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果與討論

為了研究在男性保養品廣告上,高低自我監控與廣告訴求對廣告效果,以及 廣告訴求與媒體類型對廣告效果,還有這三個因子如何交互影響廣告效果中的廣 告態度、品牌態度和購買意願。本研究將廣告效果當作依變項,其餘因子當作自 變項,並以實驗室實驗法來進行研究探討。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將受測者隨機分配到八組不同組別,在第四章中所呈 現的分析結果皆是經由篩選之後的有效樣本所進行統計分析,篩選後的樣本數為 120 位,平均分配在八組,每組 15 位。受測者平均年齡為 24.5 歲,教育背景以 理學院和工學院的碩士生為主。經由統計檢驗得知各組在人口統計變項及男性保 養品的使用行為上沒有差異,進一步檢視廣告物的訊息設計亦操作成功。資料蒐 集後,透過統計方法進行假設檢驗,假設檢驗過程中,分別就個假設的自變數與 依變數進行假設檢定,所得的結果與意涵分述如下:

一、自我監控的高低與廣告訴求的不同會對廣告態度產生影響

在假設 1 到 4 的部分,自我監控的高低與廣告訴求的不同會對廣告態度產生 影響,對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則無顯著影響,與預期結果不同。何以僅對廣告態 度層面造成影響,本研究提出以下推論解釋。

Lutz、Mackenzie 和 Blech(1986)在層級效果模式的理論架構下,提出四種 關於品牌與廣告間的態度中介模式假說。這四種假說的目的在探討廣告認知、品 牌認知、廣告態度、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之間的交互關係。其中,在雙重中介假 說(Dual mediation hypothesis)中提到,對於品牌態度而言,會經由品牌認知間

接影響品牌態度;而在情感轉移假說(Affect transfer hypothesis)中說明,品牌態 度是影響購買意願的唯一因素。

換言之,品牌認知會影響品牌態度,間接影響購買意願。然而在本研究的依 變項中,僅有衡量品牌態度而沒有加入品牌認知的因素研究,可能是影響的原因 之一;此外,MacKenzie 和 Lutz(1989)說明廣告態度為消費者在特定的時間觀 看特廣告後,對其刺激所反映出的喜好或厭惡的傾向,而 Fishbein 和 Ajzen(1975)

則將品牌態度定義為「消費者對特定品牌持續性的偏好或討厭的傾向」。由此可 見,相較於品牌態度,廣告態度是較能產生立即反應改變的,且過去相關研究

(DeBono,1987;Lennon、Davis 和 Fairhurst,1988)亦證實,高自我監控者面對 感性訴求廣告,低自我監控者面對理性訴求廣告時,會產生較多的廣告態度之改 變,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二、廣告訴求與媒體類型的不同會對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產生影響

本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感性或理性訴求廣告,搭配網路靜態呈現,在廣告 態度上沒有顯著差異,僅會對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產生影響,推論可能原因有二。

首先,陳正龍(2004)比較電視、網路和平面媒體與廣告訴求對廣告效果之 影響中也發現,在廣告態度上,網路媒體表現不佳。其次,本研究結果與童曉君

(1999)皆發現,高自我監控者對廣告態度的好感度明顯高於低自我監控者。因 此可推論,廣告態度除了廣告訴求與媒體類型外,亦會受到自我監控程度的影 響,所以當自變項為廣告訴求和媒體類型時,在廣告態度上皆沒有顯著差異。

另外,根據張瓊華(2002)引用 1997 年美國網際網路廣告局(International America Brand)委託 Millward Browm International 旗下的子公司 MB Interactive 廣 告研究公司所做的調查中證實,網路廣告(無論動靜態)可增加品牌溝通能力,

十二個廣告中有六個以上產生 90%以上的品牌認同,其中五個廣告對消費者購買 意願有正面效果。

因此可證實,網路廣告對消費者的品牌態度和購買意願有正面影響,網路廣 告比電視或其他媒體較能給消費者較多的接受度,本研究結果受到支持。

三、自我監控的高低、廣告訴求與媒體類型的不同會對廣告態度、品牌態度及購 買意願產生影響

本研究原本預期三個變項可能的交互作用為,無論是低度或高度自我監控 者,面對理性訴求的男性保養品廣告,在網路靜態呈現會比在電視呈現有較好的 廣告效果;反之,當面對感性訴求廣告時,則是在電視媒體呈現比在網路靜態呈 現有較佳的廣告效果(見圖 2-4-1)。

然而,研究結果部份與預期結果不盡相符(見圖 4-5-1)。本研究以自我監 控作為區分,進一步分述討論研究結果,即當自我監控程度不同的個人面對不同 訴求廣告於不同媒體類型播出時,所產生的差異化廣告效果。

(一)高自我監控者

高度自我監控者面對理性訴求的廣告,搭配電視媒體比搭配網路媒體靜態呈 現,會產生較好的廣告態度,而在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上則沒有顯著差異;而當 面對感性訴求廣告時,則是搭配網路靜態呈現會比搭配電視媒體,產生較佳的廣 告態度、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

首先,經由假設 1 證實,高自我監控者對感性訴求,能產生較佳的廣告態度;

且假設 3 和 4 驗證亦得知,無論是感性或理性訴求,搭配網路媒體靜態呈現都比 電視媒體能產生較佳的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本研究結果與其呼應。

然而,高度自我監控者面對理性訴求的廣告,搭配電視媒體比搭配網路媒體 靜態呈現,會產生較好的廣告態度,而在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上則沒有顯著差 異,與預期結果不同。在 Elaine、Huang 和 Stanner(1998)的研究中指出,電視 比網路具有較好的改變或維持觀眾態度的能力,與本研究結果相符。因此推論由 於媒體特性的差異,高度自我監控者面對理性訴求廣告於電視媒體上播出時,雖 然會在當下產生立即性廣告態度的改變,但是持續性品牌態度的建立進而促進購 買的行為,還是必須藉由網路媒體產生。因此,當目標消費群為高自我監控者時,

理性訴求廣告應在電視播放,而感性訴求廣告應在網路媒體靜態呈現。

(二)低自我監控者

低度自我監控者面對理性訴求的廣告,搭配電視媒體比搭配網路媒體靜態呈 現,會產生較好的廣告態度,而在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上則是搭配網路媒體比電 視媒體呈現要佳,與先前研究結果相呼應。即是由於媒體特性的差異,當低度自 我監控者面對理性訴求的廣告,搭配電視媒體呈現時,雖然會在當下產生立即性 廣告態度的改變,但是持續性品牌態度的建立進而促進購買的行為,還是必須藉 由網路媒體產生。

反之,當面對感性訴求的廣告,搭配網路媒體靜態呈現比搭配電視媒體,會 產生較好的廣告態度及品牌態度,而在購買意願上則沒有顯著差異。

經由假設 3 和 4 驗證得知,無論是感性或理性訴求,搭配網路媒體靜態呈現 都比電視媒體能產生較佳的品牌態度;而在購買意願上,低自我監控者面對感性 訴求,無論是在電視媒體或網路呈現都沒有顯著差異。在過去相關研究中(Snyder 和 DeBono,1985;王安琪,1997;童曉君,1999)皆發現,相較於感性訴求,低 自我監控者對理性訴求的廣告有較好的廣告態度且提高購買意願,本研究結果亦 如此,所以低自我監控者當面對感性訴求時,無論以電視或網路媒體靜態呈現皆 無法提升購買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