,但不得全數套 用,訓練研究須以教學研究之成果做為發展優質教練的起點。 (二)training與coaching屬同一範疇,而training是因基於訓練(coaching)考 量,為提昇選手表現而採行的介入作為。coaching具有引導、先行的 位置,像coaching philosophy、coaching objectives皆是,而training將被 視為是教練基於其哲學取向、目標訂定、訓練風格的引導下,欲達到 上述訓練目標,針對選手所採用的訓練手段或作為。 (三)實施訓練時所面對的龐雜事項,絕非單純的訓練或比賽可以涵蓋,故 訓練效能不能只從單一面向或單一方法得知,若從更為巨觀的角度來.

(29) 20. 看扮演多重角色的教練之訓練時,也不應只以觀察其外顯的行為、區 分教練的特質或了解教練的價值等為滿足,諸如訓練期間所涉及的目 標設定、如何使用訓練技能實施訓練、安排競賽或其它情境因素的因 應及其間關係等,都應包含在研究範圍內,才能涵蓋訓練的真實現象, 此也是研究旨趣所在。 (四)有效的教練會使用完整的、有效的指導策略與方法,來為選手營造一 個好的訓練環境,故教練於訓練過程如何採用訓練技能,所採取的方 法能否激勵選手投入訓練,應是研究教練如何實施訓練時的觀察重點。 (五)有效訓練可藉 Cox 於有效訓練心理考量一文中提出優質的訓練 (excellent coaching session)所包含的十項內容來評量,此十項內容足可 作為有效訓練的評量參考,是進行相關研究評鑑教練是否有效的具體 參考指標,應是本研究可採取的指標。.

(30) 21. 第二節 訓練過程 運動訓練過程是指在一定的時間跨度理,按一定的次序進行的訓練活動,因 此訓練過程往往與訓練目標及計劃息息相關,而計劃能否有效實踐則賴於教練訓 練過程的實施程度而定。本節將依序把訓練過程相關的主張敘述,並加以比較其 差異,以剖析訓練過程。 訓練過程得視實施情形予以調整,以使訓練計劃更為可行,教練的訓練行為 亦於此時展現,由於不同之訓練過程會產生不同的教練訓練行為,欲進行訓練過 程的觀察時要考量訓練項目的特性與重點。此外,訓練過程所涵蓋的內容會因不 同研究者的關注重點而有不同的情形,故本節將由先前的研究者所提的訓練相關 模式來分析比較,即藉著不同學者對訓練過程中涉及因素的主張來研究教練的訓 練實務,以作為本研究的參考架構。 首先提及的是 Crisfield, Cabral 與 Carpenter (1996) 的簡單過程,他們認為訓 練過程應由計劃、執行、評估三個期間週期性的建構而成,各期間之訓練重點不 同,於計劃期應確定選手的需求、訂定足夠的活動以符合選手所需及發展選手, 執行期有一連串的暖身、訓練活動、示範等,評估期則包含目標達成的情形、選 手進步情形及教練的訓練效能等,可說是最簡易的訓練過程(如圖 1)。 長期訓練計劃和訓練單元. 執行訓練. 評估選手的進步情形. 圖 1 簡易的訓練過程. 其次是由過家興所提出的運動訓練過程基本結構(如圖 2) ,此結構比 Crisfield 等人的內容稍多,其中共包含了現狀診斷、制定訓練計劃、確定訓練指標、實施 計劃、檢查評定等五個環節,最終在於能實現訓練目標 (1994) 。由其結構中可.

(31) 22. 見,當中的實施計劃為過程中最具體、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除了擬定計畫外;尚 有實施計畫,另二重點為診斷及目標,從計畫到執行再到診斷,顯示的達到目標 的過程相當明確,故此一結構已較上一主張周詳。. 現狀診斷. 確定指標. 制訂計劃. 檢 評. 實現目標. 查 定. 次序 反饋 期望. 實施計劃. 圖 2 運動訓練過程的基本結構. 再者為 Dodge & Hastie (1993) 的主張,他們引述 Fairs 以行動研究所提出的 五階段的訓練過程模式(圖 3),所提出的五階段分別為觀察和蒐集有關資訊、分 析資訊、以分析的資訊做為未來的指引和目標、實施計劃、再評估等,經由這 樣的週期與步驟後,使得訓練效果能夠再被評估與修正,此模式相當重視持續 的評鑑,是以持續的評鑑(evaluation)來引導再評估(reassessment)與再修正,對於 動態的訓練保持修正的精神。但 Lyle (2000) 認為此模式未充分描述訓練過程實 務,且缺少對有關的脈絡、複雜性進行持續的瞭解,此限制了它探索和預測的 效力,所以也將之視為是簡化的模式。綜合其精神與相關觀點後,得知此模式 簡要的呈現了訓練過程的動態、評鑑、修正的精神,唯對於訓練實務所涉及的 要素,如:如何進行計畫、評鑑、修正?以及其間的因素關係情形如何?還待 進一步釐清。.

(32) 23. 階段一 觀察 蒐集資料 發現事實. 再評估. 階段五 再評估 評估 可行嗎?. 階段二 評估 診斷 分析比賽 修正計畫. 階段四 實施 執行計畫 訓練活動. 階段三 目標設定 計畫 做什麼?. 圖 3 Fairs 五階段的訓練過程. 隨後 Cote 等人 (1995) 所提的訓練模式(Coaching Model, CM)則較前述完 備,此一模式是 Cote 等人以 17 位專家體操專家教練進行研究所提出,此模式從 教練的觀點來看其訓練工作,模式的中心為訓練過程(Coaching Process),訓練過 程分由組織、訓練及比賽三者所組成(圖 4)。訓練模式會分別受到教練特質 (Coacher’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選手特質(Athlete’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及選 手的發展、外在因素(Contextual Factors)三個外圍變項所影響,這三項因素再加上 目標:發展運動員(Goal: Developing Athletes)與教練對選手潛能的心智模式 (Coach’s Mental Model of Athlete’s Potential)等二項附加因素,遂共同構成完整的 訓練模式。若由教練特質來看,教練個人的背景、當選手時期的經驗或養成教育 若不同,其信念自然會產生不同的訓練行為與信念,在面對背景各異的選手時, 教練對選手潛能的心智模式自會產生因應與調整,因此會產生不同的考量,這些 考量會受教練的訓練信念所影響,其間的決策過程自是左右訓練行為的關鍵。可 見由 Cote 等人提出的訓練模式,顯然已比前三者更能清楚說明訓練過程的組成 要素,可讓我們對訓練的過程有一個清楚的架構。.

(33) 24. 目標:發展運動員 選手特質和發展水準. 教練的特質. 教練對選手潛能的心智模式. 比賽. 訓練 組織. 外在因素. 圖 4 Cote 等人的訓練過程模式. Lyle 認為:「Cote 等人的文章中並未將如何訪談這些教練的細節做清楚的表 達,如何操作此訓練過程並不清楚,致限制了此模式的效力」 (2000, p16) ,說 明 Cote 等人的訓練過程模式仍未周延。此外,研究者先前曾以此一模式做為研 究架構,針對一位優秀國中羽球教練的訓練信念與訓練行為進行研究(鄭漢吾, 2003a) ,結果發現足以影響教練信念的外在因素相當多,分別有家長期望、選手 配合、訓練成績、訓練經費、行政支持、同事支持、家庭支持、社會風氣等八項。 研究所得的也比 Cote 等人文獻所提的外在因素還多,顯然國內外訓練情境或不 同項目間確有差異存在,由於該研究是以教練的訓練信念為焦點,雖能窺知訓練 過程有關因素一二,卻未專就訓練過程作探討,故對訓練過程的瞭解仍然有限。 今若從不同國情及項目重新探討國內訓練,或許會更清楚得知國內外的訓練過程 及其間的組成因素之差異,若能將國外的理論進行比較及轉化,而非一知半解或.

(34) 25. 過度依賴外國所生產的知識,相信藉由國內先前一些基礎再深入研究,可以掌握 訓練知識的自主,增加訓練知識的瞭解。 接下來則是由 Lyle 提出的訓練過程模式 (2002, p.108~109) ,此模式是由六 個 主 要 階 段 所 組 成 , 可 分 為 初 始 (initiation) 、 目 標 設 定 、 策 略 計 畫 (strategic planning)、調控(regulation)、準備、競賽等六階段(圖 5) 。每一階段都有其具有 的工作內容,在初始階段(initiation phase)有招募、進度與任命;有情境回顧、表 現史、初期期望;還有組織的需要或要求、教練或選手的需要或要求;包含標準、 資源、器材、經費、項目結構、計畫、組織需求等在內的情境分析等。在目標設 定階段,則有情境分析、團體目標、選手企圖、教練目標、教練潛能評鑑、組織 目標、初期期望的應用。在策略計畫階段,有短中長期的計畫,分由因素內容和 平衡、比賽計畫、先期計畫模式,再朝向因素階段、計畫周期、立即性目標與活 動形態的整合進行。準備階段則由訓練課的準備開始,此階段包含開始(情境評 估、調整計畫、組織)與結束(組織、選手支持角色、後續行政、記錄)的管理,經 由持續的訓練適應,而進行評鑑、記錄,再進入決定點後(decision point)(如表現 模式、環境情況、選手現狀),並向訓練課準備運行,促使階段運作成為循環。調 整階段則有閾值回饋、完成周期、外延周期、目標獲得的期望心理模式等內容。 至於比賽階段,則有比賽課的準備,還有賽前、賽後與比賽管理等,比賽階段也 要朝評鑑、記錄運行,以期達成訓練目標。 Lyle 認為此模式由於運動特殊性會導致對於各階段的強調重點不同,這些階 段是交互相關而循環的。研究者基於模式具有階段和循環的特性,相信模式應該 是持續修正的,經由不斷的修正。基於此點,由 Lyle 所提出的理論與模式,的確 可作為不同國情或研究情境從事相關研究之參考,如此才能成為一個更好的分析 工具,一個更精確的模式,且藉由這樣的歷程,最後才能讓我們更為瞭解訓練。.

(35) 26. 教練招募. 三方照會. 選手方法. 情報回顧. 組織任命. 組織發展. 教練任命. 表現史. 組織需要/需求 教練/選手 需要/需求. 情境分析 比較標準 資源 設備 經費 運動結構 策略計畫 組織需求. 初期期望 同意 ◎ 契約 ◎ 範圍 ◎ 條件. 初始階段. 著手. 短期. 優先設定. 目標. 目標設定階段. 外延首次 實施周期. 目標設定 情境 團體 分析 目標 適. 選手 企圖 過. 教練 目標. 程. 中期 長期. 內容和平衡. t. 調. 計劃介紹. 計畫策略階段. 結果. 比賽計劃. 計畫前模式. 年度或多年 計畫. 整合 ◎ 因素 ◎ 計畫週期 ◎ 直接標的 ◎ 活動型式. 教練 潛力評估. 組織 目標. 初期期望 應用.

(36) 27. 排定週期. 外延首次 實施周期 外延新週期. 細結微 週期. t. 非介入接觸. 訓練課準備. 選手. t. 目標. 準備階段. 比賽期間. 調整 階段. 目標獲得的期望 策略心理模式. 教練介入. 週期的完成. t. 閾值回饋 ◎ 排定比賽 ◎ 選手反應 ◎ 表現結果 ◎ 結果. 比賽階段. 賽前管理 ◎ 策略回顧 ◎ 賽前檢核 ◎ 選擇修正 賽後管理 ◎ 選手支持角色 ◎ 隨後行政. 比賽課準備 ◎ 事件策略 ◎ 表現期望. t. 開始管理 ◎ 情境評估 ◎ 彈性計畫 ◎ 組織. 決定點 ◎ 預定行程 ◎ 表現模式 ◎ 環境狀況 ◎ 選手-現狀、預備. 計畫 執行. 實行期 管理負荷. 回饋. 結束管理 ◎ 組織 ◎ 選手有關的支持腳色 ◎ 後續行政 ◎ 紀錄. 評鑑 紀錄. 進行. 比賽管理 計畫 執行 教練角色 回饋 進行 紀錄. 課後能力. 訓練適應 負荷 n. 適應. 圖 5 Lyle 的訓練過程. 訓練組成. 課前能力 負荷 1. 適應. 訓練組成.

(37) 28. 由上述多位研究者們提出的訓練過程來看,訓練過程是週期而操作性的環繞 著訓練目標,且應是一系列的過程,Cote 等人的過程模式由組織、訓練、比賽等 要素組成,如從 Lyle (2002) 所提的訓練過程模式圖看來,此模式由六個主要階 段所組成,且每一階段都有其具有的工作內容,具有比先前的模式更周全的組成 內容,為研究訓練過程模式提供基本的架構。 研究者基於前述與訓練過程有關的主張,整理成簡表(如表 1) ,針對各主張 的內涵與特徵作一比較,有助於我們概括的瞭解訓練過程。相信有為數不少的人 都對訓練過程抱持相當濃厚的興趣,如教練自己、選手、相關從業人員、父母、 球迷們,即使是教練都極想知道究竟專家教練是如何發展一個勝利的訓練計劃, 尤其當教練鑽鑽營營一心求勝時,反讓情形變得更糟,正因為勝利往往超乎其掌 控之外 (Matsakis, 2002) 。若以「勝利並非一切,但改進則應是隨時存在的」 (Matsakis, 2002, p.15) 一語,做為訓練過程實施的支持格言,我們將焦點放在訓 練過程的改進上,主要是因為它和選手的表現結果及比賽有直接關係,如果教練 能將重點放在訓練過程的長期經營與提升,而非一心求勝的短期結果取向,對於 教練與選手的內在動機皆有助益。 綜合前面所述,研究者認為,不論是簡化的訓練過程或是複雜的過程,皆有 其專屬的情境與立論,這些理論固然有其足以參考之處,卻無法全數移植或套 用,有待實證及轉化,究竟如何操作訓練過程仍不清楚,國外雖有基本理論,卻 也面臨缺少實證的境況,此一議題確實有待我們進一步拓展與研究。因此,若能 實地以我國學校運動教練為對象,進行較為深入的訓練過程研究,不只可收比較 既有模式以及增加訓練認識之效,尚可嘗試建構一個真正屬於本土實際運作於學 校的訓練過程模式,對訓練實務與研究皆有助益,的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38) 29. 表 1 訓練過程相關模式內涵與優缺點比較表 模. 式. 簡易訓練過程. 內. 涵. 計劃、執行、評估. 優. 點. 1.簡單. Crisfield 等人 (1996). 缺. 點. 1.無法包含其它因素 2.缺少脈絡及複雜性. 訓練過程基本結構. 現狀診斷、制定計. 1.過程明確. 過家興(1994). 劃、訓練指標、實. 2.強調計劃. 程實務 2.非得自實證性研究. 施計劃、檢查評定 五階段的訓練過程模. 蒐集資訊、分析資. 1.以持續評鑑來引. 式 Dodge & Hastie. 訊、指引目標、實. 導再評估(修正). (1993). 施計劃、再評估. 訓練模式. 組織、訓練及比賽. 1.得自實證性研究. Cote 等人 (1995). 三個外圍變項. 2.心智模式可解釋. 目標、選手潛能的. 1.未充分描述訓練過. 1.未充分描述訓練過 程實務 2.缺少脈絡及複雜性. 訓練實務. 心智模式二項附加. 1.次要因素並未呈現 及描述 2.未具體描述如何操 作模式. 因素 訓練過程模式. 開始、目標設定、. 1.包含許多因素. 1.未經轉化. Lyle (2002). 策略計畫、調控、. 2.已建立基本理論. 2.有待驗證. 準備、競賽六階段 所組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項下的次要因素仍 未充分.

(39) 30. 第三節 模式建立 本節重點在於將模式的定義、模式的型式、模式的假設、模式組成因素、建 立模式的常見問題等部份作一闡述,以便釐清模式建立的相關理論,為本研究提 供足夠的立論依據。Lyle 於「運動訓練概念—教練行為的架構」一書中 (2002) , 明白指出除了 Saury 與 Durand (1998) 發表的一篇文章,可做為探討訓練過程因 素的模式建立範例外,並沒有可以建立或分析模式的相關書籍可供推薦,故研究 者除了多數摘述其書對模式的敘述,尚依照文獻所見及個人觀點加以彙整,以作 為本研究嘗試建立國內的羽球教練訓練過程模式前的立論基礎。 一、模式的定義 模式是指藉由符號或簡化的圖示,將複雜現象中的因素關係予以概念化,儘 管模式有描述和溝通運動訓練概念架構的價值,但模式仍有其限制。Lyle (2002) 認為於建構模式時,模式建立者並未預期模式與實際絶對連結,且其應具有做為 該領域明顯可驗證的效度,其價值即在於能與可觀察的訓練實務相比較,以及於 未來研究中強調其間的不一致或差異。藉由實際從模式衡量以去除缺失,有達到 預測結果的優點;是一種正引發的展望。如果模式中愈多的關係能被顯示以及將 因素定量,則更能進行預測,他首先舉出模式不易將訓練的許多因素定量,其次 是圖示中的箭頭或線的方向皆相當簡單,而模式常會示意出因果、次序和條件 (conditional);再者是有些個人的項目也許能夠預測(即使環境影響使得不易控制 表現和衡量)。其言下之意,是指基於不同的人或資料來源,仍有可能預測競賽結 果,但似乎少有嘗試預測訓練過程的結果者。換言之,這可能與影響表現的變數 甚多且難以控制有關。為了易於查看,他將模式分為幾個類型(見表 2) ,其目的 只在增強概念,並沒有解釋力或說明因素間的關係。藉此分類可清楚看出模式的 類型、特徵和用途,對於模式的區分能夠較具概念。.

(40) 31. 表 2 常見的模式之特徵與目的比較 類. 型. 特. 圖. 徵. 視覺表徵、增強、中度關係、簡化、抽象. 目. 的. ﹝理解﹞ 理解. 模式. 表示結構但顯示部分關係 ﹝分析﹞ 代表功能或過程;顯示“將會如何”、. 理解、分析. ‘的’(of)模式;常由研究或實踐得到. 預測. 操作模式 理想化的表徵、‘為’(for)模式所設;但能指出模 理解、分析 理想模式 式的假設. 預測、計劃. 代表意圖;介於操作模式與理想模式間、. 理解、分析. 由真實的變數建立. 預測、計劃. 計畫模式 助於省思/代表概念和(或)想法間的關係 概念模式. 理解、分析 、常為研究設立、不描述真實事件或過程. 資料來源:Lyle, L. (2002). Sportr coaching concepts – A framework for coacher’s behavior. (p.82). N. Y., : Routledge.. 他進一步指出,理想的模式也是提供現有訓練實務研究的集合體,故模式建 立的原則和理想模式的條件應有下列四個部份:關於運動訓練過程的假設,模式 即基於此建立;從建立的模式中確認次要過程和組成因素(building block);能適 當表示模式的各因素及因素間的關係;模式的動態和過程的運作是可操作的。 二、訓練過程模式的假設 於模式建立前所提出的假設相當重要,它不僅代表了模式的基礎;而且可做 為評價模式和浮現的架構,所以有些模式的建立者即因為沒有清楚的假設而招受 批評,於上一節文獻已見到幾個與訓練過程相關的模式。以下摘録 Lyle 於書中所 整理的假設 (2002, p97-9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四條 中央主管機關補助雇主依本法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指派所 僱用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參加職業訓練,以國內訓練單位公開招 訓之訓練課程為限。..

十三、事業單位應依分署核定之訓練計畫內容辦理訓練,各訓練課程之

學與教資源 彈力帶肌肉訓練

本人 報名參加 (訓練單位名稱) 辦理 (班別名稱)

第四條 中央主管機關補助雇主依本法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指派所 僱用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參加職業訓練,以國內訓練單位公開招 訓之訓練課程為限。..

十一、

探究式學習 教學類型 (四種類型).. 探究式學習教學 常見模式及實施 Stripling Model of Inquiry.. Connect, wonder, investigate, express

- 「功房」的「功」字,有練「功」及「功」課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