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一節 結論

依據本研究之目的,綜合教學歷程的結果與討論,歸納成以下結論。

一、將相似詞彙、相同表面結構的問題、敘述反轉的關係句 並置對照,能凸顯詞義、結構、語意敘述的差異性,有助 於學生區辨題意

在研究的歷程中,學生對於相似詞彙、表面結構相同的問題、語意相同敘述 反轉的關係句,會產生誤解或混淆,為了讓學生辨別語意與結構上的不同,研究 者採用並置對照策略,將容易混淆的詞彙以相同的情境布題,並將這些布題並置 對照;將表面結構相同而深層結構不同的數個問題並置呈現,再將各個問題的關 係圖示也並置呈現;將二句敘述反轉的關係句並置比較。由於並置比較,能凸顯 詞彙或問題的差異性,因此在問題語意或圖示的對照比較之下,明顯的引起學生 關注及思考相似問題中有差異的地方,研究者進而引導學生針對語意上的差異、

結構上的差異、敘述上的差異進行釐清。大多數學生在這過程中都能正確區辨相 似詞彙的意義、注意到問題內部的結構特性,理解關係句敘述反轉的意義,有效 協助學生區辨題意。

168

二、將數學抽象概念轉化成生活中情境,學生能連結情境中 概念至抽象概念上

研究中使用到「部分—整體」概念、「有關及無關訊息」概念,學生無法理解,

研究者轉化成生活情境,生活情境中的概念與數學抽象概念有相似之處,學生能 從具象、熟悉的的生活經驗中喚起舊有的基模知識來產生對應,連結到數學抽象 概念上,幫助理解。

三、借助同儕對話、舉例、圖示來澄清語意或關係,貼近學 生的生活經驗,有助於理解

在行動課程中的語意理解方面,學生對於解讀語句或題意常有誤解,為了釐 清誤解,研究者運用很多同儕的對話討論,一方面是希望從對話中發現學生的誤 解所在,二方面想藉由學生口語的陳述,以貼近的生活用語解釋,讓其他學生更 容易理解,不同差異的學生也能選取自己能理解的敘述來理解文字題語意。討論 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確能用很淺顯的話語解釋語意,對於有誤解的解釋,學生 能依題意舉出多個合理的例子來澄清,且不同學生使用的描述語言都不太一樣,

但都能指出正確的語意,使得原本有誤解的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漸修正澄清 誤解。

在合併類、改變類的關係圖示引導方面,初期先開放學生自由繪製圖示,發 現部分的學生可以畫出「部分—整體」的關係圖示,研究者再利用學生畫的圖示 作為教材,進行課堂討論,這樣的圖示對於其他學生而言,較容易解讀,很快可 以說出圖示所呈現的關係。由於學生自行建構出的圖示,多數的學生都能理解,

研究者不用花費很多的時間進行圖示的講解,多數學生都能畫出改變類、合併類 的關係圖示。

169

在整個行動的歷程中,研究者讓學生充分討論,運用很多學生的對話、舉例 來釐清語意,並使用學生建構出的關係圖示來釐清關係,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

有助於理解。

四、運用自身參照,有助於學生察覺及釐清比較問題中的關 係,並將比較的語意經驗類推到文字題中的語意關係

比較問題一直是班上學生感到困難的題型,研究者在比較問題初期並不先呈 現文字題,而是採取具體操作。在這操作的過程中,研究者將學生本身納入比較 的主體內,將比較問題中常出現的他人參照,轉化為自身參照,以「我」多次和 他人做比較參照。研究過程中發現以學生本身出發進行比較,「比較」對學生本身 產生了意義,學生較容易理解比較句中的關係。

在比較的過程中,學生自身和他人比較之後運用的關係詞會隨著情境而改變,

有時候是「多」,有時候是「少」。經過多次的比較描述,學生能察覺到兩量之間 的關係及關係詞使用的不同。研究中也發現全部的學生在自身關係的參照下,都 能理解語意相同敘述互逆的意義。這樣的語意經驗也協助學生理解文字題中的關 係。在去除具體物,單以文字題布題的行動中,全部的學生也都能正確判斷文字 題中的語意關係。

五、二年級學生在初步策略的學習或困難概念的理解上,使 用明確化、細部化、操作化,能提高學習效果

在研究過程中,對於學生初步策略的學習或困難概念的理解,研究者採取明 確化的步驟,讓學生清楚知道每一步驟的細部內容,並讓學生操作,將明確的程 序透過操作化,加深理解。如研究中所使用的 SQRQ、標示、比較類關係圖示等 是學生的未曾接觸過的學習策略,藉由明確化、細部化、操作化,使得二年級學

170

生清楚知道策略的使用,並且能獨立操作。而比較問題中的關係判斷也令學生感 到困難又抽象,研究者也將比較型問題中的關係細部化,透過一步一步明確步驟 的引導,讓學生運用操作來理解,研究結果發現這樣的過程能協助學生釐清比較 問題中的關係。因此,對於二年級學生使用明確化、細部化、操作化的引導,可 以獲得較良好的學習成效。

六、使用符號標記,將重要訊息外顯化有助於學生留意關鍵 訊息

行動過程中,研究者引入一些策略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以符號、文字直接於 題目上標記出分析的結果,如使用 SQRQ 分析題目的敘述時,將已知條件畫線、

解題目標圈起來;引導分辨「部分」、「整體」時,標註題目中集合的屬性,部分 的集合寫「部」,整體的集合寫「全」;使用「倒推法」推論有關及無關訊息時,

將無關訊息打 X 等。在題目上運用符號標記出所分析的紀錄,可以引導學生專注 於重要訊息,並將組織內容外顯化,因此,使用符號標記能讓題意中的重要訊息 外顯化,讓學生清楚的「看見」題意中的重要訊息。

七、例行性問題可以讓學生學習分析問題敘述、理解語意、

區辨關係等基本分析能力,非例行性問題則可以提升學生 應用策略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研究歷程中多次利用例行性問題指導學生分析題意,讓學生使用策略分析 問題、理解文字題的語意、辨別關係等。大多數學生在一連串策略的操作中,不 僅學會策略,也培養出對問題分析的能力。學生具有基本分析能力後,再改布關 係較複雜的非例行性問題,引導學生區辨訊息之間彼此的關聯性,進而整合訊息。

研究者引導學生應用行動中所學習的策略去過濾訊息並整合資訊,大多數學生也

171

都能逐一找出與解題相關的資訊,並整合訊息間的關係。本研究發現,例行性問 題有助於學生發展基本的分析能力,非例行性問題則有助於提升學生應用策略分 析問題的能力。

八、運用比較類關係圖示表徵題意對部分學生較為困難

本研究藉助關係圖示呈現比較問題中的關係,協助學生正確判斷運算符號,

避免受關鍵字影響。研究發現,即使過程中使用程序化的步驟,明確的指導關係 圖示的繪製,但仍有部分學生難以用關係圖示表徵比較型中的關係,無法將所理 解的關係轉換成關係圖示。部分學生可以理解問題敘述的意義後直接轉譯,但無 法使用關係圖示加以表徵。本研究發現,透過關係圖示固然能有效引導兒童使用 正確的策略解題,但關係圖示具有相當的難度,部分學生在學習上仍有其困難。